巴金《灯》课件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金的“灯”情结:
“我看见远方一盏红灯闪闪发光,我不知道灯在 哪里,但是它牵引着我的心,仿佛有人在前面指 路。”
———— 《黑夜行舟》 “我确实喜欢自己的文章……光明,这就是我许 多年来在黑夜里叫喊的目标。”
————《电椅集·代序》 在写《灯》之前巴金在桂林写了一篇《爱尔克的 灯光》,这是《灯》的姊妹篇,用“灯”象征希 望,象征理想,象征着对生活、对胜利的信心。
另一种思路:
无意 受惠
有意 施惠
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3段): 从噩梦中惊醒,看到黑夜中的几点灯光(“眼 前”)。
第二部分(4—8段): 从眼前的灯光引起回忆,赞美灯光给人以勇气 和温暖,指明行进方向(“回忆”——切身的 经历、体会)。
Biblioteka Baidu 第三部分(9—12段):
讲述有关灯光的传说与友人的故事。进一步 揭示灯光的象征意义(“联想”——域外的 传说、朋友的经历)。
时代背景
《灯》写于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1941 年,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占领了中国大部分国 土,抗日战争已经进入相持阶段。一方面日 本侵略者气势汹汹,张牙舞爪,不可一世, 似乎无坚不摧;另一方面,他们因战线拉得 太长,在中国战场上疲于奔命,处处受到中 国人民的打击。这样,日本侵略者就用软硬 兼施的手段,威逼利诱中国有关抗日力量, 国、共、日、汪构成十分复杂的关系,中国 的抗战前途,在许多人看来,云山雾罩、扑 朔迷离。
2、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设计了“山”, 主要是用以表现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以 及作者不畏“山”的阻隔,满怀希望和胜利 的自信与乐观。
3、简单理解这句话就是,我们活着就要吃米, 但米并不是我们惟一的需要。那我们还需要什么 呢?那就是精神,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理想,是光 明,是超越生物、生理需求的社会的、哲学的需 求。——朴素的语言,深刻的哲理,鞭策人们奋 进。 4、结构上,黑暗的大海照应开头;内容上,用 “常常、黑暗、大海、漂浮”表现长期险恶的环 境对我的折磨;政治上,表现抗日战争的艰苦卓 绝带给人无限的痛苦;人生哲理上,灯光就是光 明,就是希望,它指引和鼓舞我,使我的信念变 得执著,帮我战胜黑暗。
第四部分(13段):
坚信“灯光是不会灭的”,完成了由“窒闷” 到“微笑”的感情转变
线索
行 文 思 路
含 义 作用
眼前— 回忆—眼前—联想— ( 灯)
平记 房忆
照明 指路
1哈里希

岛 2希洛火
脚炬
3友人遇

带人 来生 勇导 气航 温之 暖灯
眼前—
山 那 边
光明 象 希望 征
信念
第一次 第二次 升华 升华
象征
概念: 所谓象征,就是有两种事物, 一种较形象,一种较抽象,用形象的事 物来表现那种抽象的事物,并能启发 人们的联想,以表达抽象的认识或感 情的方法,且这两种事物要有相似点, 这就是象征 。
特点: 以物寓情,托物言志
讨论《灯》的主题
文章以“灯”为象征物,通过现实、 回忆、联想,写灯给人们照明、指路, 从而使人感到希望和光明,作者以此 给人们点燃心中希望之灯,从中表达 对抗战必胜的信念。
学习要点:研究探讨文章中的情和理
材料:
1. 一个夜行人 2.我的夜行经历 3.两个传说 4.友人遇救的故事
思考题:
1. 巴金依照什么思路来安 排 这些材料的?把两个 传说放在开头行吗? 2. 作者从“窒闷”到“微 笑”的心情是怎样揭示出来 的?
写作思路: 眼前(灯) 回忆(灯)
联想(灯) 眼前(灯)
SUCCESS
THANK YOU
2019/7/5

巴金
暗 志)
背景: 方法:
民族的危亡时刻———黑 象征 (借物寓情,托物
这些天里,笼罩在太平洋上的暗云紧紧压住我的心, 一定是它做了火种,我听够了叹息和疑虑的询问,我 看够了报纸上那些可怕的标题,我的心反抗着,我的 信念坚定执著。我怀疑过“将来”吗?我相信恶势力 的胜利吗?我愿意在侵略者下面低头吗?不,这不可 能。我的心始终在反抗。因为它燃烧起来了。
揣摩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含蓄美
1.如何理解“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 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 的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中的比喻内容? 2、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山”,试分 析其深刻的思想含义(或作者的设计意图是什 么)。 3、如何理解“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这 句话?
4、“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漂浮,要不是 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你对此句子是怎样理解的?
5.结合句子“但是我想,那一点微光一定还 在他的心灵中摇晃”谈谈为什么“在这人间, 灯光是不会灭的”?
参考:
1、从表层看,这个句子只是景物描写,把宁 静的黑夜比喻为沉睡的大海;把因视觉逐渐 适应黑夜而朦胧看到马路比喻为浪花浮起。 从深层挖掘,把黑夜比作大海除了加深黑暗 背景的浓重之外,还有营造大的黑暗强化灯 光作用的目的;浮起来的马路也巧妙地暗写 了灯光。

巴 金
作者介绍:
巴金:中国现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巴金为 笔名, 四川成都市人。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家》《春》《秋》 (激流三部曲)《雾》《雨》《电》(爱情 三部曲)此外还有小说《灭亡》《寒夜》 《憩园》。1982年,巴金获得了“但丁”文 学奖。巴金既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又是一 位优秀的小说家。 他的散文作品有很多,如 《海行杂记》 《随想录》等。
5、微光已经由“爱之光”变为了“他”的“心 灵之光”,人间的灯光则更是光明与希望的象 征了。“灯”已经由物质变为了精神,精神是 不灭的,所以,胜利一定会来到。主题在这儿 得到了完全的升华,同时,作者含蓄的结尾, 又让人回味无穷 。
我无法使这颗心安静,便找出放在箱子里的一叠旧稿, 拿起笔来校改。夜悄悄地在窗外进行,灯里的油在减 少,我的两只脚渐渐地变得不灵活了。就在这个寒冷 的冬夜里,我编好了这本小书。……
这些不像样的文章,都被一个信念贯穿着,那就是全 国人民所争取的目标:正义的最后胜利。因此我愿意 把它们献给读者。(摘自《废园外·后记》)
1941年9月,巴金辗转于昆明, 重庆,成都之间,目击国民党 反动派的倒行逆施,看到的是 阴冷,凄凉,黑暗,腐败的社 会生活,又面对当时险恶的政 治形势,不能不感到苦闷和抑 郁。但他爱国反侵略的意志十 分坚决,在艰苦危难的环境中, 从未放下宣传抗日的笔。并且 看到了未来的中国的希望,具 有抗战必胜的信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