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

3.5 力的分解

自主探究

“和尚正塔”的力学原理:传说我国明朝年间,苏州的虎丘寺塔因年久失修,塔身倾斜,有倒塌的危险,如何修复此塔?有的建议用粗绳子把塔拉正,可一拉反而会倒:有的建议用大木柱撑住,但很不雅观。一天,一个和尚路过此地,观察斜塔后,自告奋勇地说:“不需人力和财力,我一个人可以把塔扶正。”在场人无不惊疑而取笑他,可和尚不管别人怎么议论,天天提着一个大包走进寺院,包里装了一些一头厚一头薄的木楔(斜面),他把这些木楔一个个的从塔身倾斜的一侧的砖缝里敲进去。不到一个月,塔身果然扶正了。

木楔为什么能产生这么大的力量呢?

如图所示,设木楔是一个顶角为θ的等腰三角形,木楔敲入砖

缝时产生的敲击力为F,木楔将对塔身产生两个分力,即楔对塔身

的弹力N,由正弦定律得:

对木楔来说,顶角θ很小,从上面表达式可知N》F。

例如θ=4°,F=3000 N,代入上式得N=4.3×104N,这个力大约相当于能把43吨重的物体举起来,足可以支撑塔身。

可见,“和尚正塔”的传说中,和尚利用木楔确可以把塔扶正。

“逆风行舟”原理:如图所示为小船的

俯视图,控制航向,使风从帆面MN的外

侧前方吹来,风吹在帆面上的力可以分解

为沿帆面的阻力F1和垂直于帆面的力F2,

F2又可以分解为沿航向和垂直于航向的力

F′和F′′,F′′主要靠水对船体的横

向阻力相平衡,而沿航向的分力F′比船

体的纵向阻力(包括F1沿航向的分力)大

得多,故船可以沿航向向前航行。

由上可知,帆船能侧逆风前进。为了

达到顶风的目的地,帆船必须不断改变航向,走“之”字形,并不断改变帆的方位,如图所示。

教材详解

1.力的分解

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的过程,叫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对于一个确定的物体所受到的力进行分解时,应根据实际效果进行有意义的分解。因此,力的分解的关键就是找出力的作用效果,就可以确定分力的方向,据此画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接着转化为一个根据已知边角关系求解的几何问题。力的分解的一般步骤:①根据实际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②以已知力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和两个分力的方向为邻边画出平行四边形;③根据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确定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2.将一个力分解的四种情况。

①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求两个分力的大小。如图所示,已知F 和α 、β,显然该力的平行四边形是惟一确定的,即F 1

和F 2的大小也就被惟一的确定了。

②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仍如图所示,已知F 、F 1和α ,显然此平行四边形也被惟一确定了,即F 2的大小和方向(角β)也被惟一确定了。

③已知一个分力的方向和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即已知F 、α(F 1与F 的夹角)和F 2,这时则有如下的几种可能情况。

情况一:F >F 2>F sin α,有两解,如图所示,如果F 2≥F 时只有一个解。

情况二:F 2=F sin α 有惟一解,如图所示。

情况三:F 2<F sin α 时,无解,因为此时按所给的条件无法构成力的平行四边形。

④已知两个分力的大小,求两分力的方向。如图所示,当绕着F 的作用线将图转过一定角度时,仍保持着F 1、F 2的大小

为原值,但方向不同,所以其解是不惟一的。

3.矢量和标量

①矢量:在物理学中,有大小、有方向,又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的物理量叫做矢量。我们学习过的矢量有:力、速度、加速度、位移

等。

②标量:在物理学中,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叫做标量。

我们学习过的标量有:质量,体积、路程等,标量的运算法则是代数运算。

4.三角形定则

三角形定则也是两个共点力合成的一种几何作图法.作图方法是:两个共点力F 1 和F 2合成时,可先按F 1的大小和方向作图(图示有向线段AB ),再以B 端(F 1的箭头)为起点按F 2 的大小和方

向作图(图示有向线段BC ),连接由A 指向C 的有向线段 AC (F 1的箭尾指向F 2的箭头)即两个共点力F 1 和F 2 的合力F (如图所示).这种共点力合成的作图法称为力的三角形定则.

三角形定则与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质是一样的。这个三角形实际上就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

F 2′

F

2

它也包含了两个分力和一个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所有信息。如果多个矢量合成时,还可以把它演化成多边形定则(见第四节自主探究的“力的合成的多边形法则”)。 5.正交分解法

在很多问题中,常把一个力分解为互相垂直的两个分力,特别是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时,把物体受到的各个力都分解到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上去,然后求两个方向上力的合力,这样可把复杂问题简化,尤其是在求多个力的合力时,用正交分解的方法,先将力分解再合成非常简单。正交分解法不一定按力的实际效果来分解,而是根据需要,为简化问题来分解。

正交分解法是把力沿着两个经悬点的互相垂直的方向作分解,其目的是便于运用普通代数运算公式来解决矢量的运算,“分”的目的有时是为了更方便的“合”,它是处理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复杂问题的一种简便方法,其步骤如下:

①以共点力的作用点为原点作直角坐标系,标出x 轴和y 轴。坐标轴方向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原则是使坐标轴与尽可能多的力重合,即是使向两个轴投影分解的力尽可能的少。

②将与坐标轴不重合的力分解成x 轴方向和y 轴方向的两个分力。例如F 1分解成F 1x 和F 1y ,如果与x 轴的夹角为,则F 1x =F 1cos θ ,F 1y =F 1sin θ。与坐标轴重合的力就不需要分解了。

③求出x 轴和y 轴方向上的合力。与正方向相同的取正值,相反的取负值,然后利用代数运算求得,即F x 合=F 1x +F 2x +…,F y 合=F 1y +F 2y +…。如果是根据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到这一步就可以列方程了。

④利用矢量运算求合力。F 合=2

2合合y x F F +,tan α =

合y x F F ,α 为F 合与x 轴的夹角。

6.图解法

有时在研究分力的动态变化时,并不需要进行定量运算,只要根据力的分解的平行四边形,观察线段的长短变化,夹角的大小变化,就可以定性地分析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变化了。

这类问题的基本特征是:有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均不变,有一个分力的大小在变化而方向不变,还有另一个力大小和方向都在变。

例如:如图所示,重为G 的物体放在倾角为α 的光滑斜面上,被竖

直放置的光滑挡板挡住。若将挡板逆时针转动逐渐放低,试分析球对挡板的压力和对斜面的压力如何变化。

解析:重力产生两个效果:使球压紧挡板和斜面。因此重力G 可以分解为这样两个分力:垂直与斜面使球压紧斜面的分力G 1和垂直于挡板使球压紧挡板的分力G 2。这两个分力的大小分别跟球对斜面的压力和球对挡板的压力大小相等。

在挡板放低的过程中,重力G 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垂直斜面

的分力G 1的方向不变,作出以G 为对角线,一条邻边为G 1方向的

一系列平行四边形,如图所示。由图可知,G 1随挡板的放低始终在减小,G 2先减小再增大,当G 1与G 2方向垂直,即挡板水平放置时,G 2取最小值,G 2min =G sin α。

合作学习

1

例题1:如图所示,小球重G =100 N ,细绳与墙面间夹角α=30°,分析小球的两个作用效果并求出这两个分力。

解析:把小球重力沿细绳方向和垂直墙面方向分解,作出力的平行四边形. 答案: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由几何关系得

G 1=α

cos G

=33200N =115.3 N

G 2=G tg α =

3

3

100 N =57.7 N 例题2:在同一平面上的四个共点力F 1、F 2、F 3、F 4的量值依

次为60 N 、40 N 、30 N 、25 N ,方向如图a 所示。试求其合力

解析:对于在同一平面上的两个以上的共点力的合成,利用多边形合成的作图法把合力作出来是方便的,但容易引起较大的误差。如果要按照多边形合成的计算法把合力计算出来。又显得很烦琐,如果用正交分解法先分解后合成,计算过程就简便得多。

答案:在图a 中先建立如图所示的坐标系(如图b ),然后求每一个力在x 轴和y 轴上的分力:

F 1x =F 1; F 1y =0 F 2x =F 2cos45°; F 2y =F 2sin45° F 3x =F 3cos150; F 3y =F 3sin150°

F 4x =0; F 4y =-F 4 再分别算出x 轴和y 轴方向的合力

F x =F 1x +F 2x +F 3x +F 4x =F 1+F 2cos45°+F 3cos150°

=60+40×22

-302

3≈62.3 N

F y =F 1y +F 2y +F 3y +F 4y =F 2sin45°+F 3sin150°-F 4

=40×2

2

-30×21-25≈18.3(N)

于是总合力 F =22y x F F +=65 N

tg θ =F y /F x =18.3/62.3≈0.294;

故 θ ≈16.4°

例题3:建筑工人要将建筑材料送到高处,常在楼顶装置一个定滑轮(图中未画出),用绳AB 通过滑轮将建筑材料提到某一高处,为了防止建筑材料与墙壁相碰,站在地面上的工人还另外用绳CD 拉住材料,使它与竖直墙面保持一定的距离L ,如图所示,若不计两根绳的重力,在建筑材料提起的过程中,绳AB 与CD 的拉力F 1和F 2的大小变化情况是

A .F 1增大,F 2增大

B .F 1增大,F 2不变

C .F 1增大,F 2减小

D .F 1减小,F 2减小

1 2

图a

图b

解析:建筑材料对AB 与CD 的拉力和建筑材料的重力相等,F =G 。把拉力按其作用效果分解,在建筑材料提起的过程中的某一位置,把F 进行分解得如图所示的F 1和F 2,在重物上升时,AB 绳和CD 绳的夹角不断增大,再次把F 进行分解得如图所示的

F 1

′和F 2′,从图中可以看出,随夹角的增大,F

1增大,F 2增大。

答案:A

师生互动

1.将一个力F 分解为两个不为零的力,下列哪种或哪些分解方法是不可能...

的? A .分力之一垂直于F

B .两个分力与F 都在同一直线上

C .一个分力的大小与F 的大小相同

D .一个分力与F 相同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2 N 的力能够分解成6 N 和3 N 的两个分力

B .10 N 的力可以分解成5 N 和4 N 的两个分力

C .2 N 的力可以分解成6 N 和5 N 的两个分力

D .10 N 的力可以分解成10 N 和10 N 的两个分力

3.如图所示,A 、B 、C 三个质量相同的砝码处于静止状态,不考虑一切摩擦.现将两滑轮移开一点,使两滑轮距离增大,则重新平衡后,C 砝码的高度

A .仍不变

B .升高一些

C .降低一些

D .都有可能

4.如图所示放在光滑斜面上的小球,一端系于固定的O 点,现用外力缓慢将斜面在水平桌面上向左推移,使小球上升(最高点足够高),在斜面运动过程中,球对绳的拉力将

A .先增大后减小

B .先减小后增大

C .直接增大

D .一直减小

5.已知力F 的一个分力F 1跟F 成30角,大小未知。另一个分力F 2的大小为3

3

F ,方向未知。则F 1的大小可能是

A .

33F B .2

3F C .332 F D .3 F 6.把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F 1和F 2。已知合力F =40N ,分力F 1与合力F 的夹角为30°.若

F 2取某一数值,可使F 1有两个大小不同的数值,则F 2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

7.压榨机结构如右图所示,B 为固定铰链,A 为活动铰链,若在A

处作用一水平力F ,轻质活塞C 就以比F 大得多的力压D ,若BC 间距

为2L ,AC 水平距离为h ,C 与左壁接触处光滑,则D 受到的压力

F 1

F 1′

2′

为 。

8.一人通过箱带拉着一个旅行箱前进,拉力是12 N ,箱带与水平面夹角是30°,则拉力的

水平分力是多大?竖直分力是多大?

9.给你一段棉线、一把刻度尺、一个质量已知的重物,试设计一种实验方案,测出此段棉线能承受的最大拉力。

课后习题解答

1.两个分力和合力构成直角三角形,由三角形的知识可知。另一个分力的大小 F =22180240+=300 N 设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α ,则tan α =180

240=34

故 α =53°。 2.作图如图所示。

甲图构成惟一的平行四边形,有惟一解。

乙图构成惟一的平行四边形,有惟一解。 丙图能构成两个平行四边形,所以有两个解。

3.小球在这一秒内下落的位移是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位移的矢量和,因此,小球下落的位移 s =2245+=41m

设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 ,则tan α =4

5。

力的分解方法

力的分解方法 力的分解是高中物理的一个核心思想。虽然不会有题目考察力的分解的概念,但是基本上所有题都需要用到力的来分析的思想。力的分解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另一种是正交分解。这两种方式适用的场景不同,选取当前场景中合适的方法会有效简化我们的解题过程。下面我来介绍一下这两种方法分别适合什么场景。 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 举个例子,如下图 物体静止在斜面上。斜面上的物体受重力摩擦力支持力。重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一个是把物体压在斜面上(即Gcosθ),另一个是把物体往斜面下拽(即Gsinθ)。因此我们可以把重力分解成这两个力,这就是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的意思。 如果题目中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的方向上很容易找到平衡力,那就用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比如上面的例子,我们很容易看出,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可以和摩擦力平衡,重力垂直于斜面的分力和支持力平衡,因此我们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很容易写出以下两个方程式:N+Gcosθ=0 F+Gsinθ=0 正交分解 如下图:

正交分解是指不考虑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统一将所有力分解成水平方向(x)和竖直方向(y)两个分力。 如果题目中力的实际作用效果不明显,或者物体受的力较多,那推荐用正交分解法。将每个力都分解成水平和竖直方向,然后每个方向上的所有分力加加减减,最终可以把这些力统一转化为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两个力,这样虽然每个力都要分解,过程多了一些,但是我们的思路是很清晰的。 总结 其实我们做力的分解的目的是为了列出平衡力方程式。以上两种方法没有优劣之分,可能在某些场景下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更容易列出平衡力方程式,而在另一些场景下正交分解更加有效。大家还是需要多做题,多思考,做的题目足够多了自然会养成题感,会很快选出当前最适合的方法。

_力的分解知识点与习题及答案

力的分解基本知识点与练习题 基本知识点 一、分力的概念 1、几个力,如果它们共同产生的效果跟作用在物体上的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则这几个力就叫做 那个力的分力(那个力就叫做这几个力的合力)。 2、分力与合力是等效替代关系,其相同之处是作用效果相同;不同之处是不能同时出现,在受力分 析或有关力的计算中不能重复考虑。 二、力的分解 1、力的分解的概念: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2、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如果把已知力F作为平行四边形的 对角线,那么,与力F共点的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邻边就表示力F的两个分力F1和F2。 3、力的分解的特点是:同一个力,若没有其他限制,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力(因为对于 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通常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才有实际意义。 4、按力的效果分解力F的一般方法步骤: (1)根据物体(或结点)所处的状态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2)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实际分力的方向; (3)根据两个分力的方向画出平行四边形; (4)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利用学过的几何知识求两个分力的大小。也可根据数学知识用计算法。 三、对一个已知力进行分解的几种常见的情况和力的分解的定解问题 将一个力F分解为两个分力,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是以这个力F为平行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在无附加条件限制时可作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这说明两个力的合力可唯一确定,一个力的两个分力不是唯一的。要确定一个力的两个分力,一定有定解条件。 假设合力F一定 1、当俩个分力F1已知,求另一个分力F2,如图F2有唯一解。 2、当俩个分力F 1, F2的方向已知,求这俩个力,如图F1,F2 有唯一解 3、当俩个分力F1, F2的大小已知,求解这俩个力。

力的分解

xxxXXXXX 学校XXXX 年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 XXX 年级xx 班级 姓名: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 一、计算题 (每空? 分,共? 分) 1、将一个水平向右的F =100N 的力分解为两个分力F 1、F 2。 (1)若已知分力 F 1的方向如左图所示,大小恰好也等于100N ,求另一个分力F 2的大小和方向,并画出力的分解的示意图; (2)若分力F 1方向不变,但大小未知,如右图所示,求分力F 2的最小值,并画出力的分解的示意图。 2、电梯修理员或牵引专家常常需要监测金属绳中的张力,但不能到绳的自由端去直接测量.某公司制造出一种能测量绳中张力的仪器,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将相距为L 的两根固定支柱A 、B (图中小圆圈表示支柱的横截面)垂直于金属绳水平放置,在A 、B 的中点用一可动支柱C 向上推动金属绳,使绳在垂直于A 、B 的方向竖直向上发生一个偏移量 d (d ?L ),这时仪器测得金属绳对支柱C 竖直向下的作用力为F . (1)试用L 、d 、F 表示这时金属绳中的张力F T ; (2)如果偏移量d =10 mm ,作用力F =400 N ,L =250 mm ,计算金属绳张力的大小.

3、如图6-11所示,两滑块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中间用一细线相连,轻杆OA、OB搁在滑块上,且可绕铰链O自由转动,两杆长度相等,夹角为θ,当竖直向下的力F作用在铰链上时,滑块间细线的张力为多大? 4、 图6-13 如图6-13所示,某同学在地面上拉着一个质量为m=30 kg的箱子匀速前进,已知箱子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5,拉力F1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45°,g=10 m/s2.求: (1)绳子的拉力F1为多少? (2)该同学能否用比F1小的力拉着箱子匀速前进?如果能,请求出拉力的最小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5、为了将陷入泥泞里的汽车拉出来,驾驶员常按图(a)所示办法用钢索和大树相连并拉紧钢索,然后在钢索的中央用垂直于钢索的侧向力F拉钢索,从而使汽车移动。图(b)是某时刻的俯视图,力F大小为400N,钢索的中点被拉过0.4m,钢索总长L=16m。问: (1)汽车在图(b)所示时刻受到的拉力大小为多少? (2)如果力F恒定不变,且钢索的伸长忽略不计,那么,从图(a)所示时刻拉至图(b)所示时刻,汽车受到的拉 力大小如何变化?为什么? 6、如图所示为一攀崖运动员,正在 竖直崖壁上攀登,由于身背很重的行

(完整版)高一物理力的分解练习题及答案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练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一个力只能分解成惟一确定的一对分力 B.同一个力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分力 C.已知一个力和它的一个分力,则另一个分力有确定值 D.已知一个力和它的两个分力方向,则两分力有确定值 2.已知某力的大小为10 N,则不可能将此力分解为下列哪组力 A.3 N、3 N B.6 N、6 N C.100 N、100 N D.400 N、400 N 3.物体在斜面上保持静止状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重力可分解为沿斜面向下的力和对斜面的压力 ②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与斜面对物体的静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③物体对斜面的压力与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④重力垂直于斜面方向的分力与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物体静止于光滑水平面上,力F作用于物体上的O点,现要使合力沿着OO′方向,如图1—16所示,则必须同时再加一个力F′,如F和F′均在同一水平面上,则这个力的最小值为 图1—16 A.F cosθ B.F sinθ C.F tanθ D.F cotθ 5.三段不可伸长的细绳OA、OB、OC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相同,它们共同悬挂一重物,如图1—17所示,其中OB是水平的,A端、B端固定,若逐渐增加C端所挂物体的质量,则最先断的绳是 图1—17 A.必定是OA B.必定是OB C.必定是OC D.可能是OB,也可能是OC 6.一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水平面上,在与水平面成θ角的力F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如图1—18所示,则物体所受摩擦力F f 图1—18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力的分解

第五节力的分解 【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力的分解和分力的概念,会用三角形定则求力的分解,熟练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能够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 2.过程与方法 体会合成与分解的互逆性和所遵从的法则,掌握力的分解的矢量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巩固教材-稳扎稳打】 1.将一个力F分解为两个不为零的力,下列哪种分解方法是可能的() A.分力之一垂直F B.两个分力的大小与F的大小相同 C.一个分力的大小与F的大小相同 D.一个分力与F相同 2.如图3-14所示,光滑斜面上物体的重力mg分解为F1、F2 两个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F1是斜面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下滑的力,F2是物体对斜 面的压力 B.物体受到mg、F N、F1、F2四个力作用 C.物体只受重力mg和弹力F作用 图3-14 D.F N、F1、F2三力的作用效果与mg、F两力的作用效果不 同 3.将一个力F分解为两个力F1、F2,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F是物体实际受到的力 B.F1、F2不是物体实际受到的力 C.物体同时受到F、F1、F2三个力的作用 D.F1、F2共同作用的效果与F相同 4.对于力的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运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一定与它们的运动方向相反

B .合力必定大于分力 C .物体间有摩擦力时,一定有弹力,且摩擦力和弹力的方向一定垂直 D .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分解为使物体沿斜面下滑的力和对斜面的压力 【重难突破-重拳出击】 1.一个物体,放在水平面上对物体施加一个倾角为30°斜向上的 力,如图3-15所示,当这个力从零开始增加时,物体所受的摩 擦力将() A .逐渐增大 B .逐渐减小 C .先逐渐增大,后又减小 D .先逐渐减小,后又增大 2.已知力F 分解为两个不为零的力,下列情况具有唯一解的是() A .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并且不在同一直线上 B .已知一个分力大小和方向 C .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另一个分力的方向 D .已知两个分力的大小 3.将一个有确定方向的力F=10N 分解为两个分力,已知一个分力有确定的方向,与F 成30 0角,另一个分力的大小为6N ,则在分解时() A .有无数组解B.有两组解C.有唯一解D.无解 4.将一个5N 的力分解为两个分力,分力的大小可以是() A .都是5N B .分别是1000N 和996N C .其中一个分力可以是5?104NC .其中一个分力可以是0.1N 5.用两根细绳把一支荧光灯悬挂起来,在图3-16中,哪一种情况悬绳中张力最小() 6.如图3-17所示,物体静止于光滑的水平面上,力F 作用于物体O 点,现要使合力沿着OO '方向,那么必须同时加一个力F ',这个力 的最小值是() A .F θcos B .F θsin C .F D .F θcot 7.把一个已知力F 分解,要求其中一个分力F 1跟F 成300角。而大 小未知;另一个分力F 2=33F ,但方向未知,则F 1的大小可能是() A .33FB .23FC .3FD .3 32 F 8.如图3-18所示,重物的质量为m ,轻细绳AO 和BO 的A 、 B 端是固定的,平衡时AO 水平,BO 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 AO 的拉力F 1和BO 的拉力F 2的大小是() 图3-15 图3-16 图3-18 图3-17

高中物理 第三章第五节力的分解教材及学情分析 新人教版必修1

3.5 力的分解 1 教材及学情分析 力学是整个高中阶段物理教学的重点之一,学好力学知识不仅是解决有关力问题的根本,而且是进一步学习其它物理知识的基础,而在力学中,力的分解又是分析解决力问题的基本方法。如何学好力的分解知识,正确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对于刚进入高一的绝大部分学生都是有一定困难的。困难的原因:一是不知一个力如何进行分解;二是不清楚分解后的分力与合力究竟是什么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处理好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从一开始就正确掌握力的分解方法。 2 设计思想 (1)渗透物理学中的等效替代思想和研究方法的教育。学生通过力的合成的学习,已基本明确了力的特征和力矢量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等效与替代的思想。比较容易接受力的分解的含义和遵循的规律,但对力按效果分解的方法较难理解。这节课在设计中增加了多处学生参与的活动,通过亲身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增进学生对力按效果分解方法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归纳问题的能力。 (2)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通过展示、分析日常生活中应用力的分解的现象,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感受物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现象的习惯,用物理语言解释生活现象,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的分解概念和遵循的规律,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初步掌握由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力的方法,运用力的分解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领略等效替代的思想。 (2)参与探究实验,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合作探究过程,领略科学探究中“等效替代”的思想,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关注物理与生活相互联系,感受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及物理世界的和谐联系。 4 教学重点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按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5 教学难点 力作用效果的确定,力的分解。 6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这里有一个钩码,可用一根细线提起,可用两根细线提起,哪种情况细线容易被拉断。演示用一根细线提起来,再将此细线穿过钩码,两端上提分开,细线断了。以此激活课堂。 2.力的分解概念 学习力的分解,自然会感觉到分解和合成有什么联系?力的合成是几个力的效果用一个力代替,一个力也可以用几个力代替作用效果。

力的分解计算方法举例

力的分解计算方法举例 一、三角函数法 例1:如图所示,用光滑斜劈ABC 将一木块挤压两墙之间, 斜劈AB=2cm ,BC=8cm ,F=200N ,斜劈AC 对木块压力大小为____N , BC 对墙壁的压力为_____N 。 解析:先根据力F 对斜劈产生的作用效果,将力F 分解为 垂直AC 方向和垂直BC 方向的两个分力,然后由力矢量关系及 几何关系确定两个分力的大小。 选斜劈为研究对象,将F 进行分解如图所示,可以得出: 点评:三角函数法适用于矢量三角形是一 个直角三角形的情况,且已知合力的大小及其中 一个分力的方向。 二、相似三角形法 例2:两根等长的轻绳,下端结于一点挂一质量为m 的物体,上端固定在天花板上相距为S 的两点上,已知两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均为T ,则每根绳长度不得短于多少? 解析:因为天花板水平,两绳又等长,所以受力相等。又因MN 两点距离为S 固定,所以绳子越短,两绳张角越大,当合力一定时,绳的张力越大。设绳子张力为T 时,长度为L ,受力分析如右图所示。在左图中过O 点作MN 的垂线,垂足为P ,由三角形相似,对应边成比例得: , 解得: 例3:图1是压榨机的示意图,图中AB 、AC 是用铰链连接的两个等长的不计重力的轻杆,B 是固定的铰链,C 是有铰链的滑块,(C 的重力不计)。当在A 处加一个水平推力F 后,会使C 压紧被压榨的物体D ,物体D 受到的压力N 和推 力F 的大小之比N/F 为( ) A. 1 B. 3 C. 5 D. 7 解析:1.根据力F 作用于A 点所产生的效果将F 沿 AB 、AC 进行分解,组成一个力的平行四边形,如图2所 示;2.Fc 是杆对物块C 斜向下的压力,将Fc 分别沿Y 和X 方向分解,如图3所示,其中Ny 就是物块C 对物块 D 的压力(大小),所以本题要用到对力的两次分解; 3.由图可知,力的矢量图和压榨机的杆组成相似三角形,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

力的分解例题习题附答案

第12讲力的分解 ?例题 【例1】如图所示,物体的重力G=100N,试求绳AB,BC 所受力的大小. 方法一: 力的分解 F AB=F2=G/tan53o = 100N ×3/4 = 75N F BC=F1=G/sin53o = 100N × 5/4 = 125N 方法二: 力的合成 F BC=F1=G/ sin53o = 100N × 5/4=125N F AB=F合=G/tan53o = 100N × 3/4=75N 方法三: 力的合成 F合=G=100N F BC= F合/ sin53o = 100N × 5/4 = 125N F AB=F合/tan53o = 100N × 3/4 = 75N 方法四: 力的合成 F合=F BC(平衡力) F AB = G/tan53o = 100N × 3/4 = 75N F BC = F合=G/ sin53o = 100N × 5/4 = 125N 方法五: 力的合成 以B点为坐标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 由于F BC不在坐标轴把它分解到X轴和Y轴分别是 F BCX,F BCY 在X轴F BCX = F AB 在Y轴F BCY= G=100N F BC = F BCY/ sin53o = 100N × 5/4 = 125N F AB= F BCX /tan53o = 100N × 3/4 = 75N ?习题 一、选择题。 1.一个力F分解为两个力F1和F2,那么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F是物体实际受到的力 B.F1和F2不是物体实际受到的力 C.物体同时受到F1、F2和F三个力作用 D.F1和F2共同作用的效果与F相同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一个力只能分解成惟一确定的一对分力 B.同一个力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分力 C.已知一个力和它的一个分力,则另一个分力有确定值 D.已知一个力和它的两个分力方向,则两分力有确定值 3. 已知某力的大小为10 N,则不可能将此力分解为下列哪组力() A.3 N、3 N?????? ? B.6 N、6 N C.100 N、100 N?????? D.400 N、400 N 4.下列哪一组物理量在运算时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 () A.位移、速度、加速度、力 B.位移、长度、速度、电流 C.力、位移、热传递、加速度 D.速度、加速度、力、路程 5. 在光滑的斜面上自由下滑的物体受到的力是() A. 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 B. 重力,下滑力和斜面的支持力 C. 重力,下滑力 D. 重力,支持力,下滑力和正压力 6.将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力,则这两个分力与合力的关系是() A.两分力大小之和一定等于合力的大小 B.任一分力都一定小于合力 C.任一分力都一定大于合力 D.任一分力都可能大于、小于或等于合力 7.物体在斜面上保持静止状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力的分解教案《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力的分解教案《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通过观察与体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学会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对力进行分解,会用力的分解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学此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力的表示及分类、力学中的三种力、力的合成。 力的分解是等效思想的具体应用,等效思想是物理学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学习力的合成时学生已有所了解,本节教学要注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运用等效思想。 矢量是完全不同于标量的一类物理量,它的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通过力的合成与分解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等矢量的学习、为牛顿定律乃至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高中物理要求的五种基本能力之一,本节内容要求学生要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直角三角形、菱形等数学知识计算分力的大小,因此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综上所述,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也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基础之一。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通过前几节的学习已经对力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力学中 常见的三种力、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形成了一定的认知结构,并通过力的合成方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初步学会了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力学问题,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设计思想 1.课时安排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基础及本节内容的重要性和认知难度,笔者将 本节内容分两课时处理,把“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作为该节的第一课时内容。 2.两类知识及教学策略 按照现代认知派关于知识的分类,笔者将本课时的新授知识和需 要用到的原有知识分类如下: 陈述性知识: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力的分解的概念──已知合力求分力。 其中力的分解的概念是新授课的陈述性知识。 对于陈述性知识,笔者采用的教学策略主要是: 程序性知识: 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的方法。 应用几何知识计算分力。 应用力的分解方法分析实际问题。

高中物理必修一力的分解和合成

高中物理必修一力的合成和分解 一、学习目标: 1. 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和分解。 2. 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含义和使用方法,会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 3. 会进行受力分析,会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力的平衡问题。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 理解什么是等效替代法。 2. 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 3. 会根据力的效果对其进行分解并利用三角形关系求解分力或合力。 4. 会利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力的平衡问题。 难点: 1.“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应用。 2. 按照力的实际效果分解力。 3. 正交分解方法的应用。 三、考点分析: 本节内容是力学的基础内容,对本节课内容的考查常和物体的平衡,牛顿运动定律及运 1、合力与分力 (1)合力与分力的概念: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①合力与分力之间是一种等效替代的关系。一个物体同时受到几个 力的作用时,如果用另一个力来代替这几个力而作用效果不变,这个力 就叫那几个力的合力,但必须要明确合力是虚设的等效力,并非是真实 存在的力。合力没有性质可言,也找不到施力物体,合力与它的几个分 力可以等效替代,但不能共存,否则就添加了力。 ②一个力可以有多个分力,即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可以与多个力的作 用效果相同。当然,多个力的作用效果也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 2、共点力 (1)概念: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 线相交于同一点,则这几个力叫共点力。 (2)一个具体的物体,所受的各个力的作用点并非完全在同一个点上,若这个物体的形状、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我们就认为物体所受到的力就是共点力。如图甲所示,我们可以认为拉力F 、摩擦力F f 及支持力F N 都与重力G 作用于同一点O 。又如图乙所示,

力的分解教案

第六节力的分解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都是力的等效代替,满足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了解力的分解具有惟一性的条件。 3.掌握按力的效果进行力的分解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2.培养学生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渗透“等效代替”的思想。 2.渗透“对立统一”的观点。 重点:在具体问题中如何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和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难点 1.如何确定分力的方向。 2.力的分解具有惟一性的条件。 教法建议 一、关于力的分解的教材分析和教法建议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预算,是求一个已知力的两个分力。在对已知力进行分解时对两个分力的方向的确定,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的。在前一节力的合成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于运算规律的掌握会比较迅速,而难在是对于如何根

据力的效果去分解力,课本上列举两种情况进行分析,一个是水平面上物体受到斜向拉力的分解,一个是斜面上物体所收到的重力的分解,具有典型范例作用,教师在讲解时注意从以下方面详细分析: 1.对合力特征的描述,如例题1中的几个关键性描述语句:水平面、斜向上方、拉力F,与水平方向成θ角,关于重力以及地面对物体的弹力、摩擦力可以暂时不必讨论,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合力产生的分力效果,可以让学生从日常现象入手(如下图所示)。由于物体的重力,产生了两个力的效果,一是橡皮筋被拉伸,一是木杆压靠在墙面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铅笔、橡皮筋,用手代替墙面体会一下铅笔重力的两个分效果。 3.分力大小计算书写规范。在计算时可以提前向学生讲述一些正弦和余弦的知识。 二、关于力的正交分解的教法建议: 力的正交分解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求解合力的方法,它实际上是利用了力的分解的原理把力都分解到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然后就变成 了在同一直线上的力的合成的问题了。使计算变得简单。由 于学生在初中阶段未接触到有关映射的概念,所以教师在讲 解该部分内容时,首先从直角分解入手,尤其在分析斜面上 静止物体的受力平衡问题时,粗略介绍正交分解的概念就可以了。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投影片。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完美版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节课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我们的理念是从生产生活中提炼出模型,再走向生产生活。坚持以学生体验为中心,创设大量丰富的实验和情境:拉车,平面,斜面,三角支架等,让学生充分体验和认识具体问题中力产生的实际效果,轻松突破重难点。 【关键词】实验教学;模型;导学案;探究体验,合作讨论。 【教学目标重难点】 1、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教学目标应多元化。结合新课程理念,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力的概念,知道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 (2)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作图并计算。 (3)掌握根据力的效果进行分解的方法,初步了解正交分解法。 (4)能用力的分解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培养学生观察及设计实验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培养研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2)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意识和勇气。 2、教学重点、难点 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是:在具体情况中如何根据实际效果,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过程】 引入: 创设情境:将课堂延伸到户外,户外实验“单手拉双车”。我们的学生缺乏这样的生活体验,他们认为车很难拉动,“拉动双车”更是难以想象,通过亲身参与或观看其他同学的实验,可以使课堂教学立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探求新知识的愿望,调动

内在学习的动力。 同时从这个具体问题很自然地提炼出“等效”思想和“分力”的概念,轻松地解决“为什么要进行力的分解”,一气呵成地引入课题《力的分解》。 新课教学: 概念形成和问题提出:力的分解的概念,怎样进行力的分解,为什么可以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具体做法怎样?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学生较易完成,而对于逆运算——力的分解用平行四边形来完成,我们认为:不能只说,而要让学生做起来,在“做”当中做好准备并且在“做”后发现问题——力的分解有无数种可能。 对于问题探究:如何确定力的实际效果,教学中设计三个模型,层层递进。 模型一:放在水平面上物体所受斜向拉(或推)力F的分解 模型二、放在斜面上物体所受重力G的分解 模型三、三角支架拉力(悬绳拉力)的分解 前两个模型普遍且典型,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大胆地说,直接地观察,独立尝试分解过程,教师对分解过程规范示范,同时训练学生用数学工具解决好物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对于三角支架模型,学生接触不多,经验缺乏,受力学结构的干扰,学生进行拉力的分解时,难在“确定效果”上。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利用前面所学进行分解,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示,激发新的思考。然后创造条件,利用身边的三角支架亲身体验效果。通过体验,确定效果,纠正错误认识,通过交流,互相激励,取长补短。再将支架变形,鼓励学生猜测效果,究竟对不对,教师用自制教具“三角支架结点拉力效果显示仪”来验证。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在这一过程中主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体会力的分解的应用。让学生意识到物理既源于生活又走向生活,培养研究周围事物的习惯,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意识和勇气。既消化理解新知识,有主动将理论知识带到生活中去,为此设置两个递进的问题 (1)为什么高大的桥要建很长的引桥? (2)为何单手可以拉双车? 作为呼应和反馈检测,请知识储备、研究能力已具备的学生解释户外实验“单手拉双车”。 课堂小结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练习题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一个力只能分解成惟一确定的一对分力 B.同一个力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分力 C.已知一个力和它的一个分力,则另一个分力有确定值 D.已知一个力和它的两个分力方向,则两分力有确定值 2.已知某力的大小为10 N,则不可能将此力分解为下列哪组力 A.3 N、3 N B.6 N、6 N C.100 N、100 N D.400 N、400 N 3.物体在斜面上保持静止状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重力可分解为沿斜面向下的力和对斜面的压力 ②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与斜面对物体的静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③物体对斜面的压力与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④重力垂直于斜面方向的分力与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物体静止于光滑水平面上,力F作用于物体上的O点,现要使合力沿着OO′方向,如图1—16所示,则必须同时再加一个力F′,如F和F′均在同一水平面上,则这个力的最小值为 图1—16 A.F cosθ B.F sinθ C.F tanθ D.F cotθ 5.三段不可伸长的细绳OA、OB、OC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相同,它们共同悬挂一重物,如图1—17所示,其中OB是水平的,A端、B端固定,若逐渐增加C端所挂物体的质量,则最先断的绳是 图1—17 A.必定是OA B.必定是OB C.必定是OC D.可能是OB,也可能是OC

6.一质量为m 的物体放在水平面上,在与水平面成θ角的力F 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如图1—18所示,则物体所受摩擦力 F f 图1—18 A.F f <μmg B.F f =μmg C.F f >μmg D.不能确定 7.下列关于合力和分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力的合力总比任何一个分力都大 B. 两个力的合力至少比其中的一个分力大! C. 合力的方向只与两分力的夹角有关 D. 合力的大小介于两个力之和与两个力之差的绝对值之间 8.作用于一个点的三个力,F 1=3N 、F 2=5N 、F 3=7N ,它们的合力大小不可能的是( ) A.0 B.2N C.15N D.18N 9. 如图13所示,质量为m 的物体在斜面上静止不动,当斜面的倾角θ逐渐增大时,物体仍保持静止,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增大 B. 静摩擦力增大 C. 重力垂直于斜面的分力增大 D. 重力平行于斜面的分力增大 10. 如图所示,OA < OB ,则OA 绳受到拉力T 1与OB 绳受到的拉力T 2的大 小是( ) A. T 1 > T 2 B. T 1 < T 2 C. T 1 = T 2 D. 不能确定 11.如图所示,一个半径为r 、重为G 的圆球,被长为r 的细绳挂在竖直的光滑 的墙壁上,绳与墙所成的角度为30°,则绳子的拉力T 和墙壁的弹力N 分别是 ( ). A.T =G ,2G N = B .T =2G ,N =G C.G 23 N ,G 3T == D.G 33 N ,G 332T ==

力的分解常用方法

力的分解常用方法 总结:“一情况,两方法,三模型”: 力的分解中的几种情况;矢量三角形法解最值问题、矢量三角形与几何三角形相似法解相似类问题;刀劈模型、铰链模型、斜面上的变力模型。 第一堂课: 1、力的分解中具有确定解的几种情况 2、力的三角形与几何三角形相似解题 第二堂课: 3、模型:刀劈、铰链、斜面变力 4、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第三堂课: 5、分解方法:①直接分解(为分解而分解);②正交分解(为合成而分解) 经验: 1、结合圆的位置关系,边讲解边在黑板上画力的矢量图。 前提: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只要三力能构成一个封闭的三角形,就说明其中一个力是另外两个的合力。(结合位移的合成去讲解:全过程的位移等于从出发点指向终点的一条有向线段。) 板书:

2、黑板上作图,告知同学们力可以平行移动。这是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定则的数学基础。 3、刀劈:这里展示给大家的是锐利无比的匕首,想当年荆轲同学提着这一班匕首进入不测之强秦,以报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只管剑术不精,空留风萧萧兮易水寒。好,说起此事,不得不提燕太子丹确实是有些愚钝。想当年荆轲出使秦国之前,燕太子丹为了鼓励荆轲,给他看了一出宫廷歌舞表演,之后荆轲就看中了一个歌舞伎。但是他不好意思说,于是他就说了一句比较隐晦的话:“但爱其手!”但,在这里就是“只”的意思。也就是说只爱她的手。好么,那燕太子丹一听,就喜欢她的手,把歌舞伎的手切下来就送给了荆轲。你想想荆轲抱着这只手心里面是何等感受?啊,所以燕太子丹就割裂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那么为什么锋利的刀刃一定要足够薄呢?有同学说可能是压强的问题,相同 的压力,接触面积越小,压强越大。那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我们来

力的分解典型例题五种解法(精选.)

力的分解典型例题五种解法 力的分解的解题思路: 力的分解问题的关键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画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接着就转化为一个根据已知边角关系求解的几何问题,因此其解题基本可表示为思路 例题: 如图所示,物体的重力G=100N,试求绳AB,BC 所受力的大小. C G=100N ( 如图一 ) C G=100N (图二) 方法1: 力的分解 ( 如图一 ) F AB =F 2=G/tg53。=100N ×3/4 = 75N F BC =F 1=G/sin53。= 100N × 5/4 = 125N 方法二: 力的合成 (三个力作用下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如图二) F BC =F 1=G/ sin 53。= 100N × 5/4=125N F AB =F 合=G/tg53。 = 100N × 3/4=75N

方法三: 力的合成 (如图三) G=100N (图三) C G=100N (图四) C 轴 G=100N 演变:如果绳子AB,BC 承受的最大拉力一样,在不断增加重物的质量的情 况下,哪一根绳子先断。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 已改成word 文本 。 方便更改 F 合=G=100N F BC = F 合/ sin 53。= 100N × 5/4 = 125N F AB =F 合/tg53。= 100N × 3/4 = 75N 方法四: 力的合成(如图四) F 合 = F BC (平衡力) F AB = G/tg53。= 100N × 3/4 = 75N F BC = F 合=G/ sin 53。= 100N × 5/4 = 125N 方法5: 力的合成(如图五) 以B 点为坐标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 由于F BC 不在坐标轴把它分解到X 轴和Y 轴分别是 F BCX , F BCY 在X 轴F BCX = F AB 在Y 轴 F BCY= G=100N F BC = F BCY / sin 53。= 100N × 5/4 = 125N F AB = F BCX /tg53。= 100N × 3/4 = 75N

《力的分解》教案分析

《力的分解》教案分析 一、设计思路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本节课从知识内容和学生学情来看有两大突出特点,即:知识不难,难在应用;学生困惑,惑在实际。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了教师引领→学生暴露思维难点→创设情境→分层探究→突破难点的设计思路,从三个情景中概括出三个基本物理模型,并展开学习,最后在还原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的问题。在具体教学设计上,力求给学生提供较多生活情境和参与的,通过学生亲身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理解效果的客观存在性,得到按效果分解的科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达成新课程理念中的三维目标的立体整合。 二、教材分析 《力的分解》是静力学中力的处理方法,是整个高中物理力学的基础之一,与力的合成内容相辅相承,本节课使用的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第五节《力的分解》。教科书是通过例题来说明如何根据力的实际效果和需要来分解的。实际上,学生接受的难度是很大的,为此,教学过程设计中特别强调用实验来引领学生,让学生观察和体感“力的实际效果”。

三、学情分析 本节授课的对象是高一普通班的学生,基础知识不是很扎实,学习能力也很有限。而力的分解及力的合成,是高中物理学习遇到的又一个重点难点,是今后矢量分析的基础,我充分地认识到这节课的重要性,也意识到这节课的难度,以学生的认识水平为起点,由感性到理性通过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的三个物理模型,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总结出物理模型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按效果分解”来分解力,放手让学生做、学生讲,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结果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初步掌握“实际问题中,一般要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 (3)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分力。 (4)初步学会用力的分解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

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 课下检测 (满分60分 时间3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5分) 1.将一个力F分解为两个力F1、F2,下列情况可能的是( ) A.F1或F2垂直于F B.F1、F2都与F在同一直线上 C.F1或F2的大小等于F D.F1、F2的大小和方向都与F相同 2.为了行车方便与安全,许多高大的桥要造很长的引桥,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减小过桥车辆的重力 B.减小过桥车辆受到的摩擦力 C.减小过桥车辆对桥面的压力 D.减小过桥车辆的重力平行于引桥面向下的分力 3.如图3甲所示,用一根细绳和一根轻杆组成三角支架,绳的一端绕在手指上,杆的一端顶在掌心,当A处挂上重物时,绳与杆对手指和手掌均有作用力,对这两个作用力的方向判断完全正确的是图乙中的( )

图3 4.将一个竖直向下的8 N的力分解为两个力,其中一个分力方向水平,大小为6 N,那么另一个分力大小为( ) A.10 N B.8 N C.6 N D.2 N

5.如图4所示,物体静止于光滑的水平面上,力F作用于物体O 点,现要使合力沿着OO′方向,那么必须同时再加一个力F′,这个力的 最小值是( ) A.F cosθ B.F sinθ C.F tanθ D.F cotθ 图4 6.如图5所示,重20 N的物体放在粗糙水平面上,用F=8 N的力斜

向下推物体.F与水平面成30°角,物体与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则物体( ) A.对地面的压力为28 N 图5 B.所受的摩擦力为4 N C.所受的合力为5 N D.所受的合力为0 7.如图6所示,细绳MO与NO,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相同,长度MO>NO.则在不断增加重物G的重力的过程中(绳OC不会断)( ) A.ON绳先被拉断 B.OM绳先被拉断

力的分解

长沙市第六中学备课纸

(可以在图中比较一下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能不能随意分解呢? (或下图所示装置来演示:让学生体会悬挂钩码后,两条橡皮筋发生的形变怎样,说明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产生了怎样的作用效果)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配合,认真完成实验。 点评: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活动:同学们经过亲身体会,讨论以下问题: 1、食指和掌心有什么感觉? 2、这种感觉说明铅笔末端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3、若用两个力来代替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这两个力的方向怎样? 4、这两个力与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的效果是相同的,那么能不能用这两个力来代替那一个力呢? 5、这两个力与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是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亲身体会,讨论问题结论: l、食指有被拉伸的感觉.掌心有被刺痛的感觉。 2、一个是拉伸细线,一个是压紧铅笔。 3、一个沿细线方向向外,一个沿铅笔向里。 4、可以。 5、这两个力是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的分力。

点评: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会,培养学生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l、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可以怎样分解呢? 2、为什么这么分解呢?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后进行作答: 1、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可以分解成一个沿细线方向向外的拉力,一个沿铅笔向里的压力。 2、因为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在这两个方向上产生了两个效果。 点评:进一步探索,逐步推导。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那么在实际问题中进行力的分解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后进行作答: 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分解。 点评: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综合点评:对于力的分解,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而对于力的分解要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分解这一点,较难理解。这里加了一个学生参与,并可以亲身体会力的作用效果的这个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归纳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现在我们知道,在实际问题中进行力的分解时,要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分解。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个实际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式各样的桥,而一些高大的桥要造很长的引桥,这是为什么呢?(关于什么是引桥教师要给予简单的解释。)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认真讨论,得到不同结论。 点评:加强物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对于学生讨论的结论,教师先不进行评价,而是引导学生建立物理模型:车辆经过高大的桥时,要先上坡,再下坡,我们能不能把车辆的运动看作一个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呢? 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积极思考,抽象出物理模型培养学生建立物理模型。 点评:培养学生建立物理模型,在模型中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演示:用薄塑料板做斜面,将小车放在斜面上,让学生观察现象。教师引导:在斜面上运动的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但它并没有竖直下落,而是要沿斜面下滑,那么在物体运动过程中重力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呢? 教师重点引导,必须让学生明确一定是力在受力物体上产生的效果。 学生活动:学生经过观察、思考、讨论,看到的现象:斜面被压弯,同时小车沿斜

力的分解优质课教案

探究力的分解 桐庐中学郭金华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力的分解 2、知道力的分解也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会作力的分解图 3、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大小 4、会分析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能利用力的分解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从物体的受力情况分析力的作用效果,从而确定分力的方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索精神与科学严谨态度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 3、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力的分解方法,会作力的分解图并利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大小。 重点突破:互动探究及自主探究部分均安排学生作图及计算,使得学生掌握方法,提升能力。【教学难念】 根据问题受力情况分力力的作用效果,从而确定分力的方向。 难点突破:以实验的手段,化不可见为可见,使感觉变看见,通过师生互动探究,小组探究,自主探究,深刻体会什么是力的作用效果,及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 教师:非常荣幸能来富春中学与同学们一起学习,我们先邀请两位男生上前与老师一起完成一个小游戏。 师生互动:邀请两位男生模拟拔河进入相持阶段,握紧绳子用力拉,然后教师用两根手指从绳子中部往边上一拉,结果把两个男生都拉过来了。 教师继续点燃气氛:老师不仅可以用两根手指轻松拉过两个男生,还可以单手拉动大客车,可惜这个就不能现场演示了,大家看一段视频吧!(播放视频) 教师留下悬念:为什么老师能“四两拨千斤”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就能很好的解释这个现象了。 教师明确课堂内容的意义: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学过,有时候为了研究问题方便,几个力的作用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替代,这就是力的合成。实际中又有很多情况下一个力能产生多个作用效果,为了研究问题的实际需要,我们又必须用几个力去代替这一个力,这就是力的分解。比如,刚才两位同学拔河,老师在绳子中部施加了一个横向的拉力,这个力就同时产生了拉动两位同学的作用效果,要解释这四两拨千斤现象就必须学习力的分解知识。现在我们从简易点的情况入手研究力的分解。 [师生互动探究一] (图片展示:拖拉机拉耙,人拉箱子!) 教师疑问过渡:同学们看屏幕上的图片,这里物体都受到一个斜向上的拉力,这个拉力对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