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处理之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法(44页,清楚明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二层轻型井点 降水
(3)喷射井点
(4)电渗井点
< 60V的直流电源井点管ຫໍສະໝຸດ 电极(5)管井井点构造
(5)管井井点
(6)深井井点
四、轻型井点降水
1.井点设备 井管:φ 38、φ 51,长5~7m(常用6m),无
缝钢管,丝扣连滤管;
滤管:φ 38、φ 51,长1~1.7m,开孔φ 12,开 孔率20~25%,包滤网;
滞水层 潜水层 承压水层
(二)降水的目的
1、防止地下水渗入基坑; 排除雨季流入基坑的地面水。改善施工
条件。 2、防止涌水、 流砂,保证在较 干燥的状态下施工; 3、防止滑坡、 塌方、坑底隆起; 4、减少坑壁支护 结构的水平荷载。
二、集水井法(明沟排水法)
1、定义:
注意:1、当H0值超过H时,取H0=H; 2、计算R时,也应以H0代入。
坑下游侧留一段不封闭。用于基坑面积较大时。
(2)高程布置(上图)
井管埋深计算:H埋≥H1+h+iL。 H1――埋设面至坑底距离; h――降水后水位线至坑底最小距离(一般 可取0.5~1m);
i――地下水降落坡度,环状1/10,线状1/5;
L――井管至基坑中心(环状)或另侧(线 状)距离。
注意,当H埋>6m时:降低埋设面;采用二级井 点;改用其它井点(如管井井点、深井井点等)。
3.计算涌水量Q:(单个井点、环状井点系统)
(1)判断井型(图)
按照滤管与不透水层的关系: 完整井――到不透水层 非完整井――未到不透水层.
按照是否承压水层: 承压井 无压井
综合类型:无压完整井,无压非完整井,承压完整井,承压非完 整井,如下图:
单层轻型井点 多层轻型井点 喷射井点 电渗井点 管井井点
0.1~20
m/d
0.1~20 < 0.1 20~200
3~6 m 6~20 8~20 5~6 3~5
1.6~2 地上真空泵或喷
m 射嘴真空吸水
2~3m 地下喷射嘴真空吸水
极距1m 钢筋阳极加速渗流
20~50 单井真空泵、离心泵
(1)轻型井点降水全貌图(单层轻型井点)
流带到基坑内。主要发生在细砂、
Q
粉砂、轻亚粘土、淤泥中。
3、流沙的概念 4、流沙的危害; 5、流沙的防治措施
三、井点降水
1、定义 2、特点 效果明显,使土壁稳定、避免流砂、防止隆起、方
便施工;
可能引起周围地面和建筑物沉降。 3、井点类型及适用范围
井点类型 渗透系数 降水深度 最大井距 主要原理
WQ系列污水潜水泵 30kW 排沙潜
6、流砂及其防治
1.动水压力――地下水在渗流过程中受到土颗粒的阻 力,使水流对土颗粒产生的一种压力。
动水压力的大小与水力坡度成正比,方向同渗流方 向。

GD=Iγ w =(Δ h/L) γ w
2.流砂原因
–当 动水压力大于或等于土的浸
GD F
水重度(GD≥γ ’)时,土粒被水
抽水设备:真空泵、射流泵
滤管构造
2.轻型井点布置
(1)平面布置 a.单排:在沟槽上游一侧布置,每侧超出沟槽≮B(B
为沟槽宽度)。(见下图)
用于沟槽宽度B≤6m,降水深度≤5m。 b.双排:在沟槽两侧布置,每侧超出沟槽≮B。
用于沟槽宽度B>6m,或土质不良,以便快速将水抽干。 c.环形布置:在沟槽四周布置,可以封闭,也可以在基
b、集水井:沿基坑底边角设置,间距20~40m, 直径0.6~0.8m,低于开挖面700-1000mm;挖至 设计高程时,井底应低于坑底1~2m。长期用, 有竹木护壁和碎石压底。
水 泵
排水沟
2~5 %
集水井
(2)分层明沟排水法 (1)普通明沟排水法
5、水泵选用: (1)离心泵
离心泵工作简图
(2)潜水泵
2、适用条件:用于土质较好(粗粒土层、含水 量少的粘土)、水量不大、基坑可扩大者
3、方法:

挖至地下水位时,

挖排水沟→
设集水井→
抽水→ 再挖土、沟、

排水沟
2~5 %
集水井
4、要求: a、排水沟:沿基坑底四周设置或中央,底宽 ≮300mm,沟底低于坑底500mm,坡度1%。
水井的分类
l1
(2)单井涌水量计算 a、无压完整井单井的涌水量Q(见图1-48a):
根据达西线性渗透定律,可得无压完整井单井的涌水量 Q为:
Q 1.366 k H 2 h2 (m3 / d ) lg R lg r
式中: H——含水层厚度,m; h——井内水深,m; R——抽水影响半径,m; r——水井半径,m。
第五节 人工降低地下水位
本节的内容: 1、几个基本概念 2、集水坑降水法 3、井点降水法(轻型井点、喷射井点、电
渗井点、管井井点、深井井点) 4、轻型井点降水法
一、几个基本概念
(一)含水层、不透水层、滞水层、潜水层、承 压水层(地下含水构造的种类)
不透水层 不透水层 不透水层
累加。 F――井点系统所包围的面积。
b.无压非完整井群井系统涌水量计算
以有效影响深度H0代替含水层厚度H用上式计算Q。 H0的确定方法:l----滤管长度,一般取1m,p51
s’/(s’+l) 0.2
0.3
0.5
0.8
H0 1.3 (s’+l) 1.5 (s’+l) 1.7 (s’+l) 1.85 (s’+l)
(1-38)
b、承压完整井单井的涌水量Q(见图1—48c)为:
Q 2.73 kM (H s) (m3 / d ) lg R lg r
(1-39)
式中:H——承压水头高度,m; M——承压含水层厚度,m; S——井中水位降低深度,m。
(3)井点系统(井群)涌水量计算 a. 无压完整井群井井点计算
Q=1.366K(2H-S)S / (lgR-lgX0) (m3/d)(1-40)
K――土层渗透系数(m/d); H――含水层厚度(m); S――水位降低值(m); R――抽水影响半径(m),R=1.95S(HK)1/2; X0――环状井点系统的假想半径(m);
当长宽比A/B≯5时,X0=(F/π)1/2,否则分块计算涌水量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