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超敏反应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gE的产生依赖于IL-4
表面受体(Fc RⅠ)
结构
由一条α 链一条β 链和二条相 同的 γ 链组成, α 链胞外功能 区 能 与IgEFc 段 结 合. β 和 γ 链可介导信号转导. β和 γ 链 的胞浆区含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活 化基序(ITAM)
存在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 面,与IgE具有高度亲和性(4-10万/ 个)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被变应 原激活后可脱颗粒及释放新合成 的生物活性介质
[I型超敏反应2种表现形式]
●早期反应---接触变应原后几分钟内发生,持续
30-60 分钟 ------贮存介质(原发介质)
●晚期反应---接触变应原后2-8小时内发生,持续
1-2天或更长。------新合成介质(继发介质)
三、临床常见疾病
(一)过敏性休克
①药物过敏性休克: 青霉素过敏常见。
一、概念 Ⅱ型超敏反应:指IgG或IgM类抗体与细 胞表面的相应抗原或半抗原作用,在补 体系统、巨噬细胞NK细胞的参与下,造 成靶细胞损伤的超敏反应。
二、发生机制
(一)参与成分
1、靶细胞及其表面的变应原
①正常细胞固有同种异型抗原:如血型抗原、
HLA抗原。 ②修饰改变的自身抗原:宿主细胞受某些因素作 用,自身抗原性发生改变。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可由Ⅱ、Ⅲ型超敏反 应引起,Ⅱ型占20%左右。
③外来抗原或半抗原吸附在宿主细胞上: 某些化学物质(如药物)进入机体,同宿主细 胞结合,形成完全抗原。 ④异嗜性抗原:外源性抗原与正常组织细胞之间 存在的共同抗原。 2、抗体:IgG、 IgM 3、效应细胞或效应分子:补体、巨噬细胞、中 性粒细胞、NK细胞
(二)过程
通过3个途径损伤靶细胞:活化补体、免疫调理、 ADCC
阿司 肾上 色甘酸 匹林 腺素 二钠 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 成和释放的药物 支气管痉挛、 黏液分泌 、 平滑肌收缩 组胺 缓激肽 白三烯 PAF PGE2
改善效 应器官 的药物
IgE
生物活 性介质 拮抗药
血管扩 张水肿
肾上 腺素 葡萄糖 酸钙
皮肤注射 脱敏疗法
IgG
扑尔敏
病
• • • •
例
某男,15岁 主诉:发热,咽痛 诊断:急性扁桃体炎 治疗:青霉素静脉滴注 处理经过: 青霉素皮试弱阳,被误作阴性处理。 在静滴青霉素约半分钟,患者胸闷、气 急、呼吸困难,随即抽搐、昏迷,抢救 不及而死亡。
①注射局部出现红晕或水肿,直径超过1厘米
②无红肿但注射处有痒感
③全身有不适反应
2、异种动物免疫血清皮试 0.1ml 1:100—1:1000稀释的动物血清,方法同上
3、花粉,尘螨等浸液可用上述方法
Skin test for allergy
微量变应原进入机体与致敏 (二)脱敏注射和减敏疗法 靶细胞上的IgE结合,释放 ①异种免疫血清脱敏注射法: 少量生物活性介质,不足以 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并能 在注射抗毒素血清时,如遇 被机体及时灭活。短时间连 续多次注射耗竭了致敏靶细 皮试阳性者(+),采用小量 胞内预存的颗粒,机体处于 (0.1ml、0.2ml、0.3ml),短间隔 暂时的脱敏状态。
食物,药物,花粉,肠道寄生虫等 可引起荨麻疹、 湿疹
四、防治原则
2个方面: ▲ 查出变应原,避免再次接触
▲根据反应的发生发展过程,
有针对性地干扰某些环节 (一)查找变应原,避免再次接触 方法是:询问病史和直接皮肤试验
1、青霉素皮试
0.1ml含10-50单位青霉素注入前臂屈侧皮内,20分钟 后观察结果。有下述情况之一者为阳性。
抗原 提呈 细胞
T细胞
B细胞
固有 免疫应答
免 疫 应 答 补体
抗原
免疫系统 细胞 因子
MHC
抗体
适应性 免疫应答
抗原 提呈 细胞
T细胞
B细胞
生理性 免疫应答
免 疫 应 答 补体
抗原
免疫系统 细胞 因子
MHC
抗体
病理性 免疫应答
正常的生理性免疫应答
免疫保护
免疫息肥大细胞
激活后 5 分钟
激活后 60 分钟
◆ 嗜酸性粒细胞:
负调节作用和致炎作用
可直接吞噬肥大细胞 释放的颗粒,还可释 放一些酶灭活组胺, 白三烯,前列腺素等
释放大量致炎因 子:PAF,主要 碱性蛋白
(四)主要生物活性介质
储存的介质:
组织胺 激肽原酶(缓激肽)
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平滑肌收缩 粘膜腺体分泌增加
(20~30分钟)、多次注射; ② 特异性变应原减敏疗法:
小剂量变应原间隔一周, 多次反复皮下注射可防止疾 病复发。用于外源性哮喘及 荨麻疹治疗
变应原多次反复注射,诱 发机体产生特异性IgG,它 与再次进入的变应原结合, 阻断了变应原与致敏靶细 胞上的IgE结合,阻止了Ⅰ 型超敏反应的发生
(三)药物治疗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
一、概念和特点 (一)概念
Ⅰ型超敏反应:又叫过敏反应。由血清 中IgE介导的速发型超敏反应,发生迅 速,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二)I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①由IgE和IgG4介导,补体不参与此反应
②发生快,消退亦快,为可逆性反应。
③以生理功能紊乱为主,通常不发生组织细胞损伤。
(二)抗体: 主要是IgE,其次是IgG4
◆ IgE有亲细胞性--- IgE同具 有IgE Fc受体(FcεRI)的肥 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结合, 半衰期延长,2-8天。 ◆产生IgE的浆细胞存在于鼻咽、 扁桃体、气管、支气管、胃肠 道等粘膜固有层中,这些部位 为Ⅰ型超敏反应的好发部位。 ◆ 过敏体质者产生高水平IgE, 同MHC-Ⅱ的某些位点有关。
致敏机体再次注射青霉素后,几分钟内出现胸闷、 气急、呼吸困难,冷汗、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 症状。严重者过敏性休克而死亡。
注意:初次注射青霉素也可发生过敏 反应。原因是曾经接触过青霉素成分。 普鲁卡因,链霉素,磺胺类,脏器制 剂也可引 起药物过敏性休克
初次注射青霉素 分解
青霉噻唑醛酸 组织蛋白 青霉噻唑醛酸组织蛋白 (完全抗原) 青霉烯酸组织蛋白 (完全抗原) 青霉烯酸
用药物切断或干扰超敏反应的某些环节,防止或 减轻反应。 色甘酸二钠可稳定肥大细胞膜, ①抑制生物活性介质释放 ②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物
阻止其脱颗粒,防治过敏性鼻 炎和支气管哮喘。肾上腺素和 异丙肾上腺素能增加cAMP合 成,甲基黄嘌呤和氨茶碱能阻 止cAMP分解,故它们均能抑 制组胺等介质的释放
③改善效应器官的反应性
态的机体时,与致敏细胞上的IgE结合,细胞脱颗粒, 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需要结合2个或以上 相邻的IgE,要求变 应原两价或多价
3、 效应阶段:介质作用于靶器官和 组织, 引起病理变化。
平滑肌收缩,尤其是气管,支 气管,胃肠道平滑肌小血管扩 张,CAP通透性增加,血浆外 渗,局部水 肿,炎性细胞浸 润;粘膜腺体分泌增加。
Ⅱ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三、临床常见疾病
1、输血反应 急性溶血----异型输血时,受体体内的天然ABO血型 抗体(IgM类)同供体的RBC结合,活化补体,致使 供体的RBC溶解。
慢性反应—反复输入异型HLA 血,诱发受体体内产 生抗WBC和抗PLT的抗体,导致受体的WBC和PLT 破坏。
2、新生儿溶血症
②血清过敏性休克: 临床上再次给患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 毒素等动物免疫血清治疗或预防时,可引起过敏性 休克。
(二)呼吸道过敏反应 吸入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可引起过敏性鼻 炎或支气管哮喘。有速发相反应和迟发相反应2种。
支气管哮喘
过敏性鼻炎
(三)消化道过敏反应
鱼,虾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四)皮肤过敏反应
免疫应答。
[超敏反应分型] 依据发生机理不同,分4型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过敏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溶解型/细胞毒型 Ⅲ型超敏反应/称免疫复合物型/血管炎型
体液免疫 异常
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细胞介导型
细胞免疫 异常
病
• • • •
例
某男,15岁 主诉:发热,咽痛 诊断:急性扁桃体炎 治疗:青霉素静脉滴注 处理经过: 青霉素皮试弱阳,被误作阴性处理。 在静滴青霉素约半分钟,患者胸闷、气 急、呼吸困难,随即抽搐、昏迷,抢救 不及而死亡。
• 概念:是指因母、婴血型不合而引起的同族免疫 性溶血,使胎儿在宫内或生后发生大量红血球破 坏,出现一系列溶血性贫血、黄疸以及其它多种 临床表现的疾病。在我国以ABO血型不合者占多 数,Rh血型不合者较少。 • 临床表现:本病症状之轻重差异很大,一般ABO 血型不合者症状较Rh血型不合者轻。病儿常于生 后24小时以内或第二天出现黄疸,并迅速加重。 随黄疸加深可出现贫血、肝脾肿大,严重者发生 胆红素脑病。Rh不合大量溶血者,出生时已有严 重贫血,可导致心力衰竭、全身水肿、甚至死胎。
新合成的介质:
白三烯(LTs)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前列腺素(PGD2)
机体呈致敏状态。接触变应原2周后 机体即致敏,维持半年以上,如不再 接触相同变应原,致敏状态可消失
二、发生机制
分3个阶段
1、致敏阶段: 变应原刺激机体产生IgE, IgE以其 Fc段固定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FcεRI上。 2、激发阶段: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处于致敏状
学习要求
• 1.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及分型 • 2.掌握各型超敏反应的概念、主要特征、 发生机制。 • 3.理解临床常见的各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 4.理解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防治原则。
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 (致敏)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
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
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
新生儿溶血症的类型
▲Rh血型不合
母亲Rh- :第一胎:胎儿Rh+,分娩时胎儿RBC进入 母体,母体内产生抗Rh抗体(IgG)
第二胎:胎儿Rh+,母体抗Rh抗体通过 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导致胎儿RBC溶解 ▲ ABO血型不合:
母亲致敏方式同上,产生IgG类抗体
多见于:母亲O型,胎儿A型或B型
Rh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发病机理 母亲:Rh阴性
胎儿:Rh阳性 母体的B细胞 第二胎:Rh阳性 抗Rh-Ab (IgG)
3、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
应用某些药物或因病原微生物感染,可通过Ⅱ型 超敏反应机制造成血细胞破坏,出现溶血性贫血,粒 细胞减少症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对氨基水杨酸引起溶贫,奎尼丁,磺胺引起粒细 胞减少,苯海拉明引起血小板减少;流感诱发溶贫。 4、抗基底膜型肾小球肾炎和风湿性心肌炎 某些乙型溶血性链球菌M蛋白与人类肾小球基底膜、 心肌细胞有共同抗原,故链球菌感染后产生的抗M 蛋白抗体可与肾小球基底膜、心肌细胞发生交叉反 应,引起抗基底膜型肾小球肾炎和风湿性心肌炎。
肾上腺素,麻黄素可解除支气管平 滑肌痉挛。葡萄糖酸钙,Vc可缓解 痉挛,降低cap通透性,减少渗出。 肾上腺素能收缩小血管和cap,可 抢救过敏性休克
苯海拉明,扑尔敏,异丙 嗪可竞争结合细胞膜上的 组胺受体
(四)免疫新疗法:针对IgE产生的环节进行拮抗。
讨论:I 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
避免接触 变应原 消 化 道 皮 肤 呼 吸 道 变应原皮 肤试验
表面受体 (Fc RⅠ)
部位
特性
与IgE重链 CH3结合 放大信号
信号转导
(三)参与细胞
膜上有大量FcεR1,可与 IgE Fc牢固结合。胞浆内 有大量碱性颗粒,内含原 发介质和继发介质。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分布:肥大细胞 --- 皮肤、粘膜下 层及血管周围的疏松结缔组织;嗜碱 性粒细胞 --- 血液。 作用:释放生物活性物质,介导Ⅰ型 超敏反应。
主要的病理性改变是:毛细血管 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痉挛, 粘膜腺体分泌增加。
④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一、参与物质
(一)变应原: 外源性,种类多。主要有
①吸入性变应原:如植物花粉、真菌孢子、粉尘、 尘螨等。
②食入性变应原:如动物蛋白,食品添加剂、保鲜 剂等。
③药物或其它化学物质:如药物、化工染料、化妆 品等。 ④其它:如某些酶类等。
昆虫
格链孢子 长蠕孢子
其它
花
粉
吸入性变应原 花粉 尘螨或其排泄物 真菌或其孢子 动物皮屑或羽毛
药物
青霉素 磺胺 普鲁卡因 有机碘化物
食入性变应原
入侵途径
呼吸道 ----- 花粉、尘螨、霉菌和化学物质等; 消化道 ----- 鱼、虾、肉、蛋、海产品和牛奶等; 皮肤 ------- 昆虫的毒素、化学物质等; 人工注射 --- 化学药物及异种动物血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