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区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方案.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顺德区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方案
顺德区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工作设想(征求意见稿)为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市教育综合改革工作任务,进一步激发顺德教育发展活力,推动我区教育科学、优质发展,提出以下工作设想: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提升教育质量为目标,以扩大教育优质资源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通过构建开放的教育格局以及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在均衡发展的基础上提高优质水平,打造标杆学校,强化教育品牌建设,全面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升教育现代化与国际化水平,打造学有优教的城市品牌。

2、目标步骤(一)目标。

围绕建设教育高地和人力资源强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提升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实现教育均衡化、优质化、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促进顺德城市升级与产业转型。

---优质教育受益面进一步扩大。

扩大教育对外合作交流力度,大力引进省内外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引入名师名校长、名校联合办学(班),推动区域品牌学校建设。

通过建立学校联盟、共同体、学区制、优质资源带等方式,以强带弱带动一批相对薄弱学校提升,扩大区域优质学位量。

---教育体制机制活力增强。

区镇关系进一步明确,高中与职业教育实现区一级办学,义务教育以镇(街道)为主。

通过改革招生政策、评价制度、教学激励机制,形成区镇育人合力,提升教育质量。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政府监督、服务,学校自主办学,社会积极参与的教育治理体系。

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

在教学教研、特色学校打造、名师名校长培养等方面加大对外合作交流力度,通过”走出去、引进来”,丰富与盘活全区教育资源。

---教育布局更加科学合理。

教育布局更具科学性、前瞻性,更能适应城市发展、人口分布、人口实际增长速度、城市定位等需要。

在城市规划总体框架中寻找坐标,完善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合理布局学校网点。

合理规划区域初中与高中、普通高中与职业学校、民办与公办学校的比例,形成科学合理、高效优质的教育资源分布网。

---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构建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公益普惠型学前教育体系。

义务教育在均衡、标准化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优化提升发展,打造一批品牌学校。

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扩大优质学位,打造龙头、标杆学校。

职业教育进行片区组团发展,实行专业改革和课程重构,提升办学层次,推动专业与产业紧密对接,促进品牌提升,构建顺德特色的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引入国际、国内高校合作,创新办学体制,探索社会化运作机制,政府搭建平台,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完善特殊教育体系,构建学校、区内公益性组织、义务服务机构共同组成的特殊教育服务网。

(二)步骤。

第一步(),重点突破,改革入轨。

做好区统筹管理高中学校后的配套政策落实工作,启动高中布局调整、招生政策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等工作,保证区统筹管理高中学校收到预期效果。

制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方案并开始实施。

构建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

谋划并启动初中教育改革。

第二步(),全面铺开,初步见效。

全面实施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正式启动初中教育改革,办学体制改革进入全面铺开阶段,紧紧围绕“教育质量”,构建创新性制度和机制,全区教育活动、动力得到充分激发,教育提升发展的新格局基本形成。

第三步(),改革深化,阶段总结。

全面总结阶段性改革成果,初步形成多元化、特色化、质量优的教育格局,全区教学水平、质量明显提升,基本实现各级各类教育良性优质发展。

三、重点任务(一)体制机制改革。

1.深化多元办学体制与学校建设投入模式改革。

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引入民间智慧参与教育评价、监督、决策,促进教育发展。

创新教育发展建设投融资渠道,积极引导以非营利为目的的社会资金参与办学、参与学生宿舍等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形成政府为主、社会各界参与相结合的“一主多元”办学新模式。

2.构建学校办学质量目标考核与激励机制。

合理制定学校办学质量目标及评价机制,加强对办学质量目标的考核,进一步强化学校质量目标管理意识,提升学校办学效益。

构建与学校办学绩效挂钩的教育教学激励机制,区镇两级增加财政投入,设立各项专项资金,制定激励政策,激励优教优学,引导鼓励社会各界设立形式多样的教育公益慈善基金奖教奖学。

3.完善教育经费管理机制。

建立区财政统一的“大生均经费模式”,按在校生核拨学校正常运作经费。

实行学校经费校长负责制,优化学校经费预算管理制度;简化经费使用审批流程。

建立规范的学校经费管理办法,保障经费校长负责制在规范制度管理下实施,加强对经费使用的指导、监督、考核。

4.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

继续加大政府简政放权力度,减少对学校的干预,加强和完善政府服务、监督机制。

落实与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健全学校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

广泛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学校评价,完善社会评价教育机制。

(二)教育布局规划。

5.科学合理规划学校布局。

科学制定区域中长期教育布局规划,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益,优化教育服务供给模式。

配合顺德北部片区、东部片区发展及品牌学校打造需要,高标准建设一批新的学校。

完善大良新城区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加快改造和建设一批高标准的公办中小学校和普惠制幼儿园,提供更多优质的学位。

扩大整合优质资源,通过合并一批、调整一批、扩建一批高中,增加优质学位。

按照联片发展思路,优化职业教育布局。

(三)学前教育。

6.扩大优质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

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逐步提高公益性、普惠性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

进一步理顺村居幼儿园体制,引导村居逐步收回已承包或租让到期的幼儿园,举办普惠性或非营利性幼儿园。

落实小区配套公益性普惠性幼儿园。

到底,各镇(街道)建有1所以上规范化公益性幼儿园,全区公益、普惠性幼儿园比例达80%以上。

7.提升办园内涵和保教质量。

加强对托幼园所的监管,出台公益普惠性幼儿园监管办法;推进依法治园,做好无证托幼园所的清理整治工作,落实托幼园所的安全责任制。

深入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构建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体系。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分类别、分层次对园长、教职工进行专项培训;完善名园长、名教师工作室制度,以骨干示范带动全员的提升和发展。

(四)义务教育。

8.打造品牌学校。

在均衡、优质的基础上创建品牌标杆学校。

启动顺德优秀少年人才促进计划,创新办学、教学管理模式,多种举措培养个性特长和创新性潜质人才,鼓励创建品牌初中品
牌班。

引入省内外优质资源联合办学,高标准建设1-2所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

高标准新建2-3所品牌初中,强化初中培养和输送优质生源能力。

建立跨地区学校联盟,选择3-4所初中与省内知名初中建立学校联盟,合作开展教研、联合考试、教师培训、尖子生培养、国家级竞赛等活动,在紧密联盟中提升我区初中教育教学质量。

9.创新机制提升初中办学水平。

以资源共享为导向,通过学校联盟、名校托管、教育共同体、集团化办学等模式,建设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带。

组建初高中办学联盟,链接初高中教学断层,引领初中协调发展。

探索义务教育学区制建设,在大良、容桂先行试点,实行多校协同、九年一贯,探索学区内小学与初中对口招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

10.加强义务教育质量监测。

建立初中终端教学评价与激励机制,完善初中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探索改革我区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模式,将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重点放在监测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的运用方面。

每年定期分学段、分学科开展全区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

(五)高中教育。

11.促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推进高中分层分类办学,制定普通高中特色化多样化优质化发展方案,设立区统筹专项资金扶持学校开展特色建设试点项目,激发普通高中发展活力和创造力。

12.打造品牌高中学校。

扩大品牌高中优质学位,以教学评估为基础,根据学校办学绩效动态配置教育资源,树立品牌标杆,引领全区高中教学优质发展。

依托中大-卡大研究院地缘优势,探索和中山大学合作,开设顺德一中中大实验班。

选定1-2所高水平普通高中,引进省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质的师资团队,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探索委托名校选派校长托管。

加大对高中教学教研指导与改革的力度,强化内部管理,为办学效益好的高中成为品牌高中创造条件。

提升大良实验中学,将其打造成艺术特色学校,面向全市招生。

13.改革高中学校招生机制。

逐步扩大原镇(街道)属普通高中统筹招生比例,基本实现100%全区统筹招生。

鼓励普通高中学校根据特色发展需要开展自主招生。

引入竞争机制,构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政策与学校办学绩效挂钩的机制。

探索开展高中学校特长生、实验班招生试点。

14.建立高中教育质量评价和激励机制。

设立高中办学质量激励资金,出台高中教育质量评价办法,对年度办学效益优秀和高考质量优异的学校、教研机构、教师进行激励,对输送综合素质优良生源的义务教育学校给予激励。

(六)职业教育。

15.优化提升职业教育。

加大职业教育专业整合力度,建立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鼓励并引导学校淘汰落后专业,开设与产业对接的新兴专业。

逐步推进中职向高职层次提升,加大“3+2”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力度,与省内外应用型大学合作,探索试点“3+4”中职本科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填补顺德应用技术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的空白。

16.构建政府与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机制。

探索社会化运作机制,加强职业教育与市场的结合度,建设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共同参与的“公共实训中心”。

积极尝试组建具有顺德特色的、产教深度融合的混合所有制职业教育集团,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体制机制和运作模
式。

17.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扩大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考核试点,到,实现第三方考核的全覆盖,促进学校不断优化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对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和办学质量进行市场化评价,每年发布《顺德区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年度报告》。

(七)高等与研究生教育。

18.创新发展高等与研究生教育。

改革以政府办学为主的模式,逐步引入社会化运作,构建市场化发展的良性运作机制。

积极与国内外高校合作,加大研究生人才的培育与引进,搭建平台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提升我区高等与研究生教育水平,推动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争创第一批国家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示范单位。

(八)特殊教育。

19.完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

大力引入社会组织参与特殊教育,构建学校、区内公益性组织、义务服务机构共同组成的特殊教育服务网。

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尝试融合教育,在幼儿园和中职学校开设特教班,将特殊教育向两头延伸。

探索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医教结合”特殊教育模式。

提升随班就读服务水平,加强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建设,在全
区新建资源教室14个。

(九)民办教育。

保持一定比例的中层干部由学校干部脱岗挂任。

优化区教育发展中心队伍结构,建立发展中心人员选拨交流制度。

制定以促进成长为出发点的教师交流机制,加大学校干部、教师交流力度。

24.构建教师激励机制。

构建与学校办学绩效挂钩的教师和校长激励机制,根据办学指标完成情况,适度拉开学校绩效差距,优绩优酬,激发校长与教师的积极性。

建立顺德区骨干教师、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津贴制度,实施工作室主持人奖励办法。

25.建立校长、教师容错机制。

按照省委、市委“三个区分”精神,坚持支持改革、包容失误原则,明确为公与谋私的政策界限,鼓励校长、教师大胆改革,积极探索。

(十一)教育教学改革。

26.强化教学教研在教育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统筹整合全区教学教研力量,壮大教研队伍,建立教研员能进能出的流动机制,厘清区镇关于初中教学业务指导权责,加大区对初中教学教研工作的指导。

加强全学段、全过程地对学校教学业务统筹引领和指导作用。

27.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鼓励学校大胆探索,调动改革创新积极性。

学校要将资源配置和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鼓励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发展学生潜能。

改进优秀学生培养方式,倡导推进分层教学、学分制、导师制、走班制,实施个性化培养。

充分利用区政府和华南师范大学合作机制,全方位利用高校资源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生发展评价改革等,打造优质学校,培养优秀人才。

28.利用大数据服务教育发展。

加强教育大数据的研究,建立起学生发展、教师发展、教育资源、行政管理、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学校安全等几大数据中心;利用学校自主发展评价平台系统,生成学生学业增值数据,加强监测结果的研究和使用,运用大数据为学校、学生发展服务。

四、保障措施(一)统一认识,形成合力。

各级政府、各部门要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抓民生、抓教育就是抓发展”的执政理念,勇于打破镇域壁垒、冲破体制机制束缚和利益固化藩篱,积极支持教育综合改革,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形成教育改革合力,全面提升我区教育综合实力。

(二)深入研究,稳步推进。

区教育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责,切实承担起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责任,深入研究具体实施细则与方案,扎实稳步推进改革任务,确保改革收到预期效果。

(三)强化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全面深入地宣传教育综合改革,及时发布改革信息,主动通报改革进展,积极宣传推广改革中的典型经验、典型学校、优秀师生和校长,形成良好的改革氛围。

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