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茅盾的现实主义文学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茅盾的现实主义文学观
摘要:茅盾文学活动从一开始就高扬“为人生”和“实用主义”的旗帜,他执着于现实人生,倾心于描写的真实,即使是在他的文学批评理论当中,“真实”永远是茅盾最为珍
爱的批评准则。

茅盾所强调的真实,是指作品合乎生活逻辑。

为此他呼吁作家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吸取生活当中的经验作为创作的素材。

“为人生”和“实用主义”的文学理念始终贯
穿着茅盾的现实主义文学观。

关键词:文艺理论;现实主义;“为人生”;实用主义
茅盾是中国20世纪最为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他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更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理论家、批评家。

除了《子夜》、《林家铺子》、《蚀》、《幻灭》这些我们所熟悉的作品外,茅盾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艺理论著作,如《从牯岭到东京》、《写在野蔷薇的前面》、《自然主义与现代小说》等。

在茅盾的文艺理论当中,最为著名也是贡献最大的就是他的现实主义文学观。

我国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发展较早,早在1915年《新青年》创刊后不久陈独秀就发表了《欧洲文艺史谭等文并在答张永言的信中提出了吾国文艺……今后当趋向写实主义”的主张;陈独秀在胡适发表后的一月于《文学革命论》中进一步提出了要建设“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的意见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我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就不断地在斗争中发展、壮大,成为我国现代文学的主潮。

在这个过程中,茅盾继鲁迅之后,又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为中国的新文艺探索出一条现实主义的道路。

后来他在担任《小说月报》的主编的工作期间,致力于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作品,对东欧、北欧文学、俄国文学以及被压迫民族的的文学尤为注重,并且还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他不仅对现实主义作家给予关注,同时也对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出现的现代派作家进行介绍,并从艺术形式和技巧方面去推动文学运动的发展。

对茅盾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曾一度被看做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流,受到了文艺界的一致认同。

茅盾文学活动从一开始就高扬“为人生”和“写实主义”的旗帜,关于这两方面的内容,茅盾作过许多评述,在自己的文学创作当中,茅盾也一直秉持着这
两个创作原则,他执着于现实人生,倾心于描写的真实,即使是在他的文学批评理论当中,“真实”永远是茅盾最为珍爱的批评准则。

茅盾所强调的真实,是指作品合乎生活逻辑。

为此他呼吁作家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吸取生活当中的经验作为创作的素材。

“为人生”和“写实主义”的文学理念始终贯穿着茅盾的现实主义文学观,以下将详细阐述。

一、“为人生”的文学理念
五四运动时期,茅盾便以新文学运动的积极拥护和参加者的姿态为之呐喊助威,他在1920年初就发表了《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和《新旧文学评议之评议》等论文,较早地大力提倡“文学为人生”的艺术主张。

在茅盾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当中,文学是用来反映人生、指导人生以及改造人生,而这也正是文学存在的首要原因。

茅盾始终坚持文学与人生密切相关,他曾在《中国文学不发达的原因》当中说:“决不能把离开了人生的东西算作文学”。

文学失去了现实性,也就丧失了存在的合理性,这是茅盾终生不渝的选择。

在“为人生”的文学理念当中,我们可以发现,茅盾致力于将这种“为人生”“表现人生”的创作态度集中体现在对平民的关注下,而这种“平民”并不是有着固定职业固定生活的市井小民,而是一直处于压迫地位的劳苦大众。

例如在农村三部曲即《春蚕》、《秋收》、《残冬》的构思上,茅盾通过描写30年代中日淞沪会战前后,江南农村蚕农老通宝一家的养蚕“丰收成灾”的悲惨事实,形象地揭示出帝国主义经济亲率给中国农民带来的民族灾难,以及讽刺地揭露了中国商业资本家和官僚借机转嫁危机的丑恶嘴脸,同时也深刻地刻画了两代中国农民不同的思想和行为,预示着他们所走的不同道路。

在茅盾创作的这部小说当中,主角不再是受教育的知识分子,而是普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一群农民,老通宝是受封建就意识毒害很深的老一代农民形象,多多头是一个正在觉醒之中的中国新一代农民形象,在整部作品当中,通过这两个人物的形象塑造以及性格对比,都能够看出茅盾对这种平民生活的关注。

而在另一方面,“为人生”的文学理念是提倡对现实和人类的真切关怀。

茅盾认为文学的目的不是高兴时的游戏与失意时的消遣,不是象牙塔之内的一家之言,而是在关注时事局势变化的情况下,对现实生活当中的重大事件或者时代精
神的反映。

而一个优秀的文学家,也只有在关注社会、了解局势的基础下,才能够写出真正意义上的“为人生”的文学,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表现人生。

因此现实主义文学的“为人生”理念必须是时代和社会的反映。

茅盾在自己的文学创作当中,始终贯彻着这一理念,他的小说所涉及的社会生活内容,几乎涵盖了20世纪中国上半叶的历史全貌,例如《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通过描写一个江南小镇的社会生活展示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夕的这几年里巨大的局势变换,而小说《虹》则是完整地描写了五卅惨案,《蚀》反映了1927年大革命的历史,《春蚕》《秋收》《残冬》这农村三部曲和《林家铺子》揭露日货的倾销造成农村经济破产的社会现实,《路》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统治,《子夜》通过写30年代初上海等地民族资产阶级产业破产的悲剧进而反映整个大时代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这些作品无不是茅盾思想的结晶,在20世纪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里,他站在时代的洪流里,冷静地注释着那些普通平民的生活变化和心理变化,并将那些社会里的人物写进自己的作品当中,形成一个个典型。

茅盾的文学创作一直坚定不移地做到了忠于自己的文艺思想,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茅盾通过那些小说中的人物向这个社会诉说他内心的呼喊。

农村三部曲当中的老通宝和多多头,《子夜》当中的吴荪蒲,《幻灭》当中的静女士,以及还有很多其他的角色,这一个个阶层各异却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角色,有知识分子,有民族资本家,也有最普通的农民,茅盾笔下的这些人物都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他们连结成了一幅历史的画卷,仿佛让我们重回了当日的社会现状。

茅盾笔下的女性角色如静女士、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也都带上了时代的色彩。

她们大都接受过新文化的洗礼,以独立的角色站到了社会的舞台上,她们思索革命,思考人生,探索社会解放的道路,以时代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展现了大革命时代的知识女性心态。

二、实用主义的文学理念
实用主义和“为人生”的文学理念一起并列在茅盾现实主义的文学观里。

茅盾曾在《文学与政治社会》中指出:“功利的艺术观,诚然不对;要把带些政治意味与社会色彩的作品都屏在艺术之宫的门外,恐亦未全对。

”由此可见,茅盾
对文学功利性的青睐可见一斑。

基于对文学功利性的认识,茅盾更加强调对作品的思想性认识的重要性。

主张文学宣传思想,成为茅盾实用主义文艺理论的起点。

而这点又与他的“为人生”的理念有些不谋而合,实用主义归根到底是用于服务社会,这使得茅盾非常注重文学作品是否真实反映客观的社会现实状况,也就是注重作品对时代和社会的文学再现。

由于茅盾始终以解决现实问题为他的理论思考的前提,因而总是想用作品来反映现实的黑暗以激起人们的热情,来更好地拯救社会。

他肯定俄罗斯现实主义写实文学,他鼓吹尼采,他不断地企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克服以往文学上的弊病,引导新文学的创作,发挥文学的社会功利性。

茅盾将这一文艺理论贯彻到自己的文学当中,从《蚀》、《子夜》、《农村三部曲》到《腐蚀》,这些作品以及作品当中的人物无不是对当时的社会历史的反映,然而这种定向的取材模式也成为了茅盾文学创作当中的一种局限。

对“实用”的多度看重,对客观与理性的极度推崇,对现实的过分执着,使得茅盾对其他作品的文学作品显得近乎苛刻与死板。

我们都知道,在茅盾的批评理论当中,理性与客观无疑是两个雷打不动的法则。

在茅盾的理想中,不仅是批评家,而且连作家也要尽可能地以客观的态度从事创作,运用客观的手打达到对客观生活的真实体现。

他也曾在《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中曾主张文学家对于人生,应“完全用客观的冷静头脑去看,丝毫不掺入主观的心理。

”从这我们就可以看出,茅盾对于理性与客观这两个原则的珍爱程度。

这似乎与那近乎偏执的实用主义如出一辙,对规则的过分强调,只会减少文学的活力。

然而茅盾对于这近乎偏执的实用主义,也常常感到矛盾,因为他知道文学首先必须是艺术,却又难以漠视本民族现阶段的政治斗争,他想维护文学的自律性,却又要受到外部规律与社会环境的制约,因而他一直处于两难境地。

但外部规律的强制及其历史与现实的重负又使他在二者之间发生了倾斜于偏重服从于社会环境的需要。

事实上,实用主义在中国早有发展,从孔子的师教说到《典论·论文》的“经国说”,从韩愈的“文以载道”到梁启超的“小说治国论”,都极其强调文学的功用。

而中国近代的特殊历史境遇又使得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注重文学的实用主义,渴望用实用主义的文学来传播思想,实现自强。

茅盾,只是恰好充当了那许许多多的爱国知识分子的代言人。

即使茅盾的文艺思想在某些地方稍有偏颇,但他终极一生去阐释的现实主义文学观,依然是当今文学史上不朽的财富;他的“为人生”和“实用主义”文艺
理论都给予了今天的我们许多重要的启示。

参考文献
(1)茅盾. 茅盾文艺评论集[M ].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1.
(2)叶子铭.茅盾漫评[M].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
(3)中国茅盾研究会.[M]. 新加坡: 新加坡文艺协会
(4)卜召林. 中国现代新文学批评研究[M]. 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3 (5)陈开鸣. 着意于现实主义开拓的十年[J]. 文学评论,1995
(6)黄立平. 茅盾文艺思想述评[J]. 文学评论,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