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传统庭院的起源和发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于河南偃师二里头的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由二进院落组成,整组建筑呈严整的两进院落格局,南北通得45.2m,东西空间达32.5m。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之间用廊子连接,门、堂、室的两侧为通长的厢房,将庭院围合成封闭空间,庭院四周有檐廊环绕。这时庭院一般均呈中轴对称,中轴线上有一个突出到空间中的中心主体建筑,由于它的存在,庭院的中心是主体建筑而非“空间”。由它和相对的“门”的共同作用,庭院中出现了明显指向主体建筑的强烈的空间张力。这是最先发展的两进式组群,显示出院与院串联的纵深布局的久远传统,它也是第一个出现的完全对称的严谨建筑组群,意味着古代建筑组群布局水平的重大进展。2.7
庭院过渡期
至唐晚期,合院式院落已经广泛的应用,并成为传统建筑的典型布局形式。这种院落布局形式。此时已经形成清晰的中轴线对称格居。空间的内向形和聚合性也非常突出。
至两宋时期,合院式院落的运用已经非常普遍,从南宋绘画中可以看到当时的江南一带多采用规则对称的庭院布局,或是房屋临水、依山围合而筑。这种布局并且形成了以庭院为一个“原型”的模式,不断的向左右扩展。
1.传统庭院的解释
庭院,古人所谓“庭”,是指围墙内建筑四周的空地或围墙围合的中心空地,是日常生活中户外活动空间。
“院”主要指围墙以内的空地。周围有墙垣围绕的便可称为“院”。“庭”“院”二字成为一个词语,最早出现在《南史.陶弘景传》:“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每闻其响,欣然为乐。”现在我们一般将建筑不同位置的“院”,如前院、厅院、侧院、内院……都称为“庭院”。
中国庭院的空间布局形式,从最早的自然洞穴到棚子,有圆形穴地群落过度到方形公屋。多样化的地理气候、环境和多民族的生活习俗决定了中国庭院建筑的样式选择,出现了以四合院与天井院两种模式为代表的建筑雏形。
在北方,从出土的西安半坡遗址中可以看到在新石器时期已经有穴居开始上升至地面成为半穴居居所,并以南北方向为轴线,用房屋围成院落的布局,庭院已经开始有所迹象。
概述传统庭院的起源和发展
【摘要】中国传统建筑几千年来一直传承着一种相似的群体组合模式——庭院或称院落。而庭院之于我们中国人,早已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铺陈,更作为一种内在于我们文化血脉的基因,体现着对生命真意的世界观。本文试图探索这种特征产生并得以延续的历史根源及其表达的文化涵义,概述庭院设计自古至今的发展,从中捕捉传统庭院的生命力和继承传统的价值所在。
“园林”庭院也是采用围合的手段,同样也是由墙、单体建筑、廊、自然构成。不同的是这些元素的组合更为灵活,庭院的空间不是有房屋建筑的立面围合,而是由房屋、廊桥、植物等虚实穿插来围合,空间渗透性较强,小型空间更多的出现,空间变化多样。
图一:民居的“天井”图二:传统的北京“四合院”
三、传统庭院的演变
在整个建筑史,庭院一直是重复出现的重要题目。在漫长岁月中,在不同的地域和文化圈中,尽管时代有更替、社会有变革、建筑流派在不断斗争中新陈代谢,但庭院自诞生以来,始终没有在历史的发展中消亡,而是牢牢地与时代的主流建筑风格相结合,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得以永生。
在南方多雨潮湿,建筑多用竹木材料,出现了“干栏式”木结构建筑。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就是这种建筑的典型例子。南北的住宅形式的差异早在开始就已经形成了。
3.庭院雏形期
夏商周时期,组群空间的庭院式布局已经形成,既有体现“门堂之制”的廊院,也出现了向纵向方向发展的合院。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遗址,宫殿的建筑群已呈现庭院式格局,庭院构成已突出“门”与“堂”的主要因子,形成廊庞环绕的庭院式布局。整组庭院略呈折角正方形,东西长108m,南北宽100m,庭院北部正中为主体殿堂,庭院四周回廊环绕,除西廊为单面廊外,其他面均为双面廊。
2、宇宙观
场论认为宇宙、自然、人体、细胞处在一个自然统一场内。宇宙运行为大周天,自然为中周天,人体生理为小周天,细胞为微周天,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的联系。这种论述的原型应当说就来自中国古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来自他们对宇宙的认识。在远古洪荒年代,人们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为了生存发展,除了求神保佑以外,更渴望认识宇宙的规律。于是他们积累了像天法地的经验,所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参于地理”,还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阴阳思维。
庭院形成期
并且各功能建筑单体已经形成中轴线排列,前厅和后堂由廊联结。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到东汉时期廊院式民居已经很普遍。最初的形式是由廊围合形成院落,主体建筑在体量和规模上在整体空间占优势地位。位于轴线偏后方,庭院和主体建筑形成院落的核心。
“庭院”布局的方式在殷商的宫室遗址中就可以看到了。在汉代墓画像砖上可见在汉代大型住宅的主体庭院中,出现了以庭院原型串联的群体组合,形成了清晰的中轴线布局模式。至隋代,庭院建筑在构成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位于庭院轴线末端的北廊被单体房屋建筑代替,形成了完整的庭院空间。二是中轴末端的廊也变成了房屋建筑,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庭院空间的形态也变得更加灵活。多进院落广泛存在并采用中轴对称的空间布局。
封建社会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济,处世哲学以儒家学派为代表。以民居为例,儒家讲究伦常关系,追求家庭的天伦之乐,因此,此多为庭院式布局,住宅空间以内向空间为主,有较强的内外分割性,这也符合封建社会女子深居简出的习惯。同时,庭院体系可以通过串联以及串联后的并联方式不断扩建,以适应封建大家庭由于人口繁衍而引起的扩展住宅的要求。
四、传统庭院的思想体现
庭院在中国的出现决非历史的偶然,它能全方位的体现儒、道思想,体现“天人合一”的理想,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对理想生活的憧憬,这是其产生和存在的根本历史原因。“天人合一”的中心内容即是天地人的相互关系,它在庭院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自然观
世界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有一段论述“再没有其它地方表现得像中国人那样热心于体现他们伟大的设想‘人不能离开自然’的原则”。的确,农耕文明早已让我们的祖先养成了近山乐水的习性,对自然的依恋情结终使中国人选择了以庭院来建构自己理想生活方式的庇护所,庭院成为了人与自然的中介。庭院的存在使自然的山水云雨都成为建筑景观的一部分,可称得上是一种综合的环境观。
自然环境对住宅的影响体现在儒家思想和风水观念。风水把人看着自然的一部分,认为人和自然处于同一个有机整体。风水思想的基本原则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要求人类居住的建筑空间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因而,庭院空间的产生正是儒家思想和风水观念的最忠实的体现。
2.夏商周及其以前的发展
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最早的居住方式是天然岩洞或者是沟槽而居,在中国的很多古代文献中,就记载了很多关于原始人居住的岩洞以及很多沟槽而居的传说。如《孟子·滕文公》中记载:“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在新时期时代,智慧的人们就开始了狩猎采集的生活开始向农业生活和畜牧生活过渡,慢慢形成了我国长江流域的干阑式生活方式和黄河流域的窑洞式住宅。在原始社会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已呈现出最早的庭院的雏形,许多聚落在居住区的周围都环以壕沟,以提高防卫能力。到了龙山文化后期,在聚落外围的构筑土城墙的现象已较普遍,形成了早期的庭院空间。这也是早期人们从大自然中走向社会的一种方式,早期庭院的产生也是为了避免外界侵略保护自己的家人的重要手段。到了夏朝,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反映了我国早期封闭庭院的面貌。这座遗址夯土台上有面阔8间的殿堂一座,周围有回廊环绕,南面有门,北面有殿堂,南面为庭院,是我国北方最早的庭院类型。而河南的另一座二号头遗址,我们看到了更为规模的廊院式建筑群,这些例子说明我国中国传统的庭院的发展已经开始慢慢形成了。
庭院成熟期
明清两代时期合院式院落已经形成了主要的空间布局模式。这种模式在地域、气候、等级制度、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下,各地的庭院空间布局有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在四合院的基础上又有二合院、三合院。庭院的群体组合上有串联、并联、串并联或是自有组合的方式。庭院这种空间布局又呈现出了丰富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自18世纪工业革命的发展引起了城市形态的重大变革,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聚集,城市的迅速膨胀打破了传统的家庭经济格局。作为居住区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庭院空间渐渐的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了,当人们对钢筋混凝土厌倦时,人们又重新意识到了庭院空间的重要性,现在的住宅庭院主要包括住区底层庭院、住区庭院、住宅阳台花园和住宅屋顶花园,以及住宅的最高形式别墅庭院。
二、庭院建筑的范围和类型
以房屋建筑为主体,再围合成庭院,以庭院为基点,进行纵向或横向的不断扩展组合,最大的如北京故宫,普通的如各个不同地域的合院民居,范围十分广泛。
民居的居住庭院由于地理、气候、历史、习俗等原因可分为北方的“四合院”和南方的“天井院”两种院落建筑样式。
四合院起源于黄河流域,其基本特征是四面围合,采取“中轴对称,前堂后室,左右两厢”的建筑格局,这种特点保持至今。这符合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观念,也满足家庭生活需要的庭院建筑形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被定型为传统建筑的本模式。“天井院落受北方四合院的影响,也是四合院样式的一种变化,也是南方的地理、气候、民俗等等因素的作用。在尺度上竖向大于平面,窄而高。
1.社会文化层次
对于中国传统庭院的形成,环境的影响起决定性作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社会环境指的是社会制度、经济结构、宗教礼法、风俗习惯等人为因素。我国封建社会奉行严格的等级制度,表现在国家机构上是上下级严格划分,表现在家庭结构方面则是男尊女卑、长尊女卑、嫡尊庶卑,体现在庭院空间布局上多为对称式。
【关键词】:庭院、起源、自然观、宇宙观、法人的思想
一、概念的界定
“庭院”是住宅空间组织的最基本的模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以及不同类型的传统建筑空间都不约而同的采用以庭院为建筑原型来组织空间的系统,庭院空间在传统建筑营造中成为核心的地位。这种空间秩序源自传统道德伦理,同时也是一种传统家庭和睦关系理想模式,也反映着自然秩序与宇宙关系。
三、传统价值的再建
庭院对于中国人而言,不仅是一个生存的物质空间,更是一个精神空间,是整个建筑群体的精华所在。在人类不断完善居住环境的过程中,对于建筑的要求不仅是满足遮风挡雨、生活起居这些基本的生存需求,更注重满足居住的心理、道德社会伦理和审美等诸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庭院正是将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融为一体的理想空间。传统的建筑形式是传统文化的产物,要想继承和发展传统建筑的精髓就必须把它放回到它存在的文化去来研究。虽然传统文化从整体上讲已失去了许多存在的土壤,要想全面的保持传统显然也是不可能的。但是传统中被淘汰的并不是它的全部,而是一些过时的不合理的东西,那些有价值的东西终究会脱离它所依附的旧的形式,而在新的形式中获得再生。
3、法人的思想
在中国古文化中及重视人的价值,清代著名风水地理师林牧就提出过将住宅比拟人体的思想,法人的观念还关注人的今生今世,这也是中国传统官式建筑和纪念性建筑没有选择向上的集中式形制,而选择了庭院模式的一个原因。进入中国古代的寺院、庙宇、宫殿等空间就可感觉到一种可居性,而外国古代建筑教堂或庙宇的形制与现实世界的住宅却是大相径庭,总给人冷漠的压倒心灵的感受。在中国历史上,也从未发展过像外国那样对宗教的狂迷,释、道、儒三教都被世俗的建筑空间取代了。与其花那么大的精力盖一个“享之不尽”的高堂大厦,不如建一个舒适合宜的场所,趁有生之年好好享受。这也可解释为何中国传统阳宅(地上建筑)选择以木头作为材料。虽然木才比石头短命得多,但它服务一个人的一生是足够了,而且施工便利,只有在修建阴宅(陵墓)时才会用石头营造另一个世界。适可而止,随遇而安,不追求偏执极端的目标,这就是中国古人的生活态度。
庭院过渡期
至唐晚期,合院式院落已经广泛的应用,并成为传统建筑的典型布局形式。这种院落布局形式。此时已经形成清晰的中轴线对称格居。空间的内向形和聚合性也非常突出。
至两宋时期,合院式院落的运用已经非常普遍,从南宋绘画中可以看到当时的江南一带多采用规则对称的庭院布局,或是房屋临水、依山围合而筑。这种布局并且形成了以庭院为一个“原型”的模式,不断的向左右扩展。
1.传统庭院的解释
庭院,古人所谓“庭”,是指围墙内建筑四周的空地或围墙围合的中心空地,是日常生活中户外活动空间。
“院”主要指围墙以内的空地。周围有墙垣围绕的便可称为“院”。“庭”“院”二字成为一个词语,最早出现在《南史.陶弘景传》:“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每闻其响,欣然为乐。”现在我们一般将建筑不同位置的“院”,如前院、厅院、侧院、内院……都称为“庭院”。
中国庭院的空间布局形式,从最早的自然洞穴到棚子,有圆形穴地群落过度到方形公屋。多样化的地理气候、环境和多民族的生活习俗决定了中国庭院建筑的样式选择,出现了以四合院与天井院两种模式为代表的建筑雏形。
在北方,从出土的西安半坡遗址中可以看到在新石器时期已经有穴居开始上升至地面成为半穴居居所,并以南北方向为轴线,用房屋围成院落的布局,庭院已经开始有所迹象。
概述传统庭院的起源和发展
【摘要】中国传统建筑几千年来一直传承着一种相似的群体组合模式——庭院或称院落。而庭院之于我们中国人,早已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铺陈,更作为一种内在于我们文化血脉的基因,体现着对生命真意的世界观。本文试图探索这种特征产生并得以延续的历史根源及其表达的文化涵义,概述庭院设计自古至今的发展,从中捕捉传统庭院的生命力和继承传统的价值所在。
“园林”庭院也是采用围合的手段,同样也是由墙、单体建筑、廊、自然构成。不同的是这些元素的组合更为灵活,庭院的空间不是有房屋建筑的立面围合,而是由房屋、廊桥、植物等虚实穿插来围合,空间渗透性较强,小型空间更多的出现,空间变化多样。
图一:民居的“天井”图二:传统的北京“四合院”
三、传统庭院的演变
在整个建筑史,庭院一直是重复出现的重要题目。在漫长岁月中,在不同的地域和文化圈中,尽管时代有更替、社会有变革、建筑流派在不断斗争中新陈代谢,但庭院自诞生以来,始终没有在历史的发展中消亡,而是牢牢地与时代的主流建筑风格相结合,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得以永生。
在南方多雨潮湿,建筑多用竹木材料,出现了“干栏式”木结构建筑。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就是这种建筑的典型例子。南北的住宅形式的差异早在开始就已经形成了。
3.庭院雏形期
夏商周时期,组群空间的庭院式布局已经形成,既有体现“门堂之制”的廊院,也出现了向纵向方向发展的合院。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遗址,宫殿的建筑群已呈现庭院式格局,庭院构成已突出“门”与“堂”的主要因子,形成廊庞环绕的庭院式布局。整组庭院略呈折角正方形,东西长108m,南北宽100m,庭院北部正中为主体殿堂,庭院四周回廊环绕,除西廊为单面廊外,其他面均为双面廊。
2、宇宙观
场论认为宇宙、自然、人体、细胞处在一个自然统一场内。宇宙运行为大周天,自然为中周天,人体生理为小周天,细胞为微周天,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的联系。这种论述的原型应当说就来自中国古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来自他们对宇宙的认识。在远古洪荒年代,人们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为了生存发展,除了求神保佑以外,更渴望认识宇宙的规律。于是他们积累了像天法地的经验,所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参于地理”,还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阴阳思维。
庭院形成期
并且各功能建筑单体已经形成中轴线排列,前厅和后堂由廊联结。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到东汉时期廊院式民居已经很普遍。最初的形式是由廊围合形成院落,主体建筑在体量和规模上在整体空间占优势地位。位于轴线偏后方,庭院和主体建筑形成院落的核心。
“庭院”布局的方式在殷商的宫室遗址中就可以看到了。在汉代墓画像砖上可见在汉代大型住宅的主体庭院中,出现了以庭院原型串联的群体组合,形成了清晰的中轴线布局模式。至隋代,庭院建筑在构成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位于庭院轴线末端的北廊被单体房屋建筑代替,形成了完整的庭院空间。二是中轴末端的廊也变成了房屋建筑,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庭院空间的形态也变得更加灵活。多进院落广泛存在并采用中轴对称的空间布局。
封建社会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济,处世哲学以儒家学派为代表。以民居为例,儒家讲究伦常关系,追求家庭的天伦之乐,因此,此多为庭院式布局,住宅空间以内向空间为主,有较强的内外分割性,这也符合封建社会女子深居简出的习惯。同时,庭院体系可以通过串联以及串联后的并联方式不断扩建,以适应封建大家庭由于人口繁衍而引起的扩展住宅的要求。
四、传统庭院的思想体现
庭院在中国的出现决非历史的偶然,它能全方位的体现儒、道思想,体现“天人合一”的理想,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对理想生活的憧憬,这是其产生和存在的根本历史原因。“天人合一”的中心内容即是天地人的相互关系,它在庭院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自然观
世界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有一段论述“再没有其它地方表现得像中国人那样热心于体现他们伟大的设想‘人不能离开自然’的原则”。的确,农耕文明早已让我们的祖先养成了近山乐水的习性,对自然的依恋情结终使中国人选择了以庭院来建构自己理想生活方式的庇护所,庭院成为了人与自然的中介。庭院的存在使自然的山水云雨都成为建筑景观的一部分,可称得上是一种综合的环境观。
自然环境对住宅的影响体现在儒家思想和风水观念。风水把人看着自然的一部分,认为人和自然处于同一个有机整体。风水思想的基本原则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要求人类居住的建筑空间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因而,庭院空间的产生正是儒家思想和风水观念的最忠实的体现。
2.夏商周及其以前的发展
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最早的居住方式是天然岩洞或者是沟槽而居,在中国的很多古代文献中,就记载了很多关于原始人居住的岩洞以及很多沟槽而居的传说。如《孟子·滕文公》中记载:“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在新时期时代,智慧的人们就开始了狩猎采集的生活开始向农业生活和畜牧生活过渡,慢慢形成了我国长江流域的干阑式生活方式和黄河流域的窑洞式住宅。在原始社会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已呈现出最早的庭院的雏形,许多聚落在居住区的周围都环以壕沟,以提高防卫能力。到了龙山文化后期,在聚落外围的构筑土城墙的现象已较普遍,形成了早期的庭院空间。这也是早期人们从大自然中走向社会的一种方式,早期庭院的产生也是为了避免外界侵略保护自己的家人的重要手段。到了夏朝,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反映了我国早期封闭庭院的面貌。这座遗址夯土台上有面阔8间的殿堂一座,周围有回廊环绕,南面有门,北面有殿堂,南面为庭院,是我国北方最早的庭院类型。而河南的另一座二号头遗址,我们看到了更为规模的廊院式建筑群,这些例子说明我国中国传统的庭院的发展已经开始慢慢形成了。
庭院成熟期
明清两代时期合院式院落已经形成了主要的空间布局模式。这种模式在地域、气候、等级制度、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下,各地的庭院空间布局有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在四合院的基础上又有二合院、三合院。庭院的群体组合上有串联、并联、串并联或是自有组合的方式。庭院这种空间布局又呈现出了丰富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自18世纪工业革命的发展引起了城市形态的重大变革,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聚集,城市的迅速膨胀打破了传统的家庭经济格局。作为居住区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庭院空间渐渐的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了,当人们对钢筋混凝土厌倦时,人们又重新意识到了庭院空间的重要性,现在的住宅庭院主要包括住区底层庭院、住区庭院、住宅阳台花园和住宅屋顶花园,以及住宅的最高形式别墅庭院。
二、庭院建筑的范围和类型
以房屋建筑为主体,再围合成庭院,以庭院为基点,进行纵向或横向的不断扩展组合,最大的如北京故宫,普通的如各个不同地域的合院民居,范围十分广泛。
民居的居住庭院由于地理、气候、历史、习俗等原因可分为北方的“四合院”和南方的“天井院”两种院落建筑样式。
四合院起源于黄河流域,其基本特征是四面围合,采取“中轴对称,前堂后室,左右两厢”的建筑格局,这种特点保持至今。这符合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观念,也满足家庭生活需要的庭院建筑形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被定型为传统建筑的本模式。“天井院落受北方四合院的影响,也是四合院样式的一种变化,也是南方的地理、气候、民俗等等因素的作用。在尺度上竖向大于平面,窄而高。
1.社会文化层次
对于中国传统庭院的形成,环境的影响起决定性作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社会环境指的是社会制度、经济结构、宗教礼法、风俗习惯等人为因素。我国封建社会奉行严格的等级制度,表现在国家机构上是上下级严格划分,表现在家庭结构方面则是男尊女卑、长尊女卑、嫡尊庶卑,体现在庭院空间布局上多为对称式。
【关键词】:庭院、起源、自然观、宇宙观、法人的思想
一、概念的界定
“庭院”是住宅空间组织的最基本的模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以及不同类型的传统建筑空间都不约而同的采用以庭院为建筑原型来组织空间的系统,庭院空间在传统建筑营造中成为核心的地位。这种空间秩序源自传统道德伦理,同时也是一种传统家庭和睦关系理想模式,也反映着自然秩序与宇宙关系。
三、传统价值的再建
庭院对于中国人而言,不仅是一个生存的物质空间,更是一个精神空间,是整个建筑群体的精华所在。在人类不断完善居住环境的过程中,对于建筑的要求不仅是满足遮风挡雨、生活起居这些基本的生存需求,更注重满足居住的心理、道德社会伦理和审美等诸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庭院正是将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融为一体的理想空间。传统的建筑形式是传统文化的产物,要想继承和发展传统建筑的精髓就必须把它放回到它存在的文化去来研究。虽然传统文化从整体上讲已失去了许多存在的土壤,要想全面的保持传统显然也是不可能的。但是传统中被淘汰的并不是它的全部,而是一些过时的不合理的东西,那些有价值的东西终究会脱离它所依附的旧的形式,而在新的形式中获得再生。
3、法人的思想
在中国古文化中及重视人的价值,清代著名风水地理师林牧就提出过将住宅比拟人体的思想,法人的观念还关注人的今生今世,这也是中国传统官式建筑和纪念性建筑没有选择向上的集中式形制,而选择了庭院模式的一个原因。进入中国古代的寺院、庙宇、宫殿等空间就可感觉到一种可居性,而外国古代建筑教堂或庙宇的形制与现实世界的住宅却是大相径庭,总给人冷漠的压倒心灵的感受。在中国历史上,也从未发展过像外国那样对宗教的狂迷,释、道、儒三教都被世俗的建筑空间取代了。与其花那么大的精力盖一个“享之不尽”的高堂大厦,不如建一个舒适合宜的场所,趁有生之年好好享受。这也可解释为何中国传统阳宅(地上建筑)选择以木头作为材料。虽然木才比石头短命得多,但它服务一个人的一生是足够了,而且施工便利,只有在修建阴宅(陵墓)时才会用石头营造另一个世界。适可而止,随遇而安,不追求偏执极端的目标,这就是中国古人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