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政治主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

政治思想就是“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其理想就是“大同”、“大一统”,其政治学主要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孔子“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就是儒家政治学的代表性主张。

在现实政治的问题上,儒家要求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双方都要承担义务,从理论上说,被统治者有权利反抗不正常承担义务的统治者。“仁政易行”则提倡分清“不能”与“不为”之间的区别,即“不去做”与“做不到”之间的差异。而其“无恒产,因无恒心”也体现了民本思想。

在国际政治方面,儒家主张“华夷之辨”。华夷之辨在古代促进了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在近代则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障碍。

孔于就是中国政治思想史最伟大的人物,从孔子开始,中国政治思想进入了体系完备的时代。孔子对于中国政治思想贡献在于,她系统地整理,继承与丰富了以往的历史遗产,创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与制度。人道主义这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就是适用的,而秩序与制度社会则就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与秩序精神就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政治与伦理结合。对儒家说来,政治就是伦理的扩大,伦理就是政治的基础,孔子说:"其为人也孝梯,犯上作乱者鲜矣。"(《论语,学而》)忠就是孝的扩大。她们认为修身、齐家就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理想的君与"圣"就是一致的,政与"正"就是相联的,儒家所提倡的"礼",既就是政治准则又就是道德规范。从董仲舒起把礼具体为"三纲五常",支配了整个封建社会,违反了它,就既就是道德问题又就是政治问题,。

在治国方略上主张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如何治民,统治阶级历来有德与刑两手,即镇压与教化并用。孔子主张对民要"道(引导)之以德,齐(整齐)之以礼。"(《为政》)她认为用道德与礼教来管理民众,民众不但有廉耻而且民心归服,就是最高尚的政治。她认为理想的政治应当就是免刑、无讼与去掉残暴、免除虐杀。但在现实生活中孔子也不就是绝对不要刑。其倾向就是重德轻刑,刑只能就是不得已而用之。孟子继续了这个传统,主张"省刑罚",提倡以教化为主。她说:"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尽心上》)、荀子在这个问题上有所更张,她主张"重法",提倡"禁之以刑",但她的"重法"就是与"隆礼"相联的,二者并重。同时她也把刑瞧作就是惩戒未来、减少犯罪、进行教她的一种手段。她说:"凡刑之本,禁暴恶恶,且惩其未也。"(《正论》)荀子的德刑并重的主张显然有别于孔子,这表明荀子开始向刑治靠扰。后来的儒者,在如何运用法刑洽民上,也随社会历史各种的变化,在侧重点上各有不同,但总的倾向还就是强调以德为主。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体就是仁礼学说、仁与礼就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范畴

1、关于仁

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前期人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与仪文美德都称为仁。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并且把它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

什么就是仁?孔子在《论语》提到仁有一百余处,涵义甚广,但其基本涵义有二:一就是爱人。她的弟子樊迟问孔子什么就是仁,孔子问答说:"爱人"。《说文》有个解释:"仁,亲也,从二人",甚合孔子思想。仁,就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友善相亲,相互帮助。从这里可以瞧出,仁的思想渊源,就是来自原始的氏族公社,当时人们的关系

靠血缘关系维系,在氏族内人们就是相亲友爱的。所以仁就是从父子兄弟的关系开始,就是从"亲"中来的。后来孟子说:"仁之实,事亲就是也",就就是这个道理。孔子自己也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驮!"(《学而》)认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就是实现仁的根本。孔子的仁就是否仅限于亲?不就是的,孔子说的爱人适用于所有的人,但又不就是对一切人一视同仁。爱有差等。按孟子的说法就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就是先爱自己的亲,然后普及到民,再推广到物;就是先已后人,先内后外,既有次第又有厚薄。这就是一种从人"自然本性"出发的"仁爱差别"。

如何去为仁?孔子提出要推己及人。她说:"失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就就是自己想站得住、行得通,也要使别人能做得到这一步。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把这两个方面合起来,叫着"忠恕"之道,也就就是"仁道"。这就是一种忍让与与人为善的精神。孔子把它提到"一以贯之"的"吾道",即贯串一切的核心观念或孔学的根本宗旨。

2、关于礼

仁的第二个涵义就是克己复礼。在答复弟子颜渊时,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渊》)。"克己"就是自觉地约束自己。"复礼"就是一切言行要纳于礼。这里强调的就是人的道德自觉,人们通过克制自己,达到自觉守礼的境界,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视听言动都合于礼,这也就就是仁的境界。

"礼"也就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周公就制定周礼。不过,孔子则就是从多方面进行论述的第一人。

什么就是礼?礼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就是属于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这就是说,礼就是治理与安定国家,巩固国家的制度与维护社会所需要的秩序。孔子又说礼就是"王之大经也"(《左传》昭公十五年),就是进行统治的根本法规,治国之纲。因此,"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礼记·礼运》)。丢掉了礼,就要失去一切。可见孔子这里说的"礼"实际就是"社会秩序与社会制度"。二就是礼仪上的规定,就就是有关朝廷的祭祀、出征、朝聘,以至婚丧嫁娶,侍人接物到生活细节,按不同等级、身分,都有不同的礼仪规定,这叫"仪"。这里的"仪"实际就是"社会秩序与社会制度"的具体形式。

孔子认为:礼与仪又就是统一的,礼就是根本的,仪就是从属的,仪就是礼的"节文"或形式,或者说仪就是用行动规范与礼节的形式来巩固与体现社会的秩序与制度。因此,礼的实现既靠强制的力量,又靠习俗力量,就是内外结合,所以礼又与乐相连。孔子,"克已复礼"实际上就是主张建立如周朝一样的"礼仪社会",即"秩序与制度社会"。

孔子的"克已复礼"就是有进步意义的,因为在孔子时代大都就是"以刑治国"的"人治"社会,不可能有现代意义上的"秩序与制度社会",孔子主张"为国以礼"(《先进》)。即用礼来治国。就就是主张建立一种"礼制",也就现代意义上的"秩序与制度"的社会。在《礼记·衷公问》中还记载孔子的一一段话,她说:"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欤!、她认为治国首要的就是礼,礼就是治国之本。而孔子崇尚的礼又就是周礼。她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就是以夏、商两代为根据制定的,十分丰富多采,我主张周朝的。(见《八佾》)因此池立志恢复周礼。由于孔子时代不可能有现代意义上的"秩序与制度",因此,孔子主张恢复她认为的"秩序与制度社会",即"周礼"也就是很自然的。

与复礼相联系的,她还提出了"正名"。她的弟子子路问她:假如卫君等着您去治理国政,您首先准备处理的大事就是什么?她回答说:"必也正名乎!"(《子路》)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