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经典方剂

10个经典方剂

1小青龙汤《伤寒论》(恶寒发热,痰白清稀)

记忆:心肝将喂(小青龙),妈要下跪。

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方解: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主药。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辅药。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水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

临床运用:

1.本方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剂。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润者,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如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恶风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干姜以温化降逆寒痰。

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用于本方证兼有热象者。

3.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细辛;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

2小柴胡汤《伤寒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

记忆:胡琴下三人。

组成:柴胡9克、黄芩9克、制半夏6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党参6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和解表里,扶正祛邪。

主治:用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恶、口苦咽干、耳聋目弦、舌苔薄白、脉弦而数者。

方解:邪在表者宜汗,在里者宜下,而少阳病是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故既不可汗,又不可下,只能用柴胡透达少阳半衰之邪,黄芩泄半里之热。二药配伍以解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等症。配半夏、生姜和胃降逆以止呕;配党参、甘草、大枣益气扶正祛邪,同时姜、枣相配,可以调和营卫。

临床应用:

1.本方善治邪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的病证。若见心中烦闷而无呕吐者,可去半夏、党参、加瓜萎;若口渴者,可去法半夏加天花粉。

2.可治疟疾,去甘草加草果等。

3.清泄肝胆湿热,如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等病。本方可去参、姜、草、加茵陈、龙胆草、川楝子、栀子等。

4.本方可用于妇女经期前后外感、肾盂肾炎、胸膜炎、症见寒热往来者,均可斟酌使用。

3大承气汤《伤寒论》(“痞”、“满”、“燥”、“实”)记忆:笑将军朴实。

组成:大黄12克、厚朴9克、枳实9克、芒硝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峻下热结。

主治:

1.肠胃燥热积滞。证见大便坚实不通,脘腹胀满,疼痛拒按,高热神昏,谵语,舌苔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

2.热结旁流。证见下利清水臭秽,虽利而腹满胀痛不减,按之坚硬有块,口干舌燥,脉滑数。

方解:本方为泻下之峻刺,有通便泻热之功。方中以大黄苦寒泄热通便、荡涤肠胃为主药;辅以芒硝咸寒泻热,软坚润燥;积滞不去,由于气滞不行,故佐以枳实、厚朴消痞除满,行气散结,四药合用,有峻下热结的功效。对于肠胃燥实、郁滞不通者能承顺胃气下行,使塞者通,闭者畅,故名承气。

本方治症是因实热与燥屎壅结于里所致。本方主证前入归纳为“痞、满、燥、实”四字。“痞”是自觉脘有闷塞压重感;“满”是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燥”是指肠中粪便,既燥且坚按之坚硬;“实”是指肠胃有燥粪与热邪互结,而有便秘、腹痛拒按,或下利清水臭秽而腹胀满不减。

临床应用:

1.本方主治辩证要点以“痞”、“满”、“燥”、“实”及脉实等。

2.本方去芒硝叫小承气汤。主治与大承气汤略同,但证情较轻,便虽硬,秘结尚不如大承气汤之坚实

3.本方去枳、朴、加甘草,叫调胃承气汤。治阳明证,口渴便秘,腹痛拒按,大便坚结、苔黄燥、脉滑数者。

注意事项:

1.本方为泻下峻剂,如气虚阴亏,或表证未解,或胃肠无热结,均不宜用。

2.本方作用峻猛,中病即止,过用会损耗正气,孕妇禁用。

4五苓散《伤寒论》(水肿泄泻,吐清稀痰)

记忆:贵妇择白猪。

组成:茯苓9克、猪苓9克、泽泻12克、白术9克、桂枝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利水渗湿,健脾化气。

主治: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痰饮病而见咳嗽、吐痰清稀,眩晕心悸等证。

方解:方中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渗湿为主药;白术健脾运湿,与茯苓配合更增强健脾去湿之作用,为辅药;桂枝温阳以助膀胱气化,气化则水自行,为佐药。诸药合用,既可淡渗以利水湿,也可健脾以运水湿,气化以行水湿,故对水湿内停所致的各种水湿证均可治之。

临床运用:

1.本方化气利水,健脾祛湿,为治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而致水泻、泄泻等证的常用方。加减变化后,可治多种病证,如湿伤脾胃,大便溏薄,小便短少,可用四苓散(本方去桂枝);若寒湿困脾,脘腹胀痛泄泻,小便短少者,可用胃苓汤(本方与平胃散合方);若水肿较甚,可酌加桑白皮、陈皮、大腹皮等化气利水药,以增加利尿消肿的功效;如治湿郁黄疸,小便不利,偏于湿重者,可用茵陈五苓散(本方加茵陈)。现用于治疗慢性肾炎水肿、急性肠炎的水泄、胃无力或幽门梗阻的振水音等属水湿内停者。据研究本方利尿作用较其中各单味药均强,服用后能使尿量明显增加,并有排钠及增加肾血流量的作用。

2.《伤寒论》中本方原治太阳经证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腑证,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蓄水证。证见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苔白脉浮等。

5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两胁作痛,乳房胀痛)

记忆:(逍遥)归江湖,临河要筑巢。

组成:柴胡12克、白芍12克、当归12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亦可将上药共为散,每次6克,生姜、薄荷少许水煎汤冲服。日3次。

功用:疏肝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所致的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

方解: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三药配合,补肝体而助肝用,共为方中主药;白术、茯苓健脾和中,为方中辅药;佐薄荷、生姜助本方疏散条达之力;炙甘草调和诸药为方中使药。诸药合用,使肝郁得解,血虚得养,脾弱得健,则诸症自愈。

临床应用:

1.本方常用于辩证属肝郁血虚脾弱的慢性肝炎、胃肠功能紊乱、神经官能症,月经不调等病症。

2.本方治证见虚热征象明显时,加用丹皮、炒栀子,名为丹栀逍遥散。

3.治疗肝郁血虚之痛经,加用生地黄或熟地黄,名为黑逍遥散。6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痛如针刺,舌质暗红)

记忆:桃(桃仁)红四(四物)牛耕四泥(四逆)

组成:桃仁12、红花9克、川芎5克、当归9克、赤芍6克、牛膝9克、生地黄9克、柴胡3克、枳壳6克、桔梗5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畅所致的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心悸失眠、入暮渐热。舌质暗红、有瘀斑或瘀点,脉涩或弦紧。

方解:方中桃仁、红花、川芎活血祛瘀为主药;当归、赤芍养血活血,牛膝祛瘀通脉并引血下行,3药助主药以活血祛瘀为辅药;生地黄配当归养血和血,使祛瘀而不伤阴血,柴胡、枳壳、桔梗宽胸中之气滞,治疗气滞兼证,并使气行血亦行,共为方中佐药;甘草协调诸药为使。合而用之,使血行瘀化诸症之愈。

临床应用:

1.以胸痛、舌暗红、脉涩或弦紧为辩证要点。

2.血瘀经闭、痛经,可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茺蔚子、泽兰等;胁下痞块属血瘀者,本方加郁金、丹参等;兼有气虚见症加党参。

7补中益气汤《脾胃论》(气虚及气陷)

记忆:(补中益气)赶虎,皮人骑马挡猪。

组成:黄芪15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5克、陈皮6克、柴胡5克、升麻5克、当归6克。

功效:调补脾胃、益气升阳。

用法:水煎服。

主治:脾胃气虚及气陷。症见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嫩色淡、脉虚或身热有汗、渴喜热饮、或脱肛、子宫脱垂、久痢、久疟等证。

方解:本方主要用治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主药;党参、白术、炙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辅药;脾胃为气血营卫生化之源;脾虚易致气滞,故用陈皮理气化滞;升麻、柴胡协同芪、参升阳陷;气虚则血虚,故用当归补血和营,均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凑补中益气,升阳固表,强健脾胃之功。

临床应用:

1.素体气虚,易患感冒,或气虚外感发热不退,身倦多汗等症,可用本方治疗。

2.本方亦可用于气虚下陷所致的胃下垂、肾下垂、眼睑下垂等证。若加入积壳或积实可使内脏平滑肌收缩有力,肌张力增强,效果更好。

3.凡一般慢性疾病,症见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少气懒言,自汗体倦,动则气促,舌淡脉虚等,亦可加减使用。

8归脾汤《济生方》(气血不足,心悸失眠)

记忆:酸枣元肉将早香,四君远归齐(来尝)

组成:白术9克、茯神10克、党参12克、炙甘草5克、黄芪12克、当归10克、龙眼肉10克、酸枣仁10克、远志10克、木香10克。

用法:加生姜6克大枣3枚水煎服。

功效:健脾养心,益气补血。

主治:

1.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健忘、失眠、食少体倦、面色萎黄、舌色淡白、脉弱。

2.脾虚不摄所致的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以及皮下出血等证。

方解:方中四君子汤补气健脾,使脾胃强健、则气血自出、气能

统血为主药;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使气固血充,为辅药;龙眼肉,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均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凑益气健脾、补血养心之效。

临床应用:

1.用于心脾两虚的心悸、失眠;对于脾虚血少的血证,可加入阿胶、首乌、鹿角霜等补血、止血药同用。

2.月经后期,色淡量少,或停经再生,淋沥不断,以及月经过多,伴有头晕、心悸、体倦等心脾两虚见症,可用本方治疗。

3.可用于久病体虚遗精、盗汗、自汗、脏躁等证。

9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肝肾阴虚,虚火上炎)

组成:熟地黄240克、山萸肉120克、山药120克、泽泻90克、茯苓90克、丹皮90克。

用法:研未,炼蜜为丸或作汤剂煎服。

功效:滋补肝肾。

主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或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消渴、虚火牙痛、舌燥喉痛、舌红苔少、脉细数。

方解:方中熟地黄滋肾填精,为主药;辅以山药补脾固精,山萸肉养肝涩精,称为三补。又用泽泻清泻肾火,并防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以助山药之健运,丹皮清泄肝火,并制山萸肉之温,共为经使药,谓之三泻。六药合用,补中有泻,寓泻于补,相辅相成,补大于泻,共凑滋补肝肾之效。

临床应用:

1.本方为补阴之代表方,加黄柏、知母,名知柏地黄丸,其滋阴降火之力更大,用于阴虚火旺所致的骨蒸潮热、盗汗等证;各加入枸杞子、菊花,名杞菊地黄丸,着重滋补肝肾以明目,用于肝肾不足所致之视物不清及眼睛涩痛等症;若加五味子、名都气丸,用于肾虚气喘、呃逆等症;若加麦冬、五味子,名麦味地黄丸,用于肺肾阴虚,咳嗽吐血,潮热盗汗等症。

2.本方对于神经衰弱、肺结核、糖尿病、甲状机能亢进、肾结核、高血压,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属于肝肾阴虚者,均可加减使用。

3.本方加入当归、柴胡、五味子等治疗球后视神经炎,中心性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有一定疗效。

10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虚烦不眠,呕吐呃逆)

记忆:二陈(夏服陈草莓酱)食姜如枣。

组成:半夏6克、竹茹6克、枳实6克、陈皮9克、茯苓5克、甘草3克、生姜3克、大枣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证。

方解:方中以半夏为君,降逆和胃,燥湿化痰。以竹茹为臣,清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佐以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痰消。使以姜、枣、甘草益脾和胃而协调诸药。综合全方,共奏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效。

临床应用:

1、本方治证为湿痰微有化热之象。以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或略数者为证治要点。

2、若心内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癫痫抽搐,可加胆南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3、适用于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美尼尔综合征、妊娠呕吐等属痰热内扰与胆胃不和者。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 1. 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功效: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证。 2. 参苓白术散:人参、茯苓、白术、山药、白扁豆、莲子、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功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主治脾虚湿盛证。 3. 补中益气汤: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升麻、柴胡、陈皮、生姜、大枣。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脾胃气虚或气虚下陷证。 4. 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功效:益气固表止汗。主治表虚自汗。 5. 四物汤: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功效:补血调血。主治营血虚滞证。 6. 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功效:补气生血。主治血虚发热证。 7. 归脾汤:人参、黄芪、白术、茯苓、远志、酸枣仁、龙眼肉、木香、甘草、生姜、大枣。功效: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及脾不统血证。 8. 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泽泻、茯苓。功效:滋阴补肾。主治肾阴虚证。 9. 金匮肾气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功效:温补肾阳,化气行水。主治肾阳虚证。 10. 炙甘草汤:炙甘草、人参、阿胶、生地黄、桂枝、麦冬、火麻仁、大枣。功

效:益气滋阴,通阳复脉。主治阴血阳气虚弱,脉结代。 11. 逍遥散:柴胡、当归、白芍药、白术(炒)、茯苓(炒)薄荷(炒)、甘草(炙)。功效: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12. 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酒炒)、青连翘(炒)、干生地(净)、车前子(炒)、淡黄芩(酒炒)、生栀子(炒)、粉丹皮(酒炒)、泽泻(炒)、苦木通(去节)、生甘草(生)。功效: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主治肝胆实火证及下焦湿热证。 13. 左金丸:黄连(姜炙)、吴茱萸(甘草炙)。功效:清肝泻火,降逆止呕。主治肝火犯胃证及嘈杂吞酸证。 14. 清胃散:生地黄(细锉)、当归身(酒洗)、牡丹皮(去心)、黄连(拣净)、升麻(去根)。功效:清胃凉血。主治胃火牙痛及牙宣出血等症。 15. 玉女煎:石膏(煅)、熟地黄(酒蒸)、麦冬(去心)、知母(酒炒)、牛膝(酒蒸)。功效:清胃滋阴降火。主治胃热阴虚证及肾虚牙痛等症。 16. 芍药汤:芍药(酒炒)、当归身(酒洗)、黄连(姜汁炒)、槟榔(生用)、木香(煨)、甘草(生用)、大黄(煨,醋炒)、肉桂(去粗皮,不见火)。功效:清热燥湿,调和气血。主治湿热痢疾及泄泻腹痛等症。 17. 龙荟丸:龙胆草(酒炒)、青连翘(炒)、干生地(净)、车前子(炒)、淡黄芩(酒炒)、生栀子仁(炒)、粉丹皮(酒炒)、泽泻(炒)、苦木通(去

临床常用的28个经典方剂

临床常用得28个经典方剂 1、【人参汤】人参汤 组成; 人参麦门冬(去心,焙) 生干地黄(焙) 当归(切,炒) 芍药黄耆(锉)白茯苓(去黑皮) 甘草(炙)各30克 组成; 人参麦门冬(去心,焙) 生干地黄(焙) 当归(切,炒) 芍药黄耆(锉)白茯苓(去黑皮) 甘草(炙)各30克?人参汤—用法 上药八味,捣为粗末。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空腹温服。 人参汤- 主治 妇人半产后,血下过多,心惊体颤,头目眩晕,或寒或热,脐腹虚胀疼痛、又名理中汤(丸),配方:人参(或党参)、干姜、甘草、白术。用于治疗胃寒、何为胃寒?凡就是不敢冷饮、冷食、水果、凉菜得人皆属于胃寒,如果勉强吃下去,则会有胃痛、胃胀、腹泻等种种症状发生,都就是胃寒所致,服用此方即可痊愈。? 2、【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 —组成; 半夏12克(洗) 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9克黄连3克大枣12枚(擘) 用法; 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半夏泻心汤 - 功效 寒热并用以合阴阳,补泻兼施以顾虚实。心下痞满不痛,呕吐,下痢,苔腻而微黄。寒热错杂,肠胃升降失调。?半夏泻心汤—功用; 寒热平调,散结消痞。?半夏泻心汤 -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配方:半夏、黄芩、黄连、人参、干姜、甘草、大枣。用于治疗胃热,就是与理中汤相对得,以上热、中痞、下寒(呕而肠鸣、心下痞)为用药指证。常常表现为饭后心下有堵塞感,食物留在胃中难以下行。 3.【柴桂汤】 处方; 柴胡1钱,桂枝3分,花粉5分,牡蛎2分,炮姜2分,炙草2分。?功能主治; 妇人热病,经来寒热如疟,狂妄。 用法用量; 水煎服、汗出愈。?就是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得合方,用于治疗太阳少阳合病得外感病。值得一提得就是本方还可以治疗胃痛。日本汉方家矢数道明用此方加牡蛎、小茴香治疗胃痛,无论虚实寒热,无不百发百中,效如桴鼓。《外台》柴胡桂枝汤方:治心腹卒中痛者、?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 中医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下面将介绍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并对其功效和应用进行详细阐述。 1. 温胆汤:温胆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胆虚寒症状,如胆囊寒痛、胆汁淤滞等。该方剂由黄连、半夏等药物组成,具有温胆祛寒、理气开郁的功效。 2. 茵陈蒿汤:茵陈蒿汤是治疗寒湿痹证的经典方剂,由茵陈、蒿子、生姜等药物组成。该方剂具有祛寒湿、温经止痛的作用,适用于寒湿痹痛、腰腿冷痛等症状。 3. 四逆散:四逆散是中医经典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寒邪侵袭引起的寒证,如寒疟、寒冷等。该方剂由附子、干姜等药物组成,具有温阳散寒、驱寒止痛的功效。 4. 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是治疗中气不足的经典方剂,由黄耆、白术、党参等药物组成。该方剂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的作用,适用于中气不足导致的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5. 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中医常用的健脾益气方剂,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等药物组成。该方剂具有健脾益气、补养气血的作用,适用于脾气虚弱导致的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6. 四逆加人参汤:四逆加人参汤是中医常用的治疗阳气不足的方剂,由附子、干姜、人参等药物组成。该方剂具有温阳散寒、益气固表的作用,适用于阳气不足导致的畏寒、乏力等症状。 7. 四物汤:四物汤是中医常用的补血方剂,由当归、熟地、川芎、白芍等药物组成。该方剂具有补血养血、调经止痛的作用,适用于血虚导致的月经不调、经痛等症状。 8. 四妙丸:四妙丸是中医常用的消炎止痛方剂,由黄连、黄芩、苦参、半夏等药物组成。该方剂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适用于热毒引起的口腔溃疡、痈肿等症状。 9. 温经汤:温经汤是中医治疗寒凝症状的方剂,由艾叶、独活、川芎等药物组成。该方剂具有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适用于寒凝引起的痛经、闭经等症状。 10. 走湿散:走湿散是中医常用的祛湿方剂,由荆芥、石膏、白附子等药物组成。该方剂具有祛湿散寒、化痰止咳的作用,适用于湿邪困阻引起的感冒、咳嗽等症状。 11. 二陈汤:二陈汤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湿热症状的方剂,由黄芩、黄连、半夏等药物组成。该方剂具有清热燥湿、降逆止呕的作用,适用于湿热蕴结引起的口干苦味、腹胀呕吐等症状。 12. 逍遥散:逍遥散是中医常用的治疗肝郁气滞症状的方剂,由柴

《伤寒论》中最有名的10个经方,全部整理好了!收藏备用

《伤寒论》中最有名的10个经方,全部整理好了!收藏备用 伤寒论中100多个方子中,复杂方剂并不多,包括金匮五味药以下的占了大部分,甚至三味以下的方剂还不在少数。在这110多个方剂中,很多至今在临床中仍频繁应用。甚至妇幼皆知,比如小柴胡汤,大名鼎鼎,举世闻名。为什么,伤寒论中的一批经典方剂能够流行至今,甚至,给人的感觉,其应用范围还不断扩大。原因何在? 常用的10个方剂归纳如下: 1、桂枝汤(调和营卫) 组成: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甘草二两 方解:风寒伤人肌表,原应恶寒发热而无汗,今汗自出而发热,恶风不解,且有鼻鸣、干呕,是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肺胃失和之故,所以是表虚证。究其病机,是风寒外感,卫强营弱,即《伤寒论》第五十三条所说:“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 ”风寒在表,当用辛温发散以解表,但本方证属表虚,腠理不固,且卫强营弱,所以既用桂枝为君药,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又用芍药为臣,益阴敛营。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 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所以并为佐药。 炙甘草之用有二:一为佐药,益气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药以益阴;一为使药,调和诸药。所以本方虽只有五味药,但配伍严谨,散中有补,正如柯琴在《伤寒论附翼》中赞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2、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及半表半里枢机) 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炙甘草三两,半夏(洗)半升,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方解:

10种养肝的中药方剂

10种养肝的中药方剂 现在很多人都处于亚健康的状态,许多人或多或少都有肝脾问题,一些肝脾问题是可以通过一些重要配方来调理的,下面就为大家介绍10种养肝的中药方剂。 【10种养肝的中药方剂】 一、养肝丸 1、组成:当归(去芦,酒浸)、车前子(酒蒸,焙)、防风、白芍药、蕤仁(别研)、熟地黄(酒蒸,焙)、川芎、楮实子各等分。 2、制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丸,温开水送下,不拘时候。 3、功效:养血补肝。治肝血不足,眼目昏花,或生眵泪,久视无力。 二、白芍菟丝子方 1、组成:白芍、菟丝子、川楝子、仙灵脾、女贞子、旱莲草、生熟地各10克,当归、郁金各9克,甘草3克。 2、制用法:将上述所有材料共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煎1小时。每日1剂,分2次服完。 3、功效:养肝益肾。 三、养肝通络汤 1、组成:虎杖30克,白芍、生地各15克,乌梅、僵蚕、地龙、玄胡、枸杞子、生甘草各10克。 2、制用法:将上述所有药材共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煎1小时。每日1剂,分2次服完。 3、功效:养肝,祛风,通络。 四、沙参山药养肝汤 1、组成:沙参、鸡血藤、生白芍药、赤芍药各30克,怀山药20克,桑枝25克,制首乌、乌梅肉、知母、牛膝各15克,麦门冬18克,牡丹皮10克,桃仁12克。 2、制用法:将上述所有药材共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煎1小时。

每日1剂。 3、功效:养肝,舒筋,活络。 五、怀山药杭白芍方 1、组成:怀山药、生甘草各15克,杭白芍12克,川楝根皮、生地、炒地榆各9克,雷丸、槟榔各6克,广木香、芜荑、粉丹皮各3克,烧乌梅2个。 2、制用法:将上述所有材料共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煎1小时。每日1剂。 3、功效:养肝健脾。 六、板蓝根白茅根汤 1、组成:板蓝根、白茅根各30克,薏苡仁20克,五味子、夏枯草各15克,当归12克,蒲公英、柴胡、连翘各10克,生大黄9克,生甘草3克。 2、制用法:将上述所有药材共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煎1小时。每日1剂,分早中晚3次服完。 3、功效:排毒愈肝。 七、养肝活络汤 1、组成:当归6克,白芍(酒炒),肉桂各3克,蜜黄耆4.5克,熟地6~9克,秦艽,防风,木瓜,阿胶(炒)各3克,白术4.5克。 2、制用法:水煎服。如服药不应,可酌加附子、人参;如血虚有热者,可加生地6克,丹皮4,5克;如风甚不退,四肢拘挛,加钩藤6克。 3、功效:养血补肝,祛风通络。治素体血虚,肝风内动,角弓反张,神昏仆倒,痉厥。 八、活血养肝汤 1、组成:知母肉三钱,当归四钱,川芎二钱,玉竹三钱,胡黄连三钱,寸冬三钱,夏枯草三钱,菊花二钱,香附三钱,木贼二钱,石斛三钱,甘草一钱,田三七五分(另为末,冲服)。 2、制用法:水煎服。 3、功效:活血养肝。主治花翳白陷症。两眼微红,风轮塌陷,白

临床常用的个方剂

临床常用的28个经典方剂 1.人参汤人参汤 组成;人参麦门冬去心,焙生干地黄焙当归切,炒芍药黄耆锉白茯苓去黑皮甘草炙各30克 组成;人参麦门冬去心,焙生干地黄焙当归切,炒芍药黄耆锉白茯苓去黑皮甘草炙各30克 人参汤 - 用法 上药八味,捣为粗末;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空腹温服; 人参汤 - 主治 妇人半产后,血下过多,心惊体颤,头目眩晕,或寒或热,脐腹虚胀疼痛;又名理中汤丸,配方:人参或党参、干姜、甘草、白术;用于治疗胃寒;何为胃寒凡是不敢冷饮、冷食、水果、凉菜的人皆属于胃寒,如果勉强吃下去,则会有胃痛、胃胀、腹泻等种种症状发生,都是胃寒所致,服用此方即可痊愈; 2.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 - 组成;半夏12克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9克黄连3克大枣12枚擘 用法;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半夏泻心汤 - 功效 寒热并用以合阴阳,补泻兼施以顾虚实;心下痞满不痛,呕吐,下痢,苔腻而微黄; 寒热错杂,肠胃升降失调; 半夏泻心汤 - 功用;寒热平调,散结消痞; 半夏泻心汤 - 主治 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配方:半夏、黄芩、黄连、人参、干姜、甘草、大枣;用于治疗胃热,是和理中汤相对的,以上热、中痞、下寒呕而肠鸣、心下痞为用药指证;常常表现为饭后心下有堵塞感,食物留在胃中难以下行; 3.柴桂汤

处方;柴胡1钱,桂枝3分,花粉5分,牡蛎2分,炮姜2分,炙草2分; 功能主治;妇人热病,经来寒热如疟,狂妄; 用法用量;水煎服;汗出愈; 是小柴胡汤和桂枝汤的合方,用于治疗太阳少阳合病的外感病;值得一提的是本方还可以治疗胃痛;日本汉方家矢数道明用此方加牡蛎、小茴香治疗胃痛,无论虚实寒热,无不百发百中,效如桴鼓;外台柴胡桂枝汤方:治心腹卒中痛者; 4.五苓散 五苓散 - 组成 桂枝9g 猪苓9g;泽泻15g;白术9g;茯苓9g;桂枝6g 五苓散 - 用法 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6g,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五苓散 - 歌诀: 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白术与二苓;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五苓散 - 功用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五苓散 - 病机 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之腑; 配方: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是通阳利水的经典方,用于水代谢障碍;用药指证为:口渴、吐水、水样性腹泻、小便不利等与水有关的症状;现代人五苓散证的形成,多与过用抗生素、激素、化疗药以及饮食太油腻有关;另外,味精等食品添加剂过多,也常常出现本方证; 5.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汤概述 〖方剂别名〗厚朴汤、大七气汤、四七汤、厚朴半夏汤、七气汤、四七饮 〖方源〗金匮要略卷下; 〖组成〗半夏一升130g 厚朴三两45g 茯苓四两60g 生姜五两75g 苏叶二两30g 〖方歌〗半夏厚朴痰气疏,茯苓生姜共紫苏,加枣同煎名四七,痰凝气滞皆能除; 〖主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气所为也;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结,呕逆恶心;舌苔白润或白腻,脉弦缓或弦滑;

中医最实用的十大经典古方

中医最实用的十大经典古方 古代中医学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智慧,积累了许多实用的经典古方。 这些古方经过长期的验证,被誉为中医中最为实用的疗法之一。本文 将为您介绍中医最实用的十大经典古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医 药文化,同时也为身体健康保健提供指导。 一、四物汤 四物汤是中医传统药物组方之一,主要由当归、熟地、白芍和川芎 组成。此方适用于女性气血不足、月经不调、经痛等症状。四物汤具 有活血通络、补血益气的功效,可改善女性的生理状况,调节月经周期。 二、逍遥散 逍遥散是一种温热解表、疏散风寒的中药方剂。逍遥散由苍术、白术、潞米、甘草等多种中药组成。此方适用于感冒引起的头痛、发热、身体不适等症状,能够迅速缓解感冒的不适感。 三、麻黄汤 麻黄汤是中医古方中一种典型的解表汤剂,由麻黄、桂枝、杏仁和 甘草等中药组成。该方具有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的作用,适用于风寒 感冒、寒热往来等症状。 四、明目地黄丸

明目地黄丸是一种中医古方,由生地、山药、枸杞、熟地等中药组成。此方主要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眼睛干涩、视力减退等症状。明目 地黄丸具有滋阴补肾、明目益气的功效。 五、十全大补汤 十全大补汤是中医古方中最经典的补益方剂之一,由当归、黄耆、 白术、党参等多种中药组成。此方适用于气虚血瘀、面黄肌瘦、气短 乏力等症状。十全大补汤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肺的作用。 六、越婢加术汤 越婢加术汤是一种中医古方,主要由桂枝、大黄、附子、甘草等中 药组成。此方适用于寒湿阻滞所引起的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越 婢加术汤具有温阳散寒、通经止痛的作用。 七、四逆汤 四逆汤是一种温阳救脱的中医古方,由人参、干姜、白术、大枣等 多种中药组成。此方适用于阳气不足、寒冷症状明显的人群。四逆汤 可以温阳救命,是中医中治疗冷证的重要方剂。 八、小青龙方 小青龙方是中医古方中用于治疗风热感冒的经典方剂之一,由麻黄、石膏、甘草、生姜等中药组成。此方适用于高热、咳嗽、咽喉疼痛等 症状。小青龙方具有解表清热、散风化痰的作用。 九、四君子汤

《经典药方》精选十例

第一:治疗男子阳痿、女子性冷淡的基础方 柴胡6g 枳实6g 芍药6g 炙甘草6g 用法:将以上的药物加工成粉末,和水吞服,每次小半匙,每日三次。 第二:治疗不孕症的基础分 当归6g 芍药6g 川穹6g 吴茱萸9g 人参6g 桂枝6g 阿胶6g 牡丹皮6g 生姜6g 甘草6g 半夏6g 麦冬9g 注意:阿胶不要煮,待汤药煮好后再放入阿胶。 第三:治疗女性阴部瘙痒的方法 蛇床子10g 用法:将这剂药物研磨成分,然后涂抹于患处就可以了。 第四:补肾壮阳的方剂 巴戟天50g 菟丝子25g 肉苁蓉50g 黄莲5g 黄芪25g 用法:将以上几味药泡在黄酒中,一个月之后就可以服用。 拓展:黄酒南方以糯米、北方以黍米、粟及糯米(北方称江米)为原料,一般酒精含量

为14%—20%,属于低度酿造酒。 第五:治疗阴茎溃烂 阿胶25g 炮附子25g 甘草12g 用法:先煮好其他两味药,再放入阿胶。 注意:炮附子有毒性,一定要熬制一个小时以上,然后用嘴巴尝一点点,没有麻意才算是将它的毒性全部去除掉了。 第六:治疗尿毒症的处方 当归20g 桂枝15g 白芍15g 细辛5g 木通10g 大枣8枚 炙甘草10g 炮附子15g 生附子15g 麻黄15g 杏仁15g 白术15g 茯苓15g 干姜15g 注意:吧生附子用棉布包好后,再与其他药一起煮,最少煮一个小时以上。 第七:治疗男子不能行房事的处方 干地黄400g 山药200g 茯苓150g 山茱萸250g 泽泻200g 牡丹皮150g 炮附子150g 肉桂150g

注意:拿以上的药物(肉桂除外)去药房,加工成如六味地黄丸一样大小的丸剂。如果你的大便次数多,每日三次,每次20粒连同5g肉桂粉用淡盐水送服;如果你的大便次数较少,可以去掉处方中的肉桂和炮附子,每日三次,每次10粒,用淡盐水送服。 第八:治疗抑郁症的处方 桂枝15g 白芍15g 炙甘草15g 生姜15g 大枣15枚 葛根25g 川穹15g 勾陈15g 第九:治疗阑尾炎的处方 大黄25g 牡丹皮15g 第十:治疗肺积水的处方 芫花2g 大戟2g 甘遂2g 使用方法:将以上三味药研磨成粉,用十余枚红枣熬制成枣汤,将磨好的药粉送服,服用三小时出现非常剧烈的上吐下泻属于正常情况。该药需要在早上六点左右空腹服用,切记!

中医最实用的十大经典古方

中医最实用的十大经典古方 导读:本篇文章整理了中医里非常出名的10大方剂,这些方剂不仅疗效神奇,而且使用广泛,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六味地黄丸 古方:山茱萸、地黄、山药、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 功效: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古方溯源: 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生殖等多个系统,涵盖内、外、妇、儿、口腔、眼、耳鼻喉、皮肤、老年病等多个学科。 古方新用:六味地黄丸(成药) 主要成分:熟地黄(酒)、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辅料为蜂蜜。 临床应用:调节免疫体统;抗肿瘤及抗突变;降血脂;抗缺氧、抗疲劳;抗心律失常;降血压;保肝及改善肾功能;延缓衰老;应用于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女性更年期综合症、慢性肝炎、肾病。 注意事项:忌食辛辣,不宜同服感冒药。 二、阿胶补血膏 古方:阿胶、熟地黄、党参、黄芪、枸杞子、白术。 功效:益气补血,用于久病体弱,气虚血亏。 古方溯源:《神农本草经》以来,历代《本草》皆将阿胶列为上品、圣药、贡品。阿胶性味甘平,无毒,乃阴阳平和之物。久服可美容滋补,养性延年,是国药瑰宝。 古方新用:复方阿胶浆(成药) 主要成分:阿胶,红参,熟地黄,党参,山楂,辅料蔗糖。 临床应用:滋阴补血,补中益气,健脾润肺。本品用于久病体弱,血亏目昏,虚痨咳嗽。主要有抗疲劳、耐缺氧、耐寒冷、抗辐射损伤、促进血液凝固、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抗贫血的作用。

注意事项:本品为气血双补之药,性质较粘腻,有碍消化,故咳嗽痰多,脘腹胀痛,纳食不消,腹胀便溏者忌服。不宜和感冒类药同时服用。 三、鹿茸膏 古方:红参、五味子、白芍、党参、黄芪(蜜炙)、鹿茸、当归、熟地黄、肉桂、茯苓、白术、陈皮、甘草(蜜炙)、远志。 功效:滋阴补肾,益气养血,强壮筋骨。 古方溯源:由补血四物汤、补气四君子汤、气血双补八珍汤、十全大补膏等经典药方演化而来,历经千年,是集合中药益气养血、滋阴补阳、调五脏、强筋骨的传奇药方!公元1148年,作为命门金方记录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茸膏滋补命门,入五脏六腑,通气血筋骨。五脏交养互益,统治诸病,为宋元明清四朝宫廷御用。 古方新用:参茸大补膏(成药)。主要成分:红参、鹿茸、党参、白术、炙黄芪、当归、白芍、熟地黄、肉桂等14味。 临床应用:对心脏病、风湿、老寒腿、骨刺、腰突、颈椎病、肠胃病、肺虚咳喘、肝肾亏虚、腰膝酸软、尿频尿急、脱发、女性更年期症、脑血管病、骨质疏松疗效显著。此方中均为上品中药材,遵循君臣佐使的原则,淋漓尽致的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辩证思想。 注意事项:服用期间忌食萝卜。 四、五子衍宗丸 古方:枸杞子,菟丝子(炒),覆盆子,五味子(蒸),车子(盐炒)。 功效:补肾益精。古方溯源:据考证此方脱胎于唐代的“五子守仙丸”,首载于明代张时彻的《摄生众妙方》。 古方新用:五子衍宗丸(成药) 主要成分:枸杞子、菟丝子(炒)、覆盆子、五味子(蒸)、车前子(盐炒)。辅料为赋形剂蜂蜜。 临床应用:五子衍宗丸中的五味药合用,能添补肾精,益肾助阳,又能涩精止遗,补中有疏。肾虚精亏而致的阳痿不育,遗精早泄,腰痛,尿后余沥。

十大中医药经典名方

十大中医药经典名方 1. 四物汤(补血安胎方) 四物汤是一种补血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补血安胎。其功效是补血调经,益气安胎, 对于久咳不止,面色苍白,心悸怔忡,手足发凉,月经不调等症状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配方:当归12克、川芎9克、熟地9克、白芍12克。 2. 四神丸(镇痛止血方) 四神丸是一种镇痛止血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经闭、痛经等症状。其功效是活血化瘀,镇痛止血,对于老年人或身体虚弱的人痛经以及月经过多、经期不调等症状有很好的改善 作用。 配方:川芎、桂枝、红花各等分、茯苓6克。 3. 逍遥丸(活血化瘀方) 逍遥丸是一种中药活血化瘀方剂,主要用于女性月经过多、改善子宫寒凉、子宫肌瘤、乳腺增生等症状。其功效是活血化瘀,调和气血,对于提高人体免疫力、抗癌等也有一定 的作用。 配方:桃仁15克、红花10克、香附10克、益母草20克、川芎10克、玄参10克、 当归10克、生地10克、甘草10克。 5. 眉毛膏(消肿散结方) 眉毛膏是一种消肿散结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甲状腺结节、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其功 效是消肿散结,抗炎利咽,对于甲状腺肿瘤等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配方:黄芩10克、金银花10克、香薷10克、地黄9克、甘草5克、白茅根5克。 6. 安神补脑丸(安神益智方) 安神补脑丸是一种安神益智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改善失眠、多梦、健忘、头晕乏力 等症状。其功效是安神益智,补充精神,改善记忆力等症状。 配方:当归10克、白芍10克、五味子10克、枸杞子10克、龙眼肉10克、熟地10克、茯苓10克、党参10克、甘草5克。 8. 清热解毒口服液(清热解毒方)

清热解毒口服液是一种清热解毒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解热、解毒、清热等症状。其功效是清热解毒,对于感冒、发热、口腔溃疡等症状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配方:金银花15克、连翘10克、荆芥10克、薄荷10克、黄芩10克、芦根10克。 10. 五子衍宗丸(健脾消食方) 五子衍宗丸是一种健脾消食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改善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其功效是健脾消食,增强消化系统功能,对于改善脾胃不好、消化不良等症状有很好的作用。 配方:五味子10克、砂仁10克、人参10克、麻黄10克、茯苓10克。

经典方剂30首

附件1: 一、经典方剂目录 1、补中益气汤 2、参苓白术汤 3、六君子汤 4、生脉饮 5、香砂六君子汤 6、玉屏风散(汤剂) 7、归脾汤 8、四物汤 9、桃红四物汤 10、六味地黄丸(汤剂) 11、杞菊地黄丸(汤剂) 12、十全大补汤 13、半夏泻心汤 14、逍遥散(汤剂) 15、银翘散(汤剂) 16、桂枝汤 17、九味羌活汤 18、麻黄汤 19、小青龙汤

20、止嗽散(汤剂) 21、白虎汤 22、普济消毒饮 23、当归六黄汤 24、导赤散(汤剂) 25、葛根芩连汤 26、龙胆泻肝汤 27、葶苈大枣泄肺汤 28、四逆散(汤剂) 29、当归四逆汤 30、骨科壮骨关节丸 经典方来源于以下中医古籍文献、专著及专病专方手册: 1、《医宗金鉴》清.吴谦 2、《中医妇科学》罗元恺主编 3、《方剂学》谢鸣主编 4、《原发性肝癌中西医结合治疗学》吴孟超、郑伟达主编 5、《中医内科学》吴勉华、王新月主编 6、《心血管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黄春林、邹旭主编 7、《消化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罗云坚、黄穗平主编 8、《专病专方手册》广东一方

二、经典方剂介绍 1、【方名】补中益气汤 【出处】《内外伤辨惑论》 【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①脾不升清证。头晕目眩,视物昏瞀,耳鸣耳聋,少气懒言,语声低 微,面色萎黄,纳差便溏,舌淡脉弱。 ②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而胖,脉大无 力。 ③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伴气短乏力。 【组方】黄芪20g,炙甘草9g,人参10g,升麻6g,柴胡6g,陈皮6g,当归10g,炒白术10g。 2、【方名】参苓白术汤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功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 ①脾胃气虚夹湿泄泻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或吐或泄,四肢乏 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②脾肺气虚痰湿咳嗽证。咳嗽痰多色白,胸脘痞闷,神疲乏力,面 色晄白,纳差便溏,舌淡苔白腻,脉细滑。

中医十大经典名方(附方解)

中医十大经典名方(附方解) 一、小青龙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方解: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主药。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辅药。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水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 临床运用:1.本方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剂。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润者,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 如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恶风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干姜以温化降逆寒痰。 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用于本方证兼有热象者。 3.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若

肺寒停饮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细辛;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 二、小柴胡汤《伤寒论》 组成:柴胡9克、黄芩9克、制半夏6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党参6克 用法:水煎服。功能:和解表里,扶正祛邪。 主治:用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恶、口苦咽干、耳聋目弦、舌苔薄白、脉弦而数者。方解:邪在表者宜汗,在里者宜下,而少阳病是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故既不可汗,又不可下,只能用柴胡透达少阳半衰之邪,黄芩泄半里之热。二药配伍以解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等症。配半夏、生姜和胃降逆以止呕;配党参、甘草、大枣益气扶正祛邪,同时姜、枣相配,可以调和营卫。 临床应用:1.本方善治邪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的病证。若见心中烦闷而无呕吐者,可去半夏、党参、加瓜萎;若口渴者,可去法半夏加天花粉。2.可治疟疾,去甘草加草果等。 3.清泄肝胆湿热,如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等病。本方可去参、姜、草、加茵陈、龙胆草、川楝子、栀子等。 4.本方可用于妇女经期前后外感、肾盂肾炎、胸膜炎、症见寒热往来者,均可斟酌使用。 三、大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大黄12克、厚朴9克、枳实9克、芒硝12克 用法:水煎服。功能:峻下热结。 主治:1.肠胃燥热积滞。证见大便坚实不通,脘腹胀满,疼痛拒按,高热神昏,谵语,舌苔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 2.热结旁流。证见下利清水臭秽,虽利而腹满胀痛不减,按之坚硬有块,口干舌燥,脉滑数。

中医必会100首经典方剂

中医必会100首经典方剂 2021-09-08 1麻黄汤(《伤寒论》)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2桂枝汤(《伤寒论》)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3 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4小青龙汤(《伤寒论》) 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5止嗽散(《医学心悟》) 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白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 6 银翘散(《温病条辨》)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7桑菊饮(《温病条辨》)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饶,清疏肺胃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8 苓桂术甘汤(《金匱要略》) 苓桂术甘化饮剂,温阳化饮又健脾,饮邪上逆胸胁满,水饮下行悸眩去。 9 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人参败毒茯苓甘,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

10 大承气汤(《伤寒论》)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溶坩宜此方; 去硝名曰小承气,便鞕痞满泻热良,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11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12麻子仁丸(《伤寒论》) 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芍,胃热津粘便难解,润肠通便功效高。 13济川煎(《景岳全书》) 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肾虚津亏肠中燥,寓通于补法堪宗。 14小柴胡汤(《伤寒论》) 小柴胡汤和解供,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15真武汤(《伤寒论》) 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少阴腹痛有水气,悸眩瞤惕保安康。 16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蒿芩清胆枳竹茹,陈夏茯苓碧玉入,热重寒轻痰湿重,胸痞呕恶总能除。 17四逆散(《伤寒论》)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郁成厥逆,疏肝理脾奏效奇。 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 18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逍遥散用归芍柴,苓术甘草姜薄偕,疏肝养血兼理脾,丹栀加入

经典方剂30首

经典方剂30首附件1: 一、经典方剂目录 1、补中益气汤 2、参苓白术汤 3、六君子汤 4、生脉饮 5、香砂六君子汤 6、玉屏风散(汤剂) 7、归脾汤 8、四物汤 9、桃红四物汤 10、六味地黄丸(汤剂) 11、杞菊地黄丸(汤剂) 12、十全大补汤 13、半夏泻心汤 14、逍遥散(汤剂) 15、银翘散(汤剂) 16、桂枝汤 17、九味羌活汤 18、麻黄汤

19、小青龙汤 20、止嗽散(汤剂) 21、白虎汤 22、普济消毒饮 23、当归六黄汤 24、导赤散(汤剂) 25、葛根芩连汤 26、龙胆泻肝汤 27、葶苈大枣泄肺汤 28、四逆散(汤剂) 29、当归四逆汤 30、骨科壮骨关节丸 经典方来源于以下中医古籍文献、专著及专病专方手册: 1、《医宗金鉴》清.吴谦 2、《中医妇科学》罗元恺主编 3、《方剂学》谢鸣主编 4、《原发性肝癌中西医结合治疗学》吴孟超、郑伟达主编 5、《中医内科学》吴勉华、王新月主编 6、《心血管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黄春林、邹旭主编 7、《消化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罗云坚、黄穗平主编 8、《专病专方手册》广东一方

二、经典方剂介绍 1、【方名】补中益气汤 【出处】《内外伤辨惑论》 【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①脾不升清证。头晕目眩,视物昏瞀,耳鸣耳聋,少气懒言,语声低微, 面色萎黄,纳差便溏,舌淡脉弱。 ②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而胖,脉大无力. ③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伴气短乏力。 【组方】黄芪20g,炙甘草9g,人参10g,升麻6g,柴胡6g,陈皮6g,当归10g,炒白术10g. 2、【方名】参苓白术汤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功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 ①脾胃气虚夹湿泄泻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或吐或泄,四肢乏 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②脾肺气虚痰湿咳嗽证。咳嗽痰多色白,胸脘痞闷,神疲乏力,面 色晄白,纳差便溏,舌淡苔白腻,脉细滑.

经典方剂30首

经典【2 】方子30首附件1: 一.经典方子目次 1.补中益气汤 2.参苓白术汤 3.六正人汤 4.生脉饮 5.喷鼻砂六正人汤 6.玉屏风散(汤剂) 7.归脾汤 8.四物汤 9.桃红四物汤 10.六味地黄丸(汤剂) 11.杞菊地黄丸(汤剂) 12.十全大补汤 13.半夏泻心汤 14.逍遥散(汤剂) 15.银翘散(汤剂) 16.桂枝汤

17.九味羌活汤 18.麻黄汤 19.小青龙汤 20.止嗽散(汤剂) 21.白虎汤 22.普济消毒饮 23.当归六黄汤 24.导赤散(汤剂) 25.葛根芩连汤 26.龙胆泻肝汤 27.葶苈大枣泄肺汤 28.四逆散(汤剂) 29.当归四逆汤 30.骨科壮骨关节丸 经典方起源于以下中医古籍文献.专著及专病专方手册: 1.《医宗金鉴》清.吴谦 2.《中医妇科学》罗元恺主编 3.《方子学》谢鸣主编 4.《原发性肝癌中西医联合治疗学》吴孟超.郑伟达主编

5.《中医内科学》吴勉华.王新月主编 6.《血汗管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黄春林.邹旭主编 7.《消化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罗云坚.黄穗平主编 8.《专病专方手册》广东一方 二.经典方子介绍 1.【方名】补中益气汤 【出处】《表里伤辨惑论》 【功能】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①脾不升清证.头晕目眩,视物昏瞀,耳鸣耳聋,少气懒言,语声低微,面 色萎黄,纳差便溏,舌淡脉弱. ②气虚发烧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而胖,脉大无力. ③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伴气短乏力. 【组方】黄芪20g,炙甘草9g,人参10g,升麻6g,柴胡6g,陈皮6g, 当归10g,炒白术10g. 2.【方名】参苓白术汤 【出处】《宁靖惠平易近和剂局方》 【功能】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经典方剂30首

经典方剂30首1: 一、经典方剂目录 1、补中益气汤 2、参苓白术汤 3、六君子汤 4、生脉饮 5、香砂六君子汤 6、玉屏风散〔汤剂〕 7、归脾汤 8、四物汤 9、桃红四物汤 10、六味地黄丸〔汤剂〕 11、杞菊地黄丸〔汤剂〕 12、十全大补汤 13、半夏泻心汤 14、逍遥散〔汤剂〕 15、银翘散〔汤剂〕 16、桂枝汤 17、九味羌活汤 18、麻黄汤 19、小青龙汤 20、止嗽散〔汤剂〕

21、白虎汤 22、普济消毒饮 23、当归六黄汤 24、导赤散〔汤剂〕 25、根芩连汤 26、龙胆泻肝汤 27、葶苈大枣泄肺汤 28、四逆散〔汤剂〕 29、当归四逆汤 30、骨科壮骨关节丸 经典方来源于以下中医古籍文献、专著及专病专方手册: 1、?医宗金鉴?清.吴谦 2、?中医妇科学?罗元恺主编 3、?方剂学?鸣主编 4、?原发性肝癌中西医结合治疗学?吴孟超、伟达主编 5、?中医科学?吴勉华、王新月主编 6、?心血管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黄春林、邹旭主编 7、?消化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罗云坚、黄穗平主编 8、?专病专方手册?一方 二、经典方剂介绍 1、【方名】补中益气汤 【出处】?外伤辨惑论?

【成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①脾不升清证。头晕目眩,视物昏瞀,耳鸣耳聋,少气懒言,语声卑 微,面色萎黄,纳差便溏,舌淡脉弱。 ②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而胖,脉大无 力。 ③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伴气短乏力。 【组方】黄芪20g,炙甘草9g,人参10g,升麻6g,柴胡6g,皮6g,当归10g,炒白术10g。 2、【方名】参苓白术汤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成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 ①脾胃气虚夹湿泄泻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或吐或泄,四肢乏 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②脾肺气虚痰湿咳嗽证。咳嗽痰多色白,胸脘痞闷,神疲乏力,面 色晄白,纳差便溏,舌淡苔白腻,脉细滑。 【组方】莲子10g,薏苡仁15g,砂仁6g,桔梗10g,白扁豆15g,茯苓20g,人参10g,甘草9g,炒白术20g,山药20g,大枣10g。3、【方名】六君子汤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成效】益气健脾,燥湿化痰。 【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证。面色萎白,语声卑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

十大经典验方

十大经典验方 十大经典验方 1、桂圆、艾绒、花椒方桂圆肉一粒(新鲜的叫龙眼,干的叫桂圆),花椒七颗,艾绒少许(等同桂圆大小的艾叶搓碎去业经)。放在一起捣烂,粘合在一块分成几粒小丸,晚上用胶布固定在肚脐眼,白天拿下,能起到打通三关之作用。用此方,老年人能口舌生津,脚心法暖,延长寿命。于萍老师卷外音:此方是中国古代道家的一大瑰宝,属于温灸疗法。此方始于中国,在二十几年前,日本人发明了温灸器,放在肚脐上,暖暖的,可以治肠胃病,此温灸器风靡日本,后经研究,温灸器借鉴了中国道家的桂圆艾绒花椒方。此方比温灸器还要好,不仅能够治疗胃病,还能保健全身,老年人坚持使用,慢慢的,早晨起来嘴也不苦,口也不干,肠胃病也会好。这个是真的秘方,水火交感,火在下,就是元气在下,水在上,也就是清凉的在上,所以老年人口水多,脚底心还发暖,冬天脚都不怕冷就一定长寿。 2、颈椎枕验方当归、川穹、桂枝、川乌、红花、鸡血藤各十克,白芷12克,苏木15克,仙鹤草9克,磨碎,装入布口袋缝好。固定在患处,晚上用,早上拿下来。一个袋子能用好多天,对脊椎病、腰椎病有特效。于萍老师卷外音:此方为中华医学传承古方,由9味草药组成。此方在民间一直未丧失神奇效果的魅力,药枕直接作用于颈椎或腰椎,效果明显,特别对脑供血不足,伴有高血压者,临床效果非常突出,能有效改善失眠以及有颈椎病、腰椎病引起的各种症状,具有极强的预防和治疗保健作用。 3、果蔬汁生土豆、生西红柿、生苹果、生胡萝卜个一个,加点温开水榨汁,每天早上空腹喝,可以加点蜂蜜调味。不但治疗便秘,对各种眼病、胃肠及美容都有好处。于萍老师卷外音:此验方为日本禅宗高僧富泽知芳大师提出。日本对营养学研究由来已久,此方经千年流传仍经久不衰,已得到欧美营养组织的高度重视。它有显著的效果和神奇的作用,完全没有任何副作用,是高效的营养健康产品,

临床常用的28个经典方剂

临床常用的28 个经典方剂 1、【人参汤】人参汤 组成; 人参麦门冬(去心,焙)生干地黄(焙)当归(切,炒)芍药黄耆(锉)白茯苓(去黑皮)甘草(炙)各30 克 组成; 人参麦门冬(去心,焙)生干地黄(焙)当归(切,炒)芍药黄耆(锉)白茯苓(去黑皮)甘草(炙)各30 克 人参汤- 用法 上药八味,捣为粗末。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空腹温服。 人参汤- 主治 妇人半产后,血下过多,心惊体颤,头目眩晕,或寒或热,脐腹虚胀疼痛。又名理中汤(丸), 配方: 人参(或党参)、干姜、甘草、白术。用于治疗胃寒。何为胃寒?凡就是不敢冷饮、冷食、水果、凉菜的人皆属于胃寒, 如果勉强吃下去, 则会有胃痛、胃胀、腹泻等种种症状发生, 都就是胃寒所致, 服用此方即可痊愈。 2、【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 - 组成; 半夏12克(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9克黄连3克大枣12枚(擘)用法; 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半夏泻心汤- 功效 寒热并用以合阴阳,补泻兼施以顾虚实。心下痞满不痛,呕吐,下痢,苔腻而微黄。寒热错杂, 肠胃升降失调。 半夏泻心汤- 功用; 寒热平调,散结消痞。 半夏泻心汤- 主治 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 但满而不痛, 或呕吐, 肠鸣下利, 舌苔腻而微黄。配方:半夏、黄芩、黄连、人参、干姜、甘草、大枣。用于治疗胃热, 就是与理中汤相对的, 以上热、中痞、下寒(呕而肠鸣、心下痞)为用药指证。常常表现为饭后心下有堵塞感,食物留在胃中难以下行。 3、【柴桂汤】处方; 柴胡 1 钱, 桂枝 3 分,花粉 5 分,牡蛎 2 分,炮姜 2 分, 炙草 2 分。功能主治; 妇人热病, 经来寒热如疟, 狂妄。

中医经典方剂

中医经典方剂 中医经典方剂(下) 中医经典方剂9(对症抓药) 九、表里双解剂 (一)解表攻里 1、大柴胡汤 组成:柴胡15g黄芩10g白芍10g半夏10g枳实10g大黄6g生姜15g大枣10g 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 特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满痛或心下痞鞭,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有力 2、防风通圣散 组成:防风2g荆芥2g连翘2g麻黄2g薄荷2g川芎2g当归2g白芍2g白术2g山枝2g大黄2g芒硝2g石膏3g黄芩3g桔梗3g甘草6g滑石10g 功用:疏风解表,泻热通便 主治:风热雍盛,表里具实 特征:憎寒壮热,头目昏眩,目赤睛痛,口苦口干,咽喉不利,胸膈痞闷,咳呕喘满,涕唾粘稠,大便秘结,小便赤涩。并治疮疡肿毒,肠风痔漏,丹斑瘾疹等 (二)解表清里 1、葛根黄芩黄连汤 组成:葛根15g甘草6g黄芩10g黄连10g. 功用:解表清热 主治:外感表证未解,热邪入里 特征:身热,下利臭秽,肛门有灼热感,胸腕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苔黄脉数 2、石膏汤

组成:石膏30g黄连5g黄柏6g黄芩5g豆豉10g枝子10g麻黄10g 功用:清热解毒,汗解表 主治:伤寒里热已炽,表证未解 特征:壮热无汗,身体沉重拘急,鼻干口渴,烦躁不眠,神昏谵语,脉滑数或发斑 (三)解表温里 1、五积散 组成:白芷9g川芎9g甘草9g茯苓9g当归9g肉桂9g白芍9g半夏9g陈皮18g枳壳18g麻黄18g苍术72g干姜12g桔梗36g厚朴12g 功用:发表温里,顺气化痰,活血消积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 特征:身热无汗,头痛身疼,项背拘急,胸满恶食,呕吐腹痛,以及妇女血气不和,心腹疼痛,月经不调等属于寒性者 2、柴胡桂枝干姜汤 组成:柴胡15g桂枝12g干姜6g瓜蒌根12g黄芩9g牡蛎20g甘草3g 功用:和解散结,温里祛寒 主治:伤寒胸胁满微结 特征: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出汗,往来寒热,心烦。亦治疟疾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 中医经典方剂10(对症抓药) 十、补益剂 (一)补气 1、四君子汤 组成:人参10g白术9g茯苓9g甘草6g 功用:益气补脾 主治:脾胃气虚 特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四肢无力,食少或便溏,舌质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