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用车动力学计算中的车架建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用车动力学计算中的车架建模

作者:程超卢炳武秦民张延平刘春燕郝文权

来源:《计算机辅助工程》2013年第03期

摘要:针对商用车动力学计算中车架的建模,在利用车架CAD数据通过有限元法生成MNF文件的基础上,通过研究试验模态文件,找到一种实现车架柔性体简易建模的方法. 该方法能够实现对车架一扭和垂向一弯模态频率与模态振型的设定,简化车架的建模工作.通过该方法可以实现在车型概念设计阶段,利用商用车动力学计算分析来规划和控制车架的弯扭特性,从而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性.

关键词:车架;乘坐舒适性;商用车;虚拟仿真

中图分类号:U463.32文献标志码:B

0引言

车架总成是商用车中最重要的总成之一,车辆中几乎所有的总成部件都安装在车架上,承受所装载的全部质量,并传递全部的驱动力和制动力,因此,车架应该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合适的刚度.[1]车架强度要求保证车架在各种道路条件下不致过早受到严重损坏,要有足够的使用寿命;车架刚度会影响到车辆的平顺性,车架应具有合适的弯曲刚度和扭转刚度.

在进行商用车动力学计算时,一般可简单地将车架处理为刚体.当考虑车架的柔性时,可在车架三维几何模型基础上,通过有限元软件生成模态中性文件,导入到车辆模型中.使用该方法的前提是已有车架的完整三维几何模型,而使用有限元软件进行处理,耗时长,且不易修改.

现代车辆设计越来越希望在车辆的概念设计阶段引入CAE手段,从而对车辆部件的详细设计起到指导作用.在概念设计阶段,往往还没有车架三维几何设计,针对这种情况,本文通过研究试验模态文件,实现车架的简易建模,可实现对车架一扭、垂向一弯模态频率和模态振型的设定.通过这一方法实现在车型概念设计阶段,利用商用车动力学计算分析结果规划定义车架的基本弯扭特性,避免车辆零部件在后期作较大的改动,更好地满足车辆平顺性的需求.

1车架有限元建模方法

进行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和平顺性等汽车主要性能的计算分析,一般可采用Adams/Car建立车辆详细的整车动力学模型,针对具体工况进行性能分析,计算得到车辆的主要性能指标.[2]

商用车的车架是连接车辆所有总成的部件,且其一弯、一扭模态频率较低,将车架处理为柔体能更好地反映整车实际的性能.对于车架的柔性化处理,一般在车架的三维几何模型的基

础上,通过网格划分得到车架的有限元模型.车架的三维几何模型见图1,这时车架已完成详细的设计.经过几何清理、网格划分等得到车架有限元模型,见图2.

2车架的简易建模

在车辆开发的概念设计阶段,车架还没有进行实际的设计,因此,在该阶段不可能按照已有的方法,在车架的三维几何模型基础上通过有限元软件生成模态中性文件.本文设想通过试验模态文件建立车架的柔体模型,该模型应具体现车架基本的弯扭特性,从而通过整车性能分析评价车架的弯扭特性,将整车性能分解到车架总成的模态特征.

经过研究试验模态文件的具体结构,可以根据概念设计阶段车架的长度、宽度等一些基本数据,通过研究试验模态文件,得到简单的能反映车架弯扭特性的模态中性文件,从而可以在车辆的概念设计阶段分析车架弯扭特性的影响,进而对车架的弯扭特性有早期的规划和控制.

为简化车架的建模,在车架简易建模中,仅考虑车架的长度和宽度等几何特征,将车架等价于简单的线框结构,但包括车架的质量、转动惯量等物理特征.

3车架弯扭特性的设定

为快速生成预想的车架简易模型,经过摸索,采用MATLAB编写实现车架基本弯扭特性的程序,并设计对话界面设定车架一扭、垂向一弯2种模态振型的频率值,并可通过设定一扭、一弯振型对称轴的位置控制车架的基本振型.车架模态文件生成程序的对话界面见图4.

5结束语

汽车的平顺性是汽车设计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利用虚拟样机技术在汽车前期开发设计阶段建立整车的动力学模型,并通过多体动力学软件进行平顺性相关计算分析,得到车辆各总成系统对整车平顺性能的影响,从而缩短车辆开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

针对商用车的车架特性,通过研究试验模态文件,建立反映车架一弯和一扭特性的车架简易模型,并通过整车模型在随机输入路面行驶分析计算,得到车架不同的一弯、一扭特性对车辆加速度响应的影响,从而可在车辆概念设计阶段对车架的弯扭特性进行研究和规划.

对车架的研究集中在一弯和一扭的特性上,在进一步工作中,可以实现对车架1阶以上模态振型的建模,从而更全面地反映车架的弯扭特性.

参考文献:

[1]余志生. 汽车理论[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0.

[2]张越今. 汽车多体动力学及计算机仿真[M].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编辑陈锋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