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本课主旨:提倡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对传统礼教的有力批判清扫了旧思想旧文化的根基,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促进更多的有识之士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新思想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教学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开始标志及代表人物、阵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了解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从内容和发展理解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3、通过陈独秀等人物学习,理解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社会的新探索;并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责任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运动内容

难点:根据内容理解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教学过程]

(1分钟)导入一:由学生现在学的现代文(白话文)导入?1分钟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现在学的课本、大家看的报纸、杂志、文章等所用的语言形式,何时得到大力提倡和推广呢?

对,新文化运动,这是新文化运动重要成绩之一,惠及后人的重要成果之一。

那么这场运动为什么要兴起呢?我们先了解一下背景。

一、运动的背景8

1、民国初年的现状

师:1912年,发生了什么大事?中国迎来了千年等一回的机遇:这就是清朝推翻了,民国建立了。皇帝赶跑了,总统迎来了。从而使中国有机会建设一个自由、平等、民主的共和国家,过上幸福美好的新生活。那么中国有没有迎来春天呢?我们看看民国初年的现状,请同学们听几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袁世凯复辟帝制。这个我们19课学过了,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后,为了独裁专制,先是刺杀了谁?宋教仁。然后镇压了孙中山领导二次革命。接着和日本签订了二十一条,1915年12月公然宣布复辟帝制,但在全国人民的反对下,被迫取消帝制,复辟失败。

第二个故事:1915年袁世凯让手下陈宦带兵入川平乱时,陈向袁世凯辞行,竟行三跪九叩大礼。袁世凯惊异的说,新朝了,不用这样的。陈宦说:必须的。

第三个故事:1914年,《妇女时报》报道说:女大学生朱友云毕业后未婚夫生病,媒人说只有朱小姐嫁过去冲喜(迷信)才有希望治愈。朱友云便主动嫁过去,潦草成婚。半个月后,丈夫死去,为了做贞节烈女(这是对女性权利和生命的严重摧残),朱友云又吞金自杀,殉夫而去。作者评论说:“朱烈女的死,不仅是全国女学界之光荣,更是我中国古国对于世界上之光荣也。”

问题:这三个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

民国虽已经建立,旧王朝的背景也渐渐远云,但是旧王朝时的思想还深深的影响着人们。

过渡:面对民国初年的这种种历史逆流,有些人随波逐流、趋炎附势,

有些人是“茫茫前路无归处,暮雨秋风江上舟”,充满了迷茫与怅惘,

有些人是“相逢莫问人间事,故国伤心只泪流”,体现的是悲哀与沉沦。

有些人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采取的是逃脱和封闭。

但还有一些更先进的知识精英面对开始了深刻的反思:共和为什么不能实现?

我们看一段材料:

2、先进分子的反思

材料1: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这腐旧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政体,非将这班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政治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

问题:陈独秀认为共和不能真正实现的原因是什么?

旧思想占主导地位。

前面三个故事体现了什么旧思想?帝制,等级,旧礼教。

问题:如何真正实现共和?

把旧思想洗刷干净。

板书:背景批判旧文化,实现真共和。

除此外,新文化运动也是当时中国经济、政治、思想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师: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陈独秀虽然针对的是民国初年的社会现状的反思,但其深刻已经是对鸦片战争以来70多年历史的反思。鸦片战争以来,向西方学习的人中国人先是经历了学技的阶段:洋务运动,进而到学习制度阶段: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但是桔逾淮南为枳,在西方卓有成效的东西,到了中国却总是全然不成模样。这是为什么呢?

当革命派效法卢梭、华盛顿的理想被帝制与军阀的铁拳砸成碎片后,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人们开始由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锲入到文化思想层面,即新的国家需要新的国民,新的国民需要新的思想。

过渡:如何批判旧文化?参加过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陈独秀,认为还是办报刊最好。于是新文化运动于是兴起。

二、运动的兴起:8

1、兴起标志: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看教材陈画像简介)陈独秀,安徽人。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加入过暗杀团,创立过革命组织,二次革命失败后被袁世凯视为乱党跑到日本。

民国初年的残酷现实,使他越来越感受到:一个没有经历过思想启蒙洗礼的古老民族,即使把皇帝赶下龙廷,共和制度也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欲救亡先启蒙,他想到办一份杂志,像思想炸弹一样把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炸个粉碎,建立起新伦理、新道德、新文化。

于是1915年,陈独秀冒着危险从日本回到上海办杂志。他认为年轻人是国家的未来,所以这份杂志定名《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陈独秀在创刊后明确宣布: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

创办青年杂志,从而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时,本以为会像惊雷一样在神州大地上炸响,会像飓风一样在中国人头脑中刮起一股思想风暴。但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惨酷的。办刊第一年,并不如所想象那样的,销量惨淡,每期仅印一千份。陈独秀发出的呐喊,只在少数知识精英中得到了响应, 1916年甚至还停办过一段时间。这如何能实现唤醒青年的历史重任?

2、运动主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记忆:(老陈在一个好大葫芦里(胡鲁李)在独自秀杂技。陈大爷和李大爷午睡,比赛打呼噜(胡鲁))

3、主要阵地《新青年》

1917年发生的两件事情改变了《新青年》的命运:一是陈独秀被北大聘为文科学长,将《新青年》迁至北京。

师:北大当时聚集了一批当时文化精英,他们很多人成为了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和编辑者,和陈独秀一起批判传统文化。他们于是成为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使新青年获得了新生,使《新青年》成为运动的主要阵地。

这样,一九一七年起,发行量迅速三攀升,三千册,五千册,一万册,1917年多的时候已经一万五六千册。大专学校及中学学生争先购阅,才算真正轰动一时。

除了众多精英的加入外,还采取了一些策略。如运动主将钱玄同虚构一"王敬轩"其人,做负面批评,再由刘半农加以反驳,青年读者读起来十分过瘾。一九一八年,为《新青年》的极盛时代,亦为知识青年最激动时期。

过渡:那么为什么北大聚集这么多名人学者?这不得不说到一个人:蔡元培先生。

4、策源地:北大

师:北大创立于1898年的戊戌变法时期,本叫京师大学堂,后改为北大。1917年前的北大,学生很多是政府官员,被称为老爷,老师被称为大人,基本没有学术研究。1916年蔡元培被北洋政府聘为校长后,迎难而上进行改革,采取“自由思想,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于是聚集了一大批人才。北大于是成为运动的策源地。

材料:蔡先生主校以后,许多学者名流来到北大,一时人才云集,面目一新。像鲁迅(周树人,教中国小说史)、钱玄同(教音韵学)、吴梅(教戏曲史)、刘半农(教新文学)等,都来到北大教书。——顾颉刚〈蔡元培先生、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

北大聚集了各种思想的知识分子,其中不得不提一位可爱的老人:清朝遗老辜鸿铭(图片)。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超级粉丝。

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