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楚文化对汉服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楚文化对汉服的影响

【摘要】:楚文化,作为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楚艺术品更是独步海内外,其设计形式和风格充分体现了楚人的想象力和审美意识。楚人们的浪漫情怀,敬鬼好巫,崇日尚赤的地方特色,给予了楚国服装,也为后来汉服的灿烂卓越奠定了基础。

【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10级服装班夏鹏

【关键词】:楚文化,汉服,服装,服装款式、色彩、纹样。

楚文化,是先秦时代一种历史悠久的区域文化,在其早期,还是一种古老的民族文化。楚文化,从时间上说,是随着南方的诸侯大国——楚国的发展而成熟起来的。从空间上说,又是随着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疆域的不断拓展而向广大的地区扩散的。像秦文化一样,楚文化也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它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和神话色彩,崇尚自由,富有激情,善于想像,善歌好舞,但也信鬼好祠,重神厚巫,原始文化的味道甚浓。

楚文化的诞生和大发展是在江汉地区,这里属于长江中游。春秋时期,楚国曾有志北进,但遇到将它视为蛮夷的北方强国晋、齐的有力遏制。楚国因而改以东进与南拓作为战略目标。到战国初年,楚国向东扩展的势头很猛,基本占有了长江下游地区,其北界已接近黄河,东部属于吴越文化区的吴、越故地已归其所有。同一时期,其南界也达到或越过了南岭。

汉服,又称汉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约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公元17世纪中叶)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还通过儒教和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汉人、汉服、汉语、汉俗由此得名。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汉衣冠制度。

由于汉代开国的君臣都是楚国人,在建立新的政权后,以博大的胸怀接受了秦文化和中原文化,更重要的一点是把楚文化也融入了其中,而出现焕然一新的雄伟之风。所以,汉服的演变与发展离不开楚文化,楚文化的传承也离不开汉服,二者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楚文化对汉服色彩方面的影响:

楚文化内容广泛,笼统谈其特征是难以揭示楚文化的博大内涵的。每一种文化都有很多展示的层面,第一层是这种文化高度概括出的精神要义--我们称之为民族精神;第二层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行为思维方式——我们称之为民族心理;第三层是这种文化的物质产品方面-我们称之为物化文化,包括作为物态形式的哲学、文学作品。楚文化在这三方面都表现了自己的个性,具有鲜明的区域文化特征。

楚文化在民族心理层面的特征是崇火尚凤、亲鬼好巫、天人合一、力求浪漫,与中原文化尚土崇龙、敬鬼远神、天人相分、力主现实形成鲜明对照。因此,楚国当时的服装大多数是龙凤升腾舞蹈的形象,色彩高达二十多种,以白、土黄、深褐、浅褐、绛红、紫红、黄棕、黑色为主,还有少量点缀作用的颜色,如蓝、灰绿、灰黄、茄紫、茶褐、粉红、银灰等。值得一提的是黑色的运用,在图案中常用作主色,尤其在深浅褐色中作衬托。据《尚书•禹贡》

记载,荆州产“玄纁”之色,可知当时楚国黑红等色属于名贵产品。此外在花纹色彩中的对比色运用也颇具匠心,以明衬暗,以暗衬明,具有强烈的楚国漆器的特色,讲究以形设色,以色显形,既调和又醒目。这些都对汉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楚文化对汉服图案纹样的影响:

楚文化在民族精神层面的特征是积极进取、开放事例、革新鼎故和至死不屈。积极进取就是不满足于既得和既知,勇于向未知领域渗透,向未得领域开拓。革新鼎故是楚民族精神的又一方面。楚人师夷夏之长的目的在于创新,在于形成自己的特色。正是楚国人的不断创新,再加上他们浪漫的想象力,造成了其纹饰图案丰富的夸张力。汉服不仅是以楚国的服装为原型,并在花纹图案上发展了楚文化的浪漫主义风格,也从对称规矩的图案一变成为飞扬流动、活泼灵巧的不对称图案。开放融合是一个民族永葆生机的基础。楚人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但从来不固步自封,从来不拒绝外来文化的合理因子。在汉服图案纹样的发展中,也吸收西域民族织物中的图案题材,极大地丰富了服装图案的审美内容。汉服图案纹样的演变正是在楚文化的基础之下变得丰富多彩的。

楚文化对汉服款式的影响:

革新鼎故的楚民族精神对后来汉服款式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汉服的基本特点是交领、右衽,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结构上,汉服分为十个部分:领、襟、裾、袂、袪、袖、衿、衽、带、系。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

从形制上看,大衣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袴)、“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袴褶,“通裁”制(长衫、外披)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着裋褐(上短衣,下长袴)。汉服是通过夏商周最古老的衣裳变化而来的,连裳或者深衣本来是公卿诸侯燕居的穿法,自汉朝以来作为第一礼装。

夏商周服装奠定了上衣下裳和衣裳连属的基本制度,规定和确立了一套严格的服饰制度。夏商周服装主要有冕服、弁服,端玄、深衣、裘服和命妇服。汉服在此基础上,革新鼎故,不断创新,在服制上承袭了秦代的礼仪,以袍为礼服。又由曲裾袍逐步演变出直裾袍,直裾袍的出现则体现了楚文化不断创新的精神。

直裾袍,是楚袍的延续,自西汉至东汉逐渐普及,而最终取代曲裾袍,成为全社会都可穿的主要服装。究其原因,是下衣的变化所带来的。西汉时下层劳动者都已流行穿一种短裤,名叫褌。这种短裤有裆,不必用袍服罩于外,又便于劳作,在这种情况下,较为方便的直裾袍受到重视,广为流行起来。

而衣袖宽大也是汉服的一大特色,体现了楚文化浪漫情怀。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帛画当中可以看到,两个王公贵族穿着汉服,拿着宝剑,挥舞着大袖,无不体现了当时男子们的浪漫气质。

楚文化的博大精深,促成了汉服的源远流长,这些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