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力移动终端安全接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电力移动终端安全接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发表时间:2019-08-07T11:32:25.157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第10期作者:赵斌[导读] 在科学技术与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成功,
国网沈阳供电公司辽宁省沈阳市 110000 摘要:在科学技术与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就需要借助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与转变。因此作为电力企业,也需要将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的运行发展中,通过移动终端安全接入系统的实现,来保障电力企业的安全运行。
关键词:电力移动终端;安全接入系统;设计;实现引言:现阶段,电力企业在运行发展中遇到了很大的挑战与困难,严重阻碍了电力企业的发展步伐。为了寻找一条高效可行的发展道路,就需要将移动应用技术运用在企业内部网络的构建中,来从容应对各种挑战与困难。
一、电力移动终端安全接入系统的背景分析近几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也带动了电力企业的高速发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电力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与潮流,做到与时俱进。因此电力企业急需要借助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来转变自身运行与发展模式,来获得可持续发展。这时就需要借助移动应用技术,来进行移动终端安全接入系统的创建,对电力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监管,防止数据信息的丢失与泄露。此外,还可以不断拓宽电力服务业务,满足更多电力用户的实际需求,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二、电力移动终端安全接入系统的风险评估
如图一所示,电力移动终端安全接入中,所面临的风险包括移动终端风险、传输通道风险、应用系统风险。接下来展开详细分析:(一)移动终端风险移动终端是数据信息接入网络系统的第一个环节与步骤,更是开始与起点。要想做到防患于未然,就需要在开始环节将危险因素排除在外。一般情况下,移动终端的风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移动终端缺乏数据检测机制,无法对数据信息进行危险检测与防控。进而导致黑客入侵、病毒感染,最终产生漏洞。第二,移动终端缺乏数据加密机制。在移动终端中,并没有对数据进行加密保护或者转化防护,导致很多人都可以借助各种渠道来获得数据信息,最终引发数据丢失、泄漏以及被篡改等。第三,移动终端缺乏自我保护机制。移动终端是数据信息接入的开始,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一些病毒的入侵与感染,引发安全风险。而移动终端由于缺乏自我保护机制,无法针对风险制定可行的解决对策,进一步加剧了风险的危害程度。(二)传输通道风险传输通过是数据信息传递的唯一通道与途径,也是最容易被篡改、窃取的环节。现阶段的传输通道风险主要表现在:没有制定有效的自我保护机制,没有建立专网进行数据传输,没有进行数据转化与加密防护。导致数据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一旦出现不稳定情况,就会存在安全风险。(三)应用系统风险当移动终端与企业内部网连接成功之后,数据信息就会通过传输通道传递到内部的应用系统中,进而展开一系列操作。然而现阶段的应用系统还存在着一些风险,主要表现在:系统硬件运行缓慢,无法满足实际的工作需求;系统软件缺乏定期的维护更新;内部局域网与无线网没有进行加密保护;认证资料陈旧落后等。
三、电力移动终端安全接入系统的设计(一)设计目的与思路电力移动终端安全接入系统的设计,最为主要的目的是要保障系统的安全可靠,数据信息的准确全面。(3)其具体的设计思路为:第一,终端设计。网络在接入之前,需要先保障数据信息的安全可靠性,因此就需要在接入前,做好终端设计。只有当数据信息的接入之前,对其进行安全检测,保障其安全可靠,才能保障其在整个使用过程中,不会存在任何风险因素,将移动终端面临的风险降到最低。在终端设计时,需要严格检查终端内部结构与信息,借助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检测。在确保没有任何安全风险时,才能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第二,信道设计。信道设计也就是所谓的信息数据传递通道设计,因此信道设计必须保障其安全可靠,才能保障数据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不会受到非法入侵,导致其丢失、泄漏与损坏。现阶段的信道设计,已经将PKI技术应用其中,并且研发出了更加安全可靠的SSL协议,为数据信息传递提供良好的传输环境。第三,应用系统防护设计。在数据信息传递通道设计之后,还需要进行接入后的设计,来保障整个网络系统的安全,降低危险发生的概率。(4)应用系统的防护设计,需要结合网络系统的特点,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自我保护机制,能够将所有危险因素排除并且发出警报,保障数据信息的安全性。(二)设计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