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六首《山居秋暝登高》公开课一等奖PP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出两三隔映锦丞 使师朝顾叶阶官相 英未开频黄碧城祠 雄捷济烦鹂草外堂 泪身老天空自柏何 满先臣下好春森处 襟死心计音色森寻
蜀 相
整体感知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前四句写武侯祠之景。
基本思路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时间、地点、天气
静景:月、松、泉、石
动景:浣女归、渔舟下 诗人愿望:留
展开想象 再创意象
这首诗描绘了哪几幅山村晚景 图?请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 描述几幅图画。
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 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A、写《登高》时,杜甫住在夔州,地处长江之滨, 瞿塘峡口。此处向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人经 观察,捕捉住了这些特点,将它们巧妙地融入秋江景 色,借以展现出自己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情感世界。 B、《登高》运用了卒章显志的手法,展示了自己的 真实生活,剖露了诗人的实在感情:“艰难苦恨”、 “潦倒”的景象,恰与“风急天高”的景物描绘形成 强烈反差,正是这反差,使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C、“诗言志”。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 风俗淳”的远大抱负,甚至自比舜的大臣稷;然而唐 皇并不器重他,致使诗人郁郁不得志。入蜀后,便深 怀崇敬去瞻仰武侯祠,借古人之形象,以吐郁结在胸 中的壮志难酬之块垒。 D、杜甫七律《登高》与《蜀相》内蕴深邃,形式整 齐,若用普通话读之,颇能感受到旋律之美。《蜀相》 尤以对仗工整诱人。如首联的一问一答,颔联的色彩 对比,颈联的数字对比等,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Leabharlann Baidu
《书愤》与《登高》的比较赏析
这两首诗是个人身世感怀之作。杜甫和陆游都生逢 国家多难之秋,两人的忧国忧民都表现在将个人命运 与国家命运系于一体上。这是两首诗共同的思想感情。 在写法上杜诗前两联写登临所见,通过对悲凉沉郁的 秋景描写为后两联抒情作铺垫。陆诗前两联则是追忆 早年的经历,怀念楼船铁马的战斗生活。其渴望收复 中原的雄心壮志成为后两联进一步抒情的张本。两首 诗的后两联有更多相似的地方,都写了老境的痛苦失 落。杜甫将国难家愁、荒秋病体共置一处,强烈地渲 染了挣扎于艰难潦倒之中不堪忍受的凄惨心情;陆游 则一面悲自己,一面赞诸葛亮,即哀叹自己年已垂暮 而壮志难酬,赞叹诸葛亮毕竟可以奋斗终身死而后已, 两相对照,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近体诗鉴赏的要求及要领
“意”是作者的主观 1.基本要求 感受(情);“境”是 鉴赏诗的内容、形象、客观世界(景)。两者 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 语言和表达技巧。 因此,意境是诗人借 2.基本要领 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 ①朗读吟诵,整体感受。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物我同感 ②披词入情,激发感情。 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 ③展开想象,探究意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 ④感受韵律,品味语言。完美统一。
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 “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 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 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 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 确。” “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 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 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 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 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课堂练习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 .这首诗描绘山中秋日傍晚的自然风景,表 现出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B .首联扣题,第一句点“山居”,第二句点 “秋暝”,创设出明净爽洁的环境。 C .中间两联摄取月、松、泉、石、竹、莲及 浣女、渔舟八种景物,组合成宁静淳美而清新活 泼的画面,诗中有画,寄寓诗人的高洁情趣。 D .尾联化用典故,《楚辞》有“王孙兮归来, 山中不可久留”句,诗人反用其意,以王孙自比, 流露出隐遁消沉情绪。
王维《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
王 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王维(701—761),字摩诘, 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 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 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 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 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 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 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 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 中有画,味摩诘画,画中有诗。” 著有《王 右丞集》。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 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 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 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画面总合——
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 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 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 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 活图景。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长出 使师 英未 雄捷 泪身 满先 襟死 。,
诗中借歌颂诸葛诗中借歌颂诸葛 亮的丰功伟绩,抒 亮的丰功伟绩,抒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发了诗人自己功业 发了诗人自己功业 出师未捷身先死, 未就的感慨。 未就的感慨。
诗句赏析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 伤悲;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 台。 这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极 为凝炼。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 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 情,融入这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情景交 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脉搏。
2、对两首杜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 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 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 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 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 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 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 今独步。
近 体 诗
六 首
山居秋暝
登 高 蜀 相 石头城 锦 瑟 书 愤 其他近体诗
关于近体诗
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 种诗体,也称今体诗。指唐代 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 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主要有律诗和绝句两种类型。
关于近体诗——律诗
①诗句字数整齐。
②规定诗句数量。
第二问赏析
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又不露 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1、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 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 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 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 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情画意。 2、还有平仄押韵方面的考虑。
课堂练习
1、对课文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题目中“山居”二字点明居住环境,“暝” 是傍晚的意思。 B.首句中 “空山” 写出山中树林繁茂,掩 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C .“竹喧”“莲动”两句是说浣女摇动竹枝, 竹枝发出沙沙声;晚风吹来,莲叶摇曳多姿。 D .“随意”“王孙”两句是说春草任其凋枯, 如此秋景,“王孙”亦可自留。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 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 暮色苍茫,皎洁的 明月升上了天空,银 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 虬枝翠叶,星星点点 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 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 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 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 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 淳朴的姑娘刚洗完衣服, 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 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 事儿在竹林里追逐嬉戏, 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诗句赏析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我常恨鬓如霜白; 浊酒销忧,却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 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与开篇《楚 辞》般的天地雄浑之境,形成惨烈的对比。 “苦恨”,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潦 倒”,犹言困顿衰颓,狼狈失意。
1、对本文两首杜诗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B )
诗句赏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首联在全诗中起什 么作用? 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 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 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登高而望,江 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是这样 的画面:风凄急、猿哀鸣、鸟回旋……构成 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诗句赏析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 奔流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此为千古名句,一仰一俯,写秋天肃穆萧杀、 空旷辽阔的景色。“无边”——放大阵势,“萧 萧下”——加快速度。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 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 感怆。 对句精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后四句概括诸葛亮的 功业,述惋惜之情。
深入探究
1.首联第二句答为“锦官城外柏森森” 的作用是 什么?
2.颔联用得非常精妙的字是什么?妙在哪里?
3.颈联第一句写的是谁?为什么要这样写? 4.尾联的“英雄”指的是哪些?全诗表达了诗人 怎样的感情? 5.题目改为“武侯祠”好吗?为什么?
诗歌主旨 诗歌主旨
A、《登高》首联,勾画出一幅秋天肃杀之景, 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凄楚。“风急天高”“渚清沙 白”,不正是秋景的写生吗?加之耳听“猿啸哀”、 目睹“鸟飞回”,恰恰流溢出诗人有国难奔有家难 投的怅惘。 B、《登高》颔联视野开阔,气势宏大——“无 边”与“不尽”从平面上极写数量之大;“萧萧下” 与“滚滚来”则从立体上表现壮阔之势。 C、题曰“蜀相”而未题曰“武侯祠”,可见诗 人意在人而不在物。杜甫绝非为旅游而旅游。因此 可以认定:诗的意境有二—— 一则,歌颂诸葛亮 的才智与功业;二则,惋惜自己的壮志未酬。 D、“碧草自春色”“黄鹂空好音”。诗人入得 祠来,不关注巍巍之殿宇,凛凛之塑像,却将“自 春色”与“空好音”摄入镜头,这样的构思,岂不 是为了烘托末句“长使英雄泪沾襟”而蓄势。
潦艰百万不无渚风 倒难年里尽边清急 新苦多悲长落沙天 停恨病秋江木白高 浊繁独常滚萧鸟猿 酒霜登作滚萧飞啸 杯鬓台客来下回哀 。,。,。,。,
写作背景
本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当时安史 之乱已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 互争夺地盘。在四川,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了依 靠,只好离开成都草堂,买舟南下,却又病魔缠 身,在夔州一住就是三年,生活困苦,身体很差。 本诗就是56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 写成的: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 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 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 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 “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旷世之作。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偶句押韵,通
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句中平仄相间,上
下句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关于近体诗——绝句
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 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 偶有六言绝句。韵律与律诗相 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近 体 诗
六 首
关于近体诗 山居秋暝 登 高 蜀 相 石头城 锦 瑟 书 愤 其他近体诗
深入探究 欣赏品味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 是“空山”呢? 2、颈联按通常的说法应该是“浣女 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这里诗人为什 么先说“竹喧”“莲动”而后说“归浣 女”“下渔舟”?
第一问探究: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 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 闻人语响”(《鹿砦》)啊!又由于 这里人迹罕到,“峡里谁知有人事, 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 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 字是诗眼,“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 如世外桃源,诗人愿意在此归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