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城市空间形态与社会空间结构演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阳市城市空间形态与社会空间结构演变

摘要:随着城市社会结构转变,城市的空间布局发生变化,产生与社会结构相适应的城市空间形态。反之,城市布局又反映出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是社会结构在空间上的具体体现。本文纵观沈阳城市建设历史,探索城市空间形态和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及相互关系。

关键词:城市空间形态社会空间结构沈阳市

1.1古代沈阳城市空间形态与社会空间结构

1.1.1古代沈阳的城市空间形态

古代沈阳城市大致经历了诞生期、发育期、成熟期和蜕变期,从原始居民点衍生,经历军事哨所(燕斥候所)、军事要塞(汉代侯城)、军事私城(辽沈州),发展到交通枢纽(金沈州)、东北重镇(元沈阳路、明中卫城),至一国之都(清盛京),清政权迁都北京后作为“龙兴之地”蜕变为清陪都。总结古代沈阳市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大致经过了如下几个阶段:城市形制经历“口”字形土城——“田”字形方城——“九宫格”棋盘式——内方城、外圆郭,双重城邑体系;城市交通网络经历了“十”字形街——“井”字形街——蛛网形道路网。

1.1.2古代沈阳的社会空间结构

在此阶段,沈阳的社会空间与居住空间出现了一定的等级分化。皇宫居于内城正中,下设的六部两院等官府衙署布局于皇宫前的街坊,沿街而建。皇宫后面为繁华的街市。王公贵族居住于内城的东西及北侧,环绕皇宫,呈现簇拥拱卫之势。宫殿群左右间隔一段距离建太庙和社稷坛,但后被拆除。城市建设基本体现“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传统建城理念。内城与外城之间所住则多为从事农耕的平民百姓。

但在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统治时期,沈阳的社会空间和居住空间并没有出现隔离。主要原因是此时对外矛盾远大于内部矛盾,统治者的关注点与主要力量集中于对外防御,城市建设侧面反映了这一特殊的社会背景,甚至呈现出城市空间与宫殿空间叠合的独特建设形制:努尔哈赤建东路殿宇群时甚至未设围墙(现有红墙为后期加建),且“宫殿分离”,所住王宫建于城中北门附近,登殿朝政需穿越城市。此时皇宫与城市可谓完全交融。

1.2近代沈阳城市空间形态与社会空间结构

1.2.1近代沈阳的城市空间形态

近代沈阳的城市形态由“内城外郭,城方郭圆”的封闭形态逐渐演变为“双城

并立,多元拼贴”的开放形态。围绕铁路附属地的建设形成脱离老城之外新兴城市板块,成为新的城市中心;商埠地的建设连接了铁路附属用地和老城区,形成中外文化的交汇;老城区及其东部周边地区则在奉系统治时期得到极大的建设,推动其现代化发展。沈阳城市整体形态形成了东西带状发展的格局。

在这特殊的历史时期,政治结构多元化,城市建设各自为政,必然导致城市形态多元拼贴的空间格局。铁路附属地、商埠地、老城区及后建的铁西工业区、大东工业区,虽然各具特色,自成系统,但各区之间缺乏联系,不成体系。城市空间处于“小整而大乱”的局面。

1.2.2近代沈阳的社会空间结构

这一时期的沈阳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城市社会空间分异主要表现为俄、日两国殖民势力与中国人民的对立,又以中日的对峙为主要分异。反映于城市空间上,表现为中日在沈阳的东西对峙:

沈阳老城区及东部城区、西部商埠地为奉系政府控制区,满铁附属地则是日本在沈阳的殖民空间。奉系政府控制区按由东到西控制强度减弱,商埠地作为其经济开发空间又与铁路附属地最近,成为奉系政府与日本殖民势力之间的缓冲空间。

日伪统治时期编制的《奉天都邑计划》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沈阳的城市建设,如铁西工业区的建设,但带有明显的殖民地建设色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失衡,市政公共设施集中于日伪行政办公所在地和日本人居住地,中国人居住区市政设施建设脱节,生活环境较差。

1.3现代沈阳城市空间形态与社会空间结构

1.3.1现代沈阳的城市空间形态

现代沈阳城市的空间布局依然继承了近代城市形态演变的精华,部分保留了近代城市的空间风貌,对原有城市职能有所延续并强化。

建国后至20 世纪末的近半个世纪,1956、1979 两版总体规划突出强调沈阳的单一的生产性功能,因此城市空间形态未有重大突破。城市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形态融合,逐渐呈由内而外的圈层填充式发展。

在1996版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沈阳的城市建成空间已经拓展至浑河以南、三环以外;同时,中心城区内部结构也有所调整,包括老铁西工业用地的臵换,太原街、中街等市级商业中心区以及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的建设,‚金廊‛和‚银带‛等空间更新概念的实施等。总体而言,城市空间正从单核心向多核心转变。

1.3.2现代沈阳的社会空间结构

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社会阶层划分主要是职业差别,社会空间结构单一。居住受单位制度的影响,形成“单位大院”式的社会空间单元。其居住差异很小,主要表现在居民职业和单位性质的差别上。

改革开放以后,在市场经济作用下不同社会群体的个人收入差距日渐加大,形成社会阶层分化。同时住房市场逐步建立,我国对土地的利用由无偿划拨转变为有偿使用,土地竞标、拍卖成为主要形式。这就使得以家庭财富为基础的居住空间分异逐步形成。表现于沈阳的城市空间上即居住空间分布由同质走向分异,规模由分散过度向大盘。

参考文献:

[1]郐艳丽,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张志强,沈阳城市史[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3]汤士安,东北城市规划史[M],辽宁大学出版社,1995;

[4]殷健,沈阳城市形态演进研究,东北大学,2008;

[5]陈伯超,王星,盛京城的城市构架与文化形态,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7/4;

[6]王鹤,董卫,中日对峙背景下的自主城市建设——近代沈阳商埠地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10/6

[7]中国沈阳政府门户网

[8]沈阳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同济大学,2003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