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疾病介入治疗的主要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脏疾病介入治疗的主要方法

(一)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心脏起搏器在临床的应用已有40余年的历史,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起搏器的结构日益精密,功能日趋完善,心脏起搏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心脏病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搏器犹如一个微型计算机,重量约20克左右,通常埋置在一侧胸部皮下,通过电极导线与心脏相连。电极导线是绝缘的并且很细,一般经锁骨下静脉穿刺将其送入心脏,它将起搏器和心脏联系起来,负责将心脏跳动的信息传送至起搏器。起搏器对病人心脏的每一时刻的心跳情况进行监测,如发现有心跳过缓,就立刻发放电信号起搏心脏,使其工作,保障病人的生命安全,维持正常的生活。起搏器主要用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心脏的指挥中心窦房结发放指令存在障碍,而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则是类似负责传输指令的线路中断,从而导致心动过缓,引起晕厥、黑矇、头晕、乏力等症状。对于这些有症状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均应置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从而有效地预防猝死、挽救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起搏器主要分单腔、双腔起搏器。单腔起搏器在右心房或右心室内放置一根电极导线,使它完成对病人心脏的检测和起搏作用。心室单腔起搏器仅能起到使心脏跳动的作用,但不能完全满足正常心脏搏动的生理功能。双腔起搏器是指在心脏内放置两根导线,两根导线顶端的电极分别放在心脏的右心房和右心室,对病人心脏进行检测和起搏。它能按照正常的顺序依次起搏心房和心室,故又称做生理性

起搏。这样可使患者有更好的生活质量。

(二)冠状动脉经皮介入治疗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因素,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逐渐攀升,并有年轻化的趋势,冠心病已经成为仅次于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死亡原因。冠心病的病理生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狭窄,根据冠脉狭窄程度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不同,冠心病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包括劳力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灌注心肌显像等传统诊断手段仅能反映心肌缺血的结果,不能明确冠状动脉狭窄的情况,具有很大局限性。冠状动脉造影可为冠心病诊断提供可靠的解剖和功能的信息,为评价预后、为介入治疗或冠脉搭桥术方案的选择奠定了科学依据。而冠状动脉造影术就是在股动脉(或者挠动脉)插入导管至主动脉根部,选择性地将导管送入左、右冠状动脉开口、注射造影剂而在X线透视下显示冠状动脉形态特点的一种心血管造影方法。这种方法能清楚地显示冠状动脉走行及粥样硬化引起的血管狭窄或阻塞的位置和程度,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就是心血管内科医师通过心导管技术在不开胸情况下,沿股动脉将一根远端有个小球囊的特制导管(叫球囊导管),在X线透视下慢慢送入心脏的冠状动脉,到达冠状动脉的狭窄部位时,可将球囊加压到数个大气压,对冠状动脉病变部位进行机械性扩张和塑形,使原来狭窄或已经闭塞的冠状动脉开通,从而改善心肌血液供应,达到消除或减轻症状,降低冠心病的死亡危险,改善预后的目的,这就是经皮冠状

动脉成形术。1977年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开始应用于临床;1985年冠状动脉支架开始广泛应用,进一步提高了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002年药物涂层支架开始在临床应用,可进一步降低再狭窄率,改善远期预后,被誉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第三次革命。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是八十年代心脏病治疗学的重要进展,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地开展和应用挽救了数百万冠心病病人的生命。我国自从80年代末开始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在90年代得到了迅猛地发展,应用亦日趋广泛,目前已在广大地市级医院广泛开展。冠脉造影检查及介入治疗是一项十分成熟的技术。对不明原因胸痛、活动明显受限的劳力型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以及急性心肌梗死后的患者均应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必要时进行介入治疗,以缓解症状、降低心肌梗死和死亡风险,对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这一方法不需开刀,痛苦小,相对安全,康复快,效果显著,正逐渐为广大冠心病患者接受,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

(三)快速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正常的心脏激动过程是电流自心房经房室交界区传至心室,如果在心房和心室之间存在着异常传导通道,电流即可在正常通道和异常通道之间形成环形运动,从而导致心动过速发作。心动过速发作时,心跳每分钟可达160-220次左右,病人常会感觉到心慌、无力、胸闷等。心动过速发作常有“突然发作,突然终止”的特点,可持续数分钟,也可达数天乃至数周、数月。有时可自发自止,有时则需要药物终止,而每次静脉注射抗心律失常药

物时,会面临心脏停搏的危险。用电生理标测技术找到异常通道或异位起搏点,通过导管将射频电流导入局部心肌,达到阻断异常传导束或消灭异位起搏点的目的,从而根治心动过速,这就是快速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其成功率在97%以上,不再复发,而且不受年龄限制。射频消融技术在我国开展已有10余年的历史,射频消融术可用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快速(包括房室结双径路和预激综合征),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阵发性心房颤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对于那些发作比较频繁,常需要应用药物终止,或发作时伴有低血压、心力衰竭或心绞痛的患者,应尽早采取射频消融治疗。

(四)肾动脉造影及经皮肾动脉成形术对青年起病的高血压患者,肾动脉狭窄是继发性高血压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如能及早解除肾动脉狭窄可使血压降至正常,避免终生服药及高血压带来的靶器官损害;对于中老年患者,如果原来稳定的血压变得不稳定,难以控制,或在晨起及夜间高血压出现一过性急性左心衰伴肺水肿,则往往是由肾动脉狭窄所致。传统的B超、多普勒、CT均难以发现肾动脉狭窄,肾动脉造影是诊断肾动脉狭窄的“金标准”,通过造影可以明确肾动脉狭窄的部位和程度。肾动脉狭窄并不少见,据统计10%的中国冠心病和高血压的病人有明显的肾动脉狭窄。近几年来肾动脉经皮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术已经成为治疗肾动脉狭窄的首选疗法,技术和器械已经十分成熟。

(五)先心病经皮封堵术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由于异常通道的存在,影响了正常的血液

循环和生理发育,从而引起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危及生命。对于这些先心病,过去只能是开胸行缝扎修补手术,1997年美国开始用封堵器进行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从而开创了不必开胸就可以治愈先天性心脏病的历史,并且创伤小、康复快,效果可以和外科手术相媲美。

(六)二尖瓣经皮球囊成形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风湿性心瓣膜病(风心病)的发病率逐渐下降,但仍然可以不断见到新发病例。风心病是由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全身胶原组织炎症累及心瓣膜,导致瓣叶增厚,瓣叶交界处粘连,从而产生瓣膜开放受限,引起瓣膜口狭窄和关闭不全。以二尖瓣受累最为常见,二尖瓣就好像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的两扇门,二尖瓣狭窄就相当于两扇门不能充分打开,左心房的血液不能顺畅的流向左心室,导致肺淤血,引起活动后心悸、气短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左心功能明显受损,活动明显受限。药物治疗很难控制瓣膜病的症状,过去往往需要进行心脏外科手术治疗,近年来对二尖瓣狭窄患者行经皮球囊扩张术取得了满意效果。

(七)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肺栓塞在我国并不少见,在心血管疾病中仅次于冠心病和高血压,居第3位。近4年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每年收治的肺栓塞可达100例以上,并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由于对肺栓塞的警惕性不高,在部分医院肺栓塞的漏诊率可高达80%以上。创伤、长期卧床、静脉曲张、盆腔和髋部手术、慢性心肺疾病、肿瘤、肥胖、妊娠与分娩等,均容易诱发静脉血栓形成,如果血栓脱落随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