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九运动的历史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二九运动的历史意义
1935年12月 9日在北平(今北京)爆发的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学生抗日救亡运动。
1935年,日本为继续向华北扩张,加紧策划“华北五
省(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绥远)自治运动”。
5~7月,通过“何梅协定”和“秦土协定”,攫取了冀、察
两省的大部分主权。
11月,提出《华北高度自治方案》,诱胁平津卫戍司令宋哲元宣布“自治”,并策动河北省
滦榆区兼蓟密区行政督察专员殷汝耕率先成立冀东防共
自治委员会。
南京国民政府继续坚持妥协退让的方针,于6月10日发布“睦邻敦交令”,12月7日批准成立半独立的冀察政务委员会。
整个华北面临着沦为日本殖民地的
危险。
在这民族危机空前加剧的紧急关头,中共中央发表
了《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1月13日再次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联合起来,积极参加抗日
反蒋斗争。
北平学生成立了大中学校学生联合会,决议
发动各校学生吁请南京行政院驻平办事处长官何应钦宣
布抗日。
12月 9日晨,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东北大学、北平第一女子中学、北师大女附中等大中学校学生冲破
军警阻拦,结队前往行政院驻平办事处所在地中南海请愿,“一二?九”运动爆发。
12月 9日上午十时半,除清华、燕京等城外各校学生因军警关闭城门受阻于西直门外,以东北大学为首的
城内各校学生一二千人汇集新华门前,要求面见何应钦,并提出六项要求:①反对“华北防共自治运动”;②宣
布中日交涉经过;③不得任意捕人;④保障地方安全;⑤
停止一切内战;⑥保障言论、集会、结社、出版自由。
何避而不见,派秘书出面敷衍,学生们遂愤而改请愿为示
威游行,高呼“反对华北防共自治运动”、“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沿西长安街、西单、西四,转道沙
滩向天安门进发。
途中,辅仁大学、北京大学等大中学
校学生纷纷加入游行,队伍增至二三千人。
在王府井南口,学生们再次遭到军警木棍、皮鞭、水龙的袭击,不少
学生受伤、被捕。
为抗议当局的镇压,各校学生自10日起实行总罢课。
(见彩图1935年“一二?九”学生运动中,学生与国民党政府;军警英勇搏斗)
12月14日,北平报纸登出冀察政务委员会将于16日成立的消息。
市学联决议是日发动更大规模的游行示威。
16日上午十一时左右,城内万余学生齐集天桥广场举行
市民大会,通过反对冀察政务委员会、收复东北失地、争取抗日和爱国自由等八项决议案。
随后,学生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整队向前门进发。
由于城门
关闭,在前门外再次召开市民大会,通过反对中国人打
中国人等九项决议案,并在宣武门一带为进内城与军警展开搏斗。
是日总计被捕学生二三十人,受伤近四百人。
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全国青年学生、社会各界和海外侨胞的广泛响应和支持。
天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杭州等大中城市的学生相继走上街头示威游行。
广州、上海及沪杭甬的铁路、邮务工人先后集会,通电声援学生运动。
上海等地的工商、妇女、文化、宗教界和海外侨胞纷纷成立救国会,发表宣言,支持学生斗争,呼吁抗日救国。
北平学联为击破南京政府拉拢学生“赴京聆训”等阴谋,决议组织学生到农村去扩大宣传。
1936年 1月初,平津学联联合组成“平津学生南下扩大宣传团”,深入平汉铁路沿线的华北农村,宣传抗日救国,并在斗争中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群众性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北平学生游行队伍
“一二?九”运动掀起了中国革命运动的新高潮,开辟了与工农大众相结合的青年学生运动的正确方向,是中国学生运动史上的光辉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