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经济学基础是我系所有专业的必修课程,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核心课程的先导课,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鉴于系部当前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课程建设项目组从课程目标、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提出基于高职理论课程教学特点和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同的经济学课程改革思路,具体内容如下:
一、课程更偏重学生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培养的目标
《经济学基础》是教育部高职高专经济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定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专科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我系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办学定位,就是要为生产、经济、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型人才。所培养的各经管类专业人才不但要了解经济学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这些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根据课程性质及学院的培养目标,我系将《经济学基础》定为经管类的专业基础课,课程教学目标偏重学生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培养,即在坚持课程理论系统性的前提下,以适用性、实用性和应用性为重点设计教学内容,对庞杂的经济学原理进行分析取舍、优化整合,体现高职课程设计以“必须、够用”为度的思想,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为学生提供分析经济现象与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理论知识、分析方法和解决思路;为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全面综合素质,增强职业发展能力打下理论知识和方法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和案例化设计
西方经济学内容体系庞大、流派众多,各种理论观点、政策主张各异,甚至相互矛盾。如果教师对其逐一介绍,不仅把握不了西方经济学对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认识,而且也会使学生无法辨别经济学理论的科学性。高职层次的经济学教学既要讲足基本理论,更要从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职业发展出发,对课程内容进行筛选,使经济学课程成为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注重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在教学内容上的紧密衔接,使基础课程模块具有很强的专业针对性,体现理论课的“必需”和“够用”原则。但目前高职经济学课程教学往往忽视了它与其它学科之间内容的相互联系,从而使学生无法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其原因主要有二:
第一,教材陈旧。教材是教学的基本工具,是课程建设的关键之一。现在各高职院校所用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很多都在体系内容上与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教材并无二致,并不
注重经济学理论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理论与实际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案例极其贫乏。更新高职《经济学基础与应用》教材已成为课程建设的当务之急。
第二,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不紧密。高职教育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特征,其生命力和活力也主要体现在与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协同程度。地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必须以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基础而展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将成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调整的重要依据。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专业设置雷同、课程内容与社会人才需求脱节等问题,势必导致专业发展无特色、课程教学本科化和课程体系泛化的不良结果。
为适应学院教育改革和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我系课程组打破《西方经济学》传统内容框架,进行模块化改革:面向学院经管类各专业学生,将作为专业基础课的《经济学基础与应用》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模块:
1.必修模块:体现高职教材理论的适度原则,微观经济学主要包括经济学是什么、价格如何调节经济、消费者如何决策、企业的成本与生产决策、企业市场竞争战略、市场失灵与政府: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宏观经济指标、失业与通货膨胀、逆向行事的宏观经济政策。
2.专业选修模块。体现高职教材中理论够用的原则,包括以下模块:经济学发展历程与最新动态、货币与经济、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开放经济中的一国宏观经济,不同专业可以根据需要选修。
3.学生自修模块。体现经济学经典理论体系的相对完整性,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修,主要包括以下专题:几种需求弹性系数的计算与应用、序数效用论下消费者的均衡分析、厂商生产的三阶段论与利润最大化的生产原则、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中厂商的均衡分析、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AD-AS模型。
为适应高职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要,配合课程模块化改革,课程建设项目组力争用两年时间编著一本适合高职模块化教学,理论知识适度、够用,以实际生活生产案例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的《经济学基础与应用》立体化教材,真正融“教、学、做”为一体。
三、以案例为载体重组教学过程.改革教学手段
教学中,教师是“教”的主角,学生是“学”的主角,如何使双方都能有效地进入教学角色,是课堂教学中应始终致力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也是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突破口。为了便于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实证分析方法解决相关问题,本课程拟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确立以案例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精讲多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重实效、学以致用。在课程整体设计中充分发挥案例在教学中的作用,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基本的理
论问题,以案例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将经济学理论融于实际生活和社会经济,尽可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理论知识娓娓道来,增强课程的应用性与趣味性。笔者在这方面进行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方法改革中,从以教法研究为主,变教法改革研究与学法改革研究并重,从研究教师怎样“教会”为主,转向致力于让学生“学会”和“教会”并重,提高教与学两方面的功能与效用,并在教学手段方面尝试了如下改革:
1.实行讲练结合,精讲多练,强化课后练习与实践,实行课堂教学与课后巩固提高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条件与资源,实行人机结合,利用模拟的机上或网上的仿真环境和条件,提高教学内容学习和教学方法应用的直观性,提高学习效率。
2.实行师生互动式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校园网上为学生提供教师的教案、参考材料、教学课件,方便学生学习,让他们自己动脑、动手思考和处理问题,帮助他们成立学习小组,引导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充分利用校内外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多接触社会生产实践,直接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缩短就业的社会适应周期,增强社会综合适应能力。请行业专家来校讲学,多方位、多触角、多层面地让学生学习和了解社会生产和理论研究中的先进经验和学术思想。
4.结合经济管理类各专业不同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结合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外专业人才市场的实际情况,根据外向型农业发展和国际贸易行业发展现状,对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实行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其它专业则采用汉语教学模式。一门课程实行两种教学模式,以适应不同用人单位和工作岗位的需要。
四、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的思路
1.需要进一步完善精品课建设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参与积极性。精品课建设工作的程序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工作,已经提到教学改革工作日程中,还需要做好各种基础工作。
2.教材编写中严格筛选案例,原则上找到与理论最吻合、最贴切的案例。编写过程中做好案例与经济学经典理论内容的融合和衔接。进一步充实课程实训项目,并抓好课程配套教学资源建设工作。
3.课程科研工作需要完善制度,强化功能,形成体系。特别是一些与日常教学工作相关的原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需要加大力度,提高质量。专业课程教师重科研轻教研、在教研中偏重于教改、对课改投入时间和精力较少的现象需要有效地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