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终身教育的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独立设置成人院校的发展”文献综述

“独立设置成人院校的发展”文献综述

人高等教育一直以学历教育为主, 成为许多在职 、在岗人员补充学历 的有力工具, 然而随着社会 的发展, 学 历教 育 的市场 已经被 分割 无几 , 教 育形势 严 峻 。北京 最初 曾有 8 所 独立设 置成 人 院校 ,到 20 成人 3 02年减
对 “ 独立设置成人 院校 的发展 ”进行文献检索 ,首先需要对 “ 独立设置成人 院校 ”的内涵和范 围进行明确界定。我 国政府已经确立建设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 目 ,如何加强高等教育系统 内 标 继续教育发展战略的研究 ,尤其是因为从事继续教育 的教育机构性质不同 ,主要教育 目 标与教育对象 、 教育层次有一定区别 ,因此 ,应加强对高等教育系统内机构设置的研究 ,明确继续教育机构的发展思
路 。
唐 晓 萍 、张 淑 云 提 出 :“ 续 教 育 机 构 主要 有 普 通 高 校 和成 人 高 校 、远 程 教 育 机 构 、广 播 电 视 继
大学 、行业 ( 企业 ) 等社会教育机构 。在高等教育 系统 内 ,继续教育机构 可分为独立设置 、准独立 设置与非独立设置三大类。独立设置的继续教育机构是指独立设置 的成人高校 ;准独立设置的继续教育 机构指普通高校内部设置的继续教育学院 ;非独立设置是指未设置专门的继续教育机构 , 但设有承担继 续教育任务的部门。 【 ” 唐晓萍. 张淑云. 继续教育机构设置的若干思考[ . 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 1(1 】 ] 00 ) 0 此种分类明确了从事继续教育的三种机构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显然是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 。 关 于 “ 立设置成人院校 的性质” 独 ,李 永涛等指出 :“ 独立设置成人 高校是集多种教育功能为一 体 的教育机构 。独立设置成人高校教育是我 国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独立设置成人高校是推进

课题文献综述总结范文

课题文献综述总结范文

一、课题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在此背景下,如何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本研究以“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课题,旨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探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二、文献综述1. 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理论强调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学者们普遍认为,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石。

如陈鹤琴(1998)指出:“素质教育就是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 创新能力培养策略(1)创设创新环境。

张华(2007)认为,创设创新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具体措施包括:加强课程改革,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刘晓东(2010)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3)加强实践环节。

刘晓东(2010)指出,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校应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能力。

(4)注重教师队伍建设。

王芳(2013)认为,教师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教师应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总结综上所述,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创设良好的创新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加强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

4. 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通过深入研究相关文献,可以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们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关于国内外老年教育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国内外老年教育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国内外老年教育研究的文献综述刘婷(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00)摘要: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凸显是一个严重问题,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步对社会经济、家庭生活以及老年人教育健康等各个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国家在2010年纲要中提出建立终身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适时充分发挥老年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重要作用.这对老年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老年教育也显的尤为重要.本文是通过在CNKI上输入“老年教育”及“老年大学”跨库进行检索,对所下载的期刊整理出国内外关于老年教育的文献,并对其进行综述.关键词:老年教育;老年人;师资队伍G77 :A :1673-260X(2014)04-0258-031 文献综述1.1 关于国外老年教育研究的现状1.1.1 老年教育学是一个新兴的学科,不同的学者拥有不同的研究内容和方式美国老年教育学者皮特森(D.A.Peterson)学科研究领域划分:1.1.1.1 理论研究.对于老年教育理论相关方面的研究;对老年晚期生活的作用和学习动机研究都属于老年教育学范围和范畴之内.1.1.1.2 教育实践也称为“第三年龄实践”,内容包括:依据老年人教育需求差异,设置学习课程.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dward L.Thorndike,1928)在《成人的学习》一书中表明:多数上了年级的老者被低估.不同的理念的产生对于后世的影响显著,标志着老年教育学学科正式开创的事件是:1976年,《老年教育学》杂志创刊,此后,关于各种老年教育理论层出不穷.1.1.2 国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老年教育实践深入的研究,获得显著的成效.其中费舍(1992)、蓝汀和弗葛特(1997)、艾梅尔(1997)分别对老年教育进行了研究,并将其主要划分为四类:退休学会模式以成员为主导的学习模式、老年大学学费减免课程模式、老人寄宿所模式、其他模式(如远第三年龄大学和距离教育).1.1.3 国外的老年教育模式的研究1.1.3.1 以英国、美国、日本、瑞典为代表的典型模式(1)1930英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是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老年教育起步的带头人.教育资源的来源方式可以划分为:地方教育,高等教育系统,志愿团体组织系统和当局系统.在高等教育系统和地方教育系统中,老年人的角色是以普通成人的身份,与其他年龄段的正常成人接受教育,;而志愿团体组织则是具有针对性的,其主要承担的职能是以第三年龄大学的办学形式为主而开展特殊的老年教育.(2)美国老年大学按照机构提供的类型可以分为:一是综合类的大学,包括国家级、地区级和社区大学;其二是非营利性性质的大学,专门负责老年活动.(3)日本老年教育类型的区分:政府组织和地方团体等公共机构的类型,民间团体组织、利用网络多媒体进行函授教育的形式类型.(4)在高校中,瑞典老年人多数人通过网上信息技术接受网络教育,老年大学生占有相当高的比例.1.1.3.2 由高等院校创办的第三年龄大学国外老年教育重视推动非政府组织和民间机构所起的作用,拓宽老年教育的形式,实现的途径是函授、远程和网络三种.1.1.4 国外老年教育形成了如下特点1.1.4.1 办学模式老年人上正规大学的模式;大学举办老年大学模式;专门为老年人举办大学的模式;“退休村”模式,即在大学附近兴建“退休村”供老年人居住并就近学习.1.1.4.2 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多样化体现在:教学方法多样化、教育形式课程设置人性化.具体来说,在在教学过程中,以老年主体为导向,发挥主体性的作用;教育课程方面可以是课堂学习,也可以是户外运动,时间方面并无限制.其目的是使老年人在乐趣中学习,在学习中体会快乐.1.2 关于国内老年教育研究现状的文献综述1.2.1 关于老年教育的经费来源的研究1.2.1.1 投资方式的差异政府投资型模式,老年学校的各项开支列入政府财政预算,由国家买单;自治自助型模式,其特征主要表现为由老年人自发组织成立,有专长的老年人都可以执教,一个班的教师很可能是另一个班的学员;区型模式的老年教育特征是由学员进行自我管理,依托社区,各个老年大学连成网络.1.2.1.2 学习方式的差异退休学习学院是我国老年大学的主要形式,其目的是加强互相交往,提高自主互动能力,为老年人提供继续学习场所,课程涉及教育、文化以及老人感兴趣的问题;开放大学,利用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等传播手段进行教学的一种老年教育;老年活动中心是由产权单位管理部门批准成立,各老年协会、老年俱乐部组织实施的老年文化活动场所.1.2.1.3 高等院校参与的差异与国外相比中国老年教育强调福利性,老年大学和社区老年教育中,老年教育者充当教育主体的角色,而政府充当教育公共产品的买单者,行政主要占首要地位.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老年教育的多元化趋势日渐加强,只有屈指可数的高等院校参与老年教育.1.2.2 研究方法我们国家关于老年教育学研究的时间与发达国家相比较短.研究的专职人员少、研究方法落后、无特别的科研项目经费,但是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初具规模.目前已对我国老年学校教育的目的、性质、效果、社会功能、教育原则等问题有了基本的认识,课程设置的研究关注到了学员的特殊性及个性化的需要.1.2.2.1 从单纯理论分析到实践思辨研究批判重点在于对教育现象的“批判”反思实践研究.1.2.2.2 从定量到定性和定量的方式相结合1.2.2.2.1 定量的研究实证研究:历史研究对某一现象的回顾、梳理、怀疑、阶段进程划分等;1.2.2.2.2 定性的研究实践研究: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方法、专项研究经验介绍域外老年教育情况、国内部分地区经验总结对策研究宏观建议、思考、展望等.1.2.2.3 老年人教育社会层面多视角的研究一方面,老年教育对老年人个体的研究:生物学、医学、社会学、心理学关于老化过程的研究.另一方面,老年大学对社会发展的研究:从单一的教育学角度到社会学角度、经济学角度、心理学角度、人文角度、老年产业、老年教育知识应用和老年学的多视角的研究.1.2.3 研究内容1.2.3.1 从老年教育成效性的角度董之鹰(2009)先生认为,21世纪检验老年教育成效的标准已经呈现从低到高的发展趋势.具体体现在:对老年教育的开发从生活空虚发展到提高素质、发展潜能价值.检验标准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老年教育是否让老年人体会到身份的认同感和成就的满足感;精神文化生活方面,老年人的精神世界是否得到满足;老年人和家庭成员之间的融洽和交往程度,在退休后的生活中远离了工作的状态和人群后,剥离孤独感、空虚感和失落感;老年人是否具有参与活动的热情性、积极老龄化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老年人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性,能积极参与适应社会,实现自我潜能的转化,体现价值增值.1.2.3.2 老年教育需求量及潜在需求量岳瑛(2012)文章中关于城市老年教育需求的调查情况,调查对象涉及到四类群体:第一类是目前在上学的老年大学学员;第二类是在学的老年学员的家属; 第三类是社会上50岁以上的人群;第四类是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年龄段群体.1.2.3.3 关于研究队伍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机遇和挑战,老年大学教育还存在明显不足:1.2.3.3.1 老年教育研究的权威师资队伍的缺乏王红漫(2003)在我国老年教育开创时期,授课教师多为兼职,教师自身学历不高,经过近20年的发展,教师的数量持续增长,教师素质有所提升,但是目前仍存在高校和科研所的权威者参与度较低.因此,建立高素质高效率的教师队伍势在必行.1.2.3.3.2 经费渠道单一,教育结构不丰富老年大学教育具有公共产品特性,这决定了它的经费来源比较单一,自身供血能力不强,影响了老年教育自身发展.1.2.3.3.3 老年大学规模日益扩大,发展不平衡,忽视弱势群体一方面,杨佳、陈瑶(2007)发现老年大学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东部和西部以及城市与农村地区的不平衡;另一方面,老年大学学生身份不平衡,老年教育普及力度不高,城乡老年人参与效果呈现明显差异.参与老年大学的学员往往是文化层次较高、生活比较充裕的一小部分人,其中职业成分有:国家企事业干部、教师等退休人员,学员年龄趋向低龄化.而面广量大的学历不高的老年农民极少参加,因为农村生活水平与城市相比略低,老年农民想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不高.老年文化教育持续发展下去就会形成与教育发展公平相违背的马太效应.这表明老年大学在社会上的参与的范围和号召力度还不够.《中国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显示,老年大学教育活动的参与只占被调查对象的1.6%,老年教育的普及任务任重而道远.1.2.3.3.4 多数高校并未针对老年人的群体特征和需要而开设专门课程,老年教育的实现方式和课程设置有待完善我国老年大学最初价值定位是丰富退休老干部的文化生活,教学内容以健身、休闲类的文体活动为主.老年活动中心式的老年大学没有承担起应承载的责任,福利功能远大于教育功能.随着近几年老年大学的发展,老年教育实现的方式有所改善,但是老年大学在课程设置方面没有充分体现其应有的功能.王戈(2010)在文章中提到,教育部从2001年起取消了高考考生的年龄限制,多数高校并未落实专门设置与老年群体特征和需要相关的课程,挫伤了老年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我国对于老年教育关注度仅仅限于理论和老年教育的目的、作用、教育认识层面、社会层面等外在方面,而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发展缺乏重视力度,不少离退休老年人在初期无法适应,从而引发身心之间的不协调,严重者表现出精神方面的疾病.1.2.4 老年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1.2.4.1 经济原因当前经济条件的制约,国家经济实力不足,老年大学是非盈利性社会福利机构,造成在实际操作中对老年教育的投入跟不上老龄化趋势的发展,中国应对老龄化的经济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不足.而有的文章中的观点与上述几位学者的不同,认为老年大学收费很低廉,即使经济相当拮据的老年人,一般也能支付得起学费.然而其所涉及到的老年大学学员中只有7.5%的人家庭月收入在500元以下,因此,对一般老人来讲,不是不具备支付学费的能力,经济原因不是主要的原因.1.2.4.2 社会环境原因一方面社会关注度不够,错误认识老年文化教育是休闲教育发展,老龄工作重点应放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方面.高素质、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稳定从事老年教育的权威者和教师严重匮乏.1.2.4.3 老年人自身原因老年学员反映“上老年大学所遇到的最大困难”一部分是学校离家太远,交通不方便.另一部分老年人由于家务繁多没有时间和精力,不便离家时间太长.还有一些老年人疾病缠身或年事已高,不方便出门上学.1.2.4.4 老年教育管理制度科学化程度低政府没有根据老年教育的组织特点设立领导管理机构,老年教育归属的主管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联系,导致管理中沟通成本增加,科学化的管理模式无法融入到老年教育管理中.1.2.4.5 思想认识错误,消费观念落后我国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老年人的养老形式就是以居家养老为主,特别是农村的老年人,他们认为只有吃饭、穿衣才是必须花的钱,而对自己的教育投资往往不是生活之必需,落后的消费观念抑制了一部分老年人的教育需求,错误的观念影响着老年文化教育发展的社会地位.农村老年人中的2/3表示从未听说过老年大学,剩下的1/3则表示老年大学应该只对家庭比较富裕的退休老干部开放,所教授的知识应该也就是消遣性和娱乐性的知识.真正能够参与到老年大学中的老年人不多.2 文献综述述评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2.1 国内关于老年教育的研究相对滞后,制度不够完善.2.1.1 从我国老年教育理论方面来看,老年教育发展都是在借鉴西方一些国家的模式,理论也是在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照搬.2.1.2 从研究层面,老年人教育方面研究方法从单一的理论化趋向多样化实证研究.研究内容虽与国际上保持一致,但是从研究的质量和水平上相对滞后.2.1.3 从老年大学的办学模式的视角,我国老年大学的办学模式雏形始于计划经济体制, 教育意义弱于政治意义,老年教育经费的投入比较单一,主要还是以政府投资开办为主,管理单位不清,权责不明确.2.1.4 从老年大学研究参与人员角度,研究参与人员越来越多,但高学历、高职称具有创造性的科研人员参与率不高.2.2 小结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老年教育和老年大学学员研究层面的文章匮乏.关注老年教育研究的期刊数量较多,但核心期刊数量不多.对于少数民族老年人教育方面的重视不够,针对少数民族老年人教育、少数民族地区老年大学师资队伍的研究、少数民族老年教育课程设置、老年学员学习需求方面及少数民族老年大学学员对老年大学满意度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参考文献:〔1〕黄富顺,高龄.学习[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268-272.〔2〕高志敏,李洁.上海老年教育的状与发展对策[J].老年教育(老年大学),2007-3-15.〔3〕王英,谭琳.中国老年教育的可及性研究[J].学术论坛,2010(8):173-177.〔4〕S tan G i.l .Education fo Retirement[J].European Journal ofEducation.1980.(2).〔5〕吴风亭,于明波.我国老年教育学研究的兴起与发展及其主要成就[J].中国老年学杂志1996.(5):293-295.〔6〕董之鹰.试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老年教育的发展历程[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9(1):77-82.〔7〕王红漫.我国老年教育问题研究[EB/OL].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0年度青年项目./lndx/html/93.html.〔8〕郭莲纯.老年教育发展问题的实践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1(9).〔9〕陈昀.和谐社会视角下的中国老年教育现状及对策[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6).-全文完-。

有有关教育问题的文献综述吗

有有关教育问题的文献综述吗

有有关教育问题的文献综述吗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文献综述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农村人口的素质在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实现农业观代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农村的教育与城镇的教育相比较,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远远满足不了农村孩子成长的需要。

作为现代社会弱势文化群体的农村家庭。

由于长期生活于贫困文化中,弱势文化代代相传,使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不相适应。

要切实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改善农村家庭的生活质量,我们必须重视农村的家庭教育,想方没法解决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

农村由于条件落后,设施的配置水平不够,教师队伍在性别、年龄、学历结构的不平衡,以及学生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思想跟不上教育观念的改变,生源有限,教育投入的相对较少等一系列的问题严重的限制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因此,研究农村教育的问题和对策,改善农村教育环境,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一、教师存在的问题由于农村资源限制,对人才的吸引有限。

农村教师目前主要的问题是:教师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单一,普通话不标准尤其是小学初中,女老师偏多,老教师偏多,中师学历的教师偏多,语文数学等正课老师偏多,英语音乐美术教师偏少每到有检查的领导来听课,好多教师无所适从,要么停止讲课,让学生自习,要么改变教学方式,抽查学生作业。

关于性别结构中小学女教师偏多本不是坏事,但由于中小学生爱模仿,可塑性强,很容易导致男生女孩气,女生受娇宠,严重的甚至导致学生日后性别角色认同障碍,这个现象泛化将是很严重的社会问题。

关于年龄结构老教师偏多也是弊大于利好处就是老教师比年轻教师新手教师责任心强,有耐心,教学经验丰富但是,老教师很难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大形势比如现在班班多媒体,条件好一些的,电子白板进课堂对于为教育事业奋斗了大半辈子的许多已经职业倦怠的老教师而言,根本不愿意去学这些新玩意,有时候即使愿意,他们也力不从心了对于新生事物的学习与运用,年轻教师往往表现出比他们的前辈更大的热情中小学不同于大学,中小学生不同于大学生,他们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图文并茂的讲授会让他们觉得更加直观和易于掌握,因此多媒体的优越性就显示出来了大学需要大师,中小学可能更需要一些年轻有朝气的教师,他们用生动有趣的方式给学生们展示不一样的世界。

科研素养:终身学习型教师的必备素养

科研素养:终身学习型教师的必备素养

科研素养:终身学习型教师的必备素养作者:陈尧来源:《教育家》 2020年第12期陈尧 /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员实现教育强国的建设目标,高质量地完成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前提是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但是,社会的高速发展,知识的爆炸式增长,对传统的教师成长路径形成了巨大的挑战,那种自上而下、逐层递进的教研培训将不能满足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唯有教师自身终身学习,及时主动更新知识与思想,才有能力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做好育人工作。

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教师职业的典型特征,而科研素养则是终身学习型教师的必备素养。

教师终身学习的典型特征与前提条件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伴随教师成长的一个核心命题,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重要的途径。

与学生的学习不同,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具有成年人学习的典型特征。

首先,教师具有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与问题解决思路。

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的积累,教师掌握了大量的应对教育问题的策略。

对于教师而言,积累一定数量的教育策略可以自如地应对教育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提高工作的效率。

但是,这些策略也会形成思维定式,反过来阻碍新的知识的整合、吸收。

这就是大部分教师虽然每年接受一定课时的教育培训,但是对其专业发展的促进并不理想的原因。

教师能够接受新的教育理念,但是在具体的教育行为中,还是会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把握的方式。

其次,教师需要完成既定的教育任务,用于继续教育的时间非常有限,这进一步造成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困难。

分析教师专业成长的要求以及面临的困境,我们不难发现,帮助教师实现专业成长,让教师真正实现终身学习,必须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帮助教师认识自身所具备的知识结构,了解自身教育行为背后的理论依据,将内隐策略意识化,为新理念的整合与新的教育能力的发展提供可能;第二,要帮助教师获得自我学习的能力,突破固定学习时间的限制,实现个人专业成长与日常工作的统一,降低消除两者的对立性;第三,要帮助教师获得评估自身专业发展的能力,能够客观、科学评估自身的专业成长与教育实践的成效。

文献综述示例

文献综述示例

四、文献综述我国终身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是客观现实,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宏观路径是未来趋向,这两方面是我国终身教育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但就目前的国内外终身教育研究看,尚无专门论述者。

(一)现实基础研究文献综述终身教育发展现实基础研究所涉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资料均颇为浩繁,因此从中梳理出研究脉络实非易事。

下面仅就与文章内容直接相关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地方经济差异和中国功利主义文化传统三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

1.中央与地方关系相关研究终身教育发展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受制于国家行政管理体制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关于后者,研究文献非常丰富,不仅在政治学著作中有所涉及,在行政体制改革一类的文献中也是主要研究内容,更有很多著作直接研究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为本研究提供了相当丰富的素材。

综合现有研究可以看出,目前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方面问题:①中国政府职能。

“对中国来说,这一课题显得更为重大而深刻”1,它是界定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核心因素和着力点,“为行政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之提供了评价标准”2。

②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发展历史。

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划分方式,但基本都以1978年改革开放作为主要分界点,认为1978年之前是中央集权阶段,之后为逐步分权的时期;不同学者对1978年之前和之后做了更为详细的划分。

3③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类型。

当前1辛传海.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概论[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32.2颜廷瑞.中国行政体制改革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58.3颜廷瑞.中国行政体制改革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246-251.辛传海.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概论[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146-148.金太军,赵晖.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建构与调谐[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251-283.夏丽华.60年来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特点与当前的改革问题[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理论界有关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变化的基本判断主要有“中央主导型”、“地方主导型”和“中央地方混合型”三种观点。

独立设置成人院校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功能作用文献综述

独立设置成人院校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功能作用文献综述
金 谷#
( 京市工会 干部 学院、北 京市 总工会 职工大 学 ,北京 10 5 ) 北 0 0 4
摘 要 终 身教 育体 系和 学 习型 社会 构建 客观 上要 求独 立 设置成人 院校利 用长期 发展 形成 的 资源 积 累、
办学 经验和 条件进行 重要 转折 , 终 身教 育理 论 为这种 转轨提 供 了坚实 的理论 依据 。 且 文献综 述 回顾 了独立
历史性任务。 要完成这一艰 巨任务 ,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必须实现历史性 的转型 , 即从 ‘ 传统型组织 ’ 转变 为 ‘ 学习型组织 ’”( 自:赵卿敏、易元祥 ,学习型社会创建与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转型[ ,当代教育论 。 引 J ]
坛 ,2 0 ,( :1 5 17) 0 4 8) 2 — 2
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 改变入学方式 , 放宽入学条件 , 调整课程结构 ,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 调整
教师的角色与观念。 ( 自: ”引 楼一峰 , 社会转型与成人高等教育发展『 , J 当代教育论坛 , 02 ( 1: 2 ] 20 , 1 ) 7— 7) 4 有的研究基于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 认为随着科技知识 日 新月异地发展 , 知识技术老化和更新的周
收稿 日期 :2 1- 8 0 0 10 —3 # 作者简介 :金 谷 ( 92 ,男 ,北京人 ,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继续教育部讲师,经济学学士。 16 -)

71—
增刊
北 京市 工会 干部学 院学 报
二 、独 立设 置 成人 高校 在 终身 教 育体 系的功 能 作用 文 献综 述分 析
l 、有些学者从人 的终身学习一生 ,即纵 向职后教育如何适应知识经济 、社会竞争论述 了我 国成人 高校在终身教育体系的功能作用 。持此观点包括:

教育性论文总结报告范文(3篇)

教育性论文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教育性论文在学术界和教育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一篇教育性论文为例,对其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研究结果和结论等方面进行总结,以期为今后类似研究提供参考。

二、研究背景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成为教育工作的核心。

在此背景下,如何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运用教育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调查研究等方法,对相关文献、教学案例和教学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1. 文献综述: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了解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分析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为本研究提供实践依据。

3. 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需求,为本研究提供实证支持。

四、研究过程1. 确定研究主题:根据文献综述和教学实践,确定研究主题为“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 收集资料: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教学案例和教学数据,为研究提供丰富素材。

3. 分析资料: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

4. 撰写论文:根据研究结果,撰写教育性论文,包括引言、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研究结果和结论等部分。

五、研究结果1. 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目前,我国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但存在应用水平参差不齐、应用效果不尽如人意等问题。

2. 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通过案例分析,发现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3. 学生对教育技术手段的需求: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对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较高的需求,认为教育技术手段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研究

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研究

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研究目录1. 内容综述 (3)1.1 研究背景 (4)1.2 研究意义 (4)1.3 研究现状与趋势 (6)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7)1.5 文献综述 (8)2. 终身教育概述 (9)2.1 终身教育理念 (10)2.2 终身教育政策环境 (11)2.3 终身教育体系 (13)3. 学分银行概念与原则 (14)3.1 学分银行定义 (15)3.2 学分银行原则 (16)3.3 学分银行功能 (17)4. 国际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经验 (18)4.1 欧洲学分转换系统 (19)4.2 北美学分银行与转移系统 (20)4.3 亚洲终身学习体系 (21)5. 中国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现状 (23)5.1 中国终身教育政策与法规 (24)5.2 中国学分银行发展历程 (26)5.3 中国学分银行面临的挑战 (27)6. 学分银行建设的关键要素 (28)6.1 政策支持与法律保障 (29)6.2 技术支持与系统建设 (30)6.3 信用体系与认证机制 (31)6.4 均等化服务与资源配置 (33)7. 学分银行建设中的核心问题与对策 (34)7.1 学分认定与转换标准 (35)7.2 学分银行信息系统完善 (36)7.3 多层次教育体系联动 (37)7.4 国际学分银行合作与交流 (39)8. 学分银行建设的组织与管理 (40)8.1 学分银行组织架构 (41)8.2 学分银行的运营模式 (42)8.3 学分银行的监督管理 (43)9. 实例分析 (48)9.1 国外学分银行成功案例 (49)9.2 中国已建学分银行实践 (50)10. 结论与建议 (51)10.1 研究总结 (52)10.2 政策建议 (53)10.3 研究展望 (54)1. 内容综述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建设首先需要建立一套统一的课程标准,确保课程内容的权威性和适切性。

这包括对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标准化,以便于不同机构之间的学分兑换和认可。

新时代终身教育视野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新时代终身教育视野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新时代终身教育视野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目录一、内容简述 (2)1.1 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目的与问题 (4)1.3 研究范围与限制 (5)二、文献综述 (6)2.1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 (7)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8)2.3 文献总结与评价 (9)三、新时代终身教育视野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理论框架 (10)3.1 核心概念界定 (12)3.2 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14)3.3 模式的构成要素与特点 (15)四、新时代终身教育视野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策略 (16)4.1 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原则 (17)4.2 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步骤 (18)4.3 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具体实施策略 (19)五、新时代终身教育视野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案例分析 (20)5.1 案例选择与描述 (21)5.2 案例分析与评估 (22)5.3 案例启示与借鉴 (24)六、新时代终身教育视野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保障措施 (25)6.1 政策支持与引导 (26)6.2 组织领导与管理机制 (27)6.3 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 (28)6.4 评价与激励机制 (30)七、结论与展望 (31)7.1 研究结论 (32)7.2 研究贡献 (33)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34)一、内容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终身教育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新时代终身教育视野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新时代终身教育背景下,如何通过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本文将对新时代终身教育的内涵进行梳理,明确其特点和要求,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通过对国内外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分析,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中应关注的问题和挑战,为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提供参考。

通过案例分析,验证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有效性,为进一步推广和完善这一模式提供实践依据。

教育类文献综述doc

教育类文献综述doc

教育类文献综述.doc 题目:教育类文献综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石,始终处于不断变革和发展的状态。

本文通过对教育类文献的梳理和综述,旨在深入了解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推动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一、教育理念的发展教育理念是教育实践的指导思想,对于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针对传统教育存在的问题,各国学者提出了多种新的教育理念,如“以人为本”、“多元智能”、“终身教育”等。

这些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提倡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信息化教育的推进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教育已成为全球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通过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教育的远程化、个性化和自主化。

此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对教育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

三、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平衡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一直是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话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两种教育模式的平衡发展。

既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考试成绩的提高,又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通过寻找素质与应试之间的平衡点,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四、教育与心理健康的关联近年来,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越来越关注教育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许多研究表明,教育方式和内容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如何在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挫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五、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面对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未来教育将朝着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和终身化的方向发展。

未来的教育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强调教育与生产实践的结合,加强学校与社区、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社会资源。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教育将更加数字化和智能化,将更加注重教育的公平性和普及性。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培训研究综述1 引言培训是指组织通过对员工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使其能够改进目前知识和能力的一项连续而有效的工作。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员工的培训工作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在欧洲中世纪时期,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工商业各行业都建立了自己的行会,规定了劳工的培训内容、训练年限和师徒关系等,这就是早期的学徒制,19世纪工业革命开始后,新兴技术的广泛使用提高了生产技术,各地企业对技术劳工的需求日益增强,学徒制不再是师傅与徒弟之间的个人关系,而是转化为企业的集体培训行为,其中的技术性更强,对文化知识的要求更高。

19世纪70年代兴起了各类技校,学校培训风靡一时。

19世纪末美国兴起了全国性行业组织的各类培训活动和社会活动家自发性的培训活动。

到现在全世界都有专门的培训机构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

2 国外员工培训现状国外学者对企业培训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

培训需求分析理论的代表麦格希与赛耶[1]1961年,在《企业与工业中的培训》中提出“三层次分析法”,即战略与组织分析、任务分析、人员分析。

该方法要求对组织的每一层次都要进行测量和分析,每一层面的需求分析反映了这一层面的独特要求,这些分析对于组织选拔合格员工、设计培训方法和编制培训计划有着重要作用。

国内外学者和管理者至今仍在沿用该理论进行培训需求分析。

资本培训理论的代表是西奥多·W·舒尔茨,他发表的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说,认为与土地、资本等占有量的增加相比较,人的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同等甚至更强的作用。

据此理论,应该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视为一种投资,其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

戈德斯坦从心理学角度深入研究了员工培训,形成较为成熟的培训评估理论体系。

他在《培训:计划发展与评估》中研究了培训评估及获得培训系统中信息的模式以及培训系统与社会系统的联系等问题。

他主编的《组织中的培训与发展》系统总结了培训和心理学相关的问题,提出了关于培训的发展、应用及评估的一系列理论观点。

终身学习与精神世界丰富-老年人养老教育

终身学习与精神世界丰富-老年人养老教育

终身学习与精神世界丰富-老年人养老教育I. 引言A. 报告目的和重要性1. 强调终身学习在养老教育中的作用终身学习不仅是一种个人发展的需要,更是老年人保持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的关键。

通过不断学习,老年人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维持其认知功能和社会技能。

2. 讨论如何通过教育丰富老年人的精神世界教育为老年人提供了探索新兴趣、发展新技能和增强自我价值感的机会,从而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B. 报告范围和对象1. 定义养老教育的受众群体本报告面向的是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群体,特别是那些寻求精神充实和社交互动的退休人士。

2. 概述报告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本报告采用了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和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并参考了政府报告、教育机构发布的数据以及相关非政府组织的资料。

II. 养老教育的现状分析A. 全球范围内的养老教育概况1. 不同国家的养老教育政策和实践各国政府对养老教育的支持程度不一,一些国家如日本和瑞典已经将养老教育纳入国家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和设施建设。

2. 成功案例和模式分析例如,美国的“生命长学”计划鼓励老年人参与社区大学的课程,而中国的“乐龄大学”则专为老年人设计了一系列课程和活动。

B. 中国养老教育的现状1. 政策环境和支持体系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养老教育的重要性,并在一些城市试点推广老年教育项目。

2. 养老教育的实施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尽管有所进展,但养老教育在中国仍面临资源分配不均、课程内容与老年人需求脱节等问题。

III. 终身学习的理论基础A. 终身学习的定义和重要性1. 终身学习的概念框架终身学习强调在个人整个生命周期内不断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性。

2. 终身学习对老年人的益处对于老年人而言,终身学习有助于延缓认知衰退,提高生活质量,增强社会参与感。

B. 老年人学习的特点和挑战1. 认知和生理变化对学习的影响老年人在学习时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不同的方法来适应认知和生理上的变化。

2. 老年人学习动机和障碍老年人的学习动机可能与年轻人不同,他们更倾向于学习与兴趣和生活经验相关的课程。

文献综述的范文

文献综述的范文

⽂献综述的范⽂⽂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献进⾏⼴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研究成果和研究⽔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的见解和研究思路⽽写成的⼀种不同于毕业论⽂的⽂体。

⽂献综述的范⽂1 概述: 学前智育是由家长及幼师利⽤各种⽅法、实物为开发学前⼉童的智⼒,使他们更加聪明,有系统、有计划⽽且科学地对他们的⼤脑进⾏各种刺激,使⼤脑各部位的功能逐渐完善⽽进⾏的教育。

学前智育是学前教育学的重要内容之⼀,是构成学前教育学的科学体系的⼀部分。

⼉童是⼈⽣智⼒发展的基础阶段,⼜是发展最快的时期,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对幼⼉智⼒及其⽇后的发展有很⼤的作⽤。

超常⼉童的形成、发展,⽆⼀不与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有关,尤其是智⼒⽅⾯的学前教育。

学前智育是⼀个多⽅⾯的培养过程。

原则: 是对0岁⾄⼊⼩学前⼉童实施教育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幼⼉园教育⼯作的原则是:体、智、德、美诸⽅⾯的发展应互相渗透,有机结合;遵循幼⼉⾝⼼发展的规律,符合幼⼉的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施教,引导幼⼉个性健康发展;⾯向全体幼⼉,热爱幼⼉,坚持积极⿎励、启发诱导的正⾯教育;合理地综合组织各⽅⾯的教育内容,并渗透于幼⼉的⼀⽇⽣活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段的交互作⽤;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提供活动和表现能⼒的机会与条件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中。

依据0岁~6岁⼉童⾝⼼发展规律,学前教育的原则可概括为: (1)从胎教开始适应各年龄发展和个体发展的教育; (2)促进学前⼉童体、智、德、美的良好发展与个性的健康发展; (3)成⼈对学前⼉童的照管与教育相结合; (4)以兴趣诱发,在游戏中成长; (5)创设适宜的环境,发挥其教育的功能。

趋势: 简述 ⾃80年代以来,加强学前教育成为世界未来教育的主要⽬标之⼀。

《教师激励研究的文献综述5500字》

《教师激励研究的文献综述5500字》

教师激励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教师激励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一)国内研究现状 (1)1、工作满意度研究视角 (1)2、激励因素研究视角 (2)3、激励机制研究视角 (3)4、激励策略研究视角 (3)(二)国外研究现状 (4)1、关于教师激励理论研究 (4)2、关于教师激励因素的研究 (5)(三)文献评述 (5)1、研究的广度还不够 (6)(一)缺少实证研究 (6)参考文献 (6)一、著作类 (6)(一)国内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教师激励的研究主要聚集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介绍国外教师激励相关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激励理论的分析与探究,另一方面是结合我国的激励问题进行激励理论的实际应用,并对我国教师激励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我国学者对乡村小学教师激励问题越来越关注,对该问题的探索也逐步加深。

通过对相关文献进一步的分析与整理,根据学者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将众多文献大致分为四类,分别是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激励因素研究、激励机制研究和激励策略研究。

1、工作满意度研究视角工作满意度研究视角是了解教师的激励现状,了解教师对工作的满意程度。

陈云英和孙绍邦选取204名小学教师为研究样本,发现教师在物理条件、薪水、领导管理和培训晋升四个方面不是很满意,而在人际交往和工作性质上满意度较高。

李莉萍和黄巧香调查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过程中发现教师比较满意自己工作性质、每月的薪水和周围的人际关系,不满意的是进修培训、领导管理和物理条件。

孔建云通过实证调查发现,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有八个因素,他们的工作成就感主要来源于学生,依次是薪资,晋升体制和自我提升,最后工作压力、领导管理、工作本身、工作环境,其中最不满意的是学生品质。

李月菊将影响教师工作满意的因素划分为更为细致的9个维度,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发现乡村小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较高。

白淑娟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调查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依托国家、社会和学校三个不同的激励主体,探寻不同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措施[7]。

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构研究的文献综述

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构研究的文献综述
“ 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 栏 目, 精确查找 出 2 0 0 7年一 生 所经 历 的一 种 人 性 的 、 社会 的、 职业 的 过 程 。在 人 2 0 1 2年公 开发 表在 中文 核 心期 刊上 的相 关研 究 成 果 生 的各 种 阶 段 及 生 活 领 域 , 以带 来 启 发 及 向 上 为 目 并 分析 , 经 过二 次检 索后 得 到论 文 6 2 8篇 。经 统计 分 的 , 并包 括全 部 的 ‘ 正规 的 ’ ( f o r ma 1 ) 、 ‘ 非 正规 的 ’ 析后 可 知 , 终 身 教 育 的相 关 研 究逐 年增 多 , 发表 在 中 ( n o n—f o ma r 1 ) 、 及‘ 不 正规 的 ’ ( i n f o ma r 1 ) 学 习在 内 的 , 文核心期刊上 的文章逐年增加 , 尤 其是 2 0 1 0年后增
势迅 猛 , 可见 随着 《 国 家 中长 期 教 育 改 革 和 发 展 规 划

种综合和统一的理念。 ” L 1 J 2 第三种 比较权威的观点
由埃 托雷 ・ 捷 尔 比提 出 , “ 终 身 教 育 应 该 是 学 校 教 育 纲要( 2 0 1 0 -2 0 2 0 年) 》 的出台, 引起社会各界学者对 和学校毕业以后教育及训练的统合 ; 它不仅是正规教 终 身教育 的广 泛关 注 ( 图1 ) 。 育 和非 正规教 育 之 间关 系 的发 展 , 而且 也 是 ( 包 括 儿
果, 本研 究探 讨 了我 国构建终 身教育体 系中的成功 经验及存在 的问题 , 并进一步展望我 国终 身教育体 系的研 究方 向。 [ 关键 词]终 身教 育; 终身教 育体 系; 综述 [ 中图分类号】G 4 0— 0 1 [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8 - 5 8 2 3 ( 2 0 1 3 ) 0 4 - 0 0 6 2 - - 0 3 [ 收稿 日期]2 0 1 3— 0 1 —2 0

高等教育现代化文献综述

高等教育现代化文献综述

高等教育现代化文献综述为了响应面向2030年的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经济形势下高等教育生存环境的一系列变化,因此如何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是我们每个人面临的问题。

日本、美国和英国等国没有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概念,也没有关于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直接和具体表述。

同时,有研究发现OECD国家仅有高等教育发展的概念,并无表征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其衡量高等教育发展的指标体系包括四个一级指标,分别是教育机构的产出和学习的影响、教育投入(经济和人力资本)、教育的机会参与和发展、学习环境和教育组织。

从中可以看出,强调学生的发展或许是发达国家追求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倾向。

近代以来,现代化被视为国际社会以西欧及北美地区发达国家近现代以来形成的价值为目标,追求社会更文明、文化更繁荣、经济更发达、科技更先进、生活更富足的发展过程。

现代化概念尚不清晰且未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这可能是学者们加以专门研究的原因,具体到高等教育现代化亦然。

因此,对高等教育现代化进行文献研究很有必要。

一、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探讨高等教育现代化首先要解决什么是高等教育现代化,针对这一问题,我国有多位学者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任莉莉认为,高等教育现代化是指“与传统农业经济和专制政体相适应的传统高等教育向工业经济乃至知识经济和民主政治相适应的现代化高等教育转型的过程,也可以指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在规模、形式、结构、体制等方面达到发达国家的一个动态阶段发展水平的加速发展过程。

高等教育现代化也表明高教育从传统向现代化,从较低水平向先进水平发展之后的一种状态和结果”[1]。

眭依凡在梳理了现代化一词的历史后,并结合高等教育的概念,指出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以国际高等教育最高水平、最先进状态为参照的目标体系和追求,是具有时空局限性的相对概念,反映未来某阶段或现实高等教育发展的最高水平及其综合实力的最强状态[2]。

该学者还阐述了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六个主要构成要素,包括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高等教育的高质量、高等教育的善治结构、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高等教育的信息化、高等教育的学习化社会。

职业教育文献综述案例(2篇)

职业教育文献综述案例(2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职业教育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职业教育文献综述是对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和评价的过程,有助于了解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趋势和存在的问题,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将针对职业教育文献综述进行案例分析,以期为职业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参考。

二、职业教育文献综述案例1. 职业教育内涵及发展历程(1)职业教育内涵职业教育是指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为目的,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的教育形式。

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特点,旨在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

(2)职业教育发展历程职业教育在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从20世纪初的职业教育兴起,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职业教育改革,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以下是职业教育发展历程的简要概述:第一阶段:职业教育兴起(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这一阶段,职业教育在我国逐渐兴起,以培养初、中级技术人才为主。

这一时期,职业教育主要以学校教育为主,职业教育体系尚未形成。

第二阶段:职业教育改革(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职业教育进入改革阶段。

这一时期,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级技术人才为主,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完善。

然而,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职业教育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第三阶段:职业教育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至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职业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

2. 职业教育现状及问题(1)职业教育现状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呈现出以下特点:①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②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高;③职业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终身教育的文献综述摘要: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正在从理论研究不断向实践探索转变。

特别是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以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战略。

本文从终身教育的含义,终身教育的特点,世界各国终身教育的实践,终身教育的意义以及终身教育对中小学教育的启示几个方面对终身教育进行归纳整理。

关键词:终身教育教育模式综述一、关于终身教育的含义终身教育,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

包括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

主张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国际发展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作的定义为:“终身教育这个概念包括教育的一切方面,包括其中的每一件事情,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世界上没有一个非终身而非割裂开来的永恒的教育部分。

换而言之,终身教育并不是一个教育体系,而是建立一个体系的全面的组织所根据的原则,这个原则又是贯穿在这个体系的每个部分的发展过程之中。

”二、关于终身教育的研究背景终身教育正在通过实践逐步由理念变为美好的现实。

1965年,“终身教育”概念的正式提出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教育思潮。

S·拉塞克、G·维迪努在其著作《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中,将终身教育思想的提出比喻为“哥白尼式的革命”,“是教育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件”。

紧随其后,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等概念的提出,将终身教育的理念逐步落实到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并将终身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推向了新的高潮。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在创建学习型区县、学习型组织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实践和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切实推进了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

世界各国都将终身教育确立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原则,美国政府颁布了名为《学习的时代》的文件,强调了建立面向所有人的终身教育学习体系的迫切需要。

在意大利,终身学习于1996年被确认为一项国家政策,法律规定每年劳动者可享受150小时的学习时间。

日本也将终身学习作为教育革新的核心命题之一,设立了终身学习局、终身学习审议会,发表了《关于终身教育的报告》等。

终身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核心原则,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等一系列创新实践都在践行终身教育的理念。

我国开展终身教育的实践迫切需要理论指导和制度保障。

在我国,终身教育的实践尚处于开创阶段,正如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所评价:“就总体而言,终身教育在我国的推行尚属起步阶段。

无论在认识的深度上还是在实践的力度上,我们都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有很长的路要走。

”事实上我国终身教育的实践远远走在了制度、规范和学术研究的前面,现实中依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迫切需要方法的指导和政策的支持。

三、世界各国关于终身教育的实践多样化的态势与局面终身教育已经由思想层面转化为实践层面。

这一点在当前被众多研究者所认同。

但是由于具体的经济、教育状况以及面临的挑战有所不同,各国也采取了一些不同的方法、政策以及针对性的措施,其终身教育实践的表现也千差万别。

所以,就当前来说,世界终身教育实践呈现多样化的态势与局面:以立法形式确立终身教育的地位。

这既是终身教育具体实施的一个层面,也为终身教育的务实开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如1990年日本颁布的《生涯学习振兴法》,1999年韩国颁布的《终身教育法》。

设立推进终身教育的专门组织机构。

终身教育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组织机构来推行。

这种组织机构能保障终身教育的有序进行。

如日本在文部省设置终身学习局,并提升为部内首局,作为推动终身教育的直接管理机构。

以实施计划或开展活动的方式推进终身教育。

如欧盟的“苏格拉底计划”、“达芬奇计划”、“葛隆维计划”等,尤其是1996年欧盟推出了旨在形成人们终身教育意识的“终身学习年”活动。

改革资金投入方式,提供开展终身教育的财政保障。

如英国、瑞典等国所实施的“个人学习帐户(indivedual learning accounts)”;日本为支持地方政府开展终身教育活动,特设“地方终身学习振兴费补助金”。

设立专门机构,提供终身教育政策咨询。

如日本于1990年设立了能向文部大臣或有关行政部门长官提供咨询或建议的终身学习审议会.通过终身学习审议会对有关终身教育的重要事项进行调查或审议。

设立专门机构。

协调部门、行业之间在终身教育上的分歧。

如日本设立的“终身学习推进会”、韩国设立的“终身教育协议会”都是为了促进与协调各相关单位之间在终身教育方面的相互合作。

四、世界各国关于终身教育的模式世界各国的终身教育既有共性也有差异,这是基于其自身的国情、历史与文化等因素而形成的差异.其导致终身教育模式也绝非一种。

从一些主要国家的情况来看,终身教育模式主要包括:(一)补偿教育模式谢维和教授对补偿教育模式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在早期众多的学校教育中,由于各种原因一个人不可能得到他所需要的这种正规学校的学习,因此他在后期需要随着工作的发展和职业的挑战以及生涯的变化继续学习,需要得到以前没有得到的这样一种补偿。

”印度、非洲等一些国家和地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乃至现在仍在进行的成人扫盲教育,即是对其部分缺失早期正规学校教育的成人所进行的补偿教育。

补偿教育模式并不仅仅是指对早期正规学校教育缺失的补偿。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一个人以往所学的知识以及掌握的技术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的需要,往往就会成为“功能性文盲”。

解决这一困境就需要补充和更新他以往的知识与技能。

这也是一种补偿教育,不是基于“早期教育的缺失”,而是基于“更新的需要”。

在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文件中,这种补偿教育模式也被叫做“第二次挑战”(second bet)。

(二)继续性的职业教育模式职业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面向就业,培养合格的劳动力。

早期的职业教育往往在学生就业后就宣告结束,但在当前,职业教育被赋予新的内容,被视为终身教育的一种模式。

信息社会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职业转换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进行知识与技术的更新已成为必要。

这种更新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断的、连续性的一个过程。

从终身教育的角度看。

这样一种过程即是继续性的职业教育模式。

如欧盟所倡导的“回流教育(recurrent education)”,就是希望人们能在工作岗位与再教育之间不断地转换,通过连续性的教育以更好地适应新的变化。

(三)适应民主化要求的终身教育模式终身教育与传统的正规学校教育的区别就在于时空上的扩展:就时间来说,不再限于青少年这一特殊时期,而是扩展到所有的年龄阶段:就空间范围来说,不再限于正规的学校教育,还包括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等形式。

终身教育促进了教育权利的平等与教育机会的均等.促进了教育的民主化。

所以,加拿大学者纳普尔(Knapper)与万方数据克罗普利(corply)认为:“支持推进终身教育原则的理由包括:它所具有促进教育机会平等的潜在力量。

它在教育民主化方面所可能发挥的作用,以及它在提高自我实现水平方面所可能作出的潜在贡献。

”事实上,元论发达国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普遍采取多重措施.通过终身教育来进一步推进教育的民主化发展。

本文认为,终身教育对民主化的促进作用。

不仅限于教育权利与机会的保障,更在于促进政治的民主化。

政治民主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公众广泛的参与度,而公众受教育水平与参与程度呈正相关,且与参与民主的质量相关。

适应民主化的要求,终身教育强调对教育民主化与政治民主化的关注。

例如美国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特别强调入学机会的均等,并重视入学机会均等对美国民主的意义。

(四)以休闲取向为主的终身学习模式按照朗格朗的观点,终身教育的背景之一在于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导致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

物质生活的富足,闲暇时间的增多,促使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于是就形成了以休闲取向为主的终身学习模式。

这种模式是在物质财富丰富的基础上强调个人精神生活的满足。

例如在日本,从其历次颁布的终身教育相关法案中可以看出。

“文化体育运动和闲暇业余的学习活动几乎已成为‘终身学习’的同义词”。

文化体育和休闲性的学习活动在日本被认为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和爱好,而且是为了培养个性、提高生活质量和对自我完善有价值的实践。

所以,“其(日本)发展终身学习的主要目的反映在政策声明中的重点不是对经济和人力资源开发的贡献,而是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精神的提高和休闲的满足。

”五、终身教育概念有被终身学习取代的趋势最近十几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欧盟、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文件,使用“终身教育”这一概念的频率越来越低,而“终身学习”则越来越被广泛使用和认可。

“终身教育概念有逐渐被终身学习所取代的趋向”。

…甚至有国外学者坚定地认为:“富尔报告问世之后28年,终身学习取代了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育着眼于教育客体.关注建立各种机构以提供教育机会与场所和建立使学习者能够受到教育的体系;而终身学习着重从学习者的主体角度出发,强调个人在一生中能持续地学习,以满足其一生各个时期的各种需求。

从终身教育到终身学习的转变并不是偶然的。

位于汉堡的国际教育规划研究院(UNESCO)教育学院的一些研究者认为。

这种转变应该与两个概念各自出现的背景有关。

他们认为。

20世纪70年代早期,终身教育与更多错综复杂的目标相联,那就是急剧的社会变化。

而90年代时主导的终身学习理念则与再培训和学习新技术相连。

可以预见,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到来,终身学习将会取代终身教育必然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及相关组织的高度重视。

六、结语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它指开始于人的生命之初,终止于人的生命之末,包括人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

既包括纵向的一个人从婴儿到老年期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所受到的各级各类教育,也包括横向的从学校、家庭、社会各个不同领域受到的教育,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持和改善个人社会生活的质量,个人和社会都因该重视终身教育,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

参考文献:[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吴忠魁.当今日本建设终身学习体系的经验与措施[J].比较教育研究,2000(5)[3][意]埃德加·富尔.学会生存[A].见郝克明,周满生.终身教育经典文献[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09[4][英]诺曼·朗沃斯.终身学习在行动——21世纪的教育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4[5][加]克里斯托弗·K·纳普尔,阿瑟·J·克罗普利.高等教育与终身学习(第三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9[6]吕达,周满生.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日本、澳大利亚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237[7]刘小强,刘斌.世界实践中的终身学习理解和实施策略比较——兼谈欧盟、日本和美国的终身学习实施的特点[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28) [8]吴尊民.现代国际终身教育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