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提歧义的语用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l.33No.7
Jul.2012
第33卷第7期2012年7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歧义(ambiguity)是指某个词语或话语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释义这一现象。
语用歧义(pragmatic ambiguity)指的是说话人在特定环境或上下文中向听话人同时表达两个或两个以上施事行为用意的话语,包括言语行为歧义、会话含义歧义、指示歧义和前提歧义。
本文以前提歧义为研究重点,分析前提歧义的表达形式,以期对这一范畴歧义现象理解有所帮助。
一、语用前提
对“前提”的研究起源于哲学界,随着语义学的发展,语言学界把它作为一种语义关系来研究。
其后,语用学的兴起又给这个概念增添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前提关系对语境因素十分敏感,与说话人以及其它语言外因素有密切关系,所以应把前提作为一种语用推理来研究。
对于前提的语用特征,学界存在不同的理解和界定。
归纳起来有主要三种说法:(1)语用前提指的是说话人对言语的语境所作的设想;(2)语用前提是施行言语行为所需要满足的适切条件;(3)语用前提是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或知识背景。
虽然语言学家对前提从语用角度所作的界定侧重面有所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任何一个语用前提的界定都是把前提与说话人联系在一起,换言之,从语用学角度看,前提是说话人的预设。
前提来源于某些词、短语、句式或某个语境,这些能够触发预设功能的语言项叫做前提语(Presupposition-trig -
gers)。
学界认同的13种主要的前提语有:(1)确定性描述;
(2)实情动词;(3)含蓄动词;(4)状态变化动词;(5)评判动词;
(6)重复意义的词语;(7)序数词;(8)时间状语从句;(9)比较
和对比结构;(10)非限定性定语从句;(11)断裂句;(12)与事实相反的条件从句;(13)疑问句。
语用前提不但与语境有关,而且与说话人有关,即前提不是句子或命题之间的关系,而是说话人与语段的关系。
语用前提在言语交际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二、前提歧义的具体分析
每一种前提语都是与某种语言结构相关的潜在的语义前提,只有选择了恰当的语境,才能成为实际前提。
所以,在潜在前提与实际前提即语义前提与语用前提之间存在着一种矛盾,这就是前提歧义主要涉及的问题。
(一)词汇前提歧义
词汇层面上的前提歧义是指由能产生歧义的词引发的一种歧义。
例如,实情动词反映了已经发生的事实。
但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语义前提可以被剔除,这正是前提的特点———可撤销性。
也就是说,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原来具有的前提消失。
导致前提消失的语境因素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语境中的语言因素,最为常见的是话语因素;另一种是语境中的非语言因素,如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或设想和某一前提矛盾(何兆熊,2005)。
例1:
(1)Well,we ’ve simply got to find out if Serge is a KGB in -
filtrator.
(2)Who if anyone would know?
(3)The only person who would know for sure is Alex -
is;I ’ve talked to him and he isn ’t aware that Serge is on the KGB payroll.So I think Serge can be trusted.(Yan Huang.2007)
由例1中可以得到的句子(1)“He isn ’t aware that
Serge is on the KGB payroll ”,能够产生(2)“Serge is on the KGB payroll ”这个前提,因为“be aware that ”是实情谓
词,反映了既已完成的事实。
尽管如此,例1中(3)的话语表明即使(1)是真实的,(2)也可能是错误的。
可见,特殊的语境是凌驾于前提之上的。
例2:
(1)She cried before she finished her thesis.(2)She died before she finished her thesis.
在例2中,时间状语从句是一种前提语,句子(1)能得到前提“She finished her thesis ”,而(2)便不具有这样的前提,这是因为人们都清楚人死了以后是不能写论文的,这种
前提歧义的语用研究
尹海秋
(吉林大学
珠海学院,广东
珠海
519041)
摘要:歧义是存在于语言各个层面的普遍现象。
传统的歧义研究从语音、词汇、结构和语义四个方面进行是不足的,必须把语用这个层面考虑在内,即语用歧义。
关键词:语用歧义;前提;前提歧义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7-0156-02
156--
常识导致了前提的消失。
可见,导致前提消失的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本质上是一致的。
前提是指为使交际顺利进行下去,交际双方所具备的共同知识,当这种共同知识的真实性以语言形式或非语言形式被否定时,前提都会消失。
(二)结构前提歧义
话语结构对交际双方维系交际顺利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同的话语结构可能会在交际双方产生不同的理解,即歧义;相同的结构也会产生不同的前提,形成前提歧义。
例3:When did she promise to meet him?
我们知道为了得出wh-的前提,可以用不定代词或不定副词代替wh-。
例3在变动后产生了两种前提:(1)“She promised sometime”;(2)“She promised to meet him some-time”,歧义就产生了。
一种结构会产生两种前提,是前提决定了句子内在结构之间的关系。
例4:
(1)She promised to meet him yesterday.
(2)When did she promise to meet him?
例5:
(1)Yesterday she promised to meet him.
(2)When did she promise to meet him?
在例4中,由于(1)的前提“She promised to meet him sometime”已经成为交际双方共有的知识,(2)不会再次就此发问,所以(2)只能得出“She promised sometime”这个前提。
而在例5中,相似的机制决定了(2)可以得出前提“She promised to meet him sometime”。
这里,前提是作为一种语境知识存在于说话人的头脑中而影响到其对语言结构的理解的。
例6:It isn’t John that will betray you.
例6是一个断裂句,为了得出断裂句的前提,我们通常会先去掉it is(n’t)…that,然后用someone代替John,这样一来,例6的前提就是“Someone will betray you”。
但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前提是可以被取消的。
例7:
You say that someone in this room will betray you. Well maybe so.But it won’t be John who will betray you, it won’t be Paul,it won’t be Matthew,and certainly won’t be Peter.Therefore no one in this room is actually going to betray you.
从例7的语境看,我们可以看出前提已经被取消了。
而例7的目的就是说服听话者相信“No one will betray you”。
(三)语法前提歧义
语法层面的前提歧义表明一个语法模式必定伴随着某种前提。
例如,动词的过去时表明某动作已经发生于说话时间之前;而进行时表明该动作在说话时仍在持续。
也就是说,一种语法模式有其规约的前提存在。
尽管如此,这种规约的前提有时存在,有时不存在,这就产生了歧义。
例8:
I hoped you would look after the children for us.
这个句子有两种不同的意思:(1)“In the past,I hoped you would look after the children for us”;(2)“I hoped you would look after the children for us”。
在(1)中,hoped只是动词hope的过去时的普通用法,只说明说话者过去的愿望,表明该心理活动发生于说话时间之前,而(2)中最初的语法规约前提消失了,hoped是一种让步的表达方式,利用了最初前提形成的心理影响力,从而使话语更加礼貌并且为听话者的拒绝留出了足够的空间。
(四)前提的映射
在一个复杂的句子中,每个组成部分都有各自的潜在前提。
在某一语境中发出一个复合句,一些潜在前提继续存在,而一些会被撤销。
当继续存在的潜在前提嵌入到整个句子的解释和理解中时,便成为实际前提,这个变化的过程就是前提的映射。
而潜在前提与实际前提的对立,即复合句的各组成部分的前提是否嵌入到整个句子中,形成了一种歧义。
例9:
Either John has never been in England or he has stopped speaking English.
该句子的第二个从句利用一个表示状态改变的动词stop得出前提(1)“He often spoke English in the past”,但是,该前提是否能映射到整个句子取决于我们的假定和共同知识,即“是不是只有英国人才说英语”。
如果我们假定“只有英国人才说英语”不成立,那么例9的前提就是(1),因为前提(1)与第一个分句相一致,从而两个分句共同拥有前提(1)。
但是,如果我们假设确实“只有英国人才说英语”,那么第一个分句暗含着“he has never spoken English”的含义,这是与前提(1)相抵的,因此,前提(1)也就被撤销了。
前提歧义是一种复杂且普遍的语言现象,是由语言的内部属性所决定的。
语言总是要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使用的。
由于语用前提具有其独特的特征,在分析前提歧义时,如果离开语境,忽视语用前提的特点,把语言表现形式孤立起来分析,就难于确定其真正的交际意图。
——
——
——
——
——
——
——
——
——
—
参考文献:
〔1〕Yan Huang.Pragmatics[M].Oxford:OUP.2007.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3〕姚涛.“语用歧义”辨析[J].科技信息,2009,(16):147-150.〔4〕袁平.浅论语用前提学[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6,(7):54-56.
〔5〕郑海翠.歧义的语用研究[D].江苏大学外语学院,2003.
(责任编辑姜黎梅)
1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