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北京初三各区一模语文分类——文言文

2020北京初三各区一模语文分类——文言文
2020北京初三各区一模语文分类——文言文

2020北京初三各区一模语文分类——文言文

东城一模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2题。(共6分)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

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

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甲】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

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

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

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乙】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不相同

....的一项是(2分)

A.环.滁皆山也如鸣珮环.山环.水抱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佁然.不动不以为然.

C.朝而往,暮而归.吾谁与归.完璧归.赵

D.醒能述以.文者不以.物喜以.德报怨

11.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

..的一项是(2分)

【甲】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翻译: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于山光水色之中啊。

理解:这句话紧承前文“醉翁”得名的由来,进一步说明自号“醉翁”的深意,表现了作者洒脱的胸襟,同时引出下文。

【乙】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翻译: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酒醒后能够写文章记述这事的,是太守啊。

理解:这句话不但点明了本文的主旨,也揭示了作者心中“醉”与“乐”的关系:“乐”是“醉”的表现,“醉”是“乐”的原因。

12.同为被贬期间的记游之作,《醉翁亭记》和《记游定惠院》所表现出的作者情怀有何不同?(2分)

记游定惠院①

苏轼

黄州定惠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②其下矣。今年复与参寥禅师③及二三子访焉,则园已易主,主虽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此木不为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

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处修洁,如吴越间人,竹林花圃皆可喜。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弹雷氏琴,作悲风晓月,铮铮然,意非人间也。晚乃步出城东,鬻④大木盆,意者谓可以注清泉,瀹⑤瓜李,遂夤缘⑥小沟,入何氏、韩氏竹园。时何氏方作堂竹间,既辟地矣,遂置酒竹阴下。有刘唐年主簿者,馈油煎饵,其名为“甚酥”,味极美。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乃径归。道过何氏小圃,乞其丛橘,移种雪堂之西。坐客徐君得之⑦将适闽中,以后会未可期,请予记之,为异日拊掌。时参寥独不饮,以枣汤代之。

注:①[定惠院]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东南,苏轼被贬黄州时曾寓居此处。②[五醉]苏轼五次醉饮海棠树下。

③[参寥禅师]苏轼友人。④ [鬻(yù)]这里是“买”的意思。⑤ [瀹(yuè)] 浸渍。⑥ [夤(yín)

缘]顺着走。⑦[徐君得之]徐大正,字得之,苏轼友人。

答:

答案:三)(共6分)

10.答案:C

(2分)

11.答案:【乙】

(2分)

12.答案示例:

《醉翁亭记》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情怀,《记游定惠院》表现了作者安然自若的个人情怀。

(共2分)

西城一模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3题。(共7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

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

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

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

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译注》)

1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舍.生而取义者也同舍.生皆被绮绣屋舍.俨然

B.故患.有所不辟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患.得患失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各得.其所

D.是亦不可以已.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争论不已.

1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理解:孟子认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人人都能有行善之举,只不过“贤者”能保有求生的本性。

【乙】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翻译: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理解:一碗饭食,事关生死,但也关乎尊严,有志气的人在两难之中,选择了宁可饿死也要保持尊严,这一事例生动地说明了有的人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

13.孟子善于运用类比说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请谈谈这种写法在选文和链接材料中分别是怎样运用的。

(3分)

【链接材料】

橘生①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②,叶徒相似,其实③味不同,所以然者何④?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⑤不盗,入楚则盗,得无⑥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节选自《晏子使楚》)

注:①[生]生长。②[枳(zhǐ)]一种灌木类植物,果实味道酸苦。③[其实]它们的果实。④[所以然者何]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⑤[齐]指春秋时期的齐国,后边的“楚”即楚国。齐国使者晏婴出使楚国,楚王命

人捆绑一个盗贼从大家面前经过,说这盗贼是齐国人而羞辱晏婴,晏婴以此答对。⑥[得无]莫非。

答:

答案:11.答案:D

评分标准:2分。选错不得分。

12.答案:乙

评分标准:2分。选错不得分。

13.示例:选文以人对食物的取舍来类比人对“生”与“义”的取舍,浅显易懂地阐明了人具有“舍生取义”之

心的道理。链接材料以地域对果实味道的影响来类比环境对人的影响,以此回击楚王,暗示齐人到楚

国做盗贼是因为楚国环境不如齐国好。

评分标准:共3分。选文运用解说1分,链接材料运用解说1分,语言1分。

(细说评标时说明:有答题语言,就给1分;一个沾边另一个一点没写,给1分;答对一个,另一个一点没写,给2分;答对一个,另一个沾边,给2分;两个都只是沾边,给2分。)

海淀一模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2题。(共8分)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

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甲】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

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

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乙】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岳阳楼记》)

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春和景明/和颜悦色

B. 心旷神怡/怡然自乐

C. 不以物喜/ 拭目以待

D. 连月不开/ 开卷有益

11.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翻译:太阳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

理解:作者用一连串的四字短语,写天气恶劣,日星无光,使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情境。

【乙】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翻译: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理解:“进”照应前文的“居庙堂之高”,“退”照应前文的“处江湖之远”,进一步丰富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内涵,写出了古仁人的贬谪之悲。

1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了他的“忧乐观”。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范仲淹的“忧乐观”的内涵,并结合下

面两则【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范仲淹是怎样践行这种“忧乐观”的。(4分)

【链接材料一】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①常稔之田②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

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③。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④有余而无穷。屏⑤而家居俟代⑥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⑦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⑧,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⑨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⑩,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节选自钱公辅《义田记》)

注:①[负郭]靠近城郭。②[常稔(rěn)之田]良田。稔,庄稼成熟。③[缣]这里指一匹丝织物。④[沛

然]充裕的样子。⑤[屏]退隐。⑥[俟代]等待任用。⑦[逮]达到。⑧[殁(mò)]死。⑨[位充]职位高。⑩[敛]同“殓”。

【链接材料二】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答:

答案:10.B(2分)

11.甲(2分)

12.答案示例:范仲淹的忧乐观,就是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国利民为宗旨。范仲淹为官显贵之时,

用自己的俸禄购置千亩义田,用来供养贫困的族人,而自己甘守清贫,只把扶危济困的道义传

给子孙;范仲淹出于对国家不重边功,战事吃紧的忧虑,虽然思念家乡,但还是驻守边塞,以

戍边军务为重。这些表现,体现了他为国为民、身体力行的“忧乐观”。

(共4分。忧乐观1分,购置义田1分,戍守边关1分,语言表达1分)

朝阳一模

(三)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10-12题。(共7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甲】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

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乙】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丙】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便舍.船舍.生取义四舍.五入锲而不舍.

B. 才通.人指通.豫南通.情达理融会贯通.

C. 具.答之百废具.兴别具.匠心交通工具.

D. 扶向.路寻向.所志所向.披靡欣欣向.荣

11.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甲】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黄发的老人和垂下头发的小孩,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理解:住在桃花源里,人们因为环境优美、生活富足而心情舒畅,这也是陶渊明所向往的田园生活。

【乙】遂与外人间隔。

翻译:于是桃花源中的人们就同外界的人断绝了来往。

理解:桃花源之所以与世隔绝,是因为桃花源人的祖先为躲避战乱来到这里后,就再也没有出去过。

【丙】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翻译:到了郡城,渔人去拜见了太守,报告了自己的这番经历。

理解:渔人希望太守能派人探个究竟,所以向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经过,以及村中的生活情状。

12.上文描绘的世外桃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社会。阅读下面三则链接材料,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不同材料中的理想社会各有怎样的特点。(3分)

【链接材料一】

使有什伯之器①而不用,使民重死②而不远徙。虽有舟舆③,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④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节选自《老子》)

【链接材料二】

故至德之世,山无蹊隧⑤,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⑥;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⑦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⑧与禽兽居,族⑨与万物并。

(节选自《庄子·马蹄》)

【链接材料三】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节选自《礼记·礼运》)

注:① [什伯之器]各种各样的器具。什伯,十倍,百倍。② [重死]以死为重。③ [舆]车。

④ [陈]通“阵”,列阵。⑤ [蹊隧]小径和穴道。⑥ [连属其乡]指居所相连。

⑦ [羁]拴住。⑧ [同]混同。⑨ [族]聚集。

链接材料一:①链接材料二:②链接材料三:③

答案:

(三)(共7分)

10.答案:A(2分)

11.答案:乙(2分)

12.答案要点:①朴素安定②自然和谐③天下为公

(共3分。共3空,每空1分)

丰台一模

(三)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1-13题。(共7分)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衣食所安.安.之若素转危为安.心安.理得

B. 民弗从.也言听计从.唯命是从.力不从.心

C. 公将驰.之背道而驰.心驰.神往驰.名中外

D. 公问其故.无缘无故.故.弄玄虚温故.知新

12. 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翻译:居高官享厚禄的人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理解:在齐国攻打鲁国的时候,曹刿没有听从乡人的劝阻,执意进宫劝谏鲁庄公万事俱备之后再去迎战。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翻译: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的牲畜和玉器、丝织品等,从来不敢虚报,一定做到诚实可信。

理解:在曹刿指出靠贵族的拥护不能战胜齐军后,鲁庄公又把取胜的希望寄托于神灵的护佑,再次显露他的“鄙”。

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我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混乱,又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理解:曹刿在齐军大败的时候阻止了鲁庄公的盲目追击,仔细观察敌情后才做决定,从这可以看出曹刿的谨慎。

13.请结合上文和下面【链接材料】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鲁庄公和汉宣帝在执政上的共同之处。(3分)

【链接材料】

夏五月,诏曰:“狱者万民之命,所以禁暴止邪,养育群生①也。能使生者不怨,死者不恨,则可谓文吏②矣。”

又曰:“闻古天子之名,难知而易讳③也。今百姓多上书触讳以犯罪者,朕甚怜之。其更讳询④。诸触讳在令前者,赦之。”

(节选自《汉书·宣帝纪》)

注:①[群生]百姓。②[文吏]掌管文书、法令的官吏。③[讳]冒犯名讳。④[询]汉宣帝改名为“询”。

答:

答案:

11.(2分)B

12.(2分)A

13.(3分)答案要点:取信于民。鲁庄公能用诚心办理案件,尽量做到公正,得到了百姓的拥护。汉宣帝认识到

刑狱关系重大,能够禁暴止邪,使百姓内心安定,休养生息。汉宣帝对于自己改名之前冒犯他名讳的人,予以赦免,这份宽容,也让他深得民心。(评分说明:共同点1分,分析2分)

通州一模

(三)阅读文言文,完成第12-14题。(共8分)

愚公移山

《列子·汤问》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

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

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馬。

12,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項是(2分》

A.年且.九十得过且.过

B.指.通豫南指.日可待

C.杂.然相许杂.乱无章

D.帝感其诚.坦诚.相见

13.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 分)()

【甲】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翻译: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

理解:因为愚公一家一直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所以愚公才想到集合全家人的力量移山,解决

出行难题。

【乙】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翻译: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

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

理解:妻子提出的疑问确实是愚公面临的现实困难;愚公年纪较大,单凭自己能力极其有限,曾尝试削平魁父那座小

山都没能成功.更别说移动大山了。

14.坚定的信念是取得成功的关键。请结合下面[链接材科],简要说明坚定的信念是如何在苏武身上体现的。作为

中学生,你又是如何看待这种精神品质的。(4 分)

【链接材料】

卫律知武①终不可胁,白②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③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④上无人处,使牧羝⑤。羝乳⑥,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⑦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⑧野鼠去⑧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⑨尽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

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逃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有副改)

注:①[苏武](?一前60):西汉使臣。字子卿,公元前100年任中即将,奉命出使匈奴。②[白]禀告,报告。③[旃]通“毡"。毛织物。④[北海]现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当时属匈奴的北境。⑤[羝(dī)]公羊。⑥[能乳]公羊

生小羊。⑦[常惠]人名,苏武的随从之一。⑧[去]即“弆(jǔ)",收藏。⑨[节旄(máo)]节杖上用牦牛尾做的

饰物。

答:

答案:

12. [答案]2分D

13.[答案]2分甲

14.[答案示例]:4分

匈奴为了逼迫苏武投降,对他进行了一系列的迫害。他们把苏武囚禁起来,不给吃喝。但苏武仍然坚守回汉的信念,雪天嚼雪、毡毛充饥:发配北海后。匈奴不给苏武粮食,他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即便匈奴放下狠话,让他

放牧公羊,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时,他也没有放弃,最终在北海牧羊十九年之后实现了回国的心愿。

分析:结合链接材料内容分析精神2分:结合现实社会谈自己的感受2分(感受积极合理.即可)。

石景山一模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共9分)

小组同学准备用下面三段选文制作一期信息推送,助力中考冲刺。请你担任主编,完成下列任务。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

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选自《诸葛亮集》卷一)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

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

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

【丙】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

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

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节选自《宋

濂全集》)

9.请为下列加点字提供注释。(3分)

①君子之行.行:

②但.当涉猎但:

③裘葛之遗.遗:

10.为便于读者深入理解,需为重点语句添加批注。下列批注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批注:强调一事无成的悲惨结局,告诫儿子早日成就功名,循循善诱,情真意切。

B.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批注:孙权虽为君主,却以平易近人的口吻娓娓而谈,语重心长的劝勉更易接受。

C.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批注:列举太学的优越条件,用事实说话,避免板起面孔的说教,更发人深省。

11.【丙】文中画线句特别具有警示作用,为加深读者印象,请用【甲】【乙】两文的内容印证这一看法。(2分)答:

12.同学们想摘录《论语》中的治学名言作为信息推送的导语。下列语录与三则选文主旨联系最密切的一项是(2分)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答案:(二)(共9分)

9.①行为(操守)②只(只是)③给予(赠送)(共3分。每空1分。)

10.A(2分)

11.【甲】文中“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印证了不专心治学则业不精、德不成;【乙】中吕蒙潜心学习,才智精进,印证了专心比天资更加重要。(2分)

12.C(2分)

房山一模

(三)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12—14题。(共7分)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

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

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

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

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1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蹴.尔而与之一蹴.而就龙腾虎蹴.

B. 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不绝于.耳

C. 呼尔而与.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时俱进

D. 乡.为身死而不受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衣锦还乡.

13. 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甲】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翻译:生命是我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有胜过生命的,所以在任何情况下我都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所有的忧患我都不躲避。

理解:作者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该不苟活、不避死,随时做到舍生取义。

【乙】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翻译: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意接受,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理解:这是孟子对于“不辩礼义”而接受厚禄的人的心理的推测:可能是经受不住宫室之美、妻妾之奉的诱惑,也可能是想得到贫困亲戚朋友的赞许。可见,危难时舍生取义固然可贵,平时趋义弃利尤其

难为。

14. 古人很重视“义”,孟子认为为“取义”可“舍生”。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张养浩和范彬有哪些称得

上“义”的做法。(3分)

【链接材料一】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列传六十二张养浩传》,有删改)注释:①楮(chǔ)币: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

【链接材料二】

范公讳彬,家世业医,事①陈英王为判太医令。常揭家资以蓄良药,积米谷。人有孤等疾病者寓之于家,以给毡粥②救疗……活千余人,名重当世。后有人扣门急请曰:“家有妇人卒暴血崩如注,面色稍青。”公闻

之,速往;出门而王使人至,曰:“宫中贵人,有发寒热者,召公看之。”曰:“此病不急,今人家命存顷刻,我且教彼,不久便来。”中使怒曰:“人臣之礼安得如此!君欲救他命,不教尔命耳阶。”公曰:“我固有罪,亦无奈何!人若不救,死在顷刻,无所望也!小臣之命,望在主上,幸得免死,余罪甘当。”遂去救治,其人果活。少顷,来见王。王责之,免冠谢罪,敷析③真心。王喜曰:“汝真良医,既有善艺,又有仁心。以恤我赤子,诚副④余望也!”

——(选自明·黎澄《南翁梦录》,有删改)

注释:①事:侍奉。②毡粥:稠粥。③敷析:解释④副:符合

答:

答案:12.答案:A 评分:本题共2分。

13.答案: 甲评分:本题共2分。

14.答案示例:

张养浩幼年拾金不昧;关中大旱时散尽家财救济乡中贫困者;赈灾过程中常出私钱赈济灾民,埋葬死者;

率领富人把多余的米卖给贫者;请求朝廷颁布交纳粮食多者授予官职的命令;夙夜不息,死而后已。

范彬常出家资救济贫苦生病的人,为救紧急病患不惜违抗王命。

评分:本题共3分,答出三点,每点1分,每个人物至少一点。

平谷一模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题。(共7分)

(一)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

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选自《曹刿论战》)

(二)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①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②。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

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③,君其图④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选自《刺客列传》)

1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又何间.焉挑拨离间. B.衣食所安.居安.思危

C.弗敢加.也无以复加. D.小大之.狱不速之.客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13.结合上面两篇文章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铁肩担道义”的含义。(3分)

答:

【链接材料】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⑤適戍渔阳,九百人屯⑥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⑦,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⑧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

苦秦久矣……”

(选自《陈涉世家》)

【注】①[事]供职为臣。②[败北]战败逃亡。③[今鲁城坏即压齐境]极言齐侵鲁之深,齐境紧逼鲁城之下。④[图]谋划。⑤ [闾左]贫苦农民。⑥[屯]停驻。⑦ [当行]在征发之列。⑧[大计]起义。

答案:11.答案:D(2分)

12.共2分。

(1)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侵占的鲁国领土。

(共2分,每句1分,关键词翻译出来即可得分。)

13.答案示例:

身为平民关心国家的存亡;面对强敌寸土不让;百姓面临危难时,带领大家揭竿而起(3分)

顺义一模

(三)阅读《岳阳楼记》选段,回答11—13题。(8分)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

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

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

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归心似箭

1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岳阳楼之大观.雄伟壮观.叹为观.止走

马观.花

B.多会.于此聚精会.神融会.贯通、单刀赴会.

C.去.国怀乡春去.秋来大势已去.除残去.秽

D.此乐何极.登峰造极.否极.泰来静极.思动

否:卦不顺利;泰:卦顺利;极:尽头。逆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顺境转化。指坏运到了头好运就来了

12 .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翻译: 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离京、怀念家乡、担心诽谤、害怕讥讽的情怀,(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啊。

理解: 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登上岳阳楼,看到眼前如此恶劣悲凉的情景,内心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忧虑悲伤的情绪。

【乙】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翻译: 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被贬),则替君主担忧。

理解: 这句话表达了古仁人不念自己的处境,而是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的精神境界。

13.选文表现了作者范仲淹“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请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范仲淹身上的这种高

尚情怀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情表现出来的。(4分)

【链接材料一】

是年○1有《上执政书》,略云:「盖闻忠孝者,天下之大本也。其孝不逮.忠可忘乎? 所以冒哀○2上书言国家事,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请择郡守,举县令,斥游惰,(游荡懒惰)去冗僭(多余不称职的官员),遴

选举,敦教育,养将材,保直臣,斥佞臣,使朝廷无过,生灵无怨,以杜奸雄。凡万馀言。

节选自楼钥编《范文正公年谱》

【注释】○1是年:指天圣六年,1028年。○2哀:此指1026年范仲淹母亲去世。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

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

母守孝二十七个月。丁忧期间,通常是不必问国事的。

材料一:范仲淹为母丁忧期间,不顾自己的哀痛,写下了万言《上执政书》,提出择郡守、斥游惰、敦教育、保

直臣,斥佞臣等政治主张。

【链接材料二】

通、泰、海州皆滨海,旧日潮水皆至城下,田土斥卤,不可稼穑。文正公监西溪盐仓,建白于朝,请筑捍海

堤于三州之境,长数百里,以卫民田。朝廷从之,以公为兴化令掌斯役,发通、泰、楚、海四州民夫治之。既成,民享其利,兴化之民往往以范为姓。节选自《记闻》

答:范仲淹监西溪盐仓时,看到潮水毁坏农田,农民不能种庄稼,便上书朝廷,建议建捍海堤,获准后,带领四

州民夫建成几百里长的捍海堤,使百姓尽享海堤之利。

大兴一模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2题。(共9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甲】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

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

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

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

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乙】此之谓失其本心。

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甚于.死者重于.泰山无济于.事毁于.一旦

B.由是.则生自以为是.唯利是.图实事求是.

C.宫室之.美莫逆之.交不速之.客缓兵之.计

D.得.我而为之得.意洋洋得.天独厚适得.其反

11.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翻译: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理解:孟子强调“义”比生命更重要,所以行道之人不受“嗟来之食”,即使做损人利己的事就能避祸也不

会去做。

【乙】此之谓失其本心。

翻译: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羞恶廉耻之心)。

理解:孟子认为人人都有“舍生取义之心”,只是有的人没有抵挡住诱惑,不辨礼义而受“万钟”,丧失了

这种本性。

答:

12.上文论述了“舍生取义”的观点。阅读【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舍生取义”在苏武和屈原身上分别是

如何体现的,并结合社会热点说说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5分)

【链接材料一】卫律知武①终不可胁,白②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

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③上无人处,使牧羝④,羝乳⑤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⑥不至,掘野鼠弆⑦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⑧,卧起操持,节毛尽落。

(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改)

【链接材料二】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⑨?”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

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⑩,受物之汶汶?者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选自《屈原列传》,有删改)

注:①[武]苏武。②[白]禀报。③[北海]今俄罗斯的贝加尔湖。④[羝(dī)]这里指公羊。⑤[羝乳]公羊生小羊。⑥[廪食]官方供给的粮食。⑦[弆(jǔ)]收藏。⑧[杖汉节牧羊]拄着代表汉廷的

节杖放羊。⑨[醨(lí)]薄酒。⑩[察察]清洁貌。?[汶汶]玷污。

答:

答案:10.C (共2分)

11.乙(共2分)

12.答案示例:苏武被流放,仍手持节杖,不背叛汉朝,他的不屈正是“舍生取义”的体现;屈原被放逐,

投江而死,保持清白,他的高洁正是“舍生取义”的体现。这种思想在当今仍有意义,紧要关头,需要我们顾全

大局、舍己为人。如“新冠”疫情来临,医护人员不顾安危,勇于奉献,驰援武汉就是对“舍生取义”最好的诠释。

(共5分。“体现”各1.5分,“热点”“意义”各1分。)

【链接材料一】译文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人认为很神奇,就把苏武

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等到公羊生产了小羊才准许苏武回国。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

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

代表汉廷的节杖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链接材料二】译文

屈原已经被流放,游荡于江边,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

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

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世人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

点薄酒?”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

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延庆一模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1题。(共8分)

(一)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

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

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二)狄青为枢密副使,宣抚①广西。时侬智高②守昆仑关。青至宾州,值上元节,令大张灯烛,首夜燕③将佐,次夜燕从军官,三夜飨军校。首夜乐饮彻晓。次夜二鼓时,青忽称疾,暂起如内,久之,使人谕孙元规④,令暂主

席行酒,少服药乃出,数使人劝劳座客。至晓,各未敢退,忽有驰报者云:是夜三鼓,青已夺昆仑矣。”

(节选自《梦溪笔谈》)

注:①抚:朝廷派遣大臣赴某一地区传达皇帝命令并安抚军民、处置事宜。②侬智高:宋朝壮族首领。皇植

四年(1052)起兵反宋,自称仁惠皇帝。③燕:通“宴”,宴请。④孙元规:宋朝会稽人,为湖南安抚使兼广南

东路、广南西路安抚使。

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公问其故.欲擒故.纵一见如故.并驱如故.

B.望其旗靡.望风披靡.风靡.一时所向披靡.

C.一鼓作气.气.喘吁吁气.象万千秋高气.爽

D.惧有伏.焉老骥伏.枥此起彼伏.降龙伏.虎

10.翻译文中画线语句,并根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既克,公问其故

翻译:已经战胜,鲁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

理解:“既克,公问其故”一句,承接上文鲁国的胜利,引出下文对战争取胜原因的论述。通过鲁庄公胜而不知原因,表现他的缺少智谋,也表现出鲁庄公虚心求教的态度。

【乙】首夜乐饮彻晓

翻译:第一个夜晚奏乐、饮酒到天亮。

理解:从这一句可以看出狄青爱兵如子,藐视敌人,豪爽善饮酒量大。

11.语段(一)中的曹刿和语段(二)中的狄青两位军事家都是抓住战机出奇制胜,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4分)答:

燕山一模

(三)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14题。(7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

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不必为.己叹为.观止为.富不仁碌碌无为.

B.幼有所长.拔苗助长.茁壮成长.草长.莺飞

C.讲信.修睦信.以为真信.口开河通风报信.

D.废疾.者大声疾.呼疾.风劲草讳疾.忌医

13.翻译文中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翻译: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的人都是替大家着想的。

理解:这句话言简意赅地阐明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以此为纲,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其具体表现。

B.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翻译:因此奸邪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就是所谓

的理想社会。

理解:这两句是顺承前文得出的结论,“大同”社会中,现实社会的黑暗现象不复存在,从而形成“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局面。

14.从下面两则链接材料中任选一则,找出材料所展现场景与上文相对应的句子,判断其形成原因是否与上文相近,并阐明理由。(3分)

【链接材料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链接材料二】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

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答:

答案:12.B 13.B

14.答案示例:

【材料一】

材料场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与原文对应句子: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不相近。材料这种和谐、美好的场景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桃花源的人为躲避战乱,逃离到桃花源,长期与外面

的世界间隔,没有战乱和赋税徭役而形成的。而文中的这一场景是社会大道施行,天下大同造成的。

【材料二】

材料场景: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与原文对应句子: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有相近的地方。材料中唐太宗体察民情,以天下苍生为重,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实现了和谐的

社会。原文中也大同社会的形成也提到了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所以,他们的形成原因还是有相近的地

方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