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忠恕思想的界说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孔子忠恕思想的界说问题
冯 浩 菲
[摘要]忠恕思想是孔子道德学说的核心内容,但学界对它所作的界说有分歧,不规范,而且现行的理解不符合孔子的原意。这必然会影响全球化时代这一重要思想在国际文化思想领域的广泛传播和竞争能力,应该加以辨正。在给这个思想下定义时,要注意到“忠恕”一词实际上表示因忠而恕的意思,而不是“忠”和“恕”的并列。
[关键词]孔子 忠恕 界说 辨正Abstract The idea of loyalty and Remission is the core of Confucius'doctrine on ethics and morality. Its definitions are different fr om one other among different scholars.The curr ent definition,however, does not accord with Confucius'intentional idea. This will necessarily affect the wide spread and the competitive power of the important idea in the international scholarship during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In defining it,attention must be paid to the fact that the ter m of“loyalty and Remission”actually indicates“remission”as the result of “loyalty”,not merely the juxtaposition of“loyalty”and“remission”.
Key Words Confucius;loyalty and Remission; Definition;Differ entiation
[中图分类号]B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627(2003)04-0058-07
作者简介:冯浩菲(1942— ),男,历史学博士,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经学。 山东省济南市 250100
一
《论语·里仁》篇(以下凡引《论语》只出篇名)云:“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由于曾参学习非常笃实认真,对于孔子的教导必一一进行研究、实践,花的功夫多,效果也显著。孔子欲其由博返约,以简驭繁,故因材施教,特意点化道:“吾道一以贯之。”是说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言下之意是只要掌握了这个基本思想,就可以事半功倍。曾子真积力久,一经点化,便一下子明白了孔子的意思。因此孔子出去之后,别的同学问及孔子的话是什么意思时,曾子便脱口说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是说他老人家的学说,只是忠恕罢了。孔门师徒的这一段对话表明,孔子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这个基本思想便是忠恕。可见忠恕思想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
那么,到底什么是忠恕思想呢?幸好孔子自己曾有解释在。《卫灵公》篇云:“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是恕道所包括的具体内容,也就是“恕”的含义。“恕”之一言而可以让人奉行终身,说明其相当重要。这恰好可以印证“吾道一以贯之”的“一”(即基本思想)正是曾子所说的“忠恕”。另外,《礼记·中庸》篇称引孔子的话道:“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这里的“施诸己不愿,亦勿施于人”,正是申说“忠恕”的具体含义,跟《卫灵公》篇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达略异,意思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只在于《里仁》篇所说“吾道一以贯之”的“道”,有“吾”字做限定,是指孔子的学说,其中忠恕思想是核心,即“一”,故曾子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中庸》篇所说“违道不远”的“道”,则是指更广泛意义上的道,忠恕思想只是与其相应,故曰:“忠恕违道不远。”质而言之,两段对话中所比较的对象不同,故措辞有异。《中庸》作于子思。孔思是孔子的嫡孙,又直接受业于曾子,故其所记孔子的言行当然是可靠的。
以上论述中所引三段文字,均是关于孔子忠恕思想的原始记载。
二
后代学者对孔子忠恕思想的理解大致分为两派:一派的理解是将“忠恕”作为一个概念来看待,统一进行诠释。另一派的理解则是将“忠”、“恕”作为两个概念来看待,分别进行诠释。
前一派的理解。如唐代孔颖达《礼记正义》卷五十二解《中庸》云:“忠者,内尽于心,恕59
关于孔子忠恕思想的界说问题
者,外不欺物。”又云:“言身行忠恕,则去道不远也。”①宋代朱熹《论语集注》卷二解《里仁》云:“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又引程子曰:“忠者,天道;恕者,人道。忠者无妄,恕者所以行乎忠也。忠者体,恕者用,大本达道也。”②《朱子语类》卷二十七云:“忠恕只是一件事,不可作两个看。”又云:“忠是本根,恕是枝叶。非是别有枝叶,乃是本根中发出枝叶,枝叶即是本根。”又云:“忠只是一个忠,做出百千万个恕来。”③又卷六十三云:“因问:`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此只是恕,何故子思将作忠恕说?'曰:`忠恕两个离不得。方忠时,未见得恕;及至恕时,忠行乎其间。`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非忠者不能也。故曰:`无忠,做恕不出来。'”④
以上各家诠释“忠恕”时,大都采取了先分释、后总释的办法。分释时,也不是将“忠”、“恕”二字平行对待,而是从内外、体用、本枝、己物等角度出发,说明其主从或因果关系,结论都是相同的,即认为忠恕是表示内外、体用、本枝等主从关系的一个概念,而不是两个并列的概念。由于有内心的忠,才有行动上的恕,前者是因,后者是果,因由果来表现。因此因果虽异,表现则同。
后一派的理解。如杨伯峻《论语译注》开头所载《试论孔子·关于忠恕和仁》道:“分别讲是`忠恕',概括讲是`仁'。”接着说:“孔子自己曾给`恕'下了定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的消极面。另一面是积极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⑤杨氏的这个解释可图示如下:
“仁”消极面“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积极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其书又解《里仁》道:“忠、恕———`恕',孔子自己下了定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则是`恕'的积极一面,用孔子自己的话,便应该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个解释也可图示如下:
“恕”:消极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积极面“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杨氏的原意,可能认为“恕”是“仁”的消极面,“忠”是“仁”的积极面,“仁”括“忠”与“恕”,“忠”与“恕”是对立并列的,因此分别用孔子的原话下了定义。但在以上所引两段具体诠释中,他把“仁”、“忠”、“恕”三者的关系弄得有点乱。依前面的解释,“仁”是一级概念,“忠”与“恕”是二级概念,但却没有提到“忠”。依后面的解释,“恕”成了一级概念,“忠”又似乎成了“恕”下的二级概念。总之,前后两段解释有矛盾,不连贯。大概为文有先后,成
60孔子研究 2003年第4期 ①②③黎靖德:《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72页。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2-73页。
《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