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也需要“诗意”的栖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堂也需要“诗意”的栖居

荷尔德林曾说“人,应该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可现代社会忙忙碌碌,人们过度追求、创造看得见的价值,却忽视了自己的心灵,我们变得无暇去顾及自己,倾听自己,我们甚至忘了感动。当这随之影响到我们的教学时,教学的功利化已无法规避了。

而全新的编排,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方法,并没有让学生的语文兴趣和素养与时俱进。学生说,语文课少上一节两节没关系,听不听、学不学没关系,学语文没有成就感;而老师也普遍感觉学生一届不如一届,感叹语文课越来越难上。试想,我们学习语文,没有一种生命的激情,没有一种生命的欲望,仅仅把它看成是一道一道的考试题,只把它看成是阿拉伯数字分数,看成是班级的名次,看成是获得较好高校入门的敲门砖,那怎么能够学好呢?怎么能够取得好成绩呢?所以,我以为我们语文教师更应该追求“诗意地栖居”,诗意的栖居在自己的生活中,诗意的栖居在自己的课堂上,让课堂成为学生诗意的栖居地。这些是读《赵谦翔与绿色语文》的最大感受。

赵谦翔,1948年生,吉林省吉林市人。现任教于清华附中。语文特级教师、北京市海淀区语文学科带头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兼职教育硕士导师、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吉林省教育学院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客座教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十杰中小学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香港柏宁顿教育基金会孺子牛金球奖得主,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发表文章百余篇,出版专著多部,尤以《绿色语文案例集锦》和《绿色作文实例实说》最能代表其“绿色语文教育”理念。

他虽有很多炫目的头衔,但在研读他的故事中,他的另一面给我以很深的印象:心仪课堂的诚笃,痴心业务的淡泊,对教育追求的执著。

一、教育这条路没有终点

1971年,23岁的他,一个“逃亡地主”兼“反动学术权威”的儿子,被录用为民办教师。1980年,32岁的他,被调入吉林省重点中学永吉县第五中学。让仅仅读过两年高中的他来教高中,这对他来说,是莫大的赏识和信任。为了不辱使命,他便如饥似渴地学习函授大学课程。住在陋室里无法学习,他便投身于的天然大书房,春、夏、秋三季,,忘情地享受着“《论语》温故知新,《离骚》背诵如流”的自学之乐。即使语文教学、班主任工作、函授作业,如三座大山压在他的肩头,但他依旧乐此不疲。5年艰苦而亢奋的函授进修所付出的努力,终于让40岁的他,以优异的成绩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并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1990年,他带的毕业班高考“一炮打响”,班主任工作经验又在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引起轰动。一夜之间,他成了“荣誉暴发户”:桂冠接踵而来,名声不胫而走。

但面对荣誉,四十而不惑的他却自我反省道:遗憾的是,在最初从事语文教学的13年中,诗意盎然的语文学科却被我教得味同嚼蜡。教本,学本,考本,唯本至上;编题,答题,讲题,唯考是图。

于是1993年,他开始自觉地投身语文教改,先后实行了两轮教改实验。分别通过了省级和国家级专家小组鉴定,并得到了推广。

2000年8月,52岁的他,在北京清华附中开启了教育生涯的崭新篇章。在这里,赵老师形成了“绿色语文”的教学理念。

他是一个大器晚成者,始终不计较自己是否处在改革的最佳年龄;他是一个实践者,始终埋头奋斗在教育基层;他还是一个创新者,不但超越了别人,而且还持续地超越自己。

二、语文这堂课需要诗意

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个最为重要交际工具的同时,持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它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那么这就要求我们的课要上出诗意,即“语文味”。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而且当前这也成为评价语文课堂的一个重要标准。

而赵老师提倡的绿色语文就是诗意的语文。它以“绿色作文”、“绿色鉴赏”和“绿色文言”为基本建构。它是对语文学科“语文”与“人文”统一的本真属性的回归,因而是纯天然的;它是对急功近利、唯考是图的“灰色语文”的叛逆和挑战,因而是可持续发展的。这种“纯天然”和“可持续发展”的属性就构成了“绿色语文”的本质特征。让语文永远伴随人生、让人生永远离不开语文,就成为“绿色语文”的终极目的。

赵老师的教学是诗意化的,他把自己擅长写诗的优势与学生的年龄段恰到好处地结合,亲自“下水”,一次次用诗歌敲开学生们律动的心扉,用灵感点燃灵感,用激情唤醒激情。他和学生的生活素材,无不可入诗:看完电影《焦裕禄》,他亲自写长诗一首,对学生起到了激雄心、励壮志的作用;实行班干部轮换制,他赋诗一首《赞勇敢求谏的弟子——代新年贺辞》,带动了全班自我教育的热情,促动了班级的精神文明建设;为了培育学生的爱心,教育他们懂得感恩父母,他写出《自立吧,我可爱的弟子们》,激起了学生回报父母的热潮。

诗意的教学其目的不在于教学生写诗,他的注意力,不在于教学生掌握诗的韵律和平仄,也不讲诗歌创作理论和方法。诗歌,不过是他和学生们借以表达情感和发表议论的手段,借以沟通思想和交流观点的平台。不过正因为诗“给思想以形象,寓说理于深情”“能够励志,能够修德,能够陶情,能够劝学”。一句话,师生双方都能把生活诗意化了。

另外,面对一凑、二抄、三套的“灰色应试作文”流行的现实,他大胆地跳出课本看世界,把生活的源头活水引入课堂。把央视的《东方时空》引入课堂,让学生从收看《早间新闻》《东方之子》《百姓故事》《时空报道》等节目,自选题材,自定角度,自拟题目,书写个人感悟,努力营造一种“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学习氛围,他的学生能够“眼观四海云水,耳听九州风雷,心系天下兴亡”,实现了精神面貌和写作水平的双赢。

他还把班会上成感悟课,德育与语文教育并举,听、说、写、悟、辩紧密结合,引导学生自立自治,思考人生。班会的主题,从学生的成长需要中提炼;班会的资料,由老师有的放矢地编选;至于班会的心得,则要体现在抒发班会感悟的文章之中。“学会自立”“学会生存”“感悟青苹果”“感悟清华精神”“感悟创业境界”等主题班会,一次次唤醒了学生们的自省意识,把他们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逐步提升到新的境界;而一篇篇绿色的班会感悟文章,则成了学生们“达材成德”道路上的一个个新路标。

以上两类“绿色作文”课皆取材于“无字书”,而“有字书”同样能够成为“绿色作文”的“源头活水”,那就是开创“创造性阅读课”。一般意义上的阅读课,只重视考察和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水平;而创造性阅读课,则进一步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激活自己的灵感,从而写出独抒己见的“绿色作文”来。赵老师开创“当代文学精品课”,把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周国平的《守望的距离》请进课堂,让学生在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幽默儒雅的语言、执著超脱的人生哲理中沉思,因为有悟的参与,学生的“读死书”“死读书”就成了“读活书”和“活读书”。“感悟苏东坡”绿色散文鉴赏课,就是他们师生一起把诗词和散文、古人与今人、理想和现实、哲理和人生多方联系融合,加之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积累以及名人的言论作注解,共同品悟人生,启迪心智的一堂充满活力的创造性课堂的最好见证。这样的课堂,既训练了听说读写等各项语文水平,又远远超越了语文学习这个狭小的视界,而升华为探讨人生真谛、开创生命新领域的大语文课堂。

在古典诗歌鉴赏中,那种只注重给出现成答案,不注重展示解答过程,更不注重揭示美的规律的做法,被赵老师称为“灰色鉴赏”。他在教改实践中尝试了一种重在治本的“养”的方法。浮光掠影的赏析,即语言赏析停留在表面:这里用了什么词,什么修辞手法。根本不做细细品味。比如《声声慢》中的叠词,仅仅一提而过。同时,莫以画代文,“语文当求文中画,悲哉流行画代文。喧宾夺主语何在?照本宣科文丧魂!。赵老师曾举例说,鉴赏《沁园春·雪》时,展示的雪景林林种种,有的还与北国风光并不吻合,反而误导了对诗意的理解。学生朗读课文时,仍在连续持续地变换图片,干扰学生的想象力。直到全词鉴赏结束,“风流”、“风骚”两个关键词还未讲清。这不但是画蛇添足,而且是作茧自缚!所以,我们要教活,不要教死!莫做教学“套中人”。一旦形成了“套子”,教学便走进了死胡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