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icker类地震子波的匹配追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Ricker类地震子波的匹配追踪
摘要
Ricker类地震子波是由Ricker子波演变得到的零相位三参数理论子波,通过适当的简化,得到二参数C子波,参量独立地控制波形特征。以两个波形参数(主旁瓣极值比和主旁瓣宽度比)来考察子波,发现Ricker类地震子波比常规的Ricker子波、宽带Ricker子波波形更为丰富。基于C子波(Ricker类子波)的匹配追踪算法,以该类子波构建原子库,建立包络瞬时频率与子波参量的定量关系,通过三步法实现地震信号的分解。模型试算结果表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时频谱具有较高的时频聚焦性,C子波比Ricker子波更适用于时变记录的匹配。基于C子波库对实际资料进行匹配追踪,分频结果取得了较好的解释效果。
关键词Ricker类子波主旁瓣极值比主旁瓣宽度比时变记录匹配追踪
ABSTRACT
Ricker-like seismic wavelet is a kind of zero phase wavelet with 3 parameters developed from Ricker wavelet. Through proper simplification, obtain a new kind of wavelet named C wavelet, which has 2 parameters controlling waveform independently. Studying wavelet bymagnitude ratio and width ratioof mainlobe and sidelobe, we find C wavelets’ waveform is richer than Ricker wavelet and wide-band Ricker wavelet, and C wavelet is more adapt to time-varying signal. Compared with STFT and ST, the matching pursuit algorithm based on C wavelet has a better time-frequency resolution.Spectral decomposition of seismic data achieved good results.
Key words: Ricker-like wavelet, mainlobe and sidelobe magnitude ratio, mainlobe and sidelobe width ratio, time-varying seismogram, matching pursuit
1 引言
近年来,信号时频分解技术在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高分辨率处理[1]、烃类检测[2~3]等。常规的时频分解(如窗口傅里叶变换和小波变换等),时频窗受不确定准则约束,时频分辨率难以同时达到最佳。为了克服常规方法的缺点,Mallat 等[4](1993)和Qian 等(1994)[5]提出了匹配追踪分解算法(Matching pursuit ,简称MP )。MP 算法基于最佳匹配原则,通过不断的迭代,从原子库中选取与残余信号结构最佳匹配的原子,将原始信号分解为一系列原子。由于在迭代寻优过程中,时窗长度均由信号局部特征决定,因此这些最优原子代表了信号的局部特征,能较好地描述时变地震信号的时频分布特性。
经典的MP 算法是基于Gabor 函数构建超完备子波库,为了适应信号不同的结构特征,Liu J [6~7]等先后提出了基于Ricker 子波(2004)和Morlet 子波(2005)的匹配追踪算法。对研究薄互层储层特征而言,Morlet 小波分析薄层的效果欠佳;宋新武等[8](2011)认为Ricker 子波波形简单,延迟时间短,收敛较快,基于Ricker 子波匹配追踪算法分解技术在薄互层分析中具有较高的时频分辨率,能较好地刻画地质体形态。原子库的合理选取,对于信号的匹配追踪分解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Ricker 类地震子波是由Ricker 子波演变得到的零相位理论子波,具有三个控制参量,旁瓣能量的收敛速度可变,延迟时间可控,子波库波形丰富,与地震子波的匹配较为灵活[9]。笔者在研究子波波形随三控制参量变化关系的基础上,对该子波作适当的简化,建立参量与波形特征之间的半定量关系。最后,以简化的子波构建原子库,通过三步法原理[10]实现信号的匹配追踪分解。
2 基本原理
2.1 Ricker 类地震子波
Ricker 类地震子波频域解析式
()0exp ≥⎥⎥⎦
⎤⎢⎢⎣
⎡
⎪⎪⎭
⎫ ⎝⎛-
=f g f Af
f W k
m
(1)
其中,m 、g 和k 为待定参量,均取正数,2
1
1
1
2122⎪⎭
⎪⎬⎫⎪⎩⎪⎨⎧⎥⎦
⎤⎢⎣⎡⎪⎪⎭⎫ ⎝⎛+
Γ⎪⎪
⎭⎫
⎝
⎛=-+k m k g A m k 为能量归一化系数。
一般地,对于确定的k 值,m 值越大,高频能量相对越强;对于确定的m 值,
k 值越大,高频能量相对越弱,同时频谱的有效频带变窄,导致子波信号的旁瓣
变化复杂。文献[9]建议k 值不宜过大。事实上,参量k 和m 都是控制波谱高低频
相对强弱的参数,一般情况下,相同的增(减)量,m 对频谱形态的改变较为平缓。
下面的讨论中,k 取固定值2,将式(1)子波简化并作如下改写:
()()c
m m m
m
f f f A f f m Af
g f Af
f k W f C ⎪⎭
⎪⎬⎫⎪⎩⎪⎨⎧⎥⎥⎦⎤⎢⎢⎣⎡⎪⎪⎭⎫ ⎝⎛-=⎥⎥⎦⎤⎢⎢⎣⎡⎪⎪⎭⎫ ⎝⎛-=⎥⎥⎦
⎤⎢⎢⎣
⎡⎪⎪⎭
⎫ ⎝⎛-
===2
2
2
2
exp 2exp exp ;2(2)
其中,待定参量2m c =
,2
m
g f m =,()f C 为二参量Ricker 类地震子波,简称C 子波。通过简化和改写,将子波谱表述成Ricker 谱(主频为m f )的c 次方(1=c 对应Ricker 子波)。m f 为波谱主频,控制波谱的等比例伸缩;c 控制波谱主频两侧能量的衰减速度。
下面考察参量c 与子波波形的关系。首先,针对连续相位数小于1的对称波形(见图1),定义主旁瓣极值比PR 和主旁瓣宽度比WR 两个参量,用于描述子波的波形特征。
主旁瓣极值比(PR ):旁瓣极值与主瓣极值之比的绝对值;
主旁瓣宽度比(WR ):旁瓣宽度(极小值点间距)与主瓣宽度(零值点间距)之比。
图2为C 子波波形特征值(红色为极值比PR 线,蓝色为宽度比WR 线)随参量c 的变化曲线。随着c 的增加,主旁瓣极值比增加,旁瓣能量越强;主旁瓣宽度比增加,即在相同主瓣宽度的情况下,旁瓣能量达到极值需要的时间变长。因此,对C 子波有如下结论:参数m f 控制子波的横向伸缩,m f 越大,子波越短;参数c 控制子波的波形形态,c 越大,子波的主旁瓣极值比、宽度比越大,连续相位数增加。当0→c 时,C 子波趋近于脉冲信号,0→PR ,1→WR ,当
∞→c 时,C 子波趋近于单频信号,1→PR ,2→W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