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克菲勒中心消失的壁画——迭戈·里维拉《十字路口的人类》始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4期山东社会科学No.4

总第200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200

在洛克菲勒中心消失的壁画

———迭戈·里维拉《十字路口的人类》始末

唐鸣岳段锴编译

(山东艺术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迭戈·里维拉在1932年受到洛克菲勒家族的邀请,为洛克菲勒中心开始绘制《十字路口的人类》的壁画,这幅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内涵的壁画,因有列宁头像而引起双方

的争议,无法达成共识。壁画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领域、代表不同利益团体的人

们参与了争论。宣传媒体的积极参与,使得壁画争议上升到了对于艺术的功能、艺术家的权

利、社会制度的选择等诸多方面的思考,委托者与作者、支持者与参与者双方形成对立的两大

阵营。洛克菲勒中心于1934年将此壁画销毁,争议再次白热化。最终,这幅未完成的壁画在

同年里维拉回到墨西哥后,在墨西哥美术馆重新完成了洛克菲勒中心被毁的壁画,以表明对

特定的社会变革的假想的信仰和理念。

[关键词]迭戈·里维拉;壁画;洛克菲勒;舆论

[中图分类号]J11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04-0087-06

一、墨西哥美术馆的迭戈·里维拉的壁画

1934年里维拉在墨西哥美术馆绘制壁画的构图与主题,与1933年3月他在洛克菲勒中心绘制但未能完成的壁画相似。迭戈·里维拉在1932年受到洛克菲勒家族的邀请,为洛克菲勒中心开始绘制《十字路口的人类》的壁画,这幅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内涵的壁画,因有列宁头像而引起双方的争议,无法达成共识,最后被洛克菲勒中心解雇并将壁画毁掉。在纽约,里维拉被解雇和壁画被毁的事件传遍了世界上每个角落,里维拉也获得了比其他艺术家梦想得到的更多的宣传。艾琳·赫恩在旧档案室发现的无数印刷品和在纽约、墨西哥图书馆馆藏的报纸,就是这一事实的明证。

我们不会描述这幅作品是什么,或将是什么,即使它对画家本人产生了极大影响,因而里维拉决定在墨西哥重新绘制被毁的壁画。我们认为,画家的作品应按照完成后的样子所表现的主题和正式的分析来进行评判,而不是根据建议或意图,因为真正的艺术家是用每一个笔触来转达他的真正的感情,即根据“创作艺术品的过程即是创造”这一理论。

迭戈·里维拉,作为他那个时代的人物,用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表达了他的宇宙观和世界观。构图是根据主题来创作的,通过或代表里维拉的思想观念、或反对他的信仰的人物形象,将他们或按平行线、或按垂直线放置在画面上,遵循简单的摩尼教哲学。人物形象在壁画上绘制得很熟练;形体和多色晕染丰富美妙且完美和谐。在绘制的肖像中,突出的是列宁形象。其他画像则全是描写性质的。构图在形体和主题上都具有一致性。每个人物形象本身及与其他形象的相互关系都得以清晰地表现。所有人物形象都被布置在中心人物,劳动者穿着的金发男子周围。

里维拉的理想世界,实利主义的、而且是机械论的,将在遵从列宁、托洛茨基、恩格斯、马克思的教导下的

收稿日期:2011-12-10

作者简介:唐鸣岳,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美术学院副院长;段锴,山东艺术学院研究生。

说明:本文编译自Irene Herner De Larrea.Gabriel Larrea.Diego Rivera’s Mural at the Rockefeller Center.Rafael Angel Herrerias,July1990.

劳动人民的胜利时,而成为现实;而且应通过人与技术的交互作用来控制。这个人,作为理想的人,通过工人形象来符号化了,但他不是通过抽象方式、没有种族特征的普通的工人来表现,而是一位肤色白皙、头发金黄的,可能是俄国人的工人。通过这种方式表现工人,来达到人—机二重性,并作为宇宙和生命的发生器、马达、法则与控制器。

二、洛克菲勒中心的壁画创作

在讲述洛克菲勒中心壁画事件之前,有必要对于里维拉作出介绍。任何人都有复杂的一面,迭戈·里维拉尤其如此。早年曾赴欧洲留学的他,在返回祖国墨西哥后与何塞·克莱门特·奥罗斯科、大卫·阿尔法罗·西盖罗斯一起作为主将,开展了墨西哥壁画运动。这场包括艺术家在内的知识分子领导的、群众参与的运动,将艺术与政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在艺术上,墨西哥壁画作为一种民族形式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继承并发扬了古代印第安人的艺术传统,又结合了西洋的艺术手法,在世界上产生了极大影响;在政治上,这场运动为提升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民族解放和独立、使艺术大众化、鼓舞和教育人民、反抗压迫剥削等诸多方面作出了贡献。虽然现在这场壁画运动并未实现它所希望达到的理想状态,墨西哥仍然存在和贫困、剥削和压迫,而这些杰出的壁画作品也不得不沦为旅游观光的景点和吸引物,但墨西哥壁画运动的成就和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里维拉是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者,他曾加入过墨西哥共产党,但于1929年赴美前夕被驱逐出党。虽然如此,他仍然相信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建设新社会、解决社会痼疾的良方,而且里维拉创作作品时,对资产阶级的享乐作风曾多次进行过讽刺和揭露。

洛克菲勒中心壁画绘制并被毁的年代,正值墨索里尼执政的意大利法西斯主义抬头;希特勒的纳粹主义统治德国;斯大林在苏联的铁腕独裁统治;以及墨西哥的绝对权威统治,正联合强权并镇压、抛弃人民。在艺术领域,则倾向于把艺术品当作公众服务设施,与国家改革计划相关联。在苏联和德国,这种计划体制由政府强制施行,并将任何偏离政府强制力的事物都排除在外。艺术家的个人意愿,或他们对这种体制的背离及不满都是不被许可的;许多情况下,连被官方契约限制的艺术探索都被视为异端。当然我们也可以见到许多不受这种极端倾向影响、不受政府强制的作品,如美国哈特·本顿的作品;英国威廉·罗伯特的作品;法国费尔南德·莱热的作品等等。在德国和苏联向所谓的“为艺术而艺术”宣战———希特勒政府排斥表现主义艺术家,称他们为堕落者,并烧毁书籍和艺术品———的同时,在法国,亨利·马蒂斯则称艺术的价值是作为“奢侈、宁静与艳丽”之物,并于1932年至1933年为美国创作了大型作品《舞蹈》,断言艺术必须要力求脱离偶然性。除去每个艺术运动或单个艺术家所体现的意识形态外,可以说20世纪30年代向我们展示了作为补偿性质的主旋律:要么是现实主义的,要么是乌托邦的。

1900至1929年间,美国扩张成为世界制造业、工业、农业的头号大国,甚至连生活水平也首屈一指。美国在技术发明、科学发现上的发展,以及在文化艺术方面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或许由于1929年严重的经济危机的原因,在20世纪30年代,除去施行反共产主义政策外,美国依然是许多不同文化与思想的大熔炉。在美国除了对外国事物的赞赏,也有强烈的国家主义倾向,这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要求提供美国艺术家将其作品作为美国真正代表作的机会。美国画家哈特·本顿代表了美国壁画艺术中的现实主义与国家主义的倾向,虽未公开承认,受到了墨西哥壁画运动的影响,尤其是里维拉作品及立体主义倾向的影响。所以,墨西哥艺术家对美国人民是很有价值的。

里维拉本人认为,他在美国的绘画经历是美国艺术家学习的榜样,作品是“为美国人民阐释美国”。里维拉认为,与纳粹主义所体现的国家主义极其相似的理念,不仅戕害人性,而且具有小资产阶级的和机会主义的性质。里维拉同样确信,美国艺术的根源不属于欧洲,而是属于美洲本土。当年美国的国家主义艺术倾向可大致划分为三方面:一是主张严格自主的艺术创作并排斥国外影响;二是与沃尔特·帕奇的主张一致,支持墨西哥艺术家的美国作品;三是在于赴美外国艺术家作品的美国化。里维拉希望在美国作画的原因很明显。首先,他选择美国来表现工业与科技的繁荣,这正是苏联希望他在莫斯科逗留期间要做到。这本身也是一项挑战,可能让里维拉用四年时间在壁画和意识形态两方面酝酿成熟。第二,像墨西哥那样的农业国不可能具有工业与机械上的繁荣。如果这一主题的艺术想要引起共鸣,就必须在世界上最高度工业化的国家来完成。“我不能在西班牙尝试画它,因为那里工业不够发达;也不能在法国,因为那里有太多的艺术家;也非德国,因为那里什么东西都太多了。我必须在美国尝试来画”。

迭戈·里维拉在妻子弗里达·卡洛的陪同下于1930年11月10日抵达旧金山。里维拉早在1915年就在美国的艺术圈里出名了。里维拉在美国总是与最富有、最有权势的人相伴,他的声誉也随着崇拜者的名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