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 第三讲 美是什么(二)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不是对象的一种属性, 而是某种形状在人心上 所产生的效果,其产生 由于“人心的特殊构 造”。(美就是美感)
美和丑与快乐和痛苦相 伴随(把美和快感等同 起来)
美不是事物的属性,它仅仅存在于静观的心 灵之中。
比方说一个圆形的美,就只是圆形“在人心 上所产生的效果”。“如果你要在这圆上去 找美,无论用感官还是用数学推理,都是白 费力气”。
古代和中世纪的思想家都是美学上的客观论 者,而现代和当代的美学家则相当一部分是 主观论者。——朱狄:《当代西方美学》
美感先于美
美,是由心所赋予的。
主观主义的主张,经常与相对主义、多元主 义、非理性主义、或怀疑主义的主张相关 联。——塔塔科维兹:《西方六大美学观念 史》
物质就其为单纯的物质而言,心灵永不能察 识,心灵要察识它,只有赋予它以形式,把 它纳入形式才行。单纯的物质对心灵为不存 在,不过心灵使它有这么一种东西,作为自 觉以下的一个界限。——朱光潜:《谈美》
“美与美感虽然体现在人物双方,但是绝 不可能把它们割裂开来。”
“美和美感实际上是一个东西。”
“超美感的美是不存在的。”
“美产生于美感,产生以后,就立即溶 解在美感之中。”——《论美》
拉丁有句成语说,“谈到趣味(指的是审美 力)无争辩”,在审美方面的个别差异是必 须要承认的,其所以有差异,就在于它里面 夹杂有种种主观的成分。
一种境界。
它(指美)是心借物的形相来表现情趣。世间并 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经过心灵的创造。
美是一个形容字,它所形容的对象不是生来 就是名词的‘心’和‘物’,而是由动词变 成名词的‘表现’,或‘创造。’”
山谷云:“天下清景,不择贤愚而与之,然吾特 疑端为我辈设。”诚哉是言!抑岂清景而已, 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世无诗人,既无 此种境界,夫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 皆须臾之物,惟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 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王国维
“在明月之夜,静听着低沉的、仿佛被露水打 湿了的秋虫的合唱,我们会回忆起逝去的童 年,觉得这个鸣声真个‘如怨,如慕,如泣, 如诉’。其实秋虫夜鸣,无非是因为夜的凉 爽给它们带来了活动的方便罢了。当它们在 草叶的庇荫下兴奋地磨擦着自己的翅膀的时 候,是万万想不到自己的声音,会被涂上一 层悲愁的色彩的。”
“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这个人觉 得丑,另一个人可能觉得美”。——休谟: 《论趣味的标准》
克罗齐(1866-1952)
艺术即直觉,即表现。
克罗齐所谓直觉首先就 是心灵的一种赋形力、 创造力和表现力。
直觉能力不是静态的, 而是动态的。它是一个 过程,是把印象、感受、 感觉、情绪、冲动之类 “物质”的东西,提升 为“心灵形式”的过程。
夏夫兹博里(1671-1713)
剑桥新柏拉图主义:天赋观念 内在感官(内在的眼睛、内在的节拍感)
(类似于第六感) 人天生就具有审辩善恶(道德感)和美丑
(美感)的能力 是一种感性直觉的能力 眼睛一看到形状,耳朵一听到声音,就立刻
认识到美、秀雅与和谐。
休谟(1711-1776)
用心理学分析方法探讨 两个基本问题:美的本 质和审美趣味的标准。
高尔泰(1935—)
客观的美并不存在,美被人感到就存在,不 被人感到就不存在。“大自然给予虾蟆的, 比之给予黄莺和蝴蝶的,并不缺少什么,但 是虾蟆没有黄莺和蝴蝶所具有的那种所谓 ‘美’。原因只有一个:人觉得它是不美 的。”
80年代,高尔泰提出:“美是自由的象征”, 自由“首先是一种认识,一种意向,一种包 含着目的、意识、趋向在内的主体性心理结 构”。
斯宾诺莎(1632——1677)
外物接于眼帘,触动我们的 神经,能使我们得舒适之感, 我们便称该物为美;反之, 那引起相反的感触的对象, 我们便说它丑。…这一切都 足以充分表明人们评判事物, 无不各凭其心理状态,也可 以说是无不以经想象所渲染 过的东西当作事物本 身。 ——斯宾诺莎:《伦 理学》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景是各人性格和 情趣的返照。情趣不同则景象虽似同而实不同。比 如陶潜在‘悠然见南山’时,杜甫在见到‘造化钟 神秀,阴阳割昏晓’时,李白在觉得‘相看两不厌, 惟有敬亭山’时,辛弃疾在想到‘我见青山多妩媚,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时,姜夔在见到‘数峰清苦, 商略黄昏雨’时,都见到山的美。在表面上意象虽 似都是山,在实际上却因所贯注的情趣不同,各是
美是一种价值,不能把它看做是能影响我们 感官而才被我们感受到的独立存在,它只存 在于知觉中,而不能存在于其他地方。—— 桑塔耶那:《美感》
那些我们把它看作美的感性对象,真正的原 因是因为它表现了某些情感——那些恐惧、 自信、快乐、渴望、死亡等人类情感。—— 凯雷特:《美的理论》
吕荧(1915-1969)
“对于那些远离家园的人们,杜鹃的啼血往往 会带有特别的魅力。‘一叫一回肠一断’, ‘一闻一叹一沾衣’。因为这种悲哀的声音 带着浓厚的人的色调。其所以带着浓厚的人 的色调,是因为它通过主体的心理感受(比 如移情,自由联想……)被人化了。如果不 被人化,它不会感动听者。”
“有没有客观的美呢?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客 观的美并不存在,美只要有人感受到它,它 就存在,不被人感到,它就不存在。”
“我们凝望着星星。星星是无言的,冷漠的,按照大 自然的律令运动着,然而我们觉得星星美丽,因为 它纯洁,冷静,深远。一只山鹰在天空盘旋,无非 是想寻找一些吃的罢了,但是我们觉得它高傲、自 由,‘背负苍天而莫之天阏,搏扶摇而上者九万 里。’
实际上,纯洁,冷静,深远,高傲,自由……等等, 和星星,和老鹰无关,因为这是人的概念。星星和 老鹰自身原始地存在着,无所谓冷静,纯洁,深远, 高傲,自由。它们是无情的,因为它们没有意识, 它们是自然。”
吕荧:美是人的主观意识,“美是人的概念”, “美是人的社会意识”,认为同一个东西, 有人以为美,有人以为不美,这足以证明美 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
朱光潜:“依吕荧的逻辑,只要有‘美的观 念’就有‘美’,我们人可以睡在床上把眼 睛闭起,让‘美的观念’在脑里打转,于是 艺术美、社会美、自然美等等就‘万美皆备 于我’了。”
美和丑与快乐和痛苦相 伴随(把美和快感等同 起来)
美不是事物的属性,它仅仅存在于静观的心 灵之中。
比方说一个圆形的美,就只是圆形“在人心 上所产生的效果”。“如果你要在这圆上去 找美,无论用感官还是用数学推理,都是白 费力气”。
古代和中世纪的思想家都是美学上的客观论 者,而现代和当代的美学家则相当一部分是 主观论者。——朱狄:《当代西方美学》
美感先于美
美,是由心所赋予的。
主观主义的主张,经常与相对主义、多元主 义、非理性主义、或怀疑主义的主张相关 联。——塔塔科维兹:《西方六大美学观念 史》
物质就其为单纯的物质而言,心灵永不能察 识,心灵要察识它,只有赋予它以形式,把 它纳入形式才行。单纯的物质对心灵为不存 在,不过心灵使它有这么一种东西,作为自 觉以下的一个界限。——朱光潜:《谈美》
“美与美感虽然体现在人物双方,但是绝 不可能把它们割裂开来。”
“美和美感实际上是一个东西。”
“超美感的美是不存在的。”
“美产生于美感,产生以后,就立即溶 解在美感之中。”——《论美》
拉丁有句成语说,“谈到趣味(指的是审美 力)无争辩”,在审美方面的个别差异是必 须要承认的,其所以有差异,就在于它里面 夹杂有种种主观的成分。
一种境界。
它(指美)是心借物的形相来表现情趣。世间并 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经过心灵的创造。
美是一个形容字,它所形容的对象不是生来 就是名词的‘心’和‘物’,而是由动词变 成名词的‘表现’,或‘创造。’”
山谷云:“天下清景,不择贤愚而与之,然吾特 疑端为我辈设。”诚哉是言!抑岂清景而已, 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世无诗人,既无 此种境界,夫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 皆须臾之物,惟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 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王国维
“在明月之夜,静听着低沉的、仿佛被露水打 湿了的秋虫的合唱,我们会回忆起逝去的童 年,觉得这个鸣声真个‘如怨,如慕,如泣, 如诉’。其实秋虫夜鸣,无非是因为夜的凉 爽给它们带来了活动的方便罢了。当它们在 草叶的庇荫下兴奋地磨擦着自己的翅膀的时 候,是万万想不到自己的声音,会被涂上一 层悲愁的色彩的。”
“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这个人觉 得丑,另一个人可能觉得美”。——休谟: 《论趣味的标准》
克罗齐(1866-1952)
艺术即直觉,即表现。
克罗齐所谓直觉首先就 是心灵的一种赋形力、 创造力和表现力。
直觉能力不是静态的, 而是动态的。它是一个 过程,是把印象、感受、 感觉、情绪、冲动之类 “物质”的东西,提升 为“心灵形式”的过程。
夏夫兹博里(1671-1713)
剑桥新柏拉图主义:天赋观念 内在感官(内在的眼睛、内在的节拍感)
(类似于第六感) 人天生就具有审辩善恶(道德感)和美丑
(美感)的能力 是一种感性直觉的能力 眼睛一看到形状,耳朵一听到声音,就立刻
认识到美、秀雅与和谐。
休谟(1711-1776)
用心理学分析方法探讨 两个基本问题:美的本 质和审美趣味的标准。
高尔泰(1935—)
客观的美并不存在,美被人感到就存在,不 被人感到就不存在。“大自然给予虾蟆的, 比之给予黄莺和蝴蝶的,并不缺少什么,但 是虾蟆没有黄莺和蝴蝶所具有的那种所谓 ‘美’。原因只有一个:人觉得它是不美 的。”
80年代,高尔泰提出:“美是自由的象征”, 自由“首先是一种认识,一种意向,一种包 含着目的、意识、趋向在内的主体性心理结 构”。
斯宾诺莎(1632——1677)
外物接于眼帘,触动我们的 神经,能使我们得舒适之感, 我们便称该物为美;反之, 那引起相反的感触的对象, 我们便说它丑。…这一切都 足以充分表明人们评判事物, 无不各凭其心理状态,也可 以说是无不以经想象所渲染 过的东西当作事物本 身。 ——斯宾诺莎:《伦 理学》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景是各人性格和 情趣的返照。情趣不同则景象虽似同而实不同。比 如陶潜在‘悠然见南山’时,杜甫在见到‘造化钟 神秀,阴阳割昏晓’时,李白在觉得‘相看两不厌, 惟有敬亭山’时,辛弃疾在想到‘我见青山多妩媚,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时,姜夔在见到‘数峰清苦, 商略黄昏雨’时,都见到山的美。在表面上意象虽 似都是山,在实际上却因所贯注的情趣不同,各是
美是一种价值,不能把它看做是能影响我们 感官而才被我们感受到的独立存在,它只存 在于知觉中,而不能存在于其他地方。—— 桑塔耶那:《美感》
那些我们把它看作美的感性对象,真正的原 因是因为它表现了某些情感——那些恐惧、 自信、快乐、渴望、死亡等人类情感。—— 凯雷特:《美的理论》
吕荧(1915-1969)
“对于那些远离家园的人们,杜鹃的啼血往往 会带有特别的魅力。‘一叫一回肠一断’, ‘一闻一叹一沾衣’。因为这种悲哀的声音 带着浓厚的人的色调。其所以带着浓厚的人 的色调,是因为它通过主体的心理感受(比 如移情,自由联想……)被人化了。如果不 被人化,它不会感动听者。”
“有没有客观的美呢?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客 观的美并不存在,美只要有人感受到它,它 就存在,不被人感到,它就不存在。”
“我们凝望着星星。星星是无言的,冷漠的,按照大 自然的律令运动着,然而我们觉得星星美丽,因为 它纯洁,冷静,深远。一只山鹰在天空盘旋,无非 是想寻找一些吃的罢了,但是我们觉得它高傲、自 由,‘背负苍天而莫之天阏,搏扶摇而上者九万 里。’
实际上,纯洁,冷静,深远,高傲,自由……等等, 和星星,和老鹰无关,因为这是人的概念。星星和 老鹰自身原始地存在着,无所谓冷静,纯洁,深远, 高傲,自由。它们是无情的,因为它们没有意识, 它们是自然。”
吕荧:美是人的主观意识,“美是人的概念”, “美是人的社会意识”,认为同一个东西, 有人以为美,有人以为不美,这足以证明美 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
朱光潜:“依吕荧的逻辑,只要有‘美的观 念’就有‘美’,我们人可以睡在床上把眼 睛闭起,让‘美的观念’在脑里打转,于是 艺术美、社会美、自然美等等就‘万美皆备 于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