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产业结构优化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随着国家对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视,以及“一带一路”等倡议的推进,中国的城市转型也变得更加重要和紧迫。

苏州市作为中国东部著名的经济增长极之一,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形象在国内外都颇具知名度。

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苏州市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如资源环境危机、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及结构升级问题等。

因此,文章旨在从区域转型视角出发,重点探讨苏州市的发展困境,并提出相应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苏州市的发展困境1.资源环境压力较大。

苏州市的资源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如水资源短缺、环保问题、生态环境恶化等。

尤其是苏州市东部地区发展较为迅猛,但水资源供给量严重不足,而地下水超采已经导致地面沉降,影响了城市的稳定发展。

2.产业结构不够优化。

苏州市的产业结构仍然以制造业为主,房地产业发展过于繁荣,而服务业经济比重过低。

这种产业结构对人口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利,同时也让苏州市的竞争力遭受了挑战。

3.城市发展不均衡。

苏州城市的发展不均衡表现在东西发展格局不对称,经济增长区域重心偏向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发展滞后,不利于整体经济的稳定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方向1.加强环保建设。

苏州市应该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从而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障体系。

在实际实践中,可以加强建设各类环保设施,将环保考虑到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各个环节。

2.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苏州市现有的重要产业链不足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它需要新兴产业的引导和支持,带动着传统行业的改进和转型升级。

所以,应该全面推动创新驱动,以技术创新为引领,推动需要发展的高科技产业,同时升级传统产业链。

3.提升服务业比重。

苏州市应该重视服务业的发展,加大对服务业的扶持力度,提高服务业比重。

目前,服务业对提高城市知名度和中国世界城市排名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

特别是在“新经济”中,如O2O、物流、共享经济等,通过互联网渠道推广营销和管理等应更加重视。

苏州工业园区集群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苏州工业园区集群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苏州工业园区集群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从现状和未来趋势两个方面对苏州工业园区集群发展进行分析。

一、现状分析1. 产业结构优化:苏州工业园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打造了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该园区涵盖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2. 创新创业环境独特:苏州工业园区注重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建立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和创新创业平台。

这些举措吸引了大量创新人才和项目,促进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3. 人才优势凸显:苏州工业园区坚持人才优先的发展理念,积极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

该园区近年来聚集了大量在科技创新、管理和市场拓展等方面具有专业领先优势的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未来趋势分析1. 产业集群协同发展:随着各类产业在苏州工业园区集中发展,产业集群发展的规模效应逐渐显现。

未来,该园区将进一步加强产业间的协同发展,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更高效的产业链条,推动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2. 数字经济成为新引擎:未来,苏州工业园区将以数字经济为核心驱动力,加速数字化转型。

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还可以推动新业态的发展,助力苏州工业园区成为数字经济的领航者。

3. 加强国际合作与创新联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苏州工业园区将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合作伙伴的互利共赢合作。

通过建立创新联盟、引进国际领先技术和项目,促进跨国企业在该园区的发展,提升园区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4. 绿色、可持续发展:未来,苏州工业园区将注重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加大环保投入和引入绿色技术,减少资源消耗和排放,优化生态环境。

同时,园区还将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未来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总结起来,苏州工业园区在过去的发展中取得了较大成就,未来的发展前景依然广阔。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各地区的转型升级也成为了当前的热点话题。

作为中国东部发达地区的代表之一,苏州市作为江苏省的经济中心,其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区域转型的视角出发,探讨苏州市面临的发展困境以及应对之道,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一、苏州市发展困境1.经济增速放缓苏州市作为江苏省的经济中心,曾经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制造业闻名全国。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和国内经济的结构调整,苏州市的经济增速也出现了放缓的趋势。

据统计数据显示,苏州市2019年GDP增速为6.5%,较上年下降了1.3个百分点,增速放缓已成为了当前的发展困境之一。

2.产业结构单一苏州市长期以来以制造业为主导,特别是以电子信息等产业著称于世。

随着国际市场的竞争加剧和消费升级的需求变化,制造业在经济增长中的占比逐渐减少,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也成为了苏州市的发展困境。

单一的产业结构不仅使得苏州市的经济发展依赖性较高,还使得经济的抗风险能力较差,长期以来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3.人口压力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苏州市的人口规模持续膨胀,城市发展压力不断增加。

与此城市内部的人口分布不均,城市边缘地区的人口聚集现象日益凸显,城市发展模式受到了较大的挑战。

由于人口压力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也难以跟上城市化的进程,这也成为了苏州市的发展困境之一。

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1.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了应对制造业的发展困境,苏州市可适当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增长潜力和较高的附加值,可以带动城市的经济转型升级。

苏州市可以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发展金融、物流、信息技术和文化创意等产业,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发展。

2.推动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关键。

苏州市作为中国东部的制造业基地,具有较好的科技基础和创新能力。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各地方的发展形势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苏州市在经济转型升级中遇到了一些发展困境。

本文将从区域转型视角下,分析苏州市当前的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一、苏州市的发展困境1.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困难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苏州自古以来就是工艺制造业发达的地区。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苏州的传统制造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

许多传统产业已经面临着市场萎缩和技术更新的挑战,如丝绸、陶瓷等传统手工业生产。

这些产业在如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难以适应市场需求,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2. 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苏州市近年来的城市化进程非常迅速,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加快。

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空气污染、水质问题、垃圾处理等环境问题频发,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3. 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资源匮乏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苏州市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同时劳动力资源也逐渐匮乏。

这对于苏州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带来了很大的隐患,需要进行人口政策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规划和调整。

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1. 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苏州市作为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具有比较完善的产业链和较高的科技人才资源。

可以通过推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快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提升,来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2. 培育文化创意产业苏州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艺术传统,可以通过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竞争力的创意产品和服务,为城市的产业升级注入新的活力。

3.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在城市化进程中,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与城市的经济发展相协调。

引入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模式,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确保城市持续稳定的发展。

苏州市产业结构优化与金融策略选择研究

苏州市产业结构优化与金融策略选择研究
表 1 苏 州 市 金 融 业 产 值 占第 三 产 业 比重 和 增 速 比较
产 值 年 度 比价
/ 亿 元 金 融业
征 的高 端产业 城 市 , 就 是 要把 苏 州 发 展成 为 拥 有
符 合全 球产 业发 展 趋 势 、 在世 界 产 业 分 工 中处 于 高端位 置 、 具 有产 业 国 际竞 争力 的产 业结 构 和产 业体 系 的重 要 城 市 。2 0 1 1年 , 《 苏 州 市 国 民经 济

挥金 融 引导 资源 配置 的作 用 , 有 效促 进 苏 州 市 加
快转 变经 济 发 展方 式 。其 次 , 金 融 业是 现 代 服 务
置 资 源 的功 能 , 促 进 产 业 结 构优 化 发展 , 一 方 面 应 发 挥 金 融 产 业 结 构 的调 整 效应 ; 另一 方 面 也 应 大 力 改善 资本 使 用效率, 提 升 市 场 向 目标 产 业 配 置 资 金 的 内生 能 力 , 实现 由政 府 外 生拉 动 主 导 发 展 模 式 向 市 场 内生 推 动 主
导 发展 模 式 的 转 变 。
关键词 : 产 业结 构 优 化 ; 资本 配 置 ; 效率 ; 金 融; 融 合 发展 中图分类号 : F 2 6 4 . 2 4 ; F 8 3 2 . 7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0 6 9 5 ( 2 0 1 3 ) 0 6 — 0 0 2 0 - 0 4
3 9 2 . 0 8 4 8 7 . 2 6
第 三 产业 2 6 8 6 . 5 9 3 0 5 0 . 2 6 3 8 1 9 . 3 1 4 5 8 1 . 5 占比 / 1 1 . 8 8 1 2 . 8 5 2 0 0 9 2 6 . 5 1 4 . 5 1 2 . 7 6 2 0 1 0 1 5 . 1 1 3 . 7 1 3 . 8 2 2 0 1 1 2 1 . 2 1 2 . 9

经济新常态下苏州工业园区经济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经济新常态下苏州工业园区经济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经济新常态下苏州工业园区经济面临的困难及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苏州工业园区,地处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发展先行区之一。

作为全国首个面向国际的产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成立于1994年,致力于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苏州工业园区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的入驻,成为苏州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苏州工业园区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困难。

在经济新常态下,苏州工业园区的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包括市场竞争压力加大、人才短缺、技术升级需求迫切等问题。

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促进苏州工业园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完。

1.2 问题意识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苏州工业园区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园区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意识也日益凸显。

首先,经济困难是一个主要问题。

由于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园区内部企业面临订单减少、产能过剩等困难,导致经济增长放缓,增长率不再像以往那样稳定。

其次,市场竞争压力日益加大。

随着国内外竞争对手的崛起,园区企业不仅面临着价格战的挑战,还面临着产品质量、市场营销等多方面的竞争压力,使得园区整体竞争力下降。

再次,人才短缺也成为园区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

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创新,园区急需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来推动企业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但人才供不应求的现状限制了园区的发展。

最后,技术升级需求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园区企业需要不断更新技术装备和生产方式,但由于资金短缺和技术壁垒的存在,园区企业在技术升级方面面临一定的困难。

综上所述,苏州工业园区在经济新常态下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

2. 正文2.1 经济困难苏州工业园区在经济新常态下面临着诸多困难。

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增加,苏州工业园区的出口市场面临着严重挑战。

苏州相城区产业结构分析

苏州相城区产业结构分析

苏州相城区产业结构分析
苏州相城区是苏州市辖区之一,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的东部。

根据相关数据和观察,以下是对其产业结构的分析:
1. 制造业:苏州相城区发展制造业比较突出,其中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汽车制造等领域表现较好。

该区域拥有众多知名的制造企业和研发中心,成为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

2. 服务业:服务业在相城区也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现代服务业。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物流等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3. 文化创意产业:相城区在近年来提出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规划,并积极培育文化创意企业。

该区拥有一些知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涵盖了设计、艺术、传媒等领域。

4. 环保和新能源产业:相城区也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发展环保和新能源产业。

该区拥有多家环保技术企业和新能源公司,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和能源转型。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分析仅为常见产业领域的概括,具体的产业结构还需根据具体数据和发展情况进行深入分析。

江苏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江苏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江苏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江苏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面临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挑战。

为了有针对性地应对这些挑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本文将针对江苏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挑战:产业结构亟待优化江苏省目前的产业结构多样,但存在问题如下:一是传统产业规模大、效益低;二是新兴产业发展速度缓慢;三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这样的产业结构无法有效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对策: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新兴产业发展。

通过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提升高技术产业的研发能力,引导传统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挑战:科技创新能力有待加强江苏省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与发展相对滞后,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这直接影响了江苏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对策: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通过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引进高端科技人才,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挑战: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江苏省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对策:加强环保工作,推动绿色发展。

通过加大环保投入,推动企业注重环保,实施绿色生产方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四、挑战:人才供给不足江苏省目前在人才供给方面存在着不足的问题。

高技能人才与创新人才的供给不足,制约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五、挑战:区域发展不平衡江苏省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差异明显,这直接影响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对策:推动区域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通过制定相应政策,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提升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江苏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着产业结构优化、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环境污染问题、人才供给不足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等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加大政府投入,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推动绿色发展,培养高端人才,缩小区域差距等。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地区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的苏州市,其发展也在不断面临着新的问题和困境。

本文将从区域转型的视角出发,探讨苏州市当前的发展困境,并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以期为苏州市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苏州市的发展困境苏州市作为江苏省的一个重点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居于全国前列。

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内经济结构的转型,苏州市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困境。

首先是产业结构单一,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经济发展的需要。

其次是环境压力增大,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逐渐增大,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人口结构不断变化,老龄化程度加剧,人口红利逐渐减弱。

这些困境无疑给苏州市的未来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针对苏州市当前的发展困境,我们认为产业结构调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首先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为苏州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其次要加快服务业发展,提升产业附加值。

鼓励金融、文化、旅游、教育、医疗等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要加强对环保、节能、清洁生产等领域的投入,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城市功能定位,推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苏州市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城市,其城市功能定位对区域产业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要加强与上海的协同发展,深化两地产业合作,形成有机的产业链条和价值链条,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其次要发挥苏州的区位优势,加快推动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

鼓励外资企业在苏州投资兴业,引进国际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苏州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

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

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摘要:本文主要苏州市改革开放以来三大产业的结构变化,分析其中的权重构成情况,得出其各自内部不合理的情况并对不合理的内容进行评析。

而后在这样的基础上,对苏州市以后产业布局结构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产业结构苏州市意见1.苏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产业结构总体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主要表现是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

据2010年苏州统计年鉴,自1978- 2010年三大产业占苏州GDP比重数据进行分析,苏州第一产业呈接近零增长趋势;第二产业处于高水平的稳定发展的状态;第三产业远低于第二产业的上升趋势。

2010 年苏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9000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可比上年增长13%,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1.7:57.8:40.5其中完成工业总产值2.8万亿元,增长20.2%,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5万亿元,增长22.3%, 新兴产业实现产值7101亿元,增长29%,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65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0.5%。

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00.6亿元,完成进出口总额2740.8亿美元,其中出口1531.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5.33亿美元。

三大产业比重不合理从表1.1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240多倍,经济实力取得了飞跃式的进展。

三大产业比重很明显的从“二一三”发展到“二三一”。

第一产业2004年以来,比重趋于稳定,由于农业的基础地位,我们必须把农业保持在一定的比例上,否则整个经济体系会处于瘫痪。

第二产业近些年有所下降,但依然持续高位,第三产业比重,根据最新的数据,2010年将突破40%,但依然低于64%的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_5%的平均水平,与苏州经济大市的地位极不相称。

第二产业的比重太大,第三产业处于相对的弱势,函待转型。

第二产业内部比重不合理从表1.2中可以得出,第二产业内部,主要分析工业内部的构成状况,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的比重达到了将近60 070。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随着全球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各地区和城市的发展面临巨大的变化和挑战。

苏州市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在长期的高速增长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和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苏州市需要转变发展思路,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水平。

一、苏州市的发展困境及原因在长期的高速增长过程中,苏州市的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些困境和问题。

主要表现为:1、产业结构失衡,制造业占据主导地位。

苏州市的制造业发展非常发达,但服务业和高端创新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不够均衡。

2、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突出。

由于工业和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苏州市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越来越突出。

3、圈层分化加剧,社会经济不平衡。

苏州市的经济增长主要局限于城市中心区域,城市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薄弱,城乡发展的差距较大。

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苏州市长期以来过分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规模,而忽略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另外,由于制度和政策体系的缺陷,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加剧。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为了解决苏州市的发展困境,产业结构调整是关键的一步。

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应该是:1、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服务业和高端创新产业的比重。

苏州市应该逐步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从单纯的制造业增长向高端服务业和创新型产业增长转型。

2、推进绿色发展,加强环境保护。

苏州市应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绿色发展,降低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维护生态环境健康。

3、加强城乡发展协调,推进全面发展。

苏州市应该加强城乡发展协调,推进全面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总之,苏州市的发展面临较大的挑战和困境,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应该把握好方向,从经济增长的速度转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只有这样,才能为苏州市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经济新常态下苏州工业园区经济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经济新常态下苏州工业园区经济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经济新常态下苏州工业园区经济面临的困难及对策经济新常态下,苏州工业园区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新问题出现在工业园区的发展道路上。

本文将分析苏州工业园区在经济新常态下所面临的困难,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困难分析1. 产业结构升级困难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许多传统产业开始陷入困境,产业升级成为当务之急。

许多企业在进行产业升级时遇到了诸多困难,包括技术更新、市场拓展、人才引进等等。

2. 市场需求下降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市场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一些传统的产品遇到了市场萎缩的问题,企业面临了销售不景气的情况。

新兴产业和新兴市场的竞争也日益加剧,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和压力。

3. 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环保成本等各项成本持续上升,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经营负担。

企业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方面也面临诸多难题。

4. 人才短缺随着科技不断进步,企业对于高素质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

目前苏州工业园区的人才供给不足,尤其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与供给存在严重失衡的问题。

这对企业的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构成了巨大障碍。

5. 环保压力增大如今,环保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环境治理力度加大,企业的环保成本也在不断攀升。

一些企业由于环保标准不达标,不得不进行环保设施改造,另一些企业由于环保成本的增大,也面临着生产成本增加和利润减少的困境。

二、对策建议1. 加强产业升级针对产业结构升级困难,应积极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政府应加大对于产业升级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

2. 拓展多元化市场在市场需求下降的情况下,企业应着眼于拓展多元化市场,不断开拓新的销售渠道和市场领域,以应对市场竞争的压力。

政府应引导企业开拓新兴市场,加强对出口市场和新兴市场的支持力度。

3. 降低成本增效益针对成本上升的困难,企业应不断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包括改善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等方式。

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 苏州主要产业有哪些

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 苏州主要产业有哪些

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苏州主要产业有哪些精品文档,仅供参考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苏州主要产业有哪些近几年来,苏州市第三产业发展较快,既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也拉动了经济的增长.但就总体而言,苏州第三产业的比重仍不算高,还低于第二产业;而且其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比如仍以商饮业等传统服务业为主.而具有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够。

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一、苏州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现状产业结构是一定历史条件与特定环境的产物,它总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深化而不断演变。

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演变呈现出产业结构的中心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服务业的顺序转移的一般趋势。

具体说来就是,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存在不断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则首先是迅速增长,然后趋于稳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则趋于不断增长。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一般规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苏州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伴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苏州的产业结构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三次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8.1:55.7:16.2演变为2004年的2.2:65.7:32.1(参见图一)。

注:根据苏州市历年统计年鉴及其统计公报数据绘制很明显,苏州的产业结构的演变基本上符合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但是,从苏州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苏州的产业结构又与这一一般规律有着相当大的差别,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大按照历年汇率计算,苏州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1978年仅为48.15美元,1992年首度超过1000美元,达到1153.24美元,到2004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升至7006.83美元,居国内大中城市第二。

按照一般规律,苏州市的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应远小于西蒙库兹涅茨模式中人均GDP为1000美元时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48.4%;又有1995年,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DP为4260美元,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平均为37%。

经济新常态下苏州工业园区经济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经济新常态下苏州工业园区经济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经济新常态下苏州工业园区经济面临的困难及对策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重要的开放型经济区域之一,也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苏州工业园区经济也面临着一些困难。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苏州工业园区经济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一、经济增速放缓导致的困难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这对苏州工业园区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工业园区的企业增长速度放缓,投资增速下降,市场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等问题逐渐凸显。

针对这一困难,工业园区可以采取的对策有:一是加强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通过投入更多的研发资金,加强创新能力,推动企业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二是拓展市场,加强对外贸易。

积极开展国际间合作,拓宽出口市场,促进企业出口,降低对国内市场的依赖,增强竞争力。

三是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建立健全金融支持机制,提供贷款等金融服务,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促进其发展。

二、环境污染导致的困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苏州工业园区面临着环境污染的问题。

工业排放导致空气、水质污染严重,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工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这一困难,工业园区可以采取的对策有:一是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提高环境治理的投入,加大对工业废气、废水等污染物的处理力度,确保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二是鼓励绿色生产。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生产,减少污染排放和资源浪费。

三是加强环境监管。

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和执法机制,加强对企业环境行为的监管,确保企业合法合规经营。

三、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导致的困难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电子、汽车、化工等行业为主,缺乏多样化的产业布局。

这对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一旦某些行业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整个经济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针对这一困难,工业园区可以采取的对策有:一是引导新兴产业发展。

发挥现有优势,吸引新兴产业的发展,如新能源、智能制造等,为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浅析苏州近十年产业结构及发展意见

浅析苏州近十年产业结构及发展意见

浅析苏州近十年产业结构及发展意见摘要:苏州地区为我国经济进展的一个繁荣增长点,自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地区的进展出现出一种良好的进展趋势,其产业结构在进展过程中不断优化升级,本文通过对近十年的苏州产业机构的变化以及苏州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自己的进展意见,让苏州更好更快的进展,在产业转移中获得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苏州近十年产业结构正文:改革开放以后,专门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苏州市利用优越的地理优势以及国家的优待政策等一系列条件,迅速进展,其生产总值出现急剧增长的态势。

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1.95亿元到2000年的1540.68亿元再到2009年的7740.20亿元,能够看出苏州的生产总值的进展状况。

但与此同时,苏州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却没有跟上进展的步伐。

我们都明白,随着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必定的,必须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过渡,只有如此才能保证一个地区的经济连续稳固的增长。

正是由于苏州市的产业结构中显现了一些与经济增长不相符合的现象,这些现象对苏州的经济的可连续进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在2010年两会期间,苏州市市长阎立明确说明产业结构调整是进展苏州经济的迫切任务。

我通过对苏州近十年(2000~2009)经济进展及产业机构的研究,得出一些对苏州产业结构调整的感想,为苏州经济进展献计献策。

一、苏州市产业结构进展状况:苏州地区历年产业结构以及百分比(如图)年份地区生产总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人均生产总值(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1952 4.38 2.01 1.09 1.2912645.89%24.89%29.45%1957 5.58 2.46 1.72 1.4114744.09%30.82%25.27%19627.15 2.97 2.4 1.7818041.54%33.57%24.90%196510.78 4.95 3.74 2.125445.92%34.69%19.48%197015.03 6.26 6.16 2.6232541.65%40.98%17.43%197523.328.1810.98 4.1547135.08%47.08%17.80%197625.158.5812.14 4.4350834.12%48.27%17.61%197727.427.8914.74 4.7955028.77%53.76%17.47%197831.958.9717.79 5.1863428.08%55.68%16.21%197935.279.5719.18 6.5269127.13%54.38%18.49%198040.6810.0323.85 6.878724.66%58.63%16.72%198143.769.7726.237.7683922.33%59.94%17.73%198247.6112.0427.627.9690225.29%58.01%16.72%198352.5311.9430.789.8198922.73%58.60%18.68%198468.0517.0339.2211.8 1 28025.03%57.63%17.34%198591.9118.0756.6717.17 1 71419.66%61.66%18.68%1986104.0621.7961.6420.63 1 93520.94%59.24%19.83%1987127.0224.1877.0825.76 2 33819.04%60.68%20.28%1988165.1329.52101.1734.44 3 00917.88%61.27%20.86%1989176.2929.73105.6640.91 3 18216.86%59.94%23.21%1990202.1435123.2443.9 3 61717.31%60.97%21.72%1991235.135.76147.2252.11 4 17815.21%62.62%22.17%1992359.6940.56230.7788.35 6 36011.28%64.16%24.56%1993525.9650.16336.06139.74 9 2589.54%63.89%26.57%1994720.968.46442.89209.55 12 6399.50%61.44%29.07%1995903.1180.37543.41279.33 15 7848.90%60.17%30.93%1996 1 002.1488.18567.96346 17 4748.80%56.67%34.53%1997 1 132.5988.16636.42408.01 19 7137.78%56.19%36.02%1998 1 250.0188.01701.95460.05 21 7337.04%56.16%36.80%1999 1 358.4388.14764.07506.22 23 592 6.49%56.25%37.27%2000 1 540.6890.96870.1579.62 26 692 5.90%56.47%37.62%2001 1 760.2891.41999.89668.98 30 384 5.19%56.80%38.00%2002 2 080.3791.72 1 211.52777.13 35 733 4.41%58.24%37.36%2003 2 801.5675.75 1 771.86953.95 47 693 2.70%63.25%34.05%2004 3 450.0077 2 268.001 105.00 57 992 2.23%65.74%32.03%2005 4 138.2191.71 2 681.541 364.9768 618 2.20%66.60%31.20%2006 4 900.63104.15 3 152.031 644.4580 116 1.95%65.39%32.66%2007 5 850.11115.18 3 632.032 102.9194 318 1.73%63.71%34.56%20087 078.09133.6 4 257.902 686.59112 872 1.62%62.01%36.36%20097 740.20142.82 4 547.123 050.26122 565 1.80%58.80%39.40%注:2005年开始数据根据经济普查已作调整,下同。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地区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中国南部经济发达地区之一,苏州市自然也不例外。

在区域转型的新视角下,苏州市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如产业结构老化、经济增长方式单一等问题日益凸显。

需要根据当前的发展形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动苏州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区域转型的视角出发,对苏州市的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苏州市发展困境分析1. 产业结构老化苏州市作为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传统产业基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苏州市的传统产业结构逐渐显现出老化和单一化的特点。

传统的轻工业和服装制造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竞争力,而现代信息技术、绿色环保等新兴产业又发展不足,导致了苏州市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

2. 经济增长方式单一苏州市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外向型产业和城市建设投资带来的效益,经济增长方式相对单一,缺乏内生动力。

这种单一的经济增长方式既使得苏州市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使得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可持续性受到挑战。

3. 城乡发展不平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苏州市的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平衡。

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大量的人口涌入,但相对滞后的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导致城市基础设施压力增大,城市管理难度增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城市的发展动力。

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1. 发展现代服务业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苏州市应当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高科技服务业和金融保险业。

在绿色环保、文化创意等领域,苏州市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力,可以通过积极引导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来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产业附加值,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2. 推动智能制造苏州市应当积极推动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以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资源、减少排放,及时转变为新兴的制造业发展方向,助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技术含量。

苏州市产业结构特征及主导产业选择条件分析

苏州市产业结构特征及主导产业选择条件分析

苏州市产业结构特征及主导产业选择条件分析淮阴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 081 殷泽敏1 前言产业结构是一定历史条件与特定环境的产物,它总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深化而不断演变[1]。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产业结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对苏州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对于这种“苏州经济模式”,从产业结构方面分析,不难发现它快速发展的背后存在许多潜在危机。

对于这种模式的弊端,需要从产业机构以及主导产业选择等几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 苏州市产业结构特征2.1 苏州经济发展情况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地带,东邻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全市面积8488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650平方公里。

20世纪80年代,苏州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实现了经济从农业为主体向制造业为主体的转变,90年代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成为国内吸引外资最多的城市之一[2]。

2008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629.75万人,其中市区238.21万人;400多万外来暂住人口,总人口突破1000万人。

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01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其中第三产业增加2437亿元,比上年增长15.0%。

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6,62.0和36.4,第一产业比重比上年降低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降低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2.2 苏州产业结构演变情况分析经济增长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不断演进的过程。

2000年到2008年,苏州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已经由5.9%降至1.6%,第二产业在2005年经历了一个高峰后有所跌落。

第三产业经历了几次波动,2005年降到31.2%后回升,之后持续上升。

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变动符合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苏州产业结构演变具有以下两个特点:GDP总量稳步增长。

经济新常态下苏州工业园区经济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经济新常态下苏州工业园区经济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经济新常态下苏州工业园区经济面临的困难及对策【摘要】在经济新常态下,苏州工业园区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困难、市场需求下降和科技创新不足等问题。

为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拓展市场需求,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只有通过积极的策略和措施,工业园区才能在新常态下保持持续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的挑战需要工业园区和相关部门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应对,以确保经济持续增长和稳定发展。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苏州工业园区、困难、对策、产业结构调整、市场需求、科技创新、挑战、应对1. 引言1.1 经济新常态下苏州工业园区经济面临的困难及对策在经济新常态下,苏州工业园区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工业园区的产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但在这一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使得企业面临着诸多挑战;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市场需求逐渐下降,这使得工业园区的产能利用率下降,企业生产经营更加困难;科技创新不足也是工业园区面临的一大困难,缺乏创新意识和投入,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针对以上困难,苏州工业园区应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应对挑战。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提高企业竞争力;拓展市场需求,开拓国内外市场,推动企业产品出口,增加销售收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在经济新常态下,苏州工业园区需要充分认识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制定有效的对策和措施,积极面对挑战,谋求发展和壮大。

只有在不断创新和拓展的道路上,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 正文2.1 新常态下的经济环境分析在经济新常态下,苏州工业园区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新常态下的经济环境呈现出不确定性和变动性。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快,国内外市场需求和供给关系发生巨大变化,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竞争激烈,企业面临着市场风险和竞争压力。

新常态下的产业结构出现重大调整。

随着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和产业升级,部分传统产业面临市场萎缩和淘汰,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产业结构优化对策研究郑利芳,沙景华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北京(100083)E-mail:whitelily0713@摘要:本文运用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结构理论对苏州产业结构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即苏州产业结构存在第二产业比例过高,第三产业比例滞后;探析形成此结构的成因并提出对苏州产业结构第二产业的优化方案,第三产业发展的具体对策和提高苏州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议,使其产业结构更有利于经济发展。

关键词:苏州;产业结构优化;主导产业;区位商近年来,苏州经济发展迅速, 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820.26亿元,在中国城市经济排名中名列第五,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大城市,表现出较强的发展势头。

但是在经济总量持续上升的同时,苏州的产业结构表现出与其经济发展不相符合的特征,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对苏州经济的可托持续发展形成制约,产业结构的调整亟待实施。

本文通过对苏州产业结构的历史、现状及未来的研究,寻找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为规划未来的产业结构和制定产业结构政策服务。

1. 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是指对影响产业结构的各种因素的优化,主要包括:现行产业结构的优化;供给结构的优化; 需求结构的优化; 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技术结构的优化。

产业结构高度化[1]是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状态向较高水平状态发展的动态过程。

包括:一二三产业优势比重方向顺次演进;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演进;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演进;从低加工度产业向高加工度产业演进。

①配第-克拉克定理[1],是指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将减少;第二、三产业将增加。

②库兹涅茨的产业结构演变理论[1], 在工业化初期,第一产业比重较高,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在产业结构中的优势地位被二产取代。

当第一产业比重降低到20%以下时,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高于第三产业,这时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比重再降低到10%左右时,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此后第二产业的比重转为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

③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理论[1]是将标准产业结构与实际产业结构对比找出差距。

2. 苏州概况2.1人口、资源及自然状况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江苏省南部, 东邻上海,南接浙江的嘉兴、湖州两市,西傍太湖和无锡,北依长江, 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主要的风景旅游城市, 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全市2006 年末总人口615.55 万,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全市地势低平,平原面积、丘陵面积、水域面积分别占54.8% 、2.7% 和42.5%, 平均海拔4 米左右。

苏州199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较大的市,现管辖5县市和8个区。

由于地处中国的沿海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便利的交通条件,使苏州的运输极其方便,陆运高速纵横,铁路发达,海运靠近上海港,空运可以利用上海虹桥机场和上海浦东国际作为自己的空港。

2.2经济状况农耕时代,苏州就是“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

20世纪80年代苏州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实现了经济从农业为主体向制造业为主体的转变,90年代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成为国内吸引外资最多的城市之一。

经济总量保持高速增长,2006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820.26亿元,比上年增长15.5%。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78836元,比上年增长18.1%。

苏州产业具体比重及从业情况见表1,苏州市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变化趋势见图1。

表1 苏州三次产业及劳动力就业比重年份1997 1998 199920002001200220032004 2005 2006第一产业比重(%)7.8 7 6.5 5.9 5.2 4.4 2.7 2.2 2.2 1.9 第二产业比重(%)56.2 56.2 56.2 56.5 56.8 58.2 63.2 65.7 66.6 65.4 第三产业比重(%)36 36.8 37.3 37.6 3837.4 34.1 32.1 31.2 32.7 一产劳动力比重(%)20.9 22.3 22 21 20.6 19 15.9 13.6 118.4 二产劳动力比重(%)52.3 50 48.7 49.8 49.4 49.9 56.4 58.8 58.9 61.4 三产劳动力比重(%)26.8 27.7 29.3 29.2 30 31.1 27.7 27.6 30.1 30.2 数据来源: 《苏州统计年鉴》(1998-2007年)1000200030004000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图1 苏州市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变化趋势 单位:亿元由表1可以看出,苏州从1997-2006年三次产业产值的比例变化和劳动力比例的变化趋势非常接近,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下降5.9%,第二产业产值上升9.2%,第三产业产值下降了3.3%。

再从图1看,第一产发展缓慢。

第二产产值呈现快速上升趋势,第三产业在苏州近十年的发展缓慢。

3. 苏州市产业结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苏州产业结构的形成是从90年代发展开放型经济后逐渐形成的,具体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如下。

3.1 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比重偏低根据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理论,在人均GNP2000-3000美元时,与上海和北京2005年的人均GDP 相比可见(表2),苏州第二产业的比重最高,并且远高于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理论的标准。

而第三产业比重却低于上海、北京和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理论的标准。

因此,苏州产业结构必须优化与升级。

3.2外商投资结构影响着苏州的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外资的投资结构是苏州工业结构的现状形成的主要原因。

1984年苏州成立首家外商投资企业之后,已经有了20余年的发展, 2000年苏州注册外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为0.7、96.04、3.26;到2005年底,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为0.2、91.2和8.6。

第二产业比重处在高位,第三产业投资较小。

从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来看,2000年以前的产业基础是以轻工、化工、纺织、食品加工和建材等行业为主,投资规模不大,引进的技术装备一般,2001年以后外商投资的领域主要集中在IT、IC和高新技术产业。

3.3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同时并存,工业偏重型通过表3可以看出,苏州的工业产值从1978年开始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到200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了12123.09亿元,占江苏省的工业总产值的37%[2]。

其主导产业也由传统产业即纺织业占主导地位向高新技术产业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和纺织业并存发展的格局。

但其工业偏重型化,到2005年重工业比重已达66.4%。

表3 苏州主导产业及轻重工业的比重的演变(1978-2005年)产业结构比重代表时间工业总产值(亿元)代表主导产业(按其产值比重先后顺序排列)轻工业重工业43.8%1978 48.51 56.2%纺织、机械、化学、食品工业34.0%1987 303.69 66.0%纺织、机械工业39.8%1998 2,615.79 60.2%纺织、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45.1%2000 3,620.74 54.9%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55.4%2003 7,010.77 44.6%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66.4%2005 12,123.09 33.6%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数据来源:《苏州统计年鉴》(1984、1991-2006年)的分析整理3.4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外资是苏州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力量, 本土企业相对不足。

自主创新的能力可以通过两个方面考察:一是考察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

2005年的北京、上海、深圳专利申请量分别是苏州的4.8倍、3.3倍、3.1倍,专利授权量分别是苏州的3.8倍、3.0倍、2.7倍。

苏州与经济总量相近的城市相比差距明显。

二是苏州在科研发方面的投入强度。

即用R&D强度指标来看。

2005年R&D经费占GDP的比重,上海为2.34%,而苏州市仅为1.46%。

2005年苏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近89.7%来自于外资企业,内资企业仅占10.3%,这与上海的27.5% ,深圳的57.8%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且外资企业中75.3%为独资企业,“技术溢出”相当有限,本土企业难以吸收消化,更谈不上二次创新;产业的核心技术、尤其是主导产业的核心技术被外资企业牢牢掌握,外资的流入水平直接决定产业技术水平的高低,本土企业相对处于技术跟随的弱势地位[3]。

3.5第三产业投入不足,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苏州服务业投入不足。

2006年,苏州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32.7%,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60%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70%,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50%的平均水平。

另外,2006年苏州制造业投资完成1025.81亿元,同比增长19.6%,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48.7%,分别高于服务业(投资完成额941.67亿元)8.9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苏州制造业投资的继续发展也要求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力度必须尽快加大。

从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长期以来,由于受自身认识的禁锢以及上海的影响,苏州在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技教育、现代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方面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其本上还是以商贸、餐饮为主的传统服务业格局。

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苏州以知识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与科研技术服务完成投资20.52亿元,占服务业投资的比重仅为2.2%,现代物流业也尚处于起步阶段。

4. 实现苏州产业结构优化的若干对策4.1苏州制造业的优化升级对策分析一个地区的优势行业,主要从工业地区结构专门化的角度来衡量。

一个地区在确定工业发展战略时,应当将具有区域分工优势的行业和当地比重较大的行业结合起来考虑,将那些分工优势较明显、比重又较大的行业选作今后的重点发展产业。

而分析区域分工优势常用区位商来测定。

区位商(location quotient ,简称LQ),是反映某一行业在区际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指标。

常用的测定指标可以是就业人员、产值、产量、固定资产等,其计算公式如下:区位商(LQ)=(某地区A部门产值/该地区全部产值)/(全国A部门产值/全国总产值) 。

其含义是:当LQ>1时,表明A产业在该地区专业化程度超过全国,属于地区专业化部门,具有比较优势,当LQ<1时, ,表明A产业在该地区专业化水平低于全国, 属于劣势部门,需要从区域外输入A产业的产品满足区域内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