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我们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为什么我们的文化企业还没有一家进入世界五百强?我们的出版业,全国五百多家出版社收入的总和,为什么不及德国贝塔斯曼集团一家的年收入?我们传统文化中的花木兰,我们的国宝熊猫,被美国人拍成电影并成功占领中国市场,为什么我们自已没有这样的创意?3D版的《泰坦尼克号》这部影片被称为史上最成功的“新瓶装旧酒”,但在其票房收入前五位的国家里为什么没有美国,而中国却为占到其全球票房收入的近一半?这一系列现象将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问题十分严肃地摆到了我们党的面前,同时也凸显了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一系列文化战略的重要性、前瞻性和实践性。为此,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精神,紧密结合南京文化底蕴深厚,但文化实力尚不够强的客观实际,更加自觉、更加积极地打造文化强市,加快建设独具魅力的人文都市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十八大报告把文化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不仅表现在它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思想和目标,还表现在它对文化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地位与作用更全面认识。从报告中,能体会到文化建设的三重意义:
(一)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关于“文化”的定义,中外学者所论不下百余种。学者们的分歧虽然很大,但谁也不会否认,文化的本质不是别的,而是人。一言以蔽之,文化即人化。正如《周易》所云:“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因人而生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一个民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最终会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一旦形成,就会以各种方式渗透到人们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影响和塑造着一代代人,成为凝聚全民族的精神纽带,成为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当我们把文化比喻为一个民族的血脉时,常常会想到犹太人。犹太人在历史上曾屡遭大灾大难,四处流亡两千年,但为什么流而不散,最终回归故土,重新建国?靠的就是文化的力量(最主要就是他们的宗教——犹太教)。犹太民族从小就开始培养人的信仰,犹太人5岁开始学习圣经经卷,13岁学完犹太教基础知识;犹太民族还从小培养人的顽强斗志,把依赖他人视为耻辱,把独立生存视为荣耀。这些是犹太人和其他流浪民族的根本区别。正因为如此,犹太民族经历长达几千年的流浪生涯,都没有被其他民族同化,始终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凝聚作用就更为巨大。《三国演义》卷首有句话:“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中华民族最终的结局是合而不是分,这是为什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历史,五千年历史创造了璀璨中华文化,而璀璨中华文化又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绵延发展。中华民族在悠久历史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反对分裂,反对侵略,维护祖国统
一和民族团结的过程中,发挥了铸造“国魂”、“民魂”的作用;中华民族在悠久历史中形成的既统一又包容的文化特征,使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交汇接触时,一方面能够海纳百川,不断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充实本民族的文化,另一方面又能够始终保留自身的文化体系和民族特色;中华民族在悠久历史中形成的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形塑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和行为模式,这成为民族凝聚力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成为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断流的文明。
中华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又是中华民族昂首走向世界、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资源。文化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它的创新功能。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创新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一方面,社会实践创新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但另一方面,文化创新又可以引导、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而文化创新并不意味着必须与传统文化完全割裂,相反,文化创新从来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撑。我们承认,中华传统文化中有不少保守的成分,但也必须看到,中华文化中亦有很多创新的成分。正是靠中华文化中的创新因素,才推动着中国历史一步步向前发展。纵观中国历史,没有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就有两汉农业文明;没有魏晋思想解放与自由,就没有唐明繁荣的经济;……。特别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改革日新,及时、通变”,“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等传统文化精华,同时借鉴西方的优秀文明成果,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将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其它方面的创新,为基本实现现代化,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文化是国家实力的体现
21 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放眼世界,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仅日趋激烈,而且竞争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今的国际竞争已不是一种单纯的军事竞争或经济竞争,而是一种综合国力的竞争。谈到综合国力,它的构成要素虽然很多,但其表现形态不外乎两大类,即硬实力与软实力。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曾经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安排上的影响力和外交事务中的影响力等“软实力”。约瑟夫·奈不仅首次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而且明确地将文化、意识形态等归为“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及理论的提出虽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仅仅将文化视为一种软实力又是不够的,因为文化与国家实力的其他构成要素不同,它具有双重性质:当文化作为一种核心价值观时,它是精神动力、吸引力,是软实力;当它转变为文化产业时,它又是物质生产力、经济力,是硬实力。一句话,文化既是软实力,又是硬实力。
在国际竞争中,文化软实力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早在170年前,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就已经看到了这一点。他在《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就指出,昔日的君主只靠物质力量进行压制,而今天的民主共和国则靠精神力量进行压制,连人们的意志它都想征服。不过,以往的国际竞争主要是以硬实力为主的一种竞争,无论是冷战之前以
军事为核心的竞争,还是冷战结束之后以科技和经济为核心的竞争,莫不如此。但是,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正如约瑟夫·奈所言:“……硬实力和软实力依然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早已将它作为维护其霸权地位,实现其战略目标的重要武器。他们一方面通过其强大的传播体系不断妖魔化中国,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向我们推销其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美国《混合语》杂志曾曝料:美国中央情报局在1996年后加紧了对第三世界学术界的渗透,资助发展中国家的一些社会组织或个人宣传全盘西化、全盘美国化。这些对我们的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冲突和威胁。为了维护我们的文化安全,对内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对外争取更大的话语权,我们应当大力弘扬中华文化,认真总结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经验”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创造出体现民族文化活力和生机的新作品、新成果,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努力让我们的文化“走出去”,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在国际竞争中,文化不仅表现为一种软实力,它还是一种硬实力。众所周知,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经济与文化相互作用、互相渗透,出现了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即“文化的经济化”和“经济的文化化”的发展态势。文化与经济高度融合所催生的“文化经济”,或“文化产业”,会像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等产业形态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