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误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当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误区

发表时间:2016-10-11T10:24:15.223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6年5月作者:马蕾高荆梅周阳[导读] 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在很多高校已经开展,面对教育改革、军队改革等一系列变革,大学语文改革之路也在探索中推进。

火箭军工程大学陕西西安 710025

摘要: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在很多高校已经开展,面对教育改革、军队改革等一系列变革,大学语文改革之路也在探索中推进。但是,今天的改革观念、手段等等是否真的适合“大学语文”的未来?笔者从改革内容、改革方式、改革理念等一些常见的观点入手,以批判的角度为大学语文改革“正名”,希望探索出一条真正适合军校人文教育的改革之路。

关键词:教学改革授课内容慕课微课任职能力

本世纪初以来,关于“大学语文”的批判之声日浓,随之而来的是“大学语文”课程的各种教学改革尝试。从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把大学汉语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至今,2年过去了,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教学质量不均、教学班次过大、教材内容陈旧、考核方式落后等等,但应对的办法却很有限。面对高校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尤其是面对即将到来的军队改革,大学语文路在何方成为每一位军校人文教育者最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内容为王”已成为一句空话?

以前我们一直强调课堂要以“内容为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媒体等等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可是,面对信息爆炸的今天,有人认为“内容为王”已经成为一句空话,因为人人都知道内容重要,关键是标准——好内容的标准是什么?好老师的标准是什么?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1、好内容要引发思考:

很多军校大学语文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看法:“现在大学语文背负的东西太多了,人们希望大学语文能把中学语文没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了。”但是,这是非常不现实的。

一节语文课,内容仍旧重要,但是什么是好内容的标准变了。以前的“作家生平、写作背景、文本赏析”这种传统赏析步骤,已不能满足今天的学生。因为教学对象的阅读量在翻倍增长,笔者的课堂上,常常有学生拿着医学、哲学、人类学的书籍来员讨论,有的学生甚至已在高中阶段写了数本长篇小说。数据统计,今天人们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差不多是20世纪80年代时的三倍,普通民众每天能发布8000万条博客,全世界的年轻人每天能用手机写下5亿条段子,屏幕数量的增长在继续扩展人们的阅读量和写作量。今天的学生,“课堂”已经不是其知识来源的主要并唯一渠道,老师也不是其句读不解的唯一解惑人了。

《大学语文》教什么才是好内容?笔者认为,语文课实际上是培养个人人文素养,广义上包括文学、影视、绘画、哲学等多方面的内容,与飞速发展的时代不能脱节,课堂内容不能与生活离得太远。好的内容,不是讲“是什么”,而是能引起“为什么”的发问,是能引起学生不断探究其根源的动力,是能够对学生的未来人生有所影响的启示。如在讲唐代文学的时候,笔者就以“为什么唐朝女性以胖为美”“为什昭陵的代表是六骏”等问题为切入点,一步步引导学生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挖掘唐的社会风貌、寻找文化特征、总结文学特点。好的内容是有生命力的,是适应这个时代,是认识这个世界的窗口,是独特而不是千篇一律的。

另外,好内容还应该是有个性的。在大学语文的“内容创新”中,如何养育或成全“文化的多样性”常常被忽略。中国这么大,各地区的文化差异十分明显,但是,种种原因使所谓地方性知识以及方言文化等完全被搁置了。笔者的工作单位地处十三朝古都——西安,这个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常发挥出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好教材不怕重复:

经过统计,目前,军队院校70%使用的是全军统编教材。而在地方大学,由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约占市场的30%;南开大学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南京大学丁帆主编的《新编大学语文》、东南大学王步高主编的《大学语文》、北京大学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文》等5种教材占市场份额的15%,其余55%为其他品牌的教材。

现在的很多教材,想方设法求新,创新是必要的,问题在于如何创新。目前,教材的创新主要有两种:编写方式的创新,这样的“新”,打破了以往的“体裁”结构,或是从思想、地域、作用等进行构架,这些创新,起码能自圆其说。另一种“新”,着力点在选文,强调的是“新人”与“新文”,期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可是,是不是新的、受当今追捧的就是值得教的、值得学的?经典阅读与时尚阅读,二者如何协调,历来见仁见智。

我们会发现,各类大学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目是相互重复的,或者是和中学教材重复的。原因是很多传世名篇的“好”,是得到广泛认同的。所以,为教材选文,应该只管好坏,不问新旧。基础教育不同于文学创作,讲求的是教学有效性,而不是编写者的特立独行。对教师来说是旧的,对学生依旧是新。重要的是,学生不同阶段学习同一篇文章,感受是不同的,正如蒋捷的《虞美人·听雨》中所描述,少年、壮年、老年,在不同人生阶段听雨,心境和感悟是完全不同。大学语文教材不必过分强调文学性,也不应该再追求字词句,而应该把人类最精粹、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东西选到一块,让学生感受到人类情怀,得到人格教育。

3、好老师要通而专:

人文课程,老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老师个人的水平对课程起着重要作用,其谈吐、学识、个人魅力往往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少上过大学语文课的学生表示,同样的内容有的老师上就非常受欢迎,有的老师讲则学生想睡觉。

以前人们要求教师“知识渊博”,要求课堂要信息量大,批判前人的“专才教育”。但现在看来,一个好的大学语文老师,应有自己的研究方向,有自己的专业,并在教学中将自己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贯穿于教学。大学语文是基础课程,是公共课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军队理工类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是“万金油”,是没有专业的。

所谓的“大家”,不都是通而专的吗?像朱光潜,既讲授文艺心理学,也讲授雪莱、济慈等人的诗歌;像冯至,既讲授《浮士德》,也研究杜甫;而章太炎、刘师培这些人,更是无所不通。现在的境况,就大不如前了,不仅不太有这样的通才,连做专才研究的也少之又少。很多军校的语文教员怕自己不贴近部队、不联系实际,于是把语文课上成了时政课、上成了思想课,殊不知,语文就是语文,这样的贴近和联系,只会让大学语文失去了自身的魅力与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