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百年经济奇迹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百年经济奇迹(四)——适时转向内需型经济模式
2009-09-24
1875年,贝尔发明的电话
美国出口和人口在世界中的比重
年份出口份额(%)人口比重(%)
1800年 3.2 0.5
1860年 9.8 2.5
1870年 7.9
1880年 13.2 3.6
1900年 15.0 4.8
1910年 12.3 5.3
1913年 12.9
美国也曾高度依赖国际市场
由于新教伦理和清教精神强调工作、清醒、俭省、节欲和严肃的人生态度,并规定了人的道德行为和社会责任,而早期的美国移民大多数为清教徒,因此清教徒的工作伦理和禁欲主义也就成了美国主流社会的精神支柱,消费长期处于被抑制的地位。

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都是“生产英雄”,比如卡内基、洛克菲勒、福特等,他们无一例外地崇尚生产,鄙视享乐,当生产中心论和禁欲主义的传统消费观已深深植根于以这类人物为偶像的美国文化之中时,因此虽然从理论上讲,消费是所有生产的最终目标,但是消费在美国社会中当然只能处于一种边缘化的地位。

连美国总统富兰克林也非常推崇诚实、节俭、克己、守时、勤奋的品质。

韦伯更是把新教伦理包含的“禁欲主义”视为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与源泉。

在重商主义和新教伦理的影响下,早期美国的企业家们内心渴望的是如何把殖民地丰裕的自然资源换成黄金白金的“真财货”,热衷的是海外贸易活动,他们并不期望为自给自足的农民、技工和当地市场服务。

美国早期的国内市场尽管逐渐具备了一定的容量,各州之间的货物交换十分频繁。

但是,内部市场的扩大,并没有削弱美国对国际贸易体系的依赖,美国的支柱性产业,如大宗作物种植、畜牧业、捕鱼业、造船业,都不同程度地依赖外部市场。

18世纪初,1800年美国出口占世界总出口的3。

2%,但是由于当时美国的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0。

5%,如果根据人均产品出口量来衡量,美国的贸易导向性是欧洲的2倍,而出口导向性则是全球整体的5倍多。

比如美国棉花生产在世界棉花市场上处于主导地位,英国棉纺品生产所用的原棉中,美国生产的占了3/4以上。

同时,美国还在多项“三角”贸易中充当中间人,尤其是和邻近的欧洲殖民地之间的贸易。

如果我们以总出口量来衡量贸易倾向,则美国的这一比例可以上升一倍左右。

此后,美国的出口份额相对于世界水平一直在上升,美国比其他国家具有更高的出口导向性的特征,也非常依赖于海外市场。

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美国经济。

这种情况在19世纪末发生了改变,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美国经济。

发挥大国优势,适时转向内需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化、工业化如火如荼地展开并达到高峰,工业化、机械化的高度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1860年至1920年,美国人口增加了两倍多,而制成品增加了12到14倍。

1850年工厂经济在美国刚刚出现,到了20世纪初,美国在工业生产总产值上超过了其他所有国家。

人们原来以为生产的这种高速增长会使整个社会受益,但事实并非如此。

到1880年,经济发展所创造出来的巨大生产力难以为社会所吸纳,钢铁、纺织品器械、缝纫机等众多工业部门中出现了价格下降、产品滞销和工厂倒闭的现象。

曾经作为美国人精神支柱的禁欲主义终究与美国的经济发展现实发生了冲突,阻碍了国内大众消费市场的形成与壮大。

短缺经济为禁欲主义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丰裕经济自形然也就成了对禁欲主义最强劲的挑战。

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管理科学的创新,为美国制造出了越来越多的商品,人们开始摆脱过去经济匮乏的困境,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商品包围。

最终禁欲主义终究没能抵御物质丰裕的诱惑,人们开始有机会享受丰盛物品带来的福利。

可见:
首先,美国大众消费的形成是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

1774-1909年间,美国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大约增长了175倍,或者说以平均每年3。

8%的速度增长,到1913年,美国的实际GDP几乎是阿根廷、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实际GDP总和的6倍。

一战之前美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产品和服务提供国,年总产值大于英国、德国和法国三个主要参战国的总和。

在1899-1919年间制造业数目增加32%,投资增加250%以上,工业产值增加220%。

曾经的小作坊式的制造、印刷、化学和石油等行业,到1919年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巨型工业,而世纪初才诞生的企业工业更成为仅次于钢铁业的重要工业,农业收入从74。

77亿美元提高到159。

07亿美元。

美国国民总收入从20世纪初的365。

57亿美元增加到1920年的604。

11亿美元,人均收入也从480美元增加到567美元。

其次,美国大众消费社会的形成是技术的进步与管理创新的结果。

19世纪以后对人类物质文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发明多出自美国。

例如,电话、无线电及留声机等新技术的出现带来通讯领域的巨大变革,导致大众文化传播的速度更为加快,带来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变迁。

而生产经营管理上具有广泛影响的“泰勒制”和“福特制”也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美国大众消费社会的形成。

泰勒制通过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结果大量物美价廉的商品涌向市场。

“福特制”较“泰勒制”更进一步,大力推广产品标准化、零件规格化、工厂专业化、作业固定化和机器及工具专门化等。

“福特制”的推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通过批量生产把成本降低到最低限度,使美国民众都能有条件购买起小汽车和其他耐用消费品。

最后,美国大众消费的形成是人们消费观念转变的结果。

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莉莎贝思·科恩指出:“在20世纪20年代期间,大众消费——标准化的品牌商品的生产、分配和销售旨在范围最广泛地使公众购买成为可能——越来越普遍。

到了20年代结束之时,大多数美国人不管他们不得不开销了多少钱,都承认大众消费在整个国家购买上的主导地位日益上升。

”其实,社会上依然有一大批人由于工作不稳定而没有过上富裕生活,但在制造商、广告商、大众杂志和电影的引导下,他们的潜意识里进入了这种消费文化所构织的庞大网络。

大众消费为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奠定基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现代大众消费社会的特征在美国愈益明显,既要赚钱又要消费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基本信条。

大众消费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诸如小汽车、电冰箱、洗衣机、吸尘器等商品进入了美国的千家万户,成为多数家庭的生活必需品。

美国并非大众消费的始作俑者,但却后来居上,把大众消费观念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使得消费不再是局限于“有闲”阶级,而逐渐成为弥漫于整个社会的一种时尚观念,也成为不断刺激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这正如历史学家保罗·加农所言:“20世纪的新美国不仅展现出一种政治制度,而且展现出一种受大众消费经济秩序控制的全新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似乎左右了自己的环境,以更适合其效率功能的新价值观取代了传统价值观。


1884年美国全面完成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并于1894年开始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

其实,大众消费社会的形成为美国成为20世纪世界头号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因为:一方面,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使得美国的出口依存度始终保持在10%-15%之间,美国对世界其他经济体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具有更高的经济独立性和自由度;另一方面,美国国内巨大的消费市场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商品形成了强大的购买力,使得美国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贸易伙伴,也使得许多国家对美国经济的依赖性大大增强。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美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济和政治联系也愈来愈紧密,但由此产生的矛盾也越来越多,当这些矛盾无法通过协商予以解决时,在不作为、经济制裁、军事打击三者中,经济制裁是最好的外交政策工具,它可以对被制裁国形成一种心理压力,迫使被制裁国改变不利于美国的政策。

而美国在经济上的超级大国地位是其“和平霸权”政策实施的根基。

1914-1990年期间,美国对外经济制裁大约有115起。

据统计,在从二战结束到1998年全世界共发生的158起经济制裁中,美国单方面实施或参与实施的经济制裁就有115起。

评论
“内需”是发展的一道坎
美国人均消费品流量表
年份全部商品所有日用品低值易耗品半耐用品耐用品服务
1834/1843 85 58 49 8 2 27
1839/1848 89 63 50 10 3 26
1844/1853 99 73 53 15 5 26
1849/1858 107 79 55 18 6 28
1859 115 85 59 20 6 30
1869 108 82 56 17 10 26
1869/1878 115 88 59 20 10 27
1874/1883 137 105 70 23 11 32
1879/1888 151 118 77 26 15 33
1884/1893 152 121 77 27 17 31
1889/1898 153 123 78 27 17 30
1894/1903 170 135 87 30 18 35
1899/1908 192 150 96 34 20 42
在韦伯看来,新教的“禁欲主义”鼓励人们辛勤劳作而反对过度的消费,这自然引导人们以赚钱储蓄为人生的终极目的。

美国的新教伦理及其倡导的“禁欲主义”之所以能成为当年美国人的精神支柱,与当时美国社会普遍面临着的短缺经济的状况是分不开的。

但是,当美国社会生产的商品越来越多,美国民众持有的这种崇尚辛勤劳动而反对过度消费的新教伦理价值观,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使得经济发展所创造出来的巨大生产力难以为社会所吸纳。

钢铁、纺织品器械、缝纫机等众多工业部门中出现了价格下降、产品滞销和工厂倒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美国的进一步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扩大消费培育了美国市场,也使美国经济出现了向内需经济的转型。

中国传统文化中,在家庭和个人消费上强调节欲勤俭,主张精打细算,量入为出,反对奢侈浪费,反对及时行乐。

应该说,这有其合理的一面。

由于古代生产力较为落后,又由于天灾人祸等因素造成产品的缺乏,以及百姓经济购买力不足,促成了勤俭习惯的形成,人们只要“知足”便“常乐”。

美国金融危机以来,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大众媒体,如何让中国人更愿意花钱,从而扩大内需,减少对欧美发达国家的严重外贸依赖成了热门话题。

各种观点层出不穷。

谈到我国内需不足这一状况时,流行的观点包括:我国目前消费信息不对称、消费信息成本上升、缺乏可靠信息渠道的现状导致居民主观消费知识停留在较低水平,从而对其消费意愿产生了负面影响;我国居民总体上的风险容忍水平比西方消费者要低,对待消费风险的态度一般也倾向于规避;崇尚节俭的消费文化导致我国居民消费意愿偏低从而约束了居民消费意愿的增强,民众的高储蓄、低消费倾向严重;收入差距扩大,使得中低收入人群很难形成强有力的消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使得民众的未来生活充满不确定性,所以往往通过储蓄来提高心理安全感,等等。

所上所述,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的因素很多,要具体地、历史地进行分析和解剖,从而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不过,从美国以及世界上其它国家的经验来看,内需的启动,首先要有比较充裕的商品,其次,居民的钱包要暖和,再者,人们对未来要有良好的预期。

马歇尔就认为,节俭对许多人来说是受制于生活的一度拮据而产生的条件反射行为。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更崇尚和受制于节俭的道德信念,并在生活的艰辛和磨难中无数次体会到它存在的合理性。

如马克思所言,任何上层建筑都决定于其经济基础。

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节俭是由其在相当长时期处于短缺状态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可见,扩大内需不仅需要中国进一步发展经济,提高生产效率,丰富物质产品供应,还需要改善收入分配状况,切实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相对收入水平。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传统美德节俭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大众消费社会的形成也绝非一日之功,还需要有关部门逐步培养和引导。

另外,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消除老百姓消费的“后顾之忧”。

世界百年经济奇迹借鉴篇·美国(1820-1914)全面工业化的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