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道德哲学中的情感问题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德道德哲学中的情感问题研究
康德的道德哲学一直有一种纯然理性化的外观,这与康德在道德哲学中对待理性与情感的不同态度紧密相关。虽然理性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处于奠基的位置,是判断道德善恶的最终根据,但是对康德道德哲学的完整把握却必须基于理性和情感两个维度,情感问题对理解康德的道德哲学同样不可或缺,因为只有通过情感,康德的道德哲学才真正开出了人类学的维度。如果道德法则是属于全体理性存在者的共同法则的话,由情感彰显出的正是人这种有限的理性存在者的伦理处境。因此情感恰恰是一个最好的切入口,借此可以展现出康德对既理性又有限的存在者的伦理思考。鉴于康德道德哲学涉及到的情感相当芜杂,只有把情感放在道德哲学的整体框架中去理解,即从情感与道德哲学总体目标的关系上去把握,才能使各类情感的地位和作用一目了然。自始至终,康德道德哲学的目标都是为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并构建道德形而上学。这个目标不论是在前批判时期还是在批判时期都在引导着康德的伦理思考。因此各类情感的存在都服务于构建道德形而上学的最终目标。由于康德的道德哲学存在着一种动态的发展,所以就需要考察情感在构建道德形而上学的不同阶段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发挥的不同作用,以及与理性的不同关系。大体按照时间顺序,康德的道德哲学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道德形而上学的酝酿阶段、奠基阶段、完成阶段和道德形而上学的运用及由道德领域向非道德领域的扩展(简称“应用与扩展”阶段)。酝酿阶段对应于康德的前批判时期,此时康德的道德思想尚未成熟,仍然在不断地摸索。在这一阶段
里康德的道德思想先后受到哈奇森和卢梭的巨大影响,道德哲学也表现为从情感主义向理性主义的过渡。从奠基阶段开始,康德的道德哲学就进入了成熟阶段。在奠基阶段,虽然道德形而上学体系还没有建立,但为道德寻求最初根据的任务已率先完成。出于为道德奠基的考虑,这一阶段是康德最排斥情感的阶段,受到关注的情感也仅仅是敬重感。这一时期的主要文本是《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和《实践理性批判》。完成阶段主要对应的是康德最后的道德哲学著作《道德形而上学》,那些原本被拒斥或忽视的道德情感都被纳入到了道德形而上学之中,在道德形而上学的框架内占有了一席之地,不过康德对这些道德情感都给出了不同于情感主义伦理学的解释。最后,道德形而上学在一种道德目的论的视角下扩展到了一些非道德的领域,比如美学、教育、社会、历史和宗教领域。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在道德目的论之下被统一为一个动态的有机整体,在其中那些能够有利于人的道德教化的非道德情感都得到了康德一定程度的肯定。本文根据以上康德道德哲学的四个阶段相应地分为四章,第一章处理前批判时期康德道德哲学中的情感,后三章处理批判时期的情感。总地来说,存在于康德道德哲学成熟时期(后三个阶段)的情感包括三大类型:作为动机的道德情感、支持性的道德情感和道德目的论下的非道德情感。每一类型下面又包含着不同种类的情感。其中,作为动机的道德情感原则上只有敬重感,但在宽泛的意义上也包含道德的兴趣和良知。支持性的道德情感包含作为义务的良知、爱、同情、友谊等,他们从情感主义者所认为的道德动机的位置退下来,转而充当动机的
支持者和协助者。在此需要区分作为道德情感的爱、同情和友谊与作为自然情感的爱、同情和友谊,只有前者才能成为义务,后者只有在使前者得以可能的意义上才作为一种间接义务而存在。道德目的论下的非道德情感包括审美情感、宗教情感(虔敬)和部分自然情感,也包括作为自然情感的爱、同情和友谊,它们共同地在一种道德目的论的视角下促进着人的道德教化。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主导的情感类型:在奠基阶段是作为动机的道德情感,在完成阶段是支持性的道德情感,而在运用和扩展中是道德目的论下的非道德情感。这样的安排完全是行文的需要,实际上在后的阶段总是要把在前的阶段容纳其中,所以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完成阶段就包含着道德奠基中的成就,敬重感也就不可避免地被容纳其中。在最后的运用和扩展中,道德形而上学是作为前提出现的,所以最后的阶段是包含着道德形而上学及其应用与扩展的完整形态的,在其中前面的两类道德情感和道德目的论下的非道德情感共同致力于人类的道德教化。由于情感与有限的理性者的身份密不可分,它特别地体现出了人作为有限的理性存在者的特性,所以对每一类型情感的论述都是从对人这种有限理性者的某一方面的刻画开始的。与三种类型的情感相对应,这样的刻画一共也有三次。三次刻画的核心不同,第一次基于理性能否完全规定意志,第二次基于人性的根本恶,第三次基于人的社会性。这三次刻画也是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同样在后的刻画也把在前的刻画包含其中,并在此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的内容。通过对康德道德哲学中的情感因素的挖掘,可以说,康德的道德哲学并不如人们原本想象的那样冰冷,康德的道德哲
学是有情的。这里的“有情”是双重意义上的,其一是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存在着比人们想象得更多的情感;其二是在康德道德哲学冰冷的外衣下还掩藏着一颗对人类充满浓情蜜意的心,康德对情感的限制与运用都出自这颗温暖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