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及其有效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及其有效培养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社会服务职能转型也在不断深化,对高校教师的能力及水平要求在不断提高,在高校教育系统之外,具备高水平服务社会能力的高校教师成为地方高校教师的发展方向。培养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对提高高校学生素质水平和人才培养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有效培养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对推进高校教育转型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分析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探讨有效培养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途径。
标签:社会服务能力;高校教师;培养
一、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现状分析
当下在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转型过程中,教师社会服务职能也在转型,教师在专业能力和社会职责上随着时代发展的需求逐渐增加,从社会服务意识、技术开发服务能力、高技能人才培养服务能力、企业发展咨询服务能力、项目承接与联合创业能力几个方面综合考量高校教师,现阶段地方高校教师专业能力方面尚有不完善的地方,教师自身因素对能力培养发展也有一定影响。教师职责要求教师具备服务社会意识和能力,在科研贡献上为地方社会教育发展承担更多的社会服务职能。
高校教师在社会服务观念方面存在偏差,在政府主导的高校教育体系下,政府政策不到位,考评机制错位。现代教育中,一些人普遍认同传统的教书育人方式,现代高校教育中对教师学术科研能力的重视不断深化,但对培养教师的社会服务意识方面缺乏正确引导。一些高校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服务社会意识并不强。高校与社会企业建立合作联系,教师在实践交流中深入企业调研,对社会人才培养工作及时做出调整,这是高校教师的主要职责,其实质是为了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地方高校自主开展社会服务的机制不断完善,但针对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要求和观念培养不断完善,导致教师参加社会服务活动的积极性下降,这在地方高校中比较常见。近年来,高校对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视更甚于對教学能力及水平的评定,在收入分配、职称评定上,只量化考核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对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的评定却明显缺失。如一些在社会经济技术方面有一定贡献的教师为企业发展带来较大社会影响,却得不到实质性奖励或支持,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教师参与社会服务工作的积极性。
二、有效培养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途径
1.增强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责任感、社会认同感
目前社会各界对高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实践认识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但在深化教师社会服务实践认识方面,还需要正确引导,从社会层面接纳和认可教师的社会服务行为,更需要大众宣传和支持高校教育培养理念。增强地方高校教师自身对社会服务能力的认识,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在社会认同的前提下逐渐形成
良好的社会氛围,教师在社会实践中的社会服务责任感才会不断增强,才能提高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
2.建立健全改革高校服务评价制度体制
地方高校应完善服务评价与经济利益挂钩的相关制度,及时建立符合时代发展的合理的服务评价制度和体制。坚持以提高教师服务能力为导向,重视服务评价制度的质量、社会性及教育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同时在教师考核内容中纳入服务评价内容,重视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在教师专业能力水平考核中的作用。
3.创新高校教师专业培养和发展模式
要重视高校教师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教师角色由学生角色转化而来,因此,应在高校教师研究生教育中融入社会服务能力环节,强化其社会服务意识。同时对高校教师的入职教育和职后教育培训也应定期进行,建立教师服务学习制度,鼓励教师在社会发展中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为社会经济发展多做贡献。
高校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重要力量,教师是高校改革中的主力军,因此,应优化高校社会服务转型的环境条件,为培养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打好基础,重视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完善,提高从事社会服务工作人才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赵珂,吴昊.高校教师多元化培训培养体系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21):133-137.
[2]曹如军.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内涵与生成逻辑[J].江苏高教,2013(2):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