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总目标,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版课标将实验版课标中的“实践与综合应用”改为“综合与实践”,其目的是更好地落实“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总目标,促进学生全面、有个性地发展。为此,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以及学段目标,合理设计并组织实施“综合与实践”活动。

注重实践积累经验

——“综合与实践”第一学段教学建议

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余跃明

一、知变化,明方向

从实验版课标和2011年版课标“总目标”“学段目标”“内容”等方面进行比较,“综合与实践”领域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

变化1 总目标指向更明确,多处新出现“综合实践活动”字眼,增强落实本领域目标的意识。“知识技能”方面强调“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思考”方面强调“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问题解决”方面强调“初步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发展创新意识”;“情感态度”方面强调在活动中“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了解数学的价值”。

变化2在学段“课程内容”中把第一、二、三学段统称为“综合与实践”,这是因为“综合”与“实践”是实施本领域目标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有所侧重,不能绝然分开。第一学段侧重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同时必须体验“运用”比较单一的知识、方法等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接触“综合”运用。第二学段侧重让学生体验发现、提出、分析和“综合”运用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要“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

变化3 在学段“课程内容”中实验版课标第一学段比较详细地规定实践活动的方式是“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合作与交流”,留给教师自主发展的空间小,不利于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还过于强调“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忽视了过程与方法。2011年版课标保留了“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对实践活动方式不作规定,强调让学生“体验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和“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因此,教师要合理把握“感受”“体验”“初步”“了解”“理解”五个目标动词。

第一学段“综合与实践”的内容包括数学与数学、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等,在每册教材中编排有一两个专题内容,还有编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生活体验,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学习统计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调查“使用塑料袋的只数”“学生近视眼的人数”等。其二,知识应用。如北师版二年级上册《节日广场》是“数一数与乘法、乘法口诀、观察物体”三个单元知识的综合应用。其三,方法应用。如北师版三年级下册体育中的数学《比赛场次》,让学生应用列举、画图、列表等方法解决简单数学问题。其四,现代数学学习。如北师版等版本教材中简单的优化组合、排列组合、鸡兔同笼等内容,让学生初步接触“优选法”等现代数学思想方法。

二、思策略,活运用

2011年版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有别于教学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应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全程参与、经历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本学段实施“综合与实践”活动时,教师应力求体现自主性、开放性、过程性、实践性。活动过程一般应包含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综合与实践”的问题可以在进行课前调查后提出,也可以在课内生成。问题的内容可以来自生活,也可以来学生自已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来自现代数学思想的初步学习。问题可以来自教材,也可以来自教师和学生。由于本学段学生的调查能力、问题意识和提问题的能力有限,所以仅要求学生“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提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第二环节,实践运用。鉴于本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的度。一要把握好过程目标的度。教师要重视让学生自主参与、全程参与实

践活动,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获得直接经验。二要准确把握内容难易的度。教学时,只要求一、二年级学生运用比较单一的知识或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三年级学生初步接触“综合运用”。三要把握好结果目标的度。教师要深入理解“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了解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的内涵。同时,教师还要根据本学段学生的特点,正确处理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的关系,由“重扶轻放”逐步过渡到“轻扶重放”。

第三个环节,交流提升。本学段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动手实践是抽象思维基础,实践应用——观察发现——交流提升是培养学生数学思考方法以及概括能力的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是第三个阶段的基础,第三个阶段是前两个阶段的提升。教师要提供充分的时空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并及时捕捉和利用一般资源、错误资源和创新资源;要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从不完整到比较完整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用生活语言到初步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要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初步学会从部分到整体进行观察,从个别到一般进行分析推理,从具体到抽象进行归纳概括,从而发现和学会一些比较简单的解决问题策略和数学思考方法。

第四个环节,反思评价。2011年版课标“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第一学段没有明确要求,但在第二学段的内容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应用与反思”的要求。“万丈高楼平地起”,第一学段是第二学段的基础。要逐步让学生了解“反思评价”方法,可以按小问题引路(发现了什么规律,学会了什么方法,通过什么途径来学习,在活动中有什么感受)→大问题启发(有什么收获)→独立反思的思路逐步推进。

以问题为载体以过程为核心

——“综合与实践”第二学段教学建议

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林至元

2011年版课标在“综合与实践”教学目标、课程具体内容方面有一些新变化,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在第二学段中提出了一些新要求,正确理解与把握“综合与实践”领域第二学段课程内容变化以及相应的教学策略,对数学教学是十分有益的。

一、“综合与实践”具体课程内容的变化

把握2011年版课标在教学目标与课程具体内容方面有哪些新变化是有效进行教学的前提。2011年版课标对“综合与实践”教学目标的具体阐述增加了“参与综合与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

“综合与实践”课程内容中显著的变化有二:一是明确提出“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二是将实验版课标中“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变化为“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根据“综合与实践”课程内容的变化,为达成“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学目标。我们提出,以“问题为载体,过程为核心”的第二学段教学策略。

二、选择“综合性”问题是“综合与实践”教学的“本”

2011年版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要使学生能充分、自主地参与“综合与实践”活动,选择恰当的问题是关键。“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所以活动组织和设计的关键是“问题”或“问题组”,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