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贸易条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贸易政策
各国普遍运用恰当的经济政策特别是贸易政策
干预进出口,改善贸易条件 从出口看,贸易大国利用其在世界市场上的垄 断地位,影响本国出口产品的世界价格 从进口看,一国的需求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政 府有关政策的影响,从而对进口商品的价格发 生作用。 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一国的关税政策甚至能直 接改善本国的贸易条件(如印度提高对进口原 油征税) 最适当关税,是指这样一种关税,它能通过改 善贸易条件、克服由于减少贸易量而产生的负 效应而使净福利达到最大化。
是印度经济学家巴格瓦蒂于1958年 针对当时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不断恶 化”这一国际贸易现实而提出的。 其基本涵义是:“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而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外贸增长” 贫困化增长机制:产出增加 供给远 大于需求 价格大幅下跌 不得 不增加出口 贸易条件持续恶化
贫困化增长的条件
增长只发生在出口部门
普雷维什-辛格命题
小结
掌握 – 贸易条件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 – 提供曲线和均衡贸易条件 – 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 贫困化增长的含义 – 中心-外围理论 – 贸易条件恶化论
作业
一
二、2、3、5、10
战后制成品贸易大幅增长的原因
第一,发达国家的科技进步导致更加经济有效
地使用原料 第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使得较多的原料 首先在国内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工 第三,战后合成原料工业迅速发展减少了天然 原料的使用 第四,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率获得显著增长, 并供过于求,使农产品国际市场价格下跌 第五,发达国家国内需求类型的变化导致制造 业结构的变化
贸易条件的均衡
A
Y
Te E
TF
B
W2 W0
W1
R
C1 O
C0 X
C2பைடு நூலகம்
贸易条件的移动
Y W0 W1
A E
T1
T2
B
F
W2
G
C2 C1
C0 X
返回
贸易格局与贸易条件变动
生产要素的增长
技术进步 商品结构
贸易政策
技术贸易
国际收入转移
生产要素的增长
中性增长与不平衡增长 罗勃津斯基定理 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某种生产要素
技术贸易
引进偏向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技术,势必增加劳
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如果世界市场上该产品已 供过于求,势必导致世界价格的下降和贸易条 件的恶化 引进偏向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技术,会减少资本 密集型产品的进口,随着进口替代的发展和对 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及创新,不仅可以改变 进口结构,而且还能改变产业结构,从而改变 出口商品的构成
要素贸易条件指数
出口部门 商品贸易条件+要素生产率 进口竞争部门 单项要素贸易条件
S ( PX / PM ) Z X
S=(95/110)*130=112.27 S=(80/110)*130=94.55 双项要素贸易条件
D ( PX / PM )(Z X / Z M ) 100
的增长会使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生产扩大, 使密集使用其他要素的商品生产缩小。 生产要素不平衡增长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劳动密集 资本密集 产品出口 产品进口 劳动力增 增加 加 资本增加 减少 增加 减少 劳动密集 产品进口 减少 增加 资本密集 产品出口 减少 增加
贫困化增长
“贫困化增长”亦称“悲惨的增长”,
辛格的贸易条件恶化论
“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另外一个先驱者,著名的发展
经济学家汉斯•辛格则根据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 情况,开始扩展这一理论的应用领域。他注意到发展 中国家越来越多地出口制成品的事实,开始将“贸易 条件恶化论”拓宽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发展 中国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恶化比率高于发达国家初 级产品贸易条件的恶化比率;(2)发展中国家出口制 成品的价格比发达国家出口制成品的价格下降得更快; (3)初级产品占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的较高比重意味 着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恶化对它们的影响更甚于发达国 家。这样,辛格改变了“贸易条件恶化论”过去对第 三点的侧重,而更多地强调前两点,并由此得出结论 说,发展中国家以出口劳动密集型制成品替代出口初 级产品,实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其结果只能是转换 了贸易条件恶化的内容,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中 国家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问题。
贸易条件
R
80
粮食
40 O'
60
衣服
CA
EB 50
30
EA
衣服
F O 50
粮食
100
贸 易 后 两 种 商 品 交 换 比 例 和 贸 易 利 益 的
贸易条件 , 作为一个“交换效率”指标 , 是衡量一国 获取贸易利益空间大小的重要指标。 在传统贸易理论框架中 , 它被定义为一国出口与进口 的交换比率 , 即随着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于进口商品 价格的变化 , 出口每单位商品所能换回的进口商品 的数量。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 产业内贸易、 公司内贸易迅速发展 , 中间品贸易比重越来越高 , 传统贸易条件已很难准确地评估一国贸易的盈利能 力 , 因为现代贸易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已取决于进口 成本的变动和在本国的增值程度。贸易条件的变化 不仅可以反映一国贸易获利程度的高低 , 而且可以 反映一国出口竞争力的优劣 , 从而为政府制定贸易 政策提供重要参考。
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是一国以出口交换进口的条件,
是两国进行贸易时的交换比率
– 表示方式:1、用物物交换表示 2、用价格表示——价格指数——贸易条件指 数
贸易条件指数
商品贸易条件指数
要素贸易条件指数 收入贸易条件指数
商品贸易条件指数
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
价格指数之比。 表示一国每出口一单位商品可以获得多少单位 的进口商品 计算公式: T=(95/110)*100=86.3 贸易条件的实质是国际贸易利益的分割问题 商品贸易条件指数的下降并不必定意味着一国 贸易利益的减少,还必须结合其他因素进行具 体分析,才能做出合理判断。
– – D=(95/110)(130/105)*100=106.92 D=(95/110)(130/120)*100=94
收入贸易条件指数
表示用出口支付进口的能力
I ( PX / PM )Q X
I=(95/110)*120=103.63 I=(95/110)*115=99.32
贸易条件决定理论
制成品贸易条件趋向改善,而初级产品贸易条
件趋向恶化 Q / Q e 需求收入弹性 Y / Y 一般地,食品等生活必需品e<1,奢侈品e>1;国 际贸易中,初级产品e<1,制成品e>1 恩格尔法则:收入增加会使花费在食品上的消 费支出的比重减少 随着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提高,需求会转向制 成品,是制成品出口国贸易条件改善,而使初 级产品出口国贸易条件恶化
原因:
第一,技术进步的利益在中心与外围之间的不平等分
配,是造成后者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重要机制。 第二,贸易周期运动对中心与外围的不同影响,也是 外围国家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重要原因。 第三,初级产品不利的需求条件,则是外围国家贸易 条件长期恶化的更为重要的原因。 最后,世界经济动力中心的低进口系数,同样要对初 级产品贸易条件的恶化负责。 正是由于上述因素的作用,外围国家初级产品贸易条 件的长期恶化不仅是一种历史事实的真实反映,而且 还反映了一种历史趋势,这种趋势必然会继续下去。 这是由资本主义的“中心—外围”体系的特点所决定 的,因为在这种体系中,技术进步的利益主要集中于 中心国家,而没有使世界体系中的外围国家获得相应 的利益。只要“中心—外围”体系的现存特点不加以 克服,那么外围国家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趋势就是不 可能逆转的。
相互需求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 穆勒(1806-1873)
从需求分析入手,解决国际交换比例的
实现问题 主要内容
– 比较成本确定贸易条件的上下限► – 相互需求状况决定具体的贸易条件 – 相互需求强度影响贸易利益的分割
提供曲线与贸易条件的均衡
马歇尔用提供曲线说明供给和需求如何
决定均衡的贸易条件 提供曲线:在各种贸易条件下,一国为 了达到最高的福利水平所愿意进行的各 种进出口组合。
极端缺乏产业结构调整能力 出口扩张导致进口竞争产品生产减少
外国对本国增长的出口产品的需求几乎
无弹性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的类型 – 中性技术进步 – 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释放劳动) – 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释放资本)
技术进步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 如同生产要素增加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商品结构
不平等交换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学派的不平等交换理论
西方经济学家的不平等交换理论
• • • • • 中心-外围论 贸易条件恶化论 不平等工资论 不平等交换与发展论 规模经济与南北不平衡发展理论
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论
1949年5月,普雷维什向成立不久的联合国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
(以下简称拉美经委会)提交了一份题为《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 其主要问题》的报告,正式提出了“贸易条件恶化论”。在这份报 告中,普雷维什利用联合国在同年2月发表的一份文件,《不发达 国家进口品和出口品的相对价格》所提供的数据,考察了1876— 1938年间英国进出口产品的平均价格指数。在普雷维什看来,英国 作为世界经济的中心,它进口的主要是初级产品,出口的多为制成 品,所以它的进口和出口可以分别代表这一时期初级产品和工业制 成品的世界价格。他以1876—1880年的价格指数为100,计算出以 后各年的原材料价格与制成品价格之比,即为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 的贸易条件。计算的结果表明,除了1881—1885年的价格比例为 102.4,有略微的上升以外,其余各年的价格比例均呈下降趋势, 到1936—1938年已降至64.1。也就是说,一定量的原材料在19世纪 70年代所能购买到的制成品,到20世纪30年代只能买到其中的64.1 %了。 普雷维什由此得出结论说: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贸易条 件存在长期恶化的趋势。 普雷维什认为,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这种不利趋势,是殖民时代 遗留下来的国际分工的必然结果。由这种国际分工所形成的“中 心—外围”体系,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和不平等性,滋 生了诸多不利于外围国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内在因素。
(1)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外围国家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中心国家则 以出口制成品为主。外围国家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相对中心国家的 工业制成品而言,呈现出长期恶化的趋势。D•沙普斯福德指出,在 1900—1982年间,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每年都下降1.29%。 而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4年的一份报告中同样证明了初级产品贸易条 件的恶化趋势,它指出1968—1987年间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每年都 下降1.52%。 (2)外围国家的初级产品相对中心国家的初级产品来说,其贸易条件 同样也在恶化。汉斯•辛格指出,1954—1972年间,发达国家的初 级产品单位价格每年平均下降0.73%,而同期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 品价格则年均下降了1.82%。 联合国在2000年1月发布的统计材料 中指出,1980—1999年第一季度,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 品出口价格指数分别下降了25%和58%。 (3)外围国家的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与中心国家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的 工业制成品之间的贸易条件也在下降。汉斯和沙卡等人的研究为该 论点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他们通过对29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 1965—1985年期间出口制成品贸易条件的变化情况进行的统计分析 表明,这29个国家出口制成品的价格指数年均下降0.65%。 (4)相对于中心国家而言,外围国家的贸易条件存在着长期恶化的趋 势。世界银行在《1997年世界发展指标》中指出,1980—1995年 间,低收入国家的商品贸易条件(NBTT)和收入贸易条件(ITT) 都呈下降趋势:如果以1987年为100,那么这两项指标分别从121 和105下降为91和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