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堤阻敌_以黄制敌_论1938_1945年间国民党在黄泛区的抗战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筑堤阻敌,以黄制敌

———论1938-1945年间国民党在黄泛区的抗战策略

●渠长根

摘 要:花园口决堤后,黄泛区成为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新战场。新黄河像一条军事分界线,把中日两国军队分隔在西、东两侧。修筑新黄河大堤,束水防泛,和决堤放水,利用黄河水力,冲击、打击日军是中国军队抗击侵略者的天然武器。

关键词:新黄河;军事分界线;筑堤束水;决堤放水

中图分类号:E2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451(2004)03-0048-06

1938年6月,中国军队为阻止日本侵略者沿陇海线和京汉线西进南下,会攻中国战时首都武汉的企图,在河南中牟赵口和郑州花园口决开黄河南岸大堤。黄河从花园口折向东南,流经河南、安徽和江苏三省,夺淮河水道、汇入长江,最后注入东海。决口改道后的黄河,其中下游在豫东、皖北和苏北地区形成了巨大的地障———黄泛区。分居西东两岸的中日两国军队隔河对峙,新黄河成了军事分界线。中国军队继续贯彻以水代兵、以黄制敌的策略,在新黄河西岸修筑了防泛大堤,利用黄水给日军以威胁,并相机越过黄河打击敌人。日军针锋相对,也在东岸修筑了防泛大堤。中国军队利用大堤的护拦作用,多次决堤放水,驱使黄水向东泛滥,淹没日军和伪军,逼迫日伪政权后退。在1938年以后的抗日战争中,新黄河成了中国军队牵制和打击日军的重要工具。

花园口决堤之后,中国第一战区与黄河水利委员会共同制定了河防国防兼顾的以黄治敌策略:(一)不使溃口断流,亦不使溃口集流。(二)东坝头以下之缺口听其自然,俾泛水分散成滩,使敌军重兵器不易运输,阻敌西进。(三)加强花园口溃口西坝头,设法相机挑溜分入故道,破坏敌方之新汴铁路联络运输之企图①。同时,本着“能救一分民命即培一分元气,亦即无形中增加一分抗敌实力”②的精神,中国军政当局除了通过新筑大型堤坝束水导水外,还根据军情变化的态势,不断地修理、疏导豫东地区的各种河沟水道,充分发挥黄水的地障作用,威慑和牵制日军。

1938年7月,黄河水利委员会会同河南省政府及其他部门,组成了“防泛新堤工赈委员会”,以河南省政府委员齐真如为主任委员,修筑防泛西堤(因别于改道前的黄河旧堤,此后所修新黄河大堤也称新堤)③。新堤沿泛区西岸,自郑州西边的广武县李西河黄河南岸大堤起,至郑县境唐庄(今郑州东郊圃田镇东)陇海路基止,全长三十四公里。修筑时动员郑县、广武县的民工,实行以工代赈,后因时至大汛期间,加以工款不济,只修了花园口以下到郑县唐庄的长二十四公里的堤段。这段新堤虽然不是很长,但是,由于束水淤阻横断了陇海铁路,使日军只能望河兴叹而无法重建嫁接陇海线向西推进。

花园口夺流的黄水首先顶冲郑县京水镇一带,花园口附近又沿索须河回流倒灌,危及花园口以西的黄河大堤和附近的军事设施。而这里因扼守郑州门户,又控制着决口源头,所以既是防洪的重点,又是军事上的防守据点。于是,1939年4月,黄河水利委员会成立花京大堤工程处,与第一战区在花园口以西修筑核桃园至京水镇小辛庄的长八公里军工堤防一道。但是,因为堤西的索须河及其山溪无泄水设备,6、7月间经过山洪雨水冲刷大部分塌蛰,沿岸军工设施也暴露在对岸日军目标之下。第三集团军总部呈请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转呈中国军事领导机关核准加修花京大堤,并加筑掩体和泄水设备,以资军用。工程于10月底完成,顶宽四米,高出地面二至三米,内外坡1∶2,自小辛庄向南延伸到贾鲁河岸,共长九点七八四公里,另外修筑掩蔽室三十二座、泄水口六处,挑水坝八座,并加修各种埽工数十段④。

1939年5-7月,河南省政府会同黄河水利委员会及其他有关部门组成“河南省续修黄河防泛新堤工赈委员会”,组织沿河各县民工继续修筑延伸唐庄以南的新堤,一直到豫皖交界地段。新堤沿泛区西涯经中牟、开封、尉氏、扶沟、西华、商水、淮阳、项城、沈丘到安徽界首为止,全长二百六十六公里,完成土方三百四十万立方米。新堤顶高四至五米,高出地面一米半至三米。只是由于赶工抢修,堤身窄矮,又未行硪,工程质量较差。然而,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条狭长的束带,把河南境内的新黄河从西边尽可能地给维护起来了。

整个防泛西堤筑成以后,即移交黄河水利委员会河南黄河修防处接管,常年驻工防卫。后来,军事形势越来越紧张,河南省政府和黄委会向西迁移,黄河堤防的防守事宜由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及苏鲁豫皖边区总司令部部署,具体由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何柱国负责。

新堤建成后,由河南黄河修防处接管,为此专门成立了三个修防段。其中,防泛新堤第一段:自广武县李西河起,越索须河入郑县境,经东赵、金家堤沿贾鲁河入中牟境,经蒋冲、毕虎、小潘庄、古城至胡辛庄入开封境,经高庙、后曹牛庄入尉氏境,经水黄、北曹、荣村、马立厢至小岗杨止。该段堤长一百一十七公里,历经郑县、中牟、开封、尉氏四个县,指挥部设在尉氏寺前张。防泛新堤第二段:自尉氏小岗杨入扶沟县境,经韩寺营、寺院庄、白潭,沿贾鲁河右岸至吕潭南越贾鲁河经坡谢至道陵岗入西华县境,经刘干城、徐楼、胡楼复沿贾鲁河左岸至毕口入淮阳境,再经李方口、下炉、八里棚与周口护寨堤相连。该段堤长九十八公里,历经扶沟、西华、淮阳三县,指挥部设在扶沟吕潭。防泛新堤第三段:自周口南寨沿沙河右岸经康湾、牛滩入商水县境,经李埠口、苑楼又入淮阳境,经苑寨、郭埠口、水寨至苏庄入项城县境,经槐店南关、陈口至孙营入沈丘县境,经戴寨、卜楼至豫皖交界的界首止。该段堤长约一百公里,历经商水、淮阳、项城、沈丘四县,指挥部设在淮阳水寨⑤。

1939年7月,中国军事领导机关提出“河防即是国防,治河即是卫国”的口号,把防泛西堤作为前线阵地,要求严加防守,黄河成为抗战时期的国防线。

1940年以后,黄河两岸的战局较为稳定。为继续贯彻以黄治敌的原则,当年2月7日,蒋介石致电黄河水利委员会,指示处理黄泛的办法:“(一)查黄泛所以阻敌西侵、屏蔽宛洛,而大河北岸数十万国军之后防补给及陪都外围翼侧之安全,胥赖此保障,故依军事第一,胜利第一之原则,不能以民生关系分疏黄泛归槽,减少阻敌力量;(二)且黄水泛滥就现有形势已将三载,沿泛居民或已迁徙,或已习于沿泛围筑堤垛保护田亩,无复当年痛苦,如使黄水再改流,反使人民重遭流离之苦……(三)、(四)、(五)基于上述对豫、皖黄泛应维持现有形势。”⑥

1940年7月,泛区主流东移,东岸太康境内王盘一带民埝冲决,河水漫向东南,流入涡河。1941年凌汛期间,又决太康王子集,6月再决逊母口、姜庄寨,加大了过水流量,涡河一带走水约占全泛区水量百分之八十多,老泛区仅占百分之二十左右,泛水主流由尉氏,经太康、淮阳、鹿邑,沿西肥河漫流入淮河。当时淮阳县城,处于涡河以南沙河以北地势较高地带,一直未被泛水波及,是日军在泛区以南唯一的据点。若淮阳以南沙河以北泛区断流,淮阳的日军就可以无阻碍地长驱南犯。因此,第一战区和当地政府深怕泛水全部进入涡河。为保持淮阳以南的泛水不断流,但又不使泛流太多造成黄河夺沙,又于1941年初在泛区东岸成立了阻塞王盘工程处,堵塞王盘一带口门二处,并复堤六公里,修筑柳坝十余道,使大溜移至王盘以上江村口门附近上下,减轻了入涡的流势。同时在周口成立了整理沙河工程委员会,将沙河以北黄河入沙河的十一道串沟,堵塞八道,保留三道,并于周口至淮阳济桥段修筑沙河北堤长四十公里,既不使泛水大量进入沙河,又不使淮阳以南泛水断流,起到了阻敌的作用。

防泛西堤在修筑的时候,正值抗战艰难时期,人民疾苦,运输困难,又缺乏石料,防洪工程多是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加之是仓促施工,土质沙松,又未行硪,御水能力较差。同时河面宽阔,风浪严重,汊流众多,流势多变,一遇大溜冲刷或较大风浪拍击,如抢护不及,即决堤为患。因此,防泛西堤修成后,决堤事件非常频繁。决口最严重的,一为尉氏荣村口。1943年1月,黄河携带冰凌而下,水势陡涨一至二米,荣村堤段发现大小漏洞三十余处,堵塞了二十余处,尚余四处因料物不济,口门扩大,2月初方才堵复。同年5月麦黄时节,黄水上涨,原堵口处又告溃决,一直到11月才合拢。1944年8月又在荣村决口,因正值日军西犯,约在1945年方堵合。另一处决口最严重的为西华道陵岗。1942年8月花园口流量为每秒一万四千立方米,道陵岗堤段上下决口七处,到年底堵了六处口门,惟第一口门到1943年4月才堵合。这年5月发生飓风,道陵岗二次决口,到年底堵复。

1943年大复堤。自黄河南泛到1942年,由于泛区连年淤积,堤身高度不足,洪水时常漫溢为患。1942年河南省发生严重旱灾,民生凄苦,加上工款不济,无力施修。当年12月苏鲁豫皖边区总司令汤恩伯召集黄委会及苏鲁豫皖四省的代表,在安徽临泉开会,研究河防问题。会议决定成立黄河视察团,以边区总司令部高参钟定军为团长,视察范围上自河南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