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起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的起源
•龙应当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即文字未成形时期,即已经深深根植于中华大地先民的心中,并被人们广为认识和尊崇。

为什么先民会尊崇龙?龙的来源根在哪里?我认为其根源还是人与自然解不开的渊源关系,是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一)龙的直接来源是自然界雷电现象:其声音来自于雷的声音“隆隆”之long,其形象部分来自于闪电的形状。

龙与雷的关系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印证。

证据一:易经。

经过对天然石龙和易经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人们是从天上雷电现象的启发中才有了“龙”的概念,因此龙的来源,首先是因为自然界的“雷电”。

•在现有文字记载中,《易经》应是人们将雷与龙相联系的最早的记载,先民早就有意把龙与雷进行了联系。

《易经》震卦在动物取象时,即是以龙来取象的,在八卦中,只有龙是一种虚无的形象。

其他七个卦皆是以实有动物比象的。

如:乾象马、坤象牛、艮象狗、巽象鸡、兑象羊、坎象豕、离象雉。

人们把震卦的动物比象取为龙,意思是说龙具有这种巨大的震动的功能。

在大自然中,雷电的震动威力是无与伦比的。

先民把龙与雷电比似,其一,是以雷“隆隆”之声为“龙”
命名,其二以闪电的形状来比拟龙的形体。

从这一点说,龙是多种动物特征的说法,就站不住脚了。

证据二、神话传说
•人们把龙与雷相联系的又一证据,就是神话传说,我们知道,龙是管水的神,人们祈风求雨是要祭龙的,从很早就传下来的传统,祭龙求雨,干旱时人们以各种形式祭龙、求龙王爷下雨。

这也说明,人们早就认识到龙与雷的关系,因为雷电是下雨的准备,特别是在夏秋季节,雷电现象是下雨的前兆,人们也误认为雨是由雷电引来的,故而对雷才这么敬畏。

祈雨—求雷—祭龙,顺着这条线,自然可以看出,龙与雷的关系。

这不是很随便的联系,也不是无根源的指代,更加印证了中华大地人类早期即已认识到龙来自自然界的雷电。

证据三:《说文解字》一书
•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对“龙”下定义的:“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古人在造字、释义过程中,很自然描写出了“龙”的来源,“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这不恰恰是对雷电现象的描述?我们知道,在中原地代,四时季节非常分明,中国古代的历法即是从这一带发明的,历法的起源来自于人们对自然季节、气候的变化长期观察和总结的结晶。

中原地区一般在新年后的二月以后才会响起新年第一声雷声。

雷电现象一般在秋分以后就没有了。

这与先民对“龙”特点的描写十分吻合。

这应不是牵强附会。

而是自然现象的艺术表述。

证据四:民谚
•民谚中的“二月二,龙抬头”“九月九、龙回首”,看似对龙的描写,实际上是在描绘雷的行迹。

同时在民间被雷击的人,人们不会说是雷击了,而说成是让“龙抓了”。

这也恰恰印证了龙与雷电的关系,更加佐证了龙的发音—long、结字来自于大自然雷电现象。

(二)龙与天然石龙的关系
•龙的根源是人们对自然界雷电现象的认识,那么它是如何由从雷电现象,又与具有形状的天然石龙原体联系在一起呢?究其原因,我认为理由有三点:
理由一:
•天然石龙所在地区为古中国所在地,四时季节分明,人们在一年四季中看到的石龙的景象不同。

尤其是每年春分前后在石龙地区是不是响起新年第一声雷声,与当年旱涝和农业丰歉有很大的关系,我国古代先民通过多少年的观测和生产实践验证了这个现象。

所以当时生活在该地区的中华人类祖先,即用雷电“隆隆”之声,来为在当时远比现在要分明生动得多的有石质动物形体的神物,加以命名。

从而有“龙”的发音、形象,并为后来“龙”字造字奠定了基础。

理由二
•当时对农业文明影响深远的旱涝情况和人们生存息息相关。

“龙”的声音与“雷电”有关。

其字形和形象,则与天然石龙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

文明初始的先民,在脱离了蒙昧、开始走向农业
文明时,其耕作和收成,完全依赖于大自然,也就是天的意思。

所以在文明开化较早的中原先民,把神秘莫测的天上的雷与其核心区内的非常逼真的、有动物特征的石龙相联系,并且加以神化和崇拜,以致影响到后世把龙作为整个民族的图腾。

说到底,龙图腾在于中华先民对大自然的崇拜和敬畏。

•基于上述论证,我认为,龙的起源源于自然界的雷电现象是确凿无疑的事实。

关天龙与雷电关系的论断,庞进先生也曾有过论述,他也认为龙的来源与自然界雷电现象有关。

我想这是龙文化研究者共同的感受。

这样远比把龙归结为多种动物特征组合要科学的多。

伊川龙头沟发现的天然石龙
二、现代人对“龙”的认识的来源
•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对“龙”来源的解释,最早见于宋朝的“九似说”和民间的“九像说”。

主是意思是说:龙是一种虚无的动物,是人们美好愿意望的化身,它的形状是由各种动物的特征拼合而成的,它有鹿的角、马的嘴、鹰的爪、蛇的身、鱼的粼等等,其原因不外二种:
其一:
•自然界根本就没有龙这种动物,尽管现在已发现的恐龙种族有多种,但与人们崇拜的龙不是一回事。

这个说法,早在朝就有了,并不是现代的发明;
其二
•现在我们看到的最早的龙的形象,是先人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且在传承过程中加入了艺术家的丰富的想象,当然也加入了先人从动物身上发现的特点,故而,后来的龙的形体才越来越象拼合的卡通形象。

所以,后代的人们,只有按看到的龙的形状来测猜它的来源了——它是先人取各种动物的特点形成的。

三、全国各地龙形出土物形状的来源
•近现代以来,在全国各地出土了许多龙形物体,所有这些出土的人工龙形物体,不管是出土在北国地区,还是在江淮和中原地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一个明证,那就是:所有这些龙形物,其形体大致一样,说明龙的形象是有模范的,不是人们随意的刻画和编制。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来源,或者说来自于一个共同的版本。

在这些出土的实物中,尤其以出土在天然石龙附近的汉代空心砖,最为生动。

因为它来自天然石龙附近,更接近于它的发源地。

辽宁阜新查海出土的距今7800年的石块龙
河南濮阳出土的距今6460年的蚌塑龙
内蒙古翁牛特旗出土的距今5500年的玉龙
湖北黄梅出土的距今5000年的鹅卵石龙河南偃师出土距今3700年的绿松石龙
洛阳伊川天然石龙附近出土的汉代空心砖
•我们知道,中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古都洛阳素有十三朝古都的美称,这里过去成为兵家争胜之地,经历频繁的战争杀伐,人口大量和频繁的迁移,使石龙的形象随之流传他乡,人们对龙的崇拜作为一种古文化现象根植于流落他乡的中原先民的心中,从而才会出现全国各地龙形物形体的一致性。

龙图腾作为华夏民族维系血脉的重要传承因子流传至今。

四、龙与炎帝神农氏的关系
•史书多有记载,“炎帝母安登感神龙首于羊生炎帝神农。

”炎帝即被称为是龙的后代或传人。

炎帝尝百草、教民种谷,随为农业之神。

后来我们称炎黄子孙为龙的传人,其根源在这里。

“龙的传人”确凿无疑。

这里的神龙,并不是虚无的神话,而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在《路史》还有尧帝母因感神龙首生尧帝的记载,尧帝与炎帝相差几百年,二个人的母亲都感神龙首于常羊,应当说明神龙首是确实存在的。

天然石龙所在的沟在当地的传说中,一直就叫龙头沟,龙头与龙首是一回事。

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有关炎帝与龙的关系的史料
•《春秋纬·元命苞》记述,“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农。

人面龙颜,好耕,是谓神农,始为天子。


•《吕氏春秋·孟夏纪》高诱注:“炎帝,少典之子,姓姜氏,以火德王天下,是为炎帝,号曰神农。


•《淮南子·时则训》高诱注:“赤帝、炎帝,少典之子,号为神农。


•《帝王世纪》云:“炎帝神农氏,姜姓也。

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

人身牛首,长于姜水。

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

初都陈,又徙鲁。

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烈山氏。


•《易·疏》:“任巳感神龙而生神农”。

•《史记·五帝本纪.正义》:“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

•《史记·补三皇本纪》:“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感神龙首而生炎帝。


•《太平御览》:“任巳感龙而生神农。


•《宋书·符瑞志》:“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山,生炎帝神农。


•《路史·后纪三》:“炎帝神农氏,姓伊耆,名轨,一曰石年,母安登感神于常羊,生神农于烈山之石室。


•《纲鉴·三皇纪》:“少典之君娶有蟜氏女,曰安登,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

•千百年来,历代如此多的史料记载少典妃有蟜氏女安登感神龙首生炎帝神农,谁也说不清神龙首是什么?到底在哪里?有人甚至说“神龙”本来就是“子虚乌有”,“龙的传人”仅是虚构的神话而已。

•炎帝神农氏的母亲有蟜氏安登,在“常羊”游玩时看到一个巨大的神龙首,激动万分,竟有所感,后来生下儿子,长大后有盛德,教民种五谷,发展农业,尝百草,创中医中药,称为农业之神,“故人号曰神农氏”。

我们常说的“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很可能来自这个传说。

•《竹书纪年》所说的“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这个“伊”即是河南洛阳南的伊川县,古称伊侯国,甲骨文卜辞中有“又牧于伊侯协图”。

商代开国名相伊尹出生在伊川的大辛店。

•少典妃有蟜氏女安登感神龙首生炎帝神农的地方,位于华山附近东方或南方的“华山之阳”,必须有神龙首实物和相吻合的历史文物相印证。

五、天然石龙与易经的关系
•关于这个话题,多少年来,无论是龙文化研究者,还是易学研究者,皆没有触及。

•这可能是个出力不讨好的话题,但却是非常重要的话题。

•现在在正式研究场合、比较著名的易学大家、龙文化研究者,都在回避这个问题。

•因为关于“龙”的来源,无论是《辞海》或其他字典,皆是异口同声,一个调。

没有敢去逆这股声潮。

(一)引起反思的根源
•我是一个易学的爱好者,研究龙文化和易经,也是近几年的事。

以一个非专业人士的眼光,怎敢与历史叫板?
•正是由于我站在本属非常专业的研究领域之外,才赋予异乎寻常的暇想空间,任由我天马行空的大胆的去猜测、揣摩。

•通过这几年的研究,我越来越坚定的认为,龙的根源来自天然石龙,易经的成书与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通过持续的观察,一年四季不同季节,所看到的天然石龙的景象不同。

•这是初冬时节的天然石龙
这是清明时节的天然石龙
夏季芒种时节的天然石龙象在绿海中遨游
这是深秋时节的天然石龙
这是大雪后的天然石龙
(二)《易经》中关于龙的论述
•《易经》乾卦的爻辞是用龙来形容的:
•初九:潜龙,无用。

•九二:见龙在田,无咎。

•九三: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九六: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在《易经》中,除坤卦一个爻辞涉及龙字外,只有乾卦爻辞是用龙来形象的。

•我们现在来看一看,仅从字面理解,乾卦从初九到上九,以至用九,皆是龙的不同形态的记述。

龙从潜伏、在田、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

代表龙在不同时期的状态,也分别表示一种境遇。

•难到会是人们凭空的设想?
•通过一年不同季节观察天然石龙得到的不同景象,对照易经乾卦爻辞的表述,我们可以看到这其间有一定的联系。

•对照上面不同季节的天然石龙,你再来看一下易经的表述:
易曰:潜龙,勿用。

每年冬天,由于太阳光照角度问题,这时的天然石龙阖闭眼睛象瞌睡和冬眠一样,正应“潜龙”之象。

•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每年清明节,正好在农历二三月。

民谚有:二月二,龙抬头。

这时是一年中观赏石龙最佳的时期。

天然石龙象刚苏醒一样,十分精神,说明它该应时而出,到了兴云布雨、有所作为的时候了。

易曰:或跃在渊。

进入夏季后,周围的荆棘和荒草长起来了,天然石龙象绿海深渊之中。

这时也正是龙兴云布雨、大有所为的时期。

•易曰:亢龙,有悔。

民谚有:九月九,龙回首。

每年秋分以后,阳退阴盛,万物开始凋零,龙也到了该回家和休息的时候了。

此时所见天然石龙有十分疲乏之象。

易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每当大雪以后,雪霁日丽,在雪白大地的映衬下,天然石龙象在云海中飞翔,十分壮观。

在易经中是表明天下大治、国泰民安的大好局面出现了。

•这样的对照,不是牵强附会吧?
•我猜想:在易经成书的年代,它的作者们肯定见过天然石龙,并且从观察天然石龙中得到了许多人生的哲理。

六、龙图腾的根源
•人们对龙的崇拜要归于三点:
•一是对大自然的敬畏。

原始人们,主要以农耕维持生活,主要靠天吃饭,自然首先要敬天。

这是中华先民图腾不同其他民族图腾物的地方之一;
二是对炎帝神农氏对人类农业文明贡献的敬仰,因为他是人们传说中龙的儿子,所以中华先民作为炎黄二帝的后代,皆以炎黄子孙自居,以龙的传人来表达自己。

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并不单纯是盲目攀附名人;
•三是把天上喜怒无常、难于测度的雷电的“隆隆”之音,外化给古中国文明发源地——河洛文明核心区的天然的石质的物体——石龙,并加以命名。

后来在先民造字过程中(造字之神仓颉故居就位于伊川西30公里的洛宁县乡村),从而形成龙的文字(先有象形文、金文、篆文等)。

龙字的演变
甲骨文龙字的写法
西周《颂壶》上的龙字西周《多友鼎》上的龙字
春秋钟鼎文龙字
《轲尊》上的龙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