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科举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元朝,科举制度

篇一:元朝科举

蒙古入主中国,其疆域武功大盛,经世祖、成宗、武宗达半个世纪之久,科举皆未能举行,并不重视科举取士,直到元仁宗即位,为了整顿吏治,改革由吏入仕制度带来的弊端,主张以儒治国,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才正式颁布科举之制,元仁宗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春三月,元朝第一批科举廷试进士,护都答儿、张起岩等五十六人及第。元朝自仁宗至顺帝灭亡为止,科举时办时废,大约只举办十次,取士一千余人。但元朝科举人材并不会受到朝庭重视,固然也不可能居朝庭要职,对于元代朝庭产生不了多大的影响。

元朝开国初期何以不重视科举取士呢?

最主要首推宋代以【崇文抑武】为国策,科举制度最为发达,大开科举,大幅度增加取士名额,科举取士之多,不仅是空前的,而且是绝后的,不只多取而且亦提高科举及第者的待遇,但南宋却因文人积弱积贫而亡国。故元朝开国前

期几位皇帝也皆以宋朝文人亡国为教训,元世祖(忽必烈)甚至公开表示:「科举虚诞,朕所不取。」由此可见,元朝对科举的成见之深。

再论,元世祖(忽必烈)一向嫌恶宋朝、金朝儒生崇尚诗赋之作风,他认为【汉人惟务课赋吟诗,将何用焉!】,况且开国之初,儒学对于局势并没有实质的帮助,元世祖(忽必烈)当时迫切急需的是增强军力,以强大武力稳定天下,科举并无法帮元世祖(忽必烈)解决当时的问题。

三论,南宋灭亡后,一部分儒生痛呼【以学术误天下者,皆科举程文之士。儒亦无辟以自解矣!】,当时社会痛批以章句注疏、声律对偶之儒士误国,开科取士的方式亡国,再加上理学家许衡等人也因忌恶宋、金科场弊端遗风,对于元朝是否立即恢复科举也不感兴趣,这些种种社会观感也加深了元朝对科举制度本身更加的不信任。

四论,元朝于公元1271年建国之时,其为蒙古贵族建立的封建政权,怎可能愿意像宋朝皇帝一样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呢?科举取士是汉人举贤方法,元朝如果全面实行科举便意味着将全面的汉化,意味着蒙古贵族特权也将丧失,既然开科取士将会剥夺这些蒙古贵族的既得利益,其实行的阻力必然很大,这也是为何元朝每当世祖、成宗、武宗在殿堂与大臣议论开科取士之时,必会拥现越来越大的力量排挤和对抗科举,以保卫自身的生存空间,开科取士之法皆会难逃胎

死腹中命运的原由。

五论,元朝之所以能建国得天下,完全靠的是马上武功,并不是科举文人之士,马上见真章,武功论权势地位,当时朝庭重要官职都由蒙古人和色目人等蒙古贵族上层分子把持,因此开科取士对于元朝来说是可有可无的。

元朝到元仁宗又为何重开科举取士呢?因元朝统治中

原半个世纪,几朝皇帝仍不能以马上武功治世,甚而民心向背,乱象丛生,再加上元仁宗从小生长在中原地区,深受儒家学说熏陶。元仁宗曾表示:「朕所愿者,安百姓,以图至治。然匪用儒士何以至此,设科取士庶几得真儒之用,而治道可兴也。」于是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下诏开科取士,实行科举制度。实际上,元朝第一次实行科举是在元仁宗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元朝自灭宋至其灭亡共八十九年,其间实行科举制度的时间只有三十八年,约占百分之四十三。

元朝第一届科举会试和殿试,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内城)举行,各省进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只有135人,从中获录取的进士只有56人,均不足原订的数额。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是在两年前正式下诏恢复科举考试,并于去年8月在各省举行乡试开科取士。这是宋朝灭亡以来,近40年来的第一届科举考试。这名蒙古皇帝从9岁开始受到孔孟儒学熏陶,认为儒家伦理纲常可以治国安邦。他日前巡视“皇家学院”国子监时,谈到了复办考试的目的。他说:“我的心愿是让

百姓安居乐业以图治,如果不用读书人,如何实现这个心愿?”极力主张复办考试的是他的老师李孟。这名当天陪同皇帝巡视的汉儒告诉记者,两年前的夏天皇帝召见,就如何选拔贤才要听取他的意见。“我当时上奏说,培养和选拔人才的途径不只一条,但汉、唐、宋、金盛行的科举取仕,远胜一切。而如今若想恢复科举,应注重德行、经术,其次是文辞,这样才能招揽到有真才实学的贤士。”对于第一届科举名额不足的原因,李孟私下透露,并不是汉人、南人缺乏合格者,实际上参加乡试的汉人、南人总数要比蒙古人、色目人多几倍;但因蒙古人、色目人考生中难以选满150个举人名额和50个进士名额,所以就将汉人和南人的乡试会试名额同数空缺,以维持四等人入选数量的均衡,以免汉人、南人在科举中占优势。据一些汉族读书人反映,元朝科举存有不平等现象,例如乡试和会试的程序规定:蒙古人、色目人第一场从《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等“四书”内出题考经义,再根据时事出题考对策;汉人和南人除了这些内容外,还须加考赋与杂文各一篇。待遇方面,蒙古人和色目人的考题难度较低,考试也少一场,但授官级别却比汉人、南人进士高。而且蒙古人、色目人如愿参加与汉人、南人同样难度的考试,中选后更加一等授官。殿试结果分右、左两榜公布;元朝以右为尊,蒙古人、色目人因此名列右榜,汉人、南人列左榜。名义上两榜的第一名都算状元,但只有

右榜状元才算真有资格为官,左榜状元不受重视。一些汉人考生投诉,这和寻求优秀人才的原意相违背。不过朝中一名文官透露了实际的情况。他说:“皇帝是有心对汉民、南人以平等相待的,无奈朝政受他母后(答己)和中书右丞相铁木迭儿把持,我看他是有心无力。”

篇二:元代科举

元代科举

元代的科举制度基本沿袭宋代,用“经义”、“经疑”为题述文。科举分为地方的乡试,和在京师进行的会试及殿试。元代科举只考一科,但分成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应考;乡试时只考两场,要求相对较简单。供汉人、南人应考,乡试时考三场,要求相对较严格。由于元朝幅员辽阔,乡试、会试考获名单俱按种族分配。

元朝自仁宗至顺帝时灭亡止,科举停办两次,共举办过十六次,取进士1,139人,国子学录取284人,总计1,423人。但元科举所选人材通常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元政府中产生的影响也不大。

元代科举经历了四个阶段:即戊戌选试、延祐复科、至元废科和至正复科。元朝建立以后,蒙古贵族和军功吏才对科举取士制度最初并不在意,经过许多儒臣倡议,特别是仁(1312年)后真正开始建立了科举制度,并于1313年开考,此时已距元世祖攻灭南宋(公元1279年)有34年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