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研究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一、实验研究法的原理
实验研究法是唯一能够确认自变项与依变项间因果关系(causal relationship)的研究方法。
在实验研究中,研究者藉由随机抽样、随机分派的过程,将研究对象区分为实验组与控制组,然后在严谨的实验设计之下,系统且客观的操弄自变项,且将影响依变项的各个干扰变项予以控制或维持恒定,再观察依变项的反应,以作为研究结果的判定。
实验研究包含三大部分,分别是自变项与依变项、实验组与控制组以及结果的测量,藉由对此三部分的操弄、控制与观察,研究者获取了最后的研究结果。
二、实验研究法的特征
(一)随机化
所谓的随机化(randomization)它需包含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随机抽样;第二阶段是随机分派。
实验研究中之所以要控制变项,是为了要确保影响依变项的因素只剩实验处理一项,亦即自变项,如此才能够推论自变项与依变项间的因果关系。
(二)变项的控制
针对这些干扰变项的控制,常用的方式有下列六种:
1.随机化
2.将干扰变项保持恒定不变
3.将变项纳入实验设计之中
4.配对
5.以受试者本身作为控制
6.共变量分析
三、实验研究法的基本步骤
(一) 决定研究题目与目的
(二) 提出研究假设
(三) 界定变项
(四) 准备实验或测量器材
(五) 控制干扰变项
(六) 选择实验设计
(七) 受试者的抽样与分派
(八) 决定实验步骤并依计划进行实验
(九) 资料的统计分析
(十) 根据实验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2
一、真实验研究与准实验研究
(一)区别标准
1.能否操弄自变项。
2.对于受试者能否随机抽样、随机分派。
3.能否依照研究计划般地控制实验误差。
(二) 真实验研究
真实验研究(true experiment)最大的特征在于能产生等组的受试者,而这些受试者是以随机抽样与随机分派的方式产生。
(三) 准实验研究
准实验研究(quasi experiment)是指无法达到真实验研究的标准,只能尽可能地以真实验研究的精神进行研究,其中最显著之处是无法使用随机抽样与随机分派的方式选取受试者。
二、实验室研究与实地研究
实验室研究(laboratory experiment)是指研究的实施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
实地研究(field experiment)所指的是在实际的教育情境中所进行的研究工作。
三、试探性研究与验证性研究
试探性研究(exploratory experiment)是指研究者对所研究的问题背景或有关问题的知识所知有限,因此对于相关问题的解决方式,并无法提出一套完整有效的设计方案,只能形成非正式的假设。
当研究者从试探性的研究中获得相关的讯息后,研究者对于研究中的自变项及依变项的关系即有较明确的认识,此时即可进行验证性研究(confirmatory experiment),以检验结果是否如研究假设中所陈述的一般。
四、S—R法则实验与O—R法则实验
所谓的S—R法则实验是在探讨S变项与R变项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
而O—R法则实验则是指探讨O变项与R变项间的关系。
五、初步研究与正式研究
初步研究(pilot study)是指在正式研究进行之前,所做的预备性实验,此时通常只使用少数的受试者进行研究,其目的只在于试探某些实验步骤是否可行,以供正式研究时的修正参考意见,以避免正式研究时才发现窒碍难行之处。
3
一、实验研究的目的
实验研究最主要的目的在于验证自变项与依变项之间的因果关系,欲达此目的便须要针对各种影响依变项的因素加以控制,否则最后所得到的将是一个混淆的结果。
二、控制影响研究效度的因素
(一)受试者间控制与情境控制
1.受试者间控制
(1)随机化
(2)受试者自身控制
(3)受试者配对
(4)将受试者因素纳入成为一个自变项
2.情境控制
(1)将无关的干扰变项予以排除或控制恒定
(2)物理控制
(二)实验控制与统计控制
1.统计控制
2.实验控制
三、内在效度
内在效度(internal validity)是指研究结果可以达到研究目的的程度,若研究结果能确认变项间的因果关系,将实验结果完全归因于自变项的操作所致,或是实验处理已达到研究者所设定的目标,则这便是一个具有内在效度的研究。
影响内在效度的因素可归纳成以下十三项:
(一)历史事件(同时事件)
(二)受试者的身心发展与成熟
(三)前测的影响
(四)测验工具
(五)统计回归
(六)受试者选择的偏差
(七)受试者流失
(八)资料搜集的情境
(九)实验处理的扩散
(十)受试者的态度
(十一)实施过程
(十二)样本选择与成熟之间的交互作用
(十三)补偿作用
四、外在效度
外在效度(external validity)是指根据研究结果所做推论的正确性,亦即研究结果的可推论性(generalizability),当研究结果的可推论对象或范围越大越广时,即表示外在效度越高,若推论能力较小则表示外在效度较低。
(一)母群体效度与生态效度
1.母群体效度
母群体效度是指研究结果可以推论至母群体
的程度。
2.生态效度
生态效度是指实验研究的结果,可以推论至
其它不同情境或不同研究条件的程度。
(二)影响外在效度的因素
1.前测-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
2.多重实验处理的干扰
3.选样偏差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
4.变项的明确性
5.实验处理效果的扩散
6.实验者的效应
7.实验安排的反作用效果
五、外在效度与内在效度的关系
(一)没有内在效度则无外在效度
(二)有内在效度不见得有外在效度
(三)有外在效度一定有内在效度
(四)没有外在效度不见得没有内在效度
4
一、前实验设计
前实验设计(pre-experimental design),它对于影响研究效度因素的控制程度有限,对于影响依变项的诸多干扰变项均未能有效控制,所以它无法确认自变项与依变项间的关系。
(一) 单一组后测设计
单一组后测设计(one-group posttest-only design)只有一组受试者接受实验处理,当受试者接受实验处理后,再进行依变项的观察或测量,以评估实验处理的成效。
(二)单一组前测—后测设计
单一组前测—后测设计,其目的是将前测结果拿来与后测结果比较,以检验实验处理的效果。
(三)静态组比较设计
静态组比较设计(the static-group comparison design)采用了二组的概念进行研究。
因此实验处理的效果,将由二组的测量结果中进行比较而得。
二、准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quasi experimental design)是指无法像真实验设计一般地进行随机抽样与随机分派,使实验中的实验组与控制组成为等组,进而确认自变项与依变项间的因果关系。
(一)不相等比较组设计
在此设计中研究者除了可以进行后测的比较之外,也可以进行前后测的比较。
(二)仅有配对的研究设计
受试者的选取是以配对的方式组成,以尽可能使实验组与控制组的成员在主要的变项上能相等,以提升研究的内在效度。
不过此种配对的方法通常仅能针对主要的变项予以配对,一旦配对的变项数较多时,将变得相当困难。
(三)时间系列设计
时间系列设计在实验处理前后,各有多次的前测与后测,在这些测验中,研究者可以对受试者在实验处理前后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以了解实验处理的短期与长期效果。
(四)平衡对抗设计
在平衡对抗设计(counterbalance design)中,各受试组均接受所有的实验处理,但其实验处理的实施顺序不同,设计中必须要求「实验组数」与「实验处理数」二者相同,而各组接受的实验处理顺序,是以随机的方式决定。
三、真实验设计
真实验设计(true experimental design)最大的特点在于样本的选择上,能够以随机抽样与随机分派的方式进行,因此能够达到等组的状态,且设有控制组,并以此结果与实验组相互比较,以进一步确认自变项与依变项间的因果关系。
(一)随机分派之后测控制组设计
实施此实验设计时,研究者首先要以随机的方式选取受试者,并以随机的方式将受试者分派至实验组与控制组,接着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但控制组未接受实验处理,待实验组实验处理完成后,对二组进行后测,以比较二组之间的差异。
(二)随机分派之前测—后测控制组设计
受试者先以随机抽样的方式产生,再以随机分派的方式分为实验组与控制组。
当样本选择并分派后,先对各组进行前测,再针对实验组进行实验处理,此实验处理即相当于自变项。
当实验处理执行完成后,再针对依变项进行后测,并比较二组的后测结果,以了解实验处理的效果。
(三)随机化所罗门四等组设计
随机化所罗门四等组设计(Solomon four-group design),它以随机分派的方式将受试者分配至四组之中,其中二组接受前测,另外二组未接受前测;一个接受前测与一个未接受前测的组接受实验处理,另二个组则未接受实验处理。
最后四组同时接受后测。
(四)随机分派与配对设计
随机分派与配对设计(random assignment with matching)是指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为确保实验组与控制组之间能维持等组的关系,因此先从母群之中以随机抽样的方式抽选样本,再将这些样本依据研究的特定变项予以配对,并以随机分派的方式将配对中的受试者一个分派至实验组,一个分派至控制组。
.tw/~cmshih/research%20methodology/powerpoint/ch8.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