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程教育认证视角重构第一课堂实践教学体系-2019年教育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工程教育认证视角重构第一课堂实践教学体系
2013年6月,中国以全票获得《华盛顿协议》预备会员资
格,表明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为国际所认可。

在此之前的2006 年,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正式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连接工程教育界和工业界的桥梁,是注册工程师制度建
立的基础环节。

具有国际实质等效性的认证体系、认证标准和认证方法的采用和推广,对于本科教学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越来越明
显。

本文旨在根据2015 年新修订的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中与实践教学显性相关的指标,探讨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发展
的趋势,分享浙江大学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推动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发展的路径。

、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有关实践教学的现实考量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经过几度修订,最新的2015 版通用
标准由7个大指标、37个小指标组成,适用于所有工程专业。

中,两个小指标与第一课堂实践教学显性相关,其余为半显性相关或隐性相关。

显性相关指标内涵是“目标导向”――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的深度、广度和学分总量应满足培养目标达成所需要,且工程实践内容与学生能力培养相适应。

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实现“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重要载体;强调工程问题的复杂程度,也是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的抓手。

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保证课程体系符合行业需求,体现了培养合格工程师这样的“目标导向”。

关于学生毕业要求的12 个小指标,分别考察工程知识、工程能力、通用技能、工程态度四个方面。

关注的重点问题是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理论知识的深度、创新能力、团队能力和技术宽度,突出毕业生对于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能力和方式。

对于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必须分析运用深入的工程原理,通过建立合适的、有创造性的抽象模型,处理好涉及多方面的技术与工程因素且可能相互有一定冲突的多方关系。

这种对于复杂工程问题
的解决能力,不仅需要全面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更需要工程实践能力的积累。

这正是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关于实践教学的指标制定的现实考量。

1.对本科生实习教学重视程度下滑的趋势得到遏制但并未根本扭转
如果把高校和社会对于本科生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量化,汇出它的流年发展曲线,也许我们能看到一个U型曲线,这个曲线的右半边正在缓慢地爬升,示意着高校、社会和政府对于本科生实习教学重视程度正在缓慢上升。

如果把它与高校扩招率曲线重叠,可以看到,扩招率曲线的最高点大致对应于对实习教学重视程度的最低点。

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2012]1 号),一方面显示出政府已经意识到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
实践教学彼时的地位其实是多么值得忧虑。

近年来,高校和社会对本科生实习教学重视程度下滑的趋势得到遏制,但并未得到根本扭转,实习教学依然不能受到与理论课程相同的重视,甚至也不能和实验课程相提并论。

这可以从实习经费增长、实习指导教师配备、实习单位联系的实习基地的建设,甚至于学生自身对于实习的态度看出端倪。

由于各种原因,确实有些实习企事业单位不太愿意接受实习安排,热门专业学生较易寻找实习单位,冷门专业就相对难度较大。

很多学生自行寻找实习单位,多是通过私人关系联系实习单位。

学生实习单位分散,造成了师生实时沟通不便,实习实践管理松散、考核不严谨、学生实习热情不高等连带问题,实习实践活动质量达不到专业要求,学生的实习收获不多,实习效果不好,影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和毕业后的就业。

2.生均实践教学经费虽有增加但仍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实践教学经费曾在世纪之交前后的多年间增长停滞,目前虽然有所增加,仍然相对短缺,不能满足实践要求。

近年来物价指数节节攀升,交通费、住宿费等各项费用增加幅度很大,经费略有增加后仍然抵不过花费的增长速度,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有些特殊专业,比如艺术类、农学、园林、地科等专业,需要到特定的地点进行实习,费用增加尤为明显,原先预算的经费远远不够。

又比如工科类的专业,有些工艺设备非常陈旧,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问题,
管理与维护比较困难,影响了实践教学效率。

3.学校对本科生实习指导教师激励不足导致实习指导队伍不稳定
在教学观念上,许多学校还是把课堂传授知识作为首要任务,而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

因此,一旦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发生冲突时,往往以牺牲实践教学为代价。

“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几乎在所有高校都看得到。

学校对教师考核机制的导向直接决定了高校教师的理性选择行为,即在大政策对于指导实习教学激励不足的情况下,教师作为理性自然人肯定选择性价比更高的教学行为。

目前,指导学生实习教学的老师基本来自两部分,一部分为专业课程教师,另一部分为专业实训教师。

专业教师可以从科研、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等取得比实习教学更高的回报率,比较起来,指导实习教学的性价比最低,因而实习教师队伍是最不稳定的。

在很多情况下,指导实习教学被认为是一种奉献而不是工作的一部分,而基于道德约束上的付出行为显然是不稳定的。

另一支实习指导教师队伍――专业实训教师队伍,从很多高校的现实情况来看,是一支正在老去的队伍,是大学校园里的特殊群体,他们承担实践类课程的教学,但并非教授系列,通常也不具备高学历,只是工程师或工人,很多人早年毕业于中等或者高等职业学校。

从学生培养来看,实训课老师是不可替代的。

实训课老师从事的是基础教学工作,很难有论文、专利、科研项目,在高校评定职称处于劣势。

职称问题不仅仅在于待遇不同,也关系到学校是不是认可他在岗位上的贡献和社会
对他们的工作的评价标准。

按照很多研究型大学的现有人事政策,他们不仅职称难以晋升,就连在高校能否继续生存下去,编制、户口能否解决,这些都成了大问题。

现有政策下不但引进不
了高端的实训师资,既有的师资也会流失,面临怎样稳定队伍的
问题。

4. 多重因素导致本科生实习教学效果欠佳
在校内外多重因素影响下,不仅实习教学时间长度大量缩水,有些专业的实习过程也变成走马观花,难以达到期望的理想效果。

其原因之一是缺少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一些校外实习流于形式,甚至变成参观游览;其二是实习教学方式单一,多数高等学校的实习教学方式都是沿用过去多年的做法,即成批量进行,每次实习的时间比较短,且各个学校几乎都在同一时间安排实习,这与企业的工作安排产生矛盾,因为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大批量的学生参加实际工作几乎不可能;其三,由于国有企业转制、实行岗位责任制、专利技术保密、生产过程安全保护等诸多因素,许多企业对大学生的教学实习与社会实践活动已不如以前热情,有的甚至拒绝接受学生实习,即便接受学生实习,一般也不让学生接触最先进的设备和工艺;其四,缺少全国统一的、能与国际接轨的注册工程师制度,还缺少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支持学生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的政策及法规。

5. 兼具开放性和创新性的实验教学项目极为有限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宏观背景下,实验教学重点既要关注“创新要求”“创新体验”,更要关注“问题导向”“过程特
点”。

传统实验教学已然不能完全适应当前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存在模式单一、内容陈旧、操作步骤刻板、命题性演示实验内容过多、验证性实验占比过高等问题,既限制了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教学环节的创造力,又降低了实验教学内容的创新性。

实验教学独立性不强,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过程中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做,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实验教学模式以基础规范性实验为主,实验模式单一,兼具开放性和创新性的实验教学项目极为有限。

6. 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对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作用体现不充分
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对于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作用实在毋庸赘言。

遗憾的是,在学生面临现实的就业压力和教师面临的科研压力的共同作用下,毕业设计(论文)的拟题、选题、开题、结题答辩各环节都可能打折扣。

例如,教师拟的题目不适合本科生做毕业设计(论
文)的课题,虚拟、重复、过于宽泛、过于简单或困难等现象都有存在;学生选题,不懂挑选适合的有兴趣的题目,不主动联系指导教师等;开题过于仓促,前松后紧,时间利用效率低,学生和指导教师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答辩时,尽管学生一人一题,很可能不同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内容雷同颇多,甚至不能避免学术不端现象发生,教师对学生在学术不端方面的教导过少等。

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作用降低。

另一个非常关键又极易被忽视,在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本来可以发挥极为重要作用的角色,就是企业或行业专家。

目前,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绝大多数由学校指导老师拟出,虽有部分是教师的科研课题,但很少是直接由企业或行业给出的真实的生产、经营、研究的项目,企业或行业专家直接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极少。

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指导下第一课堂实践教学改革路径的探索
浙江大学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尤以工程学科见著于世。

在与新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共同成长进步的过程中,对于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浙江大学从未停止过探索。

尤其是近几年来,学校
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遵循工程教育认证“持续改进”和
走出人人受益”的原则,借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计划的东风,实践
教学设计和管理改革两路齐发并行的路子,探索建立以“深度型实习、探究型实验、过程性实践”为主要探索内容的三足鼎立的立体化本科大实践教学体系(见下图)。

深度型实习和探究性实验属于第一课堂,过程性实践则是以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

其中,毕业实践环节可能与实习交叉融合,长时间实习可能兼毕业设计,第二课堂实践科研训练
(SRTP和学科竞赛的课题有可能成为毕业设计(论文)的起始点。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呈现良性交叉融合的趋势。

1.深度型实习
浙江大学自2014 年开始引导推进以“走出校园、深度体验、校企协同、模式创新”为特点的深度型实习。

要求专业尽量与校外企事业、研究机构等单位开展实习合作,减少本地及校内实习项目,延长实习时间,保证认识实习两周以上、专业实习四周以上,以使学生达到深度体验、深刻理解本专业内涵和外延的目的;建立多层次的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除数量要满足学生实习需求外,也要保证与本专业的相关性;通过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调整,灵活安排实习时间,保证实习时间长度和体验深度;实习的形式不拘一格,不限于集中的形式,适当分散,可以根据学生的人生目标、未来成长计划、职业兴趣等,分为若干小组、分队,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每小组赴一个实习单位实习。

深度型实习实施两年来效果明显,学生实习足迹遍布全国20 多个省份和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爱尔兰、印度尼西亚等10 余个国家和地区。

各学院实习单位新增25%以
上,生均实习天数增加50%以上。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参加过深度型实习的大多数学生认为实习与所学专业相关,对于专业学习有促进作用,锻炼了自身的工作技能、增长了职场经验。

超过60%学生认为,在学校中学习到的知识技能无法满足实习要求,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之间存在差距,工作所需实践技能无法在课堂内习得。

几乎同比例的学生希望实习单位对自己进行专业实践技能培训。

这一结果再次印证了实习教学对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探究型实验
浙江大学自2013 年开始推行“探究型实验计划”,在现有基础规范型、综合设计型、研究探索型三大类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探究型实验新模式,即“探究型实验=创新性实验+开放性实验”,从实验选题、方案设计、内容融合、过程互动等四个方面构建探究型实验的基本过程。

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研究” 的一般方法和程序,并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倒逼老师提升实验教学水平,通过实验教学改革倒逼理论课程教学改革,通过第二课堂对学生能力的提升倒逼第一课堂的教学模式改革。

2013—2014学年秋冬学期参与学生数5344人次,开课数149门,项目数249门,平均每个学生进行探究型实验的时间是49.8 个学时,参加学生每人有2000 字以上的实验报告及心得体会。

探究型实验教学的改革实践,主要从制度建设、资源保障、成果记录与成果评价等方面创新举措。

两轮改革实施下来,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研究能力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效和经验,在评价和激励、资源分配等方面也碰到了一些新问题。

3. 毕业设计(论文)
浙江大学有成熟的“四个一”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保障机
制。

“一系统”:建立完善了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信息子
系统,成为教务管理系统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校院两级都有专人负责维护和管理。

“一检一审一评”:毕业设计(论文)首先
是一门课程,其次它还有特殊性,即它是在大学学习最后阶段检验综合能力的课程,因此除了按照常规的课程管理运行之外,学校每年组织一次中期抽样检查,一次送兄弟院校盲审,以及一次特优百篇毕业设计(论文)评比活动,相关结果反馈,并采取相
应改进措施。

此外,学校还鼓励各专业积极发展企业、行业为毕
业设计(论文)提供课题和指导教师,拓宽长时间实习兼毕业设
计的渠道。

表 1 为近几年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方式及指导教师情况一
览。

从2004—2014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方式及指导教
师情况的变迁可以看出,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平均指导学生数在逐年减少,说明更多教师参与了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教师对于本科教学的重视和参与程度在逐年提高。

校外指导教师呈增加趋势,表明企业、行业介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程度在缓慢增加。

毕业设计(论文)的进行方式中,结合科研课题进行的毕业设计(论文)大致呈上升趋势,表明我校科研取得飞速进步的同时,对本科教学有反哺作用。

4. 实践教学条件
本文所讨论的实践教学条件内涵有所拓广,不仅包含实验室及设备、实习和实训基地,也包括实践教学经费、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和所提供的实践类课程等,是多因素共振的广义实践教学条件。

浙江大学对于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很大,近两年实质性增长超过100%,为实践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行提供了良好的经费保障,
如实验室设备增置更新及耗材使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

截至2014 年底,全校各学院(系)共有853 家实习单位,其中2013—2014学年新增201家,351家为签约实习基地。

有的学院
系)还积极拓展国外实习基地,输送优秀学生到境外交流实习。

从实习实训基地合作的校企双方来说,合作质量提升,合作纵深拓宽。

此处仅以实践类课程的供给数据来说明,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指导下实践教学条件的改善情况。

表 2 体现的是浙江大学2006—2014 级培养方案实践课程学分比重变迁情况。

从2006 级到2014 级,应修实践课程学分占比从25%增长
到30%,实践教学课程在本科教学中的占比增加,反映出实践教学在培养过程中受重视程度增加。

表 3 反映了2006—2015 年各学年全校实践课程开课情况。

从2006—2007 学年至2014—2015 学年,实验课和实习课开课门数分别增长20%和53%,这一方面与表 2 相呼应,反映出实践教学在本科教学中地位的变化;另一方面反映出培养方案设置日趋细化和灵活,可供选择的实践课程资源增长趋势明显。

三、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指导下浙江大学实践教学改革路径的特色
浙江大学近五年来的实践教学改革,是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指导下进行的,并借鉴了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在探索过程中逐步提高了教学管理水平。

综观浙江大学的实践教学改革路径,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实习模式:多元分层交替,校内一校外一校内循环
我校遵循知识和技能的辩证习得路径,根据专业和年级特色,设立多元化的实习模式。

不同年级学生由于理论修养层次不同,采用不同形式的实习项目。

比如低年级学生更多地采用短期见习的模式,获取对职业发展、社会问题、专业领域的感性经验,进而帮助其加强大学学习适应性和专业认同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就业质量。

高年级学生有了更厚重的专业理论和实验知识积累,其实习的主要目标层次更高,更倾向于获得职业技能、情商提升锻炼及社会服务能力习得,因此在实习时间和内容安排上更多地考虑与其实习目标匹配,时间上更长,专业相关度更高。

如有的实习课程安排在一个企业完成,有的安排在企业群完成;有的在暑期集中时段内完成,有的可能分段交替进行。

在学习场地上,表现为校内―校外―校内的循环过程,即在校内进行理论和实验学习,习得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在校外实习、工作是一种经验性学习,习得实践技能和社会服务能力,包括沟通技能、计算机/ 技术能力、领导力、团队合作、人际交往能力等;再回到校内,进行理论层次的提高。

表 4 是浙江大学2014 年度本科生分年级实习情况统计。

可以看出,随着大学阶段学习的深入,实习的时间越来越长,趋势
非常明显。

由于医学院和毕业班双重因素影响,2010级实习时间最
长,其次是2011 级和20 1 2级的专业实习。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201 3级刚刚确认主修专业,仍有29个专业为他们安排了简
短体验式认识实习。

2.实习形式:强集中趋向弱集中,强分散趋向弱分散
有数据表明,目前高校实习的制度安排模式单一,时间上集中在寒暑假实习仍然是主要模式,高职高专、“ 211 工程”院校和本科教学院校、“985 工程”高校假期实习比例分别为约60%、
70%和80%。

浙江大学在实践教学改革前,从实习学生在实习单
位的分布密度看,呈现强集中、强分散并存的两种最主要模式。

其一为集中式实习,即整个专业或整班集中起在同一时间到同
一实习单位实习,密度很高,体现所谓“强集中”,以理、工、农类专业居多;其二为分散式实习,即任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届时交实习报告或其他形式的证明,学术部门介入浅,此种情形下实习学生在实习单位分布上极度分散,大部分情形是一个
实习单位只有一个实习学生,密度极低,此所谓“强分散”,以
人文社科类专业居多。

从浙江大学实习教学改革的趋势
上看,集中时间、集中学生的强集中实习模式向时间选择多样、人数规模适度的弱集中实习方向改变;在加强实习教学组织和质量检查的背景下,考虑到实习单位的接待能力,一个学生一个实
习单位的强分散实习方式将往学生小组、团体实习合作的方向转
变。

强集中趋向弱集中,强分散趋向弱分散,二者殊途同归,集
大同而存小异。

以动物科学学院为例,该学院所有学生的专业实习均安排在第四学年秋冬学期。

学院与三十多家企业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所有四年级学生分两批,以三五个学生为一个实习小
组,每批十多个小组,每个小组到一个实习基地,实习时长为整个秋学期或整个冬学期。

三年下来,已经有三届学生参加了这类专业实习,效果非常好,而且实习从开始到结束,过程越来越通畅,组织越来越顺利。

3.伙伴关系和部门合作:学术部门和学生事务部门相协同
高等教育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从事务性管理的角度看有两类,一是基于课程学习与学术训练的学术性事务及其管理,术事务;二是
即学包括注册、财政资助、职业生涯发展指导、生活住宿指导等非学
术性事务,即学生事务。

长久以来,学术事务与学生事务的疏离关系阻碍了整合教育资源以增进学生学习进步的有效性。

学生学习理论认为,课堂内外和校园内外的各种经历都会对学生学习与个人发展产生影响,任何有目的的教育经历都能带来预期的成果。

然而,只有在某些条件下,如与其他人(教员、同学、同事等)积极地参与和合作,才能实现最佳收益。

学生的学习也牵涉到学校的每一个工作环节,因此,只有通过教师、行政人员、学生事务专门工作者共同合作,才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与热诚。

浙江大学的实习教学改革过程,也是学术事务部门与学生事务部门之间协同合作的过程。

部门合作提高了学生参与实习的主动性,顺利推进了实习教学改革。

如法学院通过本科生科与团委协作,多次进行动员工作,通过学生会、学生法学研究会、本科生团总支、本科生党支部、班团委等多个学生组织在学生中广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