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南开中学2021年高三上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1年高三上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商代的甲骨卜辞对商人的农事活动有大量的记载,几乎包括与农业有关的各个方面,后世所谓“五谷”、“六畜”在卜辞中也都有反映。这说明当时( )
A.重视法律的规范性B.强化奴隶主统治
C.注重维护等级秩序D.法律条文的完备
二、材料分析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量入以为出”的财政思想,《周礼》里提出要把各地统计数据资料按月、旬、年定期汇总到中央,作为国家管理的依据。秦汉时有地方定期向中央报告财政收支情况的上计制度,建立了全国制度统一、权责明晰的财政制度。唐代时,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预算制度,从编制、审议、下发、执行到最后的绩效审计都有明确的规定。……汉初财政支出中,社会福利支出有十多项,包括了收养孤儿、赈恤鳏寡、放赈救灾等方面;唐代国家财政就在教育、农业生产、杜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开支。
A.小农经济开始形成B.农业已成为社会生产的重要部门
C.占卜抑制经济发展D.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促进农业发展
2.春秋时期兴起的“五德终始说”认为:夏朝为木德,殷商为金德,周为火德,根据五行生克理论,金克木,火克金。据此理论取代周朝的秦朝应为水德。这体现了( )
A.天下一家的思想观念早已形成B.五行阴阳学说成为主流政治思想
C.推动了三司分权体制发展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10.清代中叶的小说拥有众多读者,“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时人认为小说是“以通俗语言,鼓吹经传;以入情啼笑,接引顽痴。”由此表明( )
A.程朱理学已成为主流思想B.士大夫价值取向发生转变
C.小说成为社会教化的途径D.通俗化的作品更受到欢迎
C.统治者追求政治传承的合法性D.自然环境的变化影响朝代的更迭
3.西汉时,在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相继形成了一些较大的经济区,每个经济区都有一两个经济中心,这些经济中心当时叫“都会”,主要有关中的长安,河南的洛阳,巴蜀地区的成都,岭南地区的番禺(即广州)等。这说明当时( )
A.区域经济呈现多元化发展B.经济重心开始逐渐南移
C.实现了选拔人才的公正D.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5.中国古代数学家大都把自己的数学研究与《周易》、《周礼》的“九数”以及儒家的“六艺”联系在起。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在所撰《九章算术注》的序中说:“周公制礼而有九数,九数之流,则《九章》是矣。”这说明,我国古代科技发展
A.深受儒家经学的影响
B.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以上均摘编自史卫《中国古代财政与国家治理的“类现代化”陷阱》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财政体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背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近代财政体制与中国古代财政体制的不同,并分析其建立的历史意义。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商鞅(约前390—前338年),卫国人,生于大变动的战国中期,“少好刑名(法律)之学”。入秦,得秦孝公重用,实行变法。他认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为使秦国在争霸兼并战争中获胜,商鞅第一次变法就公布《法经》,实行连坐,轻罪重刑。实行依军功授田宅,把军功分为二十等,论功行赏。鉴于秦国地广人稀,规定“僇(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为孥(全家罚作官奴)”。第二次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与货币;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设立41个县为地方一级行政机构……“(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商鞅变法受到旧贵族的处处阻挠破坏,最后商鞅也被车裂而死。但后人曰:“商君虽死,秦法未亡”。
11.在古希腊的宗教文化中,每个神明都有专属的祭坛、神庙。各城邦在固定的节日会举行盛大祭祀活动,如雅典城邦祭祀雅典娜,底比斯城邦祭祀阿波罗。由此可知当时的希腊( )
A.宗教祭祀强化了城邦认同பைடு நூலகம்.宗教促进希腊的文化发展
C.民主政治起源于宗教活动D.人文主义宗教观开始出现
12.罗马法中规定的人格由自由权、市民权和家庭权三种身份权构成。三种身份权全部或部分丧失叫“人格减等”。人格减等又有不同类型,如丧失自由权沦为奴隶者,为人格大减等;丧失罗马市民权而成为拉丁人或外国人者,为人格中减等。这体现了罗马法( )
材料二 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高于王权,不经议会同意不得征收赋税的原则,保护人民的私有产权等各项权利,国家财政彻底取代王室财政。又经过70年的努力,英国形成了政府行政部门必须每年向国会提交年度预算,获得批准后再执行预算的现代预算制度。在财政压力下,当时国家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借贷和发行债券筹集资金,这要求政府必须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并实行财政账目的公开透明。国家还进行各种直接投资,给予殖民地的开辟、科技创新极大资助,推动经济发展。国家逐步建立了现代税收、预算和国债制度,用于对外殖民开拓,掠夺资源,对内逐步建立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走向公共财政。
C.城市经济功能超过政治功能D.政治需要推动经济发展
4.据学者考订,汉武帝时举孝廉,各郡国不论大小,名额相同;东汉改以人口为标准,人数满20万的郡国,每年可举孝廉1人,20万以下两年举一人,10万以下三年举一人,对边郡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优宽政策。这一变化( )
A.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使得贵族政治衰落
C.汇集诸子百家的精华
D.与商品经济繁荣有关
6.有学者认为,“鲜卑族在走向历史的更高层次的必然趋势中失去的只是它内在的落后格局和外在的族类名称,迎来的则是它融于中华民族大家庭而在隋唐的新生和大放异彩。”材料意在说明,鲜卑族的变革( )
A.巩固了北魏的统治B.促进黄河流域民族融合
C.促进北魏经济发展D.为后世的发展注入活力
7.魏晋南北朝时,经学有“南学”“北学”之分。唐太宗以儒学多门,章句繁杂,欲谋求统一,遂颁布《五经定本》于天下,令学人以此作为传习儒经的依据。这反映了唐代( )
A.运用政府行政手段复兴儒学B.学术政策顺应了政治统治需要
C.借助经学抑制佛道思想影响D.采取政治的手段改变经学传统
8.北宋开封市民出行“稍似路远倦行,逐坊巷桥市,自有假赁鞍马者,不过百钱”,可以享受到乘马等高品质服务。这一现象反映了宋代( )
A.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B.民众追求奢侈享受
C.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D.城市消费门槛下移
9.明代地方行政区划为省、府(州)、县三级,后又逐渐形成省级行政机构向更低级的府、县机构派出巡查性质的官员,被称为分司,这样就实际形成了省、司、府(州)、县四级地方管理体制。这一变化( )
A.适应了中央集权发展需要B.制约了地方官员活力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商代的甲骨卜辞对商人的农事活动有大量的记载,几乎包括与农业有关的各个方面,后世所谓“五谷”、“六畜”在卜辞中也都有反映。这说明当时( )
A.重视法律的规范性B.强化奴隶主统治
C.注重维护等级秩序D.法律条文的完备
二、材料分析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量入以为出”的财政思想,《周礼》里提出要把各地统计数据资料按月、旬、年定期汇总到中央,作为国家管理的依据。秦汉时有地方定期向中央报告财政收支情况的上计制度,建立了全国制度统一、权责明晰的财政制度。唐代时,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预算制度,从编制、审议、下发、执行到最后的绩效审计都有明确的规定。……汉初财政支出中,社会福利支出有十多项,包括了收养孤儿、赈恤鳏寡、放赈救灾等方面;唐代国家财政就在教育、农业生产、杜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开支。
A.小农经济开始形成B.农业已成为社会生产的重要部门
C.占卜抑制经济发展D.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促进农业发展
2.春秋时期兴起的“五德终始说”认为:夏朝为木德,殷商为金德,周为火德,根据五行生克理论,金克木,火克金。据此理论取代周朝的秦朝应为水德。这体现了( )
A.天下一家的思想观念早已形成B.五行阴阳学说成为主流政治思想
C.推动了三司分权体制发展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10.清代中叶的小说拥有众多读者,“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时人认为小说是“以通俗语言,鼓吹经传;以入情啼笑,接引顽痴。”由此表明( )
A.程朱理学已成为主流思想B.士大夫价值取向发生转变
C.小说成为社会教化的途径D.通俗化的作品更受到欢迎
C.统治者追求政治传承的合法性D.自然环境的变化影响朝代的更迭
3.西汉时,在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相继形成了一些较大的经济区,每个经济区都有一两个经济中心,这些经济中心当时叫“都会”,主要有关中的长安,河南的洛阳,巴蜀地区的成都,岭南地区的番禺(即广州)等。这说明当时( )
A.区域经济呈现多元化发展B.经济重心开始逐渐南移
C.实现了选拔人才的公正D.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5.中国古代数学家大都把自己的数学研究与《周易》、《周礼》的“九数”以及儒家的“六艺”联系在起。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在所撰《九章算术注》的序中说:“周公制礼而有九数,九数之流,则《九章》是矣。”这说明,我国古代科技发展
A.深受儒家经学的影响
B.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以上均摘编自史卫《中国古代财政与国家治理的“类现代化”陷阱》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财政体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背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近代财政体制与中国古代财政体制的不同,并分析其建立的历史意义。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商鞅(约前390—前338年),卫国人,生于大变动的战国中期,“少好刑名(法律)之学”。入秦,得秦孝公重用,实行变法。他认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为使秦国在争霸兼并战争中获胜,商鞅第一次变法就公布《法经》,实行连坐,轻罪重刑。实行依军功授田宅,把军功分为二十等,论功行赏。鉴于秦国地广人稀,规定“僇(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为孥(全家罚作官奴)”。第二次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与货币;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设立41个县为地方一级行政机构……“(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商鞅变法受到旧贵族的处处阻挠破坏,最后商鞅也被车裂而死。但后人曰:“商君虽死,秦法未亡”。
11.在古希腊的宗教文化中,每个神明都有专属的祭坛、神庙。各城邦在固定的节日会举行盛大祭祀活动,如雅典城邦祭祀雅典娜,底比斯城邦祭祀阿波罗。由此可知当时的希腊( )
A.宗教祭祀强化了城邦认同பைடு நூலகம்.宗教促进希腊的文化发展
C.民主政治起源于宗教活动D.人文主义宗教观开始出现
12.罗马法中规定的人格由自由权、市民权和家庭权三种身份权构成。三种身份权全部或部分丧失叫“人格减等”。人格减等又有不同类型,如丧失自由权沦为奴隶者,为人格大减等;丧失罗马市民权而成为拉丁人或外国人者,为人格中减等。这体现了罗马法( )
材料二 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高于王权,不经议会同意不得征收赋税的原则,保护人民的私有产权等各项权利,国家财政彻底取代王室财政。又经过70年的努力,英国形成了政府行政部门必须每年向国会提交年度预算,获得批准后再执行预算的现代预算制度。在财政压力下,当时国家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借贷和发行债券筹集资金,这要求政府必须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并实行财政账目的公开透明。国家还进行各种直接投资,给予殖民地的开辟、科技创新极大资助,推动经济发展。国家逐步建立了现代税收、预算和国债制度,用于对外殖民开拓,掠夺资源,对内逐步建立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走向公共财政。
C.城市经济功能超过政治功能D.政治需要推动经济发展
4.据学者考订,汉武帝时举孝廉,各郡国不论大小,名额相同;东汉改以人口为标准,人数满20万的郡国,每年可举孝廉1人,20万以下两年举一人,10万以下三年举一人,对边郡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优宽政策。这一变化( )
A.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使得贵族政治衰落
C.汇集诸子百家的精华
D.与商品经济繁荣有关
6.有学者认为,“鲜卑族在走向历史的更高层次的必然趋势中失去的只是它内在的落后格局和外在的族类名称,迎来的则是它融于中华民族大家庭而在隋唐的新生和大放异彩。”材料意在说明,鲜卑族的变革( )
A.巩固了北魏的统治B.促进黄河流域民族融合
C.促进北魏经济发展D.为后世的发展注入活力
7.魏晋南北朝时,经学有“南学”“北学”之分。唐太宗以儒学多门,章句繁杂,欲谋求统一,遂颁布《五经定本》于天下,令学人以此作为传习儒经的依据。这反映了唐代( )
A.运用政府行政手段复兴儒学B.学术政策顺应了政治统治需要
C.借助经学抑制佛道思想影响D.采取政治的手段改变经学传统
8.北宋开封市民出行“稍似路远倦行,逐坊巷桥市,自有假赁鞍马者,不过百钱”,可以享受到乘马等高品质服务。这一现象反映了宋代( )
A.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B.民众追求奢侈享受
C.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D.城市消费门槛下移
9.明代地方行政区划为省、府(州)、县三级,后又逐渐形成省级行政机构向更低级的府、县机构派出巡查性质的官员,被称为分司,这样就实际形成了省、司、府(州)、县四级地方管理体制。这一变化( )
A.适应了中央集权发展需要B.制约了地方官员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