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直觉思维及其方法论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庄直觉思维及其方法论意义

刁生虎

(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 200433)

摘 要:本文以老庄直觉思维的对象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其思维方式的程式、特点及其在人类掌握世界的两种方式科学和艺术中的方法论意义。并以此为案例说明中西思维方式互补和融合的重要性。

关键词:老庄;直觉思维;程式;特点;科学;艺术;方法论意义

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019(2002)05-0014-05

所谓思维方式,是指人们以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和习惯等因素所构成的思考问题的程式和方法。它是人类文化现象的深层本质,对人类的文化行为起着稳定的支配作用。深入探讨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思维方式问题。因为“思维方式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它的最高凝聚或内核。”从一定意义上说,“传统思维决定了传统文化”。①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老庄思想,以直觉体悟为主要形式,奠定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根基,对中外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人类认识史上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直觉思维(intuition thinking )指不经过逻辑分析而直接洞察事物本质的思维过程,是一种超越一般感性和理性的内心直观方法。用庄子的术语,就是

“体道”(《庄子・知北游》,以下凡引《庄子》,只注篇

名)。由此可知,老庄直觉思维的对象主要是“道”。因此,讨论其直觉思维方式,就必须从“道”切入。

“道”是老庄哲学的核心范畴,贯穿于其思想体系的各个部分。老庄认为,“道”是客观存在的实体,而且是化生天地万物的本原和基础,因此,它就具有

认识的价值和必要。然而,“道”又具有“惟恍惟惚”(《老子》21章,以下涉及《老子》引文,只注章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14章)和“昏昏默

默”、“窈窈溟溟”(《知北游》);“不知其然”(《齐物论》);“渊渊乎其不可测也。”(《

天道》)的特点,无法用通常的“闻见言说”的方式去把握:“道可道,非常

道;名可名,非常名。”(1章);“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北游》

)这就需要寻求新的认知途径。而在老庄看来,只有通过直觉去体悟,即“体认”。诚如李约瑟所言:“道乃是这一秩序的无所不包的名称,是一种有效验

的总和,是一种反映性的神经介质;……全部智慧就在于增加这相互联系作用的宝库中被直觉到的类比

对应物的数目。”②

作为一种相对静态的始发性思维

方式,直觉思维的实质是一种潜(下)意识中静极而生的萌发,其结果是瞬间内凝神观照的具体结晶,其显著标志是静观。由此出发,老庄提出了一系列培养直觉思维的修养方法:

老子认为,首先,要想获得直觉体悟,就必须排除主观情欲和感性经验,做到无知无欲。因为“祸莫

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46章)且“五色令人

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11章)人的欲望越大,接触外界的事物越多,反而越容易造成认识上的混乱。而“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

缴。”(1章)人若处在无欲的状态,则能体悟到幽深玄远之“道”,若有欲,则只能感受到具体的事物。

因此“圣人去甚,去奢,去泰。”(29章)“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64章)大圣之人都是无知无欲的,收稿日期:2001-09-19

作者简介:刁生虎(1975-),男,河南省南阳市人,文学硕士,河南大学文学院教师.

2002年9月第26卷第5期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Sepmber 2002V ol.26N o.5

也因此而成为体“道”之人。其次,要想获得直觉体悟,就必须清除杂念,保持心境宁静平和,以达到诱导直觉思维产生的最佳状态,所谓“致虚极,守静笃。”(16章)“虚”指心灵空明的境界,喻不带成见;“静”指心灵宁静的状态;“致”为推致之意;“极”和“笃”意同,均指极度、顶点。在老子看来,“道”本来就是“寂兮廖兮”(25章)、宁静无形的,而且“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16章)故“清静为天下正”(45章)。由此看来,“致虚极,守静笃”亦是一种抗干扰措施,以静观静,经过“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56章)的抗干扰措施与“和其光,同其尘”(同上)的信息交接过程,便能达到“玄同”(同上)和“复归其明”(52章)的得“道”境界。再次,要想获得直觉体悟,除了必须清除杂念,保持心灵的虚寂状态之外,还必须有认知主体的玄思默想,所谓“涤除玄鉴”(10章)。其中的“涤除”即是“致虚极,守静笃”之意。“玄鉴”喻指心灵深处明澈如镜。惟有排除掉一切私心杂念,做到内心虚静,心灵深处方能明澈如镜,惟有心灵明澈如镜,方能深入静观,惟有深入静观,方能见“道”。这里,老子告诉了我们一个培养直觉思维的修养程式:去欲—虚静—玄鉴。庄子发展了老子的相关思想,进一步提出了更为明确的直觉思维修养方法:首先是“心斋”。庄子认为“虚者,心斋也。”(《人间世》)所谓“心斋”,就是心志专一,感官停止活动,保持虚静的心境。实际上,就是要求人丢掉欲望,不用智慧。只有这样,才能“无思无虑始知道”(《知北游》)产生直觉,与道契合为一。其次是“坐忘”。庄子认为“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大宗师》)这就是说,所谓“坐忘”,其实质就是“毁废四肢百体,屏黜聪明心智”(成玄英疏),达到“内不觉其一身,外不识有天地”(郭象注)的既遗弃了外在之自然和社会,又忘却了内在之肉体和智慧的混沌状态。这样就能使心灵空寂,与大道相通。最后是“见独”。庄子认为“吾犹守而告之,三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大宗师》)所谓“见独”,指洞见独立无待的“道”,“道”为绝对无待,因以“独”来称它。同样,在这里,庄子也告诉了我们一个完整的培养直觉思维的修养程式:心斋—坐忘—见独。

老庄直觉思维有四个显著特征:其一,模糊性即不重逻辑分析而用概括模糊方式感知认识对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所用概念没有明确的含义,带有很大的含混性。如老庄哲学中的“道”、“天”等概念便是如此。二是不用明确的肯定和否定判断,而是运用形象的比喻来表情达意。如老子的“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66章)三是只有结论没有推理。如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章)和庄子的“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齐物论》都是如此。其二,整体性即不以分解的方式而从整体上去把握认知对象。如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章)和庄子的“修混沌氏之术者,识其一而不识其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天地》)及“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即表现了这一点。其三,直接性即心灵不经中介环节而对认知客体的直接把握。《养生主》说:“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其中的“神遇”即心灵的直接把握。其四,意会性即不能以言辞表达而只能以静默之心去体悟认知客体。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等寓言以及《德充符》中的“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科学的方式,二是艺术的方式。而在古今中外人类掌握世界的这两种方式中,均能找到老庄直觉思维方式的影子。

在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方面,老庄直觉思维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他们重视对世界的整体性把握,注重以直觉体悟万物的统一性、相互联系、和谐相融的状态。认为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个整体通过元气、阴阳作为中介而联系起来。人们对特殊现象的认识,必须首先放在与别的事物的联系中进行考察。否则,就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一思维特点十分宝贵,在中国科技史上形成了有机自然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医学理论以整体恒动观为基本指导思想,把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看待,认为人与外界环境会互相感应,所以强调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把治疗与预防、治疗与调养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