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水平建设的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水平建设的探析
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和实效性。
然而在现实工作中却有诸多的因素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建设,如对辅导员工作重视不到位、队伍素质参差不齐、职业认同度较低、发展空间受限等。
要通过加强理论学习、构建科学化的制度体系、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发展方向等手段,逐步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關键词:高校辅导员;科学化水平;途径
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和实效性。
因此,辅导员要履行好自身的工作职责,取得良好的绩效,就必须要提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一、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内涵
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是指在辅导员工作理论和实践中贯穿和体现的真理性、科学性[1]。
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遵循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不断改进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促进工作效益最大化,从而实现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属性。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科学的工作理念
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
“以学生为本”的高校辅导员工作理念,就是要立足于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立足于保障学生的切身利益,立足于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科学构建辅导员工作内容,使辅导员工作规范化、科学化[2]。
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个性发展和特殊需求,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养成教育和责任意识教育,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以实践为基础,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应通过观察、走访、调查、谈心等多种形式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各种情况,在正确认识和把握真实情况的基础上寻找特点,总结规律,从而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
辅导员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遵循大学生思想活动和思想发展的规律、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保证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3]。
同时,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关注新形势下大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要,采取分类指导的方法,促进其自主、和谐、健康地发展。
(三)以制度为保障,促进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发展
制度科学与否直接决定行为结果是否科学。
辅导员工作制度包括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准入机制、运行模式、绩效考核、学习培训、奖惩与晋升、转岗与发展等各个方面制度的制定与落实。
在新形势下建立完整而科学的辅导员管理制度,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科学化的重要方面。
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不仅能使辅导员个体获得较强的专业素质,形成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而且能有效地提高辅导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职业荣誉感,从而为更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当前辅导员工作科学化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普遍重教学科研,对辅导员工作的认识不到位
以显性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辅导员工作,相比较于教学和科研,其周期性长,短期内效果不明显。
许多高校只注重眼前,即学生在校就读期间不出事即可,而没能认识到辅导员工作对于学生长远发展所具有的深层次影响,这就使得许多高校在辅导员工作问题上不重视,认为辅导员工作谁都能干,辅导员只不过是学生在校期间的“保姆”和“勤杂工”,严重削弱了辅导员在大学生做人、德育、修身、成才等方面的价值。
认识不到位,辅导员的发展得不到保障,使得许多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员找不到自身的定位与发展方向,从而对工作产生了极大的迷茫和困惑。
一般在工作2~4年后就会产生职业倦怠感,从而进入事业发展的瓶颈期[4]。
(二)专业结构不一,辅导员队伍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自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以来,各高校为适应学生人数的变化,也相应地扩大了辅导员的队伍规模。
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指出了辅导员选聘的标准,其中一条是“具有相关的学科专业背景,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但在实际情况中,“具有相关学科专业背景”的人在辅导员队伍中只占一小部分,相当一部分辅导员原来所学专业和辅导员工作并不相关甚至是毫不相关。
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背景,这就导致了一部分辅导员在参加工作之初的热情渐渐褪去之后,开始面临由于专业背景与工作内容不符而产生的后继乏力的尴尬处境。
尤其是近几年来,各高校招聘辅导员的标准都提高到了研究生学历,面对与学历和学科专业不匹配的事务性工作,那些非相关学科专业背景的辅导员更容易对自己的工作现状和发展规划产生困惑,难以建立起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使辅导员的工作成效大打折扣。
一些辅导员纷纷通过深造或竞聘转往教学和行政岗谋求其他出路,无形中增加了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因素。
(三)工作内容烦琐,实践有余而理论提升不足
《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6条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
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的岗位”。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岗位有限等多种原因,许多学校达不到这一比例甚至比例严重失衡。
辅导员不得不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督导、就业指导、贫困生帮扶、心理辅导等多项工作内容,有的辅导员还要兼顾学院里的一些事务性工作,结果导致辅导员们对于自身的业务工作“样样都通”,却“样样稀松”。
有人曾笑言辅导员的工作就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回头一看,啥也没干”。
虽是戏言,却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当前辅导员的工作现状。
繁杂的工作内容不仅使辅导员难以明晰自身的角色定位,更使辅导员常年被繁杂的事务缠身,难以抽出时间或静下心来进行经验总结与理论提升,往往根据经验办事,大大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水平。
(四)职业认同度低,缺乏发展内驱力
辅导员工作发展内驱力是指辅导员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获取职业成就感而不断自我激励、自我提升的一种内在自我驱动力。
内驱力产生的前提是有机体的需要,具体到辅导员工作来说,发展内驱力的前提就是高度的职业认同感和工作成就感,而这恰恰是目前辅导员队伍所欠缺的。
重视程度不够、工作内容烦琐、发展方向不明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辅导员很难对自己的工作形成职业认同。
同时,大部分高校辅导员的出路比较窄,只能通过竞聘转到管理岗或行政岗,而这些岗位往往数量有限,不能满足辅导员队伍发展和更新的需要。
在晋升职称上,辅导员也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平时由于辅导员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都花费在处理繁杂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上,因而很难静下心来撰写论文或者申报课题,职称晋升往往成了难题。
看不到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许多辅导员因而对工作产生厌倦情绪,激发自我提升和发展的內驱力就更加无从谈起。
三、提高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途径
(一)加强理论研究和学习,以科学的理论引领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
加强理论研究,不断把握工作规律,是提高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必由之路[5]。
只有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深入开展规律性问题研究,不断提高运用规律的本领,才能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瞻性和主动性。
同时,要注重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力量,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知识,围绕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发挥学科交叉优势,从跨学科的视角形成一批重大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为辅导员工作实践奠定良好的理论支撑和思想基础,从而真正实现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科学化。
(二)构建科学化的制度体系,形成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提升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需要构建科学化的制度体系。
高校要从辅导员最关心、同辅导员利益联系最密切的问题入手,充分协调校内各个部门的资源,制定政策措施,形成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
同时,还要严格辅导员队伍的“准入”机制和评估激励机制,通过制度进一步规范辅导员的准入职责、岗位职责和认证程序;制定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定性与定量结合,为辅导员的奖惩激励提供科学化的前提。
此外,最好尝试辅导员分级制,
即根据辅导员的个人业绩和现实工作表现,将他们分为直接与工资待遇挂钩的不同级别,从而有意识地为辅导员的发展创造可上升的空间,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保证辅导员队伍发展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三)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发展方向,开展多形式、多层面培训,增强辅导员的荣誉感和职业理想
要始终明确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的角色定位,既结合工作实际,又结合辅导员自身的学科背景、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进一步明确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领域,如思想政治教育、职业发展规划、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
同时,要针对辅导员主攻的专业化领域,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门化的教育培训,只有如此,才能使辅导员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和发展方向,树立职业理想,争做本领域中的专家化辅导员,从而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荣誉感,真正实现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
参考文献:
[1]林天飞.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内涵及路径[J].辅导员新论,2011,(16).
[2]计永利,田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水平[J].沈阳干部学刊,2010,12(3).
[3]郭汉军.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探析[J].高校辅导员,2011,(4).
[4]童玉玲.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透视:成因及干预措施[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23(6).
[5]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Z].2013-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