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水煤浆分散剂与煤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研究 Ⅹ 分散剂在煤粒表面上的吸附作用特征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B &]
煤的组成、 性质差别很大, 而不同分散剂的结构和物 性参数也不同, 所以不论是用一种分散剂对几种煤, 或几种分散剂对同种煤来研究分散剂在煤表面上的 吸附特性, 都难以较全面地反映不同分散剂与不同 煤的相互作用规律。本文通过 ( 种分散剂在 )& 种 不同变质程度煤上的吸附特性, 研究不同分散剂与 不同煤间的作用特征及其对 ?@A 性质的影响。
, 不同研究工
作所涉及的分散剂因煤种比较单一, 得到的结论反 映了分散剂与煤相互作用规律的某个侧面。因不同
)* 实验部分
! 9 !" 煤样与分散剂 " )& 种煤样为内蒙平庄褐煤
* 收稿日期: "!!#%!"%!+ ;修回日期: "!!#%!,%") 。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 ) 。 * 作者简介:邹立壮 ( )’()%) ,男,山东文登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洁净煤技术和应用化学研究。-%./01:23410254/678 "($9 6:;。
! 分散剂在煤粒表面上的吸附作用特征
邹立壮,朱书全,王晓玲,郭相坤,崔广文
( 中国矿业大学 ( 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 )!!!+$ )
摘* 要:研究了 ( 种水煤浆分散剂在 )& 种不同变质程度煤上的吸附作用特征。结果表明, 多数分散剂在煤粒表面达到单层 饱和吸附后, 又形成多层吸附, 单层饱和吸附量与煤的变质程度、 比表面积以及分散剂的性质有关。在相同粒度分布下, 煤的 变质程度越低, 表面含氧亲水官能团的比例越高, 孔隙率越高, 比表面积越大, 这对增大吸附量有利。煤的变质程度越高, 其 表面疏水区面积的比例越高, 分散剂通过疏水基团紧密吸附在煤表面的比例越大, 这对增加高阶煤的吸附量有利。对不同 煤, 是变质程度还是比表面积为吸附分散剂的主控因素, 主要依赖于分散剂的结构与性质。对同种煤, 疏水与亲水基团呈线 型分立分布的分散剂, 吸附量明显高; 而疏水与亲水基团呈线型间隔分布的分散剂, 吸附量明显小。 关键词:水煤浆;分散剂;吸附作用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 $& ’#()*"+% +,- .,/*0$,)(,1+% .,2*,((0*,2,’#*,+ 3,*/(04*15 $& 6*,*,2 +,- 7("#,$%$2,8(*9*,2* )!!!+$ ,’#*,+)
4*1#%&’#:;’: )<=4>?@%4* A’)>)A@:>%=@%A= 4B ( 7/- <%=?:>=)*@= 4* )& A4)5= =(>B)A: 9:>: =@(<%:<C ;’: >:=(5@= =’49 @’)@ D4=@ <%=?:>=)*@= :E’%F%@ D(5@%&5)G:> )<=4>?@%4* )B@:> )A’%:H%*+ D4*4D45:A(5)> 5)G:> =)@(>)@:< )<=4>?& @%4*C ;’: =)@(>)@:< )<=4>?@%4* )D4(*@ 4B D4*4&5)G:> %= D)%*5G <:?:*<:*@ 4* @’: A4)5 >)*6 ,=?:A%B%A =(>B)A: )>:) 4B A4)5 )*< @’: =@>(A@(>: )*< ?>4?:>@G 4B <%=?:>=)*@C #*<:> @’: =)D: ?)>@%A5: =%I: <%=@>%F(@%4* ,:%@’:> @’: ’%+’:> @’: A4)5 >)*6,@’: 5)>+:> @’: )<=4>?@%4* )D4(*@ 4B <%=?:>=)*@ 4* A4)5 =(>B)A: ;4> @’: 5)>+:> @’: =?:A%B%A =(>B)A: 4B A4)5,@’: 5)>+:> @’: )<=4>?@%4* )D4(*@C J4> <%BB:>:*@ A4)5=,@’: =@>(A@(>: )*< ?>4?:>@G 4B <%=?:>=)*@ 9%55 )BB:A@ 9’:@’:> @’: A4)5 >)*6 4> @’: =?:A%B%A =(>B)A: 4B A4)5 %= @’: D)%* B)A@4> @4 <:@:>D%*: @’: )<=4>?@%4* 4B <%=?:>=)*@C ;’: =)@(>)@:< )<=4>?@%4* )D4(*@ B4> <%=?:>=)*@ 4* (*%@ =(>B)A: )>:) 4B A4)5 %*A>:)=:= 9%@’ %*A>:)=%*+ A4)5 >)*6 )*< <:A>:)=%*+ ?4>4=%@G 4B A4)5C /’:* @’: <%=?:>=)*@ %= ) 5:*+@’ A’)%* ?45GD:> ,%@= ’G<>4?’%5%A )*< ’G<>4?’4F%A +>4(?= )>: 5%*:)> =A’%=D)@%A <%=@>%F(@%4*, >:=(5@%*+ %* ) 5)>+:> )<=4>?@%4* )D4(*@ 49%*+ @4 @’: <%=?:>=)*@ )<=4>F%*+ 4* @’: A4)5 ?)>@%A5: =(>B)A: FG H:>@%A)5 B4>DC /’:* @’: ’G<>4?’%5%A )*< ’G<>4?’4F%A百度文库+>4(?= 4B <%=?:>=)*@ )>: 5%*:& 5:)<%*+ @4 ) =D)55:> )<=4>?@%4* )D4(*@ 49%*+ @4 @’: <%=?:>=)*@ )<=4>F%*+ 4* @’: A4)5 ?)>& )> )5@:>*)@: <%=@>%F(@%4*, @%A5: =(>B)A: FG ’4>%I4*@)5 B4>DC 8$9 +)%,1:A4)5 9)@:> =5(>>G ;<%=?:>=)*@;)<=4>?@%4* * * 制备高浓度、 低黏度的水煤浆 ( ?@A ) 受多种因 素的影响, 除煤质因素和粒度分布外, 选择性能优良 的分散剂是另一个关键因素。而分散剂在煤粒表面 上的吸附是对煤粒表面亲水改性, 并使煤粒得以分 散的前提。因此, 研究分散剂在煤粒表面上的吸附 特性, 对于认识不同分散剂与煤之间的作用规律非 常重要。从国内外相关的报道看
!"#$%&’#()" *$#+$$" ,(--$%$"# ./0 ,(12$%1&"#1 &", ’)&3
! 4,1)%2#(5$ ’6&%&’#$%(1#(’1 )- ,(12$%1&"# )" ’)&3 17%-&’$ !"# $%&!’()*+,!,# -’(&.()*,/012 3%)4&5%*+,2#" 3%)*+&6(*,7#8 2()*+&9:*
[ 5 6 7] 的粒度分布见文献 。煤样的比表面积测定由中
:F 结果与讨论
" ; ! # 不同体系的吸附等温线 # 根据 ! " ( !< # % & ’ 可以计算出不同浓度时分散剂在煤表面上 !$ ) 的吸附量。其中, ! 为单位质量煤吸附分散剂的质 量 ( = 1 G=) ; !< 、 !$ 分别为吸附前后溶液中分散剂的质 量浓度 ( = 1 $) ; % 为溶液总体积 ( $) , ’ 为煤样质量 。以 ! 对 !$ 作图, 可以得到不同分散剂在不同 ( G=) 煤上 的 吸 附 等 温 线, 其 中 .+0、.+2、.+5、.+7、 .+9 分散剂在阳泉、 鹤壁、 淮北、 孙庄、 淮南、 阜新煤上 的吸附等温线见图 0 和图 :。由吸附等温线相应数 椐, 可以得到单层饱和吸附量, 见表 0。根据煤样的 比表面积 (表 0) , 可得到不同分散剂在单位煤表面积 上的吸附量, 见图 2。由实验可得到下列结果。 (0 ) 在分散剂质量浓度范围相近时, 同种煤对 不同分散剂的吸附等温线差别较明显, 反映出不同 分散剂在同种煤粒表面上的吸附状态不同。同种分 散剂在不同煤上的吸附等温线, 既有相似性, 又表现 出一定的差别, 反映出分散剂在煤粒表面的吸附状 态由二者的共同性质决定。 (: ) 在实验质量浓度范围内, 随着分散剂质量 浓度的增大, .+0 、 .+7 、 .+9 在煤粒表面达到单层 饱和吸附后, 易形成多层吸附; 而 .+5 主要表现为 单层吸附特征。对实验所用的 0A 种煤, .+0: 均表 现为单层吸附特征。不同分散剂在不同煤上达到单 层吸附对应的质量浓度范围不同。同样发生多层吸
图 !" !#$% ! & ’()! 分散剂在鹤壁、 淮南和 " " " 靖远煤上的吸附等温线 *+,-./ !" ’012.34+25 +1246/.71 28 ’()! 0+13/.1954 " " " " 25 ::;,’:< 950 =>? @29A 94 !#$% ! &
%
高阶煤高。相反, ’() 、 ’(J 在中、 低阶煤上的单层 饱和吸附量比高阶煤上的低 ( 平庄煤除外) 。 (J ) 对中、 高阶煤, 分散剂在单位表面积上的吸 附量, 随煤比表面积的增加而明显减小; 对变质程度 较低的煤, 随比表面积的增加, 单位表面积上的吸附 量呈减小趋势但变化不是很明显。高阶煤和低阶煤 的单位表面积吸附量相差较大。 ! % !" 分散剂在煤粒表面吸附特征分析 " 由于煤粒 表面主要表现疏水性, 分散剂又都是两亲高分子, 所 以分散剂在煤表面吸附的动力主要是疏水相互作用 和范德华作用。分散剂亲水基团与煤表面的亲水基 团, 正电荷区间可以发生氢键、 离子缔合以及络合等 作用。吸附等温线的特征, 反映了分散剂在吸附剂 上的吸附状态, 从本质上讲这取决于二者的相互作 用。对同种煤样, 这种作用特征的差别主要归因于 分散剂的结构与性质的不同。 ’(J 、 ’(# 的结构非常相似, 疏水基团是以芳环 为主体, 且亲水与疏水基团主要呈线型间隔分布。 ’(K 的疏水基团主要也是芳环, 但分子结构具有明 显的接枝共聚特征, 它可以通过部分疏水基团作用 在煤表面上, 而分子的大部分仍舒展地伸向溶液中。 因此, ’(K 虽 然 具 有 比 ’(J 高、 比 ’(# 低 的 分 子 量, 却 能 产 生 比 ’(J 、 ’(# 高 的 单 层 饱 和 吸 附 量。 而未作用在煤表面上的疏水基团, 很容易成为溶液 中未被吸附 ’(K 分子的主要活性作用点, 这可能是 ’(K 在达到单层饱和吸附后, 很容易产生多层吸附 的主要原因。’(# 、 ’(K 的重均分子量分别为 I% )G F )G J 和 N% KJ F )G O , 分子旋转末端距分别是 IIN% G 57 和 IK% J 57 [ K]。与 ’(K 相比, ’(# 在煤表面上 的单层饱和吸附量低, 产生多层吸附的质量浓度反 而高。PSD 研究表明, ’(# 、 ’(K 在研究煤样上的吸 附层厚度分别为 O% G 57 和 )G% G 57 左右, 前者明显 小于其分子旋转末端距。因此, 推断 ’(# 在煤粒表 面上主要以卧式多点方式产生吸附。由于分子主链 上没有包括疏水基团在内的支链, 伸向溶液中的疏
图 0F 不同分散剂在阳泉、 鹤壁、 淮北、 孙庄、 淮南、 阜新煤上 :9H; : I 的吸附等温线 %J=KLM 0F .NOPLQRJPS JOPRBML>O PT NJOQMLOUSRO PS VPUWO UR :9H; : I
!
.+0 ;" .+2 ;# .+5 ;$ .+7 ;% .+9
" )!
燃" 料" 化" 学" 学" 报
第 IO 卷
附的质量浓度范围, 也视煤和分散剂不同而存在明 显的差异。 (I ) 不同质量浓度下, ’(K 在多数煤上都表现 出比其他分散剂高的吸附量, 而且达到单层饱和吸 附的质量浓度又比其他分散剂低。相应质量浓度 下, ’(J 在不同煤上的吸附量均较低。 (O) 不同分散剂在煤 表 面 上 的 单 层 饱 和 吸 附 量, 随煤变质程度的增加而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 ’(I 、 ’(K 、 ’(# 分散剂在低阶煤上的饱和吸附量比
国科学院化学所完成。 选用的 8 种分散剂为 .+0 ( 磺化腐植酸钠) , .+2 ( 木质素磺酸钠) ,.+5 ( 蒽磺酸甲醛缩合物钠 盐) , .+7 ( 萘 磺 酸、 苯 乙 烯、 马 来 酸 共 聚 物 钠 盐) , .+9 ( 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 , .+0: ( 改性烷基苯
[ 7] 基聚氧乙烯醚) 。相关性质表征见前文 。
第0 期
邹立壮 等:不同水煤浆分散剂与煤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研究:!
0F0
( !"#) , 辽宁阜新长焰煤 ( $%& ) , 甘肃靖远不黏煤 ( ’() ) , 山西大同弱黏煤 ( *+, ) , 山东北宿气煤 , 安徽淮南气煤 ( ./! ) , 安徽淮北焦煤 ( *-* ) ( ./- ) , 山西潞安瘦煤 ( *$. ) , 河北下花园弱黏煤 ( &/)) , 河北唐山 0 1 2 焦煤 ( /,* ) , 河北孙庄肥煤 ( /*# ) , 河北薛村贫煤 ( /&3 ) , 河南鹤壁贫瘦煤 ( //-) , 山西阳泉无烟煤 ( *)4 ) 。煤质分析及煤样
第 $& 卷 第 ) 期 "!!( 年 " 月
燃* 料* 化* 学* 学* 报 K4(>*)5 4B J(:5 7’:D%=@>G )*< ;:A’*454+G
L45C $& 14C ) J:FC "!!(
文章编号: !"#$%"&!’ ( "!!( ) !)%!!)!%!#
不同水煤浆分散剂与煤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研究
! ; "# 吸附实验# 准确称量 <; :<< < = 干燥的制浆用 煤, 与 5< >$ 纯水及不同浓度的分散剂水溶液混合, 用脂肪膜密封后, 置于水浴恒温振荡器中 ( 控温精 度 ? <; 0 @ ) , :5 @ 振荡达到吸附平衡, 静置 :A B, 将 上层液分离。 ! ; $# 吸附平衡液浓度的测定 # 将分离出的吸附平 衡清液, 用蒸馏水适当稀释, 并以稀释相同倍数的 煤C纯水平衡液作参比, 用 DEC755- 紫外分光光度 计测定吸光度, 通过工作曲线, 确定吸附平衡体系中 分散剂的质量浓度。
煤的组成、 性质差别很大, 而不同分散剂的结构和物 性参数也不同, 所以不论是用一种分散剂对几种煤, 或几种分散剂对同种煤来研究分散剂在煤表面上的 吸附特性, 都难以较全面地反映不同分散剂与不同 煤的相互作用规律。本文通过 ( 种分散剂在 )& 种 不同变质程度煤上的吸附特性, 研究不同分散剂与 不同煤间的作用特征及其对 ?@A 性质的影响。
, 不同研究工
作所涉及的分散剂因煤种比较单一, 得到的结论反 映了分散剂与煤相互作用规律的某个侧面。因不同
)* 实验部分
! 9 !" 煤样与分散剂 " )& 种煤样为内蒙平庄褐煤
* 收稿日期: "!!#%!"%!+ ;修回日期: "!!#%!,%") 。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 ) 。 * 作者简介:邹立壮 ( )’()%) ,男,山东文登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洁净煤技术和应用化学研究。-%./01:23410254/678 "($9 6:;。
! 分散剂在煤粒表面上的吸附作用特征
邹立壮,朱书全,王晓玲,郭相坤,崔广文
( 中国矿业大学 ( 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 )!!!+$ )
摘* 要:研究了 ( 种水煤浆分散剂在 )& 种不同变质程度煤上的吸附作用特征。结果表明, 多数分散剂在煤粒表面达到单层 饱和吸附后, 又形成多层吸附, 单层饱和吸附量与煤的变质程度、 比表面积以及分散剂的性质有关。在相同粒度分布下, 煤的 变质程度越低, 表面含氧亲水官能团的比例越高, 孔隙率越高, 比表面积越大, 这对增大吸附量有利。煤的变质程度越高, 其 表面疏水区面积的比例越高, 分散剂通过疏水基团紧密吸附在煤表面的比例越大, 这对增加高阶煤的吸附量有利。对不同 煤, 是变质程度还是比表面积为吸附分散剂的主控因素, 主要依赖于分散剂的结构与性质。对同种煤, 疏水与亲水基团呈线 型分立分布的分散剂, 吸附量明显高; 而疏水与亲水基团呈线型间隔分布的分散剂, 吸附量明显小。 关键词:水煤浆;分散剂;吸附作用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 $& ’#()*"+% +,- .,/*0$,)(,1+% .,2*,((0*,2,’#*,+ 3,*/(04*15 $& 6*,*,2 +,- 7("#,$%$2,8(*9*,2* )!!!+$ ,’#*,+)
4*1#%&’#:;’: )<=4>?@%4* A’)>)A@:>%=@%A= 4B ( 7/- <%=?:>=)*@= 4* )& A4)5= =(>B)A: 9:>: =@(<%:<C ;’: >:=(5@= =’49 @’)@ D4=@ <%=?:>=)*@= :E’%F%@ D(5@%&5)G:> )<=4>?@%4* )B@:> )A’%:H%*+ D4*4D45:A(5)> 5)G:> =)@(>)@:< )<=4>?& @%4*C ;’: =)@(>)@:< )<=4>?@%4* )D4(*@ 4B D4*4&5)G:> %= D)%*5G <:?:*<:*@ 4* @’: A4)5 >)*6 ,=?:A%B%A =(>B)A: )>:) 4B A4)5 )*< @’: =@>(A@(>: )*< ?>4?:>@G 4B <%=?:>=)*@C #*<:> @’: =)D: ?)>@%A5: =%I: <%=@>%F(@%4* ,:%@’:> @’: ’%+’:> @’: A4)5 >)*6,@’: 5)>+:> @’: )<=4>?@%4* )D4(*@ 4B <%=?:>=)*@ 4* A4)5 =(>B)A: ;4> @’: 5)>+:> @’: =?:A%B%A =(>B)A: 4B A4)5,@’: 5)>+:> @’: )<=4>?@%4* )D4(*@C J4> <%BB:>:*@ A4)5=,@’: =@>(A@(>: )*< ?>4?:>@G 4B <%=?:>=)*@ 9%55 )BB:A@ 9’:@’:> @’: A4)5 >)*6 4> @’: =?:A%B%A =(>B)A: 4B A4)5 %= @’: D)%* B)A@4> @4 <:@:>D%*: @’: )<=4>?@%4* 4B <%=?:>=)*@C ;’: =)@(>)@:< )<=4>?@%4* )D4(*@ B4> <%=?:>=)*@ 4* (*%@ =(>B)A: )>:) 4B A4)5 %*A>:)=:= 9%@’ %*A>:)=%*+ A4)5 >)*6 )*< <:A>:)=%*+ ?4>4=%@G 4B A4)5C /’:* @’: <%=?:>=)*@ %= ) 5:*+@’ A’)%* ?45GD:> ,%@= ’G<>4?’%5%A )*< ’G<>4?’4F%A +>4(?= )>: 5%*:)> =A’%=D)@%A <%=@>%F(@%4*, >:=(5@%*+ %* ) 5)>+:> )<=4>?@%4* )D4(*@ 49%*+ @4 @’: <%=?:>=)*@ )<=4>F%*+ 4* @’: A4)5 ?)>@%A5: =(>B)A: FG H:>@%A)5 B4>DC /’:* @’: ’G<>4?’%5%A )*< ’G<>4?’4F%A百度文库+>4(?= 4B <%=?:>=)*@ )>: 5%*:& 5:)<%*+ @4 ) =D)55:> )<=4>?@%4* )D4(*@ 49%*+ @4 @’: <%=?:>=)*@ )<=4>F%*+ 4* @’: A4)5 ?)>& )> )5@:>*)@: <%=@>%F(@%4*, @%A5: =(>B)A: FG ’4>%I4*@)5 B4>DC 8$9 +)%,1:A4)5 9)@:> =5(>>G ;<%=?:>=)*@;)<=4>?@%4* * * 制备高浓度、 低黏度的水煤浆 ( ?@A ) 受多种因 素的影响, 除煤质因素和粒度分布外, 选择性能优良 的分散剂是另一个关键因素。而分散剂在煤粒表面 上的吸附是对煤粒表面亲水改性, 并使煤粒得以分 散的前提。因此, 研究分散剂在煤粒表面上的吸附 特性, 对于认识不同分散剂与煤之间的作用规律非 常重要。从国内外相关的报道看
!"#$%&’#()" *$#+$$" ,(--$%$"# ./0 ,(12$%1&"#1 &", ’)&3
! 4,1)%2#(5$ ’6&%&’#$%(1#(’1 )- ,(12$%1&"# )" ’)&3 17%-&’$ !"# $%&!’()*+,!,# -’(&.()*,/012 3%)4&5%*+,2#" 3%)*+&6(*,7#8 2()*+&9:*
[ 5 6 7] 的粒度分布见文献 。煤样的比表面积测定由中
:F 结果与讨论
" ; ! # 不同体系的吸附等温线 # 根据 ! " ( !< # % & ’ 可以计算出不同浓度时分散剂在煤表面上 !$ ) 的吸附量。其中, ! 为单位质量煤吸附分散剂的质 量 ( = 1 G=) ; !< 、 !$ 分别为吸附前后溶液中分散剂的质 量浓度 ( = 1 $) ; % 为溶液总体积 ( $) , ’ 为煤样质量 。以 ! 对 !$ 作图, 可以得到不同分散剂在不同 ( G=) 煤上 的 吸 附 等 温 线, 其 中 .+0、.+2、.+5、.+7、 .+9 分散剂在阳泉、 鹤壁、 淮北、 孙庄、 淮南、 阜新煤上 的吸附等温线见图 0 和图 :。由吸附等温线相应数 椐, 可以得到单层饱和吸附量, 见表 0。根据煤样的 比表面积 (表 0) , 可得到不同分散剂在单位煤表面积 上的吸附量, 见图 2。由实验可得到下列结果。 (0 ) 在分散剂质量浓度范围相近时, 同种煤对 不同分散剂的吸附等温线差别较明显, 反映出不同 分散剂在同种煤粒表面上的吸附状态不同。同种分 散剂在不同煤上的吸附等温线, 既有相似性, 又表现 出一定的差别, 反映出分散剂在煤粒表面的吸附状 态由二者的共同性质决定。 (: ) 在实验质量浓度范围内, 随着分散剂质量 浓度的增大, .+0 、 .+7 、 .+9 在煤粒表面达到单层 饱和吸附后, 易形成多层吸附; 而 .+5 主要表现为 单层吸附特征。对实验所用的 0A 种煤, .+0: 均表 现为单层吸附特征。不同分散剂在不同煤上达到单 层吸附对应的质量浓度范围不同。同样发生多层吸
图 !" !#$% ! & ’()! 分散剂在鹤壁、 淮南和 " " " 靖远煤上的吸附等温线 *+,-./ !" ’012.34+25 +1246/.71 28 ’()! 0+13/.1954 " " " " 25 ::;,’:< 950 =>? @29A 94 !#$% ! &
%
高阶煤高。相反, ’() 、 ’(J 在中、 低阶煤上的单层 饱和吸附量比高阶煤上的低 ( 平庄煤除外) 。 (J ) 对中、 高阶煤, 分散剂在单位表面积上的吸 附量, 随煤比表面积的增加而明显减小; 对变质程度 较低的煤, 随比表面积的增加, 单位表面积上的吸附 量呈减小趋势但变化不是很明显。高阶煤和低阶煤 的单位表面积吸附量相差较大。 ! % !" 分散剂在煤粒表面吸附特征分析 " 由于煤粒 表面主要表现疏水性, 分散剂又都是两亲高分子, 所 以分散剂在煤表面吸附的动力主要是疏水相互作用 和范德华作用。分散剂亲水基团与煤表面的亲水基 团, 正电荷区间可以发生氢键、 离子缔合以及络合等 作用。吸附等温线的特征, 反映了分散剂在吸附剂 上的吸附状态, 从本质上讲这取决于二者的相互作 用。对同种煤样, 这种作用特征的差别主要归因于 分散剂的结构与性质的不同。 ’(J 、 ’(# 的结构非常相似, 疏水基团是以芳环 为主体, 且亲水与疏水基团主要呈线型间隔分布。 ’(K 的疏水基团主要也是芳环, 但分子结构具有明 显的接枝共聚特征, 它可以通过部分疏水基团作用 在煤表面上, 而分子的大部分仍舒展地伸向溶液中。 因此, ’(K 虽 然 具 有 比 ’(J 高、 比 ’(# 低 的 分 子 量, 却 能 产 生 比 ’(J 、 ’(# 高 的 单 层 饱 和 吸 附 量。 而未作用在煤表面上的疏水基团, 很容易成为溶液 中未被吸附 ’(K 分子的主要活性作用点, 这可能是 ’(K 在达到单层饱和吸附后, 很容易产生多层吸附 的主要原因。’(# 、 ’(K 的重均分子量分别为 I% )G F )G J 和 N% KJ F )G O , 分子旋转末端距分别是 IIN% G 57 和 IK% J 57 [ K]。与 ’(K 相比, ’(# 在煤表面上 的单层饱和吸附量低, 产生多层吸附的质量浓度反 而高。PSD 研究表明, ’(# 、 ’(K 在研究煤样上的吸 附层厚度分别为 O% G 57 和 )G% G 57 左右, 前者明显 小于其分子旋转末端距。因此, 推断 ’(# 在煤粒表 面上主要以卧式多点方式产生吸附。由于分子主链 上没有包括疏水基团在内的支链, 伸向溶液中的疏
图 0F 不同分散剂在阳泉、 鹤壁、 淮北、 孙庄、 淮南、 阜新煤上 :9H; : I 的吸附等温线 %J=KLM 0F .NOPLQRJPS JOPRBML>O PT NJOQMLOUSRO PS VPUWO UR :9H; : I
!
.+0 ;" .+2 ;# .+5 ;$ .+7 ;% .+9
" )!
燃" 料" 化" 学" 学" 报
第 IO 卷
附的质量浓度范围, 也视煤和分散剂不同而存在明 显的差异。 (I ) 不同质量浓度下, ’(K 在多数煤上都表现 出比其他分散剂高的吸附量, 而且达到单层饱和吸 附的质量浓度又比其他分散剂低。相应质量浓度 下, ’(J 在不同煤上的吸附量均较低。 (O) 不同分散剂在煤 表 面 上 的 单 层 饱 和 吸 附 量, 随煤变质程度的增加而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 ’(I 、 ’(K 、 ’(# 分散剂在低阶煤上的饱和吸附量比
国科学院化学所完成。 选用的 8 种分散剂为 .+0 ( 磺化腐植酸钠) , .+2 ( 木质素磺酸钠) ,.+5 ( 蒽磺酸甲醛缩合物钠 盐) , .+7 ( 萘 磺 酸、 苯 乙 烯、 马 来 酸 共 聚 物 钠 盐) , .+9 ( 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 , .+0: ( 改性烷基苯
[ 7] 基聚氧乙烯醚) 。相关性质表征见前文 。
第0 期
邹立壮 等:不同水煤浆分散剂与煤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研究:!
0F0
( !"#) , 辽宁阜新长焰煤 ( $%& ) , 甘肃靖远不黏煤 ( ’() ) , 山西大同弱黏煤 ( *+, ) , 山东北宿气煤 , 安徽淮南气煤 ( ./! ) , 安徽淮北焦煤 ( *-* ) ( ./- ) , 山西潞安瘦煤 ( *$. ) , 河北下花园弱黏煤 ( &/)) , 河北唐山 0 1 2 焦煤 ( /,* ) , 河北孙庄肥煤 ( /*# ) , 河北薛村贫煤 ( /&3 ) , 河南鹤壁贫瘦煤 ( //-) , 山西阳泉无烟煤 ( *)4 ) 。煤质分析及煤样
第 $& 卷 第 ) 期 "!!( 年 " 月
燃* 料* 化* 学* 学* 报 K4(>*)5 4B J(:5 7’:D%=@>G )*< ;:A’*454+G
L45C $& 14C ) J:FC "!!(
文章编号: !"#$%"&!’ ( "!!( ) !)%!!)!%!#
不同水煤浆分散剂与煤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研究
! ; "# 吸附实验# 准确称量 <; :<< < = 干燥的制浆用 煤, 与 5< >$ 纯水及不同浓度的分散剂水溶液混合, 用脂肪膜密封后, 置于水浴恒温振荡器中 ( 控温精 度 ? <; 0 @ ) , :5 @ 振荡达到吸附平衡, 静置 :A B, 将 上层液分离。 ! ; $# 吸附平衡液浓度的测定 # 将分离出的吸附平 衡清液, 用蒸馏水适当稀释, 并以稀释相同倍数的 煤C纯水平衡液作参比, 用 DEC755- 紫外分光光度 计测定吸光度, 通过工作曲线, 确定吸附平衡体系中 分散剂的质量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