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Current Research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Ding Hua ( Institute of Policy and Management, CAS, Beijing 100190, China)
1.1.3 创新理论与新兴产业
熊彼特(J. Schumpeter)首先将创新的概念引入经济学,研究了基于创新的 康德拉季耶夫长波(约半个世纪长的发展阶段)经济周期,并以历史上发生过的 产业革命以及产业革命所诞生的新兴产业来说明经济的周期性规律,例如,他提 到,“在 16 世纪到 18 世纪末期英国炼铁工业发展的不同过程,同现代汽车工业 的兴起之间,表现了显著的相似性”[15]。尽管熊彼特并没有深入研究这种相似 性,但他开创的创新理论将产业兴起与科技进步和创新联系起来,启发着后来者 去探索产业创新的现象与规律。在后来的创新经济学著作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弗 里曼 (C. Freeman) 1974 年出版的产业创新专著——《产业创新经济学》,现已出 版了修订的第三版。《产业创新经济学》详细分析了历次产业革命中诞生的新兴 产业中技术创新、组织与管理创新的重大作用,将科技进步和创新视为产业诞生、 发展、扩散以及后发国家实现追赶的主要动力[16]。
新技术、新产业 或得到更新的产业 机械化的棉纺织业 熟铁 机器
技术—经济范式 “常识”创新原则 工厂生产 机械化 生产率/守时和省时 流体运动
第二次: 始于 1829 年 蒸汽和铁路时代
蒸汽机和机器 铁矿业和煤矿业 铁路建设 铁路车辆生产 工业用蒸汽动力
理论的萌芽。 在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中,维农(Vernon)等(1966)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
论是影响较大、特点也较突出的一种。该理论认为,一种产品与有生命的物体一 样,具有诞生、发展、衰亡的生命周期,侧重于从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和技术传 播的角度分析国际贸易、国际分工的基础。同时,维农以美国为例提出了国际产 品生命周期的四阶段模型。[13] 维农的理论强调了技术因素对新产品(从而新行 业)产生、扩散的重要作用,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在维农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 础上,美国哈佛大学的阿伯纳西(N. Abernathy)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厄特拜克(Jame M. Utterback)通过对许多行业和创新案例的分析,引入了主导设计的概念,他 们以产品创新为中心,提出了产业创新动态过程模型,指出产品创新、工艺创新 和组织结构随时间的动态发展对产业演化的影响,也被称为 A-U 模型[14]。A-U 模型将技术创新与产业兴衰演化相结合,第一次明确提出,在产业形成初期,主 导设计尚未形成,从而产品创新极为活跃。
1.1.2 产业生命周期与新兴产业
施蒂格勒(G. J. Stigler)发展了马歇尔的理论,他认为,“观察产业的整个生 命周期,必然能发现ຫໍສະໝຸດ Baidu主导地位的趋势是垂直非一体化,年轻的产业对现存经济 体系来说是‘陌生人’,它们需要新种类或新品质的原材料,所以仅能自己制作; 它们必须自己解决产品使用中的技术问题而不能等待潜在使用者来解决„„它 们必须自行设计制造专业化的设备„„当该产业具有一定规模且前景看好时,许 多上述工作的数量就会多到足以移交给专业化厂商去完成„„”[12];简言之, 施蒂格勒论证了随市场容量和劳动分工的变化,新兴产业必然走向专业化的大规 模生产,产业组织和功能都发生变化,他的观点尽管没有深入探讨一个产业的演 化过程,也没有探讨技术进步对产业演进的影响,但仍可以看做是产业生命周期
1 理论基础
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字面含义来看,需要界定“新兴产业”和“战略产业” 两个概念。首先,“新兴产业”是从产业发展阶段来界定产业的,是指正处于产 业生命周期曲线中成长阶段的产业[4]。而“战略产业”一直以来并没有明确的定 义,其性质也较难确定。例如,郝希曼(A. O. Hirschman)将主导产业与战略产 业视为同一概念,指出战略产业是对经济发展起带头作用的先导性产业部门[5]。 苏东水(2000)认为“战略产业是指能够在未来成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新兴 产业”[6]。此外,产业经济学中一种产业分类的方法是“战略关联分类法”,是 指按照在一国产业政策中的不同战略地位划分产业的一种分类方法。按照不同战 略地位划分的产业主要有:主导产业、先导产业、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先行产 业等;这些产业都从某种角度具有战略性,例如,有些是引导国民经济发展(先 导产业),有些是对经济起到支撑作用(支柱产业)。由此可见,战略产业的概念 较为模糊,并且缺乏理论基础;而在上述产业分类中,主导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 业最为接近的概念,国内一些学者甚至将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视为同义词,如闫 应福等(2003)[7]。因此,本文讨论的理论基础主要从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两方 面开展。
Abstract: After financial crisis, the major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increased investment for new energy, new materials, biology, inform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other new high-tech industries, in order to seize the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conomy. In this context, Chinese Government had made decision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n the year of 2010. Soon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become a very hot research topic in China. However, what is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and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and leading industry? The current academic understanding of this concept is still vague, not yet formed a clear consensus. In order to enhance understanding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industry policy makers, this paper analyzes emerging industry, leading industry, strategic industry and other related concepts, studie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and presents a brief review of some research perspectives. Key Words: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leading industries; theoretical foundation; research summary
自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实体经济,纷纷加大对新 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节能环保等高科技新兴产业的投入力度,调整 经济结构,以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在此背景下,我国做出了发 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并初步确定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
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重点发展领域。然而,当前各 界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解还较为模糊,认识并不统一,有的学者将战略性新 兴产业作为全新概念来理解,如张天维、胡莺(2010)[1];有的学者则把战略性 新兴产业理解为新兴产业与战略产业的交集,如陈柳钦(2010)[2];也有学者将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主导产业等同,如肖兴志等(2010)[3]。这些界定是否合理, 一时也难下定论,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探讨。因此有必 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选择和发展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加深对战略性新 兴产业的理解和认识。
的技术—经济范式,这一范式在这一套技术的扩散期间,对企业家、经理、创新
者、投资者和消费者在个人决策以及他们的相互作用方面加以引导”[17]。此外,
佩蕾丝所强调的“金融资本和生产资本在职能上的分离”也为新产业的诞生和发
展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
技术革命
第一次: 始于 1771 年 产业革命
表 1 历次技术革命、新兴产业及对应的技术—经济范式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丁华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北京 100190)
摘要:自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加大了对新兴技术与新兴产业的投入,在此 背景下,中国政府提出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随之 成为热门课题。然而,当前学术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解还较为模糊,尚未形成统一的认 识。文章辨析了新兴产业、主导产业、战略产业等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已有概念,梳理 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础,包括新兴产业形成机理的古典经济学和演化经济 学等相关理论,以及主导产业发展的理论;然后,对当前的一些研究观点进行简要述评,为 我国选择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产业;理论基础;研究现状
新古典经济学奠基者马歇尔(A. Marshall)则用进化论对产业演进作了分析, 他将每个产业视为由一系列在规模、年龄、知识、组织等方面都有差异的企业所 组成的,而且,产业结构不是由外部条件决定的,而是在经历一个渐进的历史发 展转变过程后初步形成的。他指出,“个别厂商的兴衰是经常性的,而一个巨大 的产业则经历着长期的波动,甚或不断地向前发展着。”[10]马歇尔对产业兴起和 演进的研究是建立在企业成长理论基础上的。然而,无论亚当•斯密还是马歇尔, 都没有涉及到技术进步对新兴产业的影响;德国政治经济学家李斯特(Freidrich Liszt,1841)就曾指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低估了科学和技术的重要性,而 高估了劳动分工的作用[11]。
1.1 新兴产业理论基础
1.1.1 产业分工与新兴产业
经济学中探讨新兴产业形成机理的理论起源于古典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
(Adam Smith)。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市场分工理论,认为企业的成长与 分工程度正相关,随着分工的自我衍生,新企业会不断出现,从而,经济中产业 的兴起也与分工的程度正相关。此外,斯密还分析了社会分工的发展顺序,认为 社会分工的“自然顺序”是农业—工业—商业。[8]同样强调分工作用的马克思(Karl Marx)把社会分工区分为一般分工、特殊分工和个别分工三种形式。工场内部 的分工叫做个别分工;三次社会大分工是一般分工,这种分工形成了农业、工业、 商业等大类;而具体的工业部门如冶金、造船、电子、纺织、食品、机械、造纸、 建材等则是特殊分工的结果。[9]可见,无论是亚当斯密还是马克思,都将分工作 为新产业形成的机理。
此后,演化经济学者佩蕾丝(C. Perez)继承了弗里曼关于过去两百年间五 次技术革命与新兴产业更替关系的历史视角,同时,她强调了金融资本对技术革 命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并发展了“技术—经济范式”这一概念,用
以解释历次技术革命及新兴产业扩散方式的不同(参见表 1);佩蕾丝指出,“每
一次技术革命都是新产品、新行业和新基础设施的爆炸性发展,它逐渐产生出新
Ding Hua ( Institute of Policy and Management, CAS, Beijing 100190, China)
1.1.3 创新理论与新兴产业
熊彼特(J. Schumpeter)首先将创新的概念引入经济学,研究了基于创新的 康德拉季耶夫长波(约半个世纪长的发展阶段)经济周期,并以历史上发生过的 产业革命以及产业革命所诞生的新兴产业来说明经济的周期性规律,例如,他提 到,“在 16 世纪到 18 世纪末期英国炼铁工业发展的不同过程,同现代汽车工业 的兴起之间,表现了显著的相似性”[15]。尽管熊彼特并没有深入研究这种相似 性,但他开创的创新理论将产业兴起与科技进步和创新联系起来,启发着后来者 去探索产业创新的现象与规律。在后来的创新经济学著作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弗 里曼 (C. Freeman) 1974 年出版的产业创新专著——《产业创新经济学》,现已出 版了修订的第三版。《产业创新经济学》详细分析了历次产业革命中诞生的新兴 产业中技术创新、组织与管理创新的重大作用,将科技进步和创新视为产业诞生、 发展、扩散以及后发国家实现追赶的主要动力[16]。
新技术、新产业 或得到更新的产业 机械化的棉纺织业 熟铁 机器
技术—经济范式 “常识”创新原则 工厂生产 机械化 生产率/守时和省时 流体运动
第二次: 始于 1829 年 蒸汽和铁路时代
蒸汽机和机器 铁矿业和煤矿业 铁路建设 铁路车辆生产 工业用蒸汽动力
理论的萌芽。 在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中,维农(Vernon)等(1966)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
论是影响较大、特点也较突出的一种。该理论认为,一种产品与有生命的物体一 样,具有诞生、发展、衰亡的生命周期,侧重于从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和技术传 播的角度分析国际贸易、国际分工的基础。同时,维农以美国为例提出了国际产 品生命周期的四阶段模型。[13] 维农的理论强调了技术因素对新产品(从而新行 业)产生、扩散的重要作用,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在维农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 础上,美国哈佛大学的阿伯纳西(N. Abernathy)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厄特拜克(Jame M. Utterback)通过对许多行业和创新案例的分析,引入了主导设计的概念,他 们以产品创新为中心,提出了产业创新动态过程模型,指出产品创新、工艺创新 和组织结构随时间的动态发展对产业演化的影响,也被称为 A-U 模型[14]。A-U 模型将技术创新与产业兴衰演化相结合,第一次明确提出,在产业形成初期,主 导设计尚未形成,从而产品创新极为活跃。
1.1.2 产业生命周期与新兴产业
施蒂格勒(G. J. Stigler)发展了马歇尔的理论,他认为,“观察产业的整个生 命周期,必然能发现ຫໍສະໝຸດ Baidu主导地位的趋势是垂直非一体化,年轻的产业对现存经济 体系来说是‘陌生人’,它们需要新种类或新品质的原材料,所以仅能自己制作; 它们必须自己解决产品使用中的技术问题而不能等待潜在使用者来解决„„它 们必须自行设计制造专业化的设备„„当该产业具有一定规模且前景看好时,许 多上述工作的数量就会多到足以移交给专业化厂商去完成„„”[12];简言之, 施蒂格勒论证了随市场容量和劳动分工的变化,新兴产业必然走向专业化的大规 模生产,产业组织和功能都发生变化,他的观点尽管没有深入探讨一个产业的演 化过程,也没有探讨技术进步对产业演进的影响,但仍可以看做是产业生命周期
1 理论基础
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字面含义来看,需要界定“新兴产业”和“战略产业” 两个概念。首先,“新兴产业”是从产业发展阶段来界定产业的,是指正处于产 业生命周期曲线中成长阶段的产业[4]。而“战略产业”一直以来并没有明确的定 义,其性质也较难确定。例如,郝希曼(A. O. Hirschman)将主导产业与战略产 业视为同一概念,指出战略产业是对经济发展起带头作用的先导性产业部门[5]。 苏东水(2000)认为“战略产业是指能够在未来成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新兴 产业”[6]。此外,产业经济学中一种产业分类的方法是“战略关联分类法”,是 指按照在一国产业政策中的不同战略地位划分产业的一种分类方法。按照不同战 略地位划分的产业主要有:主导产业、先导产业、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先行产 业等;这些产业都从某种角度具有战略性,例如,有些是引导国民经济发展(先 导产业),有些是对经济起到支撑作用(支柱产业)。由此可见,战略产业的概念 较为模糊,并且缺乏理论基础;而在上述产业分类中,主导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 业最为接近的概念,国内一些学者甚至将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视为同义词,如闫 应福等(2003)[7]。因此,本文讨论的理论基础主要从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两方 面开展。
Abstract: After financial crisis, the major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increased investment for new energy, new materials, biology, inform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other new high-tech industries, in order to seize the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conomy. In this context, Chinese Government had made decision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n the year of 2010. Soon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become a very hot research topic in China. However, what is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and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and leading industry? The current academic understanding of this concept is still vague, not yet formed a clear consensus. In order to enhance understanding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industry policy makers, this paper analyzes emerging industry, leading industry, strategic industry and other related concepts, studie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and presents a brief review of some research perspectives. Key Words: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leading industries; theoretical foundation; research summary
自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实体经济,纷纷加大对新 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节能环保等高科技新兴产业的投入力度,调整 经济结构,以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在此背景下,我国做出了发 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并初步确定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
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重点发展领域。然而,当前各 界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解还较为模糊,认识并不统一,有的学者将战略性新 兴产业作为全新概念来理解,如张天维、胡莺(2010)[1];有的学者则把战略性 新兴产业理解为新兴产业与战略产业的交集,如陈柳钦(2010)[2];也有学者将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主导产业等同,如肖兴志等(2010)[3]。这些界定是否合理, 一时也难下定论,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探讨。因此有必 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选择和发展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加深对战略性新 兴产业的理解和认识。
的技术—经济范式,这一范式在这一套技术的扩散期间,对企业家、经理、创新
者、投资者和消费者在个人决策以及他们的相互作用方面加以引导”[17]。此外,
佩蕾丝所强调的“金融资本和生产资本在职能上的分离”也为新产业的诞生和发
展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
技术革命
第一次: 始于 1771 年 产业革命
表 1 历次技术革命、新兴产业及对应的技术—经济范式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丁华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北京 100190)
摘要:自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加大了对新兴技术与新兴产业的投入,在此 背景下,中国政府提出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随之 成为热门课题。然而,当前学术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解还较为模糊,尚未形成统一的认 识。文章辨析了新兴产业、主导产业、战略产业等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已有概念,梳理 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础,包括新兴产业形成机理的古典经济学和演化经济 学等相关理论,以及主导产业发展的理论;然后,对当前的一些研究观点进行简要述评,为 我国选择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产业;理论基础;研究现状
新古典经济学奠基者马歇尔(A. Marshall)则用进化论对产业演进作了分析, 他将每个产业视为由一系列在规模、年龄、知识、组织等方面都有差异的企业所 组成的,而且,产业结构不是由外部条件决定的,而是在经历一个渐进的历史发 展转变过程后初步形成的。他指出,“个别厂商的兴衰是经常性的,而一个巨大 的产业则经历着长期的波动,甚或不断地向前发展着。”[10]马歇尔对产业兴起和 演进的研究是建立在企业成长理论基础上的。然而,无论亚当•斯密还是马歇尔, 都没有涉及到技术进步对新兴产业的影响;德国政治经济学家李斯特(Freidrich Liszt,1841)就曾指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低估了科学和技术的重要性,而 高估了劳动分工的作用[11]。
1.1 新兴产业理论基础
1.1.1 产业分工与新兴产业
经济学中探讨新兴产业形成机理的理论起源于古典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
(Adam Smith)。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市场分工理论,认为企业的成长与 分工程度正相关,随着分工的自我衍生,新企业会不断出现,从而,经济中产业 的兴起也与分工的程度正相关。此外,斯密还分析了社会分工的发展顺序,认为 社会分工的“自然顺序”是农业—工业—商业。[8]同样强调分工作用的马克思(Karl Marx)把社会分工区分为一般分工、特殊分工和个别分工三种形式。工场内部 的分工叫做个别分工;三次社会大分工是一般分工,这种分工形成了农业、工业、 商业等大类;而具体的工业部门如冶金、造船、电子、纺织、食品、机械、造纸、 建材等则是特殊分工的结果。[9]可见,无论是亚当斯密还是马克思,都将分工作 为新产业形成的机理。
此后,演化经济学者佩蕾丝(C. Perez)继承了弗里曼关于过去两百年间五 次技术革命与新兴产业更替关系的历史视角,同时,她强调了金融资本对技术革 命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并发展了“技术—经济范式”这一概念,用
以解释历次技术革命及新兴产业扩散方式的不同(参见表 1);佩蕾丝指出,“每
一次技术革命都是新产品、新行业和新基础设施的爆炸性发展,它逐渐产生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