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瑟伦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述评

合集下载

中世纪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信仰与理性

中世纪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信仰与理性

中世纪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信仰与理性【摘要】:中世纪哲学的主要问题是信仰与理性之间的问题,本文阐述了围绕关于上帝存在证明的教父哲学代表人物奥古斯丁的知识论证明和本体论证明,经验哲学的代表人物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及托马斯·阿奎那宇宙论证明,就此讨论基督教哲学中信仰与理性,这种思想传统不仅对于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而且对于近、现代的西方宗教思想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作者:袁野、孙晔,沈阳师范大学一、教父哲学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在早期基督教传播发展过程中,为了获得最高统治者的理解和支持,应付希腊哲学后裔们的激烈抨击,一些具有哲学修养的信徒就试图从理论上论证和捍卫基督教信仰。

借用古希腊哲学,并根据教会的需要加以改造,开始阐述、制订了教义和教规。

这些人或奔走传教,或著书立说。

借着他们的活动,基督教第一次有了相对完整的教义,他们也因此被教会称为“教父”。

他们的哲学思想就被称作“教父哲学”。

(一) 奥古斯丁关于上帝存在的两种证明——知识论证明和本体论证明。

奥古斯丁对关于上帝存在的单纯神学思辨并不感兴趣,他关于上帝的哲学反思是他强烈追求智慧和精神之宁静的产物。

他年少时沉湎于感官快乐之中的经历戏剧化的证明了灵魂不可能在肉体的快乐或感觉中找到宁静。

同样,在对知识确定性的追求中,由事物构成的世界是充满变化和暂时性的。

提出了一个技术性的问题:有限的人的心灵何以能够获得超出其心灵能力的知识?1.奥古斯丁关于上帝存在的知识论证明奥古斯丁是教父哲学的代表,深受柏拉图主义思想的影响,将知识区分为3 种,只能相信不能理解的知识——历史知识;既能相信又能理解的知识一数学知识;只有相信的知识才能被理解的知识——神学宗教,并把知识对象和知识的关系理解为有下到上的等级关系,人的外感觉以外部有形事物为对象,内感觉以外感觉为对象,理性以内感觉为对象。

这样,有形事物、外感觉、内感觉和理性构成了一个由低到高的等级。

奥古斯丁说:“很明显,有形事物被身体感觉所感知,身体感觉不能感知自身。

安瑟伦上帝存在论读后感

安瑟伦上帝存在论读后感

安瑟伦上帝存在论读后感安瑟伦关于上帝存在的论证,就像是一场思维的奇妙冒险,读完之后让我脑袋里像是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赛。

安瑟伦说,上帝是那个最伟大的存在,是一个我们能想象到的最无与伦比的东西。

他的论证就像是在构建一个超级概念的大厦。

他说,这个最伟大的存在如果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那可就不是最伟大的了,因为一个既存在于想象又存在于现实中的东西肯定比只存在于想象中的更伟大。

所以,上帝必然存在于现实。

乍一听,好像有点道理哦。

这就好比我想象我有一个超级无敌酷的飞行滑板,可以带我去任何地方。

但是如果这个飞行滑板只存在于我的想象里,那它肯定没有一个真正能载着我飞来飞去的飞行滑板厉害。

这论证里感觉有点像是在玩文字游戏。

从概念直接跳到现实存在,就好像我想象我有一百亿美元,然后就说因为存在的一百亿美元比想象中的更厉害,所以我就真的有一百亿美元了,这显然不可能嘛。

这中间缺了点实实在在的证据。

而且这个论证有点像在自说自话的循环论证。

他先预设了上帝是最伟大的存在这个前提,然后用这个前提来证明上帝存在。

这就好比我先认定我家的猫是世界上最聪明的猫,然后说因为最聪明的猫肯定会做数学题,我家猫是最聪明的,所以它肯定会做数学题。

但这个最聪明的前提本身就很可疑啊。

但是呢,我们也得佩服安瑟伦这种脑洞大开的思维方式。

他在那个时代就试图用逻辑来探讨上帝这种抽象又神秘的存在,这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着给上帝存在这个问题找一条理性的路。

虽然这条路可能有点崎岖,充满了漏洞,但它开启了人们用哲学思维来思考宗教问题的大门。

在现代,我们可能会觉得他的论证有点幼稚,可在当时,这说不定就像一颗思维的炸弹,炸出了很多新的思考方向。

就像我们现在看古人认为地球是平的想法很傻,但在当时也是一种普遍的认知,而正是从这些看似傻的想法开始,人类不断探索,才有了现在对地球的正确认识。

安瑟伦的上帝存在论也算是哲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有趣的“怪咖”思想,让我们看到人类对未知和超验事物不断追问的勇气和执着。

武汉大学“西方哲学史”试卷

武汉大学“西方哲学史”试卷

武汉大学1997—1998年第一学期“西方哲学史”试卷(全校公选课)一、填空(每空1分,共40分):1.西方的“哲学之父”是(),他以为水是万物的本原;在西方哲学史上最先提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哲学家是()。

2.赫拉克利特把万物运动所遵循的规律叫做();古希腊智者普罗塔哥拉提出的闻名命题是();而第一个提出“美德即知识”的哲学家是()。

3.古代原子论和理念论的代表别离是()和()。

4.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是亚里士多德,他在说明实体是如何生成的问题时,提出了()与()的理论。

5.在中世纪,提出闻名的“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经院哲学家是();而提出“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的经院哲学家那么是()。

6.中世纪唯名论和实在论的争辩,是围绕着()与()的关系问题进行的。

7.近代西欧体会论的开创人是(),他在()一书中系统地制定了体会归纳法和创建了唯物主义体会论的学说;近代西欧唯理论的开创人是(),他在熟悉论上提出了()说。

8.洛克的要紧哲学高作是(),他在熟悉论上提出了闻名的(“”)说。

9.斯宾诺莎以为唯一的实体确实是(),他同时又把它等同于神,他的这种世界观通常被称为()。

10.莱布尼兹创建了()的世界观理论体系,为了解决“不可分的点”与“持续性”的矛盾,他又提出了()的学说。

11.贝克莱哲学的两个重要命题是()和“存在确实是被感知”;休谟把体会论推向了极端,从而致使了()的结论。

12.卢梭的要紧高作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和()。

13.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要紧思想渊源有两个,一是笛卡尔“物理学”中的(),一是洛克的()。

14.康德的熟悉论思想集中表述在()一书中,康德熟悉论的起点是()与()的二元对立,前者提供形式,后者提供内容,一起组成作为熟悉对象的()。

15.费希特哲学的大体概念是(),谢林哲学的大体概念是(),黑格尔哲学的大体概念是()。

16.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运动进展的全然动力是它内部所包括的(),而绝对精神运动进展的形式那么是()。

论安瑟尔谟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论安瑟尔谟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论安瑟尔谟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摘要: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其目的是在理智中寻求上帝存在的根据,它继承了奥古斯丁将思辨引入神学的观点,是一个坚定的唯实论者。

他的学说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并且延续了几百年,从而,不但推动了神学的哲学化,而且推动了整个哲学的进程,在世界哲学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安瑟尔谟;上帝;本体论证明;存在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广泛的争论。

对此,他本人却坚信不疑。

这是为何呢?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论证?这样的论证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呢?让我们一起来讨论。

一、生平与背景安瑟尔谟(1033-1109)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奥斯塔的一个贵族家庭。

年轻时因与父亲不和,便离家出走,多年在法兰西过着流浪的生活。

直到1060年才在诺曼底的一所本笃会修道院做了修士、修道院院长兰佛朗的门生。

1063年任修道院副院长,1078年任修道院院长,1093年任坎特伯雷大主教。

他在为争取教会的权利而同威廉二世和亨利一世的斗争中,曾被迫两度流亡。

1494年被教皇追认为圣徒。

其代表作有《独白篇》、《宣讲篇》、《论真理》、《论自由选择》、《论道成肉身》等。

在西方哲学史和神学史上,安瑟尔谟是早期唯实论的重要代表,被称为“最后一位教父和第一位神学家”。

在神哲学观念上,他远承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念论,进师哲学巨臂奥古斯丁的上帝观。

[1]因此,他和奥古斯丁一样,坚信信仰高于理性。

在他的著作《宣讲篇》中的一段论述表明了这一观点:“圣主呀,我并不求达到你崇高的顶点,因为我的理解力,决不能和你的崇高相比拟,但我却切望在某种程度上能够理解你的那为我所信仰所爱的真理。

因为我决不是理解了才能信仰,而是信仰了才能理解。

因为我相信:‘除非我相信了,我决不会理解。

’”[2](《以实亚书》第7章,9节)安瑟尔谟正是基于这个观点来进行本体论论证的。

安瑟尔谟说:“不把信仰放在第一位是傲慢。

有了信仰之后不再诉诸理性是疏忽。

五大论证,即上帝存在的哲学论证

五大论证,即上帝存在的哲学论证

五⼤论证,即上帝存在的哲学论证圣经根本不想证明神的存在;只是简单地宣告⽽已,因为圣经的作者们视神的存在为既定的事实。

圣经的头⼀⾏只简单的陈述:起初,神……(创1:1)相信神的存在是最基本的信仰根基。

希伯来书⼗⼀章六节告诉我们,到上帝⾯前来的⼈必须信有神,也就是信神的存在,且信他赏赐那寻求他的⼈。

换⾔之,相信神的存在,乃是个⼈对神信仰的⾸要之务。

⼀个⼈如果拒绝神存在的事实,那他就没有凭借,也⽆法正确的认识他⾃⼰并周遭的世界。

除⾮相信神的存在,否则⼈⽆法从上帝领受什么,也不能认识神。

信是造物主与受造者之间的桥梁,使神和⼈得以连结。

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来11:1)。

事实上,神已经赐下许多看得到的凭据,⾜以叫那不相信他存在的⼈⽆可推诿。

“⾃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可推诿。

”(罗1:20)愚顽⼈⼼⾥说,没有神。

(诗53:1)但是在宗教哲学上,神存在吗?他的存在到底有没有“理由”或“证据”呢?这却是要探讨的⼀个基本问题。

⼀、本体论论证本体论论证本体论和⼈类学很相近。

⼈类不仅被造的很聪明,⽽且与⽣俱来有⼀种直觉,能相信、认识神的存在。

直觉是指⼈不靠理性分析过程就能了解与知道。

⼈直觉地知道有神,乃是与⽣俱来的,也就是⼀般所谓的宗教本能,它使⼈渴望拜某物或某⼈。

⼈是天⽣的敬拜者,渴想敬拜神,神如果没有将这种直觉放进⼈类⾥头,叫⼈认识他的存在,⼈就不会寻求敬拜神。

全世界各民族皆普遍相信神(也许相信多神),这事实印证此论据。

⼈如果没有接受真神,也没有找到真神,就会宗教当作⼀个神祇来敬拜,以满⾜他直觉的认识。

相信神不是⽂化条件下的产物,乃是直觉(徒17:23-24;罗1:18-23;约1:3-7;诗115:1-8)。

1、逻辑特征属于先验的论证⽅式;其逻辑特征是:从“上帝的概念”来论证“上帝的存在”。

2、代表⼈物正⽅:安瑟伦、笛卡尔、马尔科姆反⽅:⾼尼罗、伽桑狄、康德、⿊特兄弟3、论证与反驳(1)安瑟伦----本体论论证经典形态的第⼀种形式安瑟伦其⼈安瑟伦的神学渊源:远承柏拉图的理念论,近师奥古斯丁的上帝观。

西方哲学

西方哲学

西方哲学作业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思想政治教育08级尹璇0810012955你认为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中哪一步骤有问题,为什么?如果你赞同安瑟尔谟的论证,那么如何反驳高尼罗的责难?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安瑟尔谟认为信仰高于理性,而上帝的崇高远远超出了人的理解力,单凭理性无法达于上帝,只有先信仰才能够理解。

基于这样的理论前提,安瑟尔谟对上帝的存在进行了“本体论证明”。

其一,上帝是一个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者,对于这样一个判断,即使不相信上帝存在的愚人也能够理解他所听到的对象,知道这个对象在他心中存在,即使他怀疑这个对象。

被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东西不能仅存在在心中,而且也必须是在现实中存在着,如果他不是在现实中存在,就不是无与伦比的存在了,所以无与伦比的上帝一定是存在的。

其二,最伟大的上帝不可能被设想为不存在。

既然上帝是无与伦比的存在,就不可能有比他更为真实的存在。

如果有人主张有比上帝更好、更真实的存在,那就把被创造者上升到创造主之上的地位了,这是十分荒谬的。

所以,上帝是人所不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者,也是可能设想的最伟大存者者,因为如果上帝不是这个存在者,那么必定还有另外一个最伟大的存在者,但这是可能的。

安瑟尔谟的关于上帝本体论的证明是一个三段论形式:(1)上帝是无与伦比与伟大的。

(2)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是既存在于心中也存在于现实中的。

(3)所以上帝是真实存在的,不可能不存在。

安瑟尔谟的这种三段论模式从形式上看完全符合逻辑推理的过程,毫无瑕疵,但关键在于这个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的内容却并非像其形式一样滴水不漏。

首先安瑟尔谟本体论证明的大前提:上帝是无与伦比的和伟大的。

这一点就已经引起了极大地疑问,尤其是对于上帝毫无所知或毫无兴趣的“愚人”来讲,理解相信这一点相当困难,因为对于这一类人上帝的是否存在并不是他们所关心的事情,他们也不会把上帝放在心中并当作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并进一步相信上帝也存在于现实中,或许我们不能单凭这样一类人就否定上帝的无与伦比,因为那些上帝的虔诚者认为即使他们不承认上帝,上帝也已经存在于心中并被理解了,对于坚信上帝是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的人们来说,上帝的确毫无疑问的占据了他们心中最重要的位置而存在着,可问题是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上帝在现实中在哪里存在着呢?我们无从知道,也从没有人亲身经历过,为什么就可以凭空说我心中这个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就一定存在于现实中呢?最后,还有不信仰上帝而拥有自己另外的信仰的一类人,在他们的心中,也有一个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但是这个存在不是上帝,可以是安拉、佛祖甚至是共产主义,那么安瑟尔谟的这个本体论的证明就可以作为一种固定的模式应用于任何人们认为的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中去,而不是仅仅限于上帝,也许在安瑟尔谟的观念里上帝是不可以同其他事物同一而论的,上帝存在的证明不可以等同于其它食物存在的证明,但对于把另外的事物作为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的人的观念中,上帝的概念就变成了其它事物的一种,他们也会认为他们心中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是不可以同其它事物相提并论的。

论证上帝存在的安瑟伦

论证上帝存在的安瑟伦

论证上帝存在的安瑟伦论证上帝存在的安瑟伦现在来说说还颇有些名⽓的安瑟伦,他之有名,全在他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安瑟伦(1033—1109)是英国坎特伯雷的⼤主教,他被称为“最后⼀位教⽗和第⼀位经院哲学家”。

的确,在他⾝上教⽗学与经院哲学的特⾊同样显著。

安瑟伦理坚持理解服务于信仰,他说:“我决不是理解了才能信仰,⽽是信仰了才能理解。

因为我相信:‘除⾮我信仰了,我决不会理解。

’”[1]其中他所引⽤的是圣经上的话。

他的全部思考,实质上只是为了巩固对神的信仰。

在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中,上帝被安瑟伦当作我们⼼中⼀个⽆与伦⽐的伟⼤的东西,我们先引⽤⼏段他的原话,体会⼀下经院哲学的抽象⽞虚、烦琐晦涩:“如果说那种不可设想的⽆与伦⽐的伟⼤的东西,只在⼼中存在,那么,凡不可设想的⽆与伦⽐的伟⼤的东西,和可设想的⽆与伦⽐的伟⼤的东西,就是相同的了。

但是,这明明是不可能的。

所以,毫⽆疑问,某⼀个不可设想的⽆与伦⽐的伟⼤的东西,是既存在于⼼中,⼜存在于现实中。

”[2]“上帝的存在,是那么真实⽆疑,所以甚⾄不能设想它不存在。

某⼀个不能被设想为不存在的东西,既是可能被设想为存在的,那么,这个存在就⽐那种可以设想为不存在的东西更为伟⼤。

所以,如果那个不可设想的⽆与伦⽐的伟⼤东西可以被设想为不存在,那就等于说‘不可设想的⽆与伦⽐的伟⼤东西’和‘可以设想的⽆与伦⽐的伟⼤东西’是不相同的,这是荒谬的说法,因此,有⼀个不可设想的⽆与伦⽐的伟⼤东西,是真实存在,这个东西,甚⾄不能被设想为不存在。

⽽这个东西就是你,圣主啊,我的上帝。

”[3](同上书242页)安瑟伦的原话,不知在多少万个⼈中才能挑得出⼀个能读懂的⼈。

所以,各种哲学史著作中,都得把安瑟伦的话翻译成⼀般⼈⼤体能听懂的语⾔。

安瑟伦的理论思路⽆⾮是,上帝的观念是⼈们头脑中最伟⼤最完满的观念,⽽最完满的观念必然便包含存在这⼀属性;如果不包含存在的属性,上帝的观念就不算是完满的观念了。

关于上帝存在证明的批判及其旨趣

关于上帝存在证明的批判及其旨趣
一、康德之前的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一)《圣经》中关于上帝的观念
《圣经》作为基督教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基督徒们信仰上帝的依据和行为准则。可以说《圣经》是基督教存在的基础。“上帝”作为唯一有能力启示人类的主体,他是基督教信仰的中心,也是宇宙万物和人类存在的前提。《圣经》中的“上帝”同时具备两种性质,像其他宗教的上帝那样是一个超越的“上帝”,也是一个人格的上帝。按照《圣经》的记载,耶稣(即上帝)在人类的历史中向人类显示并对人类进行启示。按照基督教哲学家的看法,上帝是个绝对实体,他不仅超越时空世界,而且时空世界也是由他创造的。
潜在的意思就是活生生站在信徒面前的耶稣是以圣父、圣子、圣灵的身份在给门徒下达传教的命令的,此刻上帝是现实时空的存在者。依据基督教的观点,上帝创造的万物由上帝所有。耶稣通过圣父的恩典以圣子的身份拥有对万物所有权。此时,上帝又是一个超时空的创始者。基督教信徒们相信只有耶稣愿意以上帝之子的无罪之身为人们赎罪,他们在世界末日到来的时候,才可以洗脱由亚当遗传下来的原罪并享受到幸福。总而言之,《圣经》中的上帝是一个三位一体、拥有两种属性且自明的存在。他既是超越的绝对存在这样一个世界的创造者,也是真实的时空世界中的存在者。
本体论证明最早是由早期的经院哲学家安瑟伦在《宣讲》一书中提出的。安瑟伦关于上帝的存在证明,被后来的德国哲学家康德称为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的目的是在理智中为上帝寻求根基,继承了奥古斯丁的观点。安瑟伦赞同奥古斯丁的观点,坚信应把信仰置于理性之上,他说:“除非我相信,我绝不会理解【6】”。就是说信仰是我理解的基础。此观点真是安瑟伦进行本体论证明的基础。安瑟伦不但注重信仰,同时也没有忽略理性的重要性。
《圣经》中的上帝是一个自明的存在。基督教的上帝具有三个身份(圣父、圣子、圣灵),他既是创造世界的圣父,也是现实的历史存在者圣子基督。基督是圣母玛利亚由圣灵受孕所生,他不仅仅是上帝本身,还是上帝与人类的中保。于是,基督身上显然涉及圣父、圣子、圣灵三者的关系。三者关系在马太福音的描述如下:

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看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看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看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①——从安瑟伦、笛卡尔到康德西方思想史上,哲学思想的发展时常与基督教神学思想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中世纪哲学基本上是基督教哲学,近代哲学虽然多对基督教哲学进行批判,但是我们不难看出其中诸多基督教神学的印记。

作为西方近代哲学核心问题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最初是由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提出来,后来在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神学证明中得到进一步讨论和深化,在近代哲学中才被自觉的确立为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②。

在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中,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在安瑟伦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中表现出来,引发了诸多争论,后来经笛卡尔的重申,康德的批判,该证明所涉及到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才被真正揭示出来。

本文将通过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历史考察,来说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发展过程。

一、安瑟伦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和高尼罗的反驳1、安瑟伦的证明安瑟伦之前,基督教哲学不谈上帝存在的证明,例如奥古斯丁没有论证上帝的存在,只是提出信仰是认识的出发点,提到上帝的时候,多数从恩典的角度和经验的角度谈论。

到11世纪,人们对上帝的存在已经有了共识,不存在问题了,在这样一种语境中,才出现上帝存在的论证。

安瑟伦的论证有两点需要注意:首先,他的论证建立在两个预设之上:把存在作为一种属性;任何存在都是偶然性的存在,即把存在作为分析判断的谓词。

安瑟伦的证明意味着上帝由主语变成了宾语,过去人们都在谈论上帝是什么,而现在问题变成谈论上帝存在属性。

其次,安瑟伦是从本质论(实在论)③的基础上开始论证的,而本质论的认识论强调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的二分。

安瑟伦的论证过程可以简单归结为④:①2005年12月7日-10日,在参加“基督宗教与跨文化对话”学术研讨会的过程中,听到武汉大学赵林教授的发言:《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看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联想到本学期研读的康德名著《纯粹理性批判》中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论证的不可能性,引发一些感想,于是借用赵林老师的题目,做一篇习作。

名词解释安瑟尔谟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名词解释安瑟尔谟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安瑟尔谟本体论证明的概念。

安瑟尔谟本体论证明是由英国哲学家安瑟尔谟于11世纪提出的一种哲学论证,用来证明上帝的存在。

该论证是基于对上帝的本质属性的分析,以及对上帝存在与否的讨论。

接下来,我们将对安瑟尔谟本体论证明进行详细的解释和分析。

1. 安瑟尔谟本体论证明的前提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证明是建立在对上帝的本质属性的分析之上的。

他认为,上帝是“那比一切所能想象的都更伟大的存在体”,即上帝的存在是绝对必然的。

根据这一前提,安瑟尔谟试图通过对上帝的本质属性的探讨,来证明上帝的存在。

2. 安瑟尔谟本体论证明的思路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证明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他认为上帝是“那比一切所能想象的都更伟大的存在体”,即上帝的存在是绝对必然的。

- 他提出“如果我们能够想象上帝的存在,那么上帝就一定存在”这一观点。

换言之,只要我们能够想象出上帝的存在,那么上帝就一定存在。

- 他通过对“存在”的本质属性的深入分析,得出结论:上帝的存在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

因为上帝的存在是绝对必然的,所以上帝一定存在。

3. 安瑟尔谟本体论证明的理论价值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证明被认为是对哲学史上“本体论证明”的经典阐释。

虽然他的证明在当代哲学界并不被普遍接受,但它的思路和方法对于探讨上帝的存在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证明也为后世的哲学家和神学家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讨论话题,促进了哲学和神学领域的发展。

4. 安瑟尔谟本体论证明的争议尽管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证明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对上帝存在问题的思考,但它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一些哲学家对他的论证提出了质疑,认为他的论证存在逻辑缺陷和假设不足的问题。

一些人认为,他的论证过于抽象和纯粹,与实际经验脱节,因此难以说服人。

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证明是一种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哲学思辨,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同的思考上帝存在问题的视角。

然而,它也面临着种种争议和挑战,需要我们在研究和讨论的过程中加以思考和检验。

西方哲学智慧答案(完整版)

西方哲学智慧答案(完整版)

智慧的痛苦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 西方哲学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B 公元2世纪到公元16世纪叫做古代哲学C 2 0世纪叫做近代哲学2所有哲学家都不清楚什么是哲学,因此他们都在研究什么是哲学。

错4辩证法就是变戏法,哲学家的工作就是变黑为白,指鹿为马。

错5哲学是讲道理的学问,而对这些道理的论证主要是依靠逻辑。

正确6 哲学没有实际的效用,因此,如果不是将哲学作为职业的话,不需要学哲学。

错7哲学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难题,没有标准答案,既然如此,对这些难题没有必要加以研究,解决能解决的问题就可以了。

错8哲学所要解决的是生死问题,或者生死问题的变种:有限与无限的矛盾、绝对与相对的冲突、短暂与永恒的张力。

正确9历史上的哲学所面对的问题其实都是人生问题,逃无可逃,必须去面对。

即使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对这个问题有真诚的回应,本身就是一种解答。

正确10哲学家都因为学科分化而大为不甘,要为哲学这门学科谋生存谋发展。

错11黑格尔说哲学就是哲学史,意思是说,哲学史就是哲学自身的发展,当哲学史发展成熟的时候,哲学就成熟了。

正确12现在我们说哲学就是哲学史,主要是认为哲学史上的哲学家分别提出问题并且给出自己的解答,哲学史就是哲学问题史,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什么是哲学。

正确13只要理解了某位哲学家的思路和逻辑,我们就能达到这位哲学家的思想高度。

错哲学的诞生1下列关于希腊哲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A 希腊哲学脱胎于希腊神话B 希腊哲学起源于对自然的惊诧,一开始是自然哲学C 早期希腊哲学家都是职业哲学家,从事哲学研究而获得薪酬2古希腊也有过中央集权的时期,而非只有城邦制。

正确3希腊的文化传统曾经中断过,所以后来兴起城邦制,希腊人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起其他文明来要小很多。

正确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 马其顿王国吞并希腊之后,希腊人的文化都被消灭了B 城邦制和公民民主使得语言和论辩的作用变得显著,哲学获得有利的发展空间C 希腊人之所以研究哲学,是为了学科建制完备这一需要5古希腊哲学源远流长,最早给希腊人提供世界观的就是希腊哲学。

宗教学概论考试题资料

宗教学概论考试题资料

一、如何理解上帝这一概念几点感受⏹1、在日常话语中,上帝主要表现为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

惊奇!大喜!大悲!平常感觉不到上帝的存在,只有在出现奇迹或大喜大悲时才感到其存在。

人在大喜大悲时呼喊上帝,表示对上帝作为主宰者能施赏罚的人格特征的有意与无意的承认。

⏹2、“上帝”在日常观念中是正义的化身。

与之相对的黑暗势力代表是“歌革和玛各(Gogand Magog)”。

⏹3、日常语言与观念中的“上帝”与宗教(哲学)中的“上帝”有同有异。

一、理解上帝⏹1、泛神论的上帝:上帝被消融于自然之中⏹印度教经典《奥义书》载有一段父子问答,通过盐溶于水的现象寻找宇宙本质和上帝。

(1)上帝作为遍布于万物之中的内在本质而存在。

人类感觉不到上帝,但他遍布于一切实在之中。

就像盐溶于水。

(2)泛神论是“神即一切”主义,相信神就等同于自然界或作为整体的世界。

有滑入无神论的趋向⏹2、一神论的上帝:上帝是一个终极实在一神论的宗教不只是基督教,还有犹太教、伊斯兰教等。

这三大宗教尽管有诸多差异,但在这个基本的上帝观念上却是一致的。

这个上帝就是其所信奉的最高的神圣的和绝对的永恒的终极实在。

⏹3、基督教的上帝:狭义的上帝⏹基督教的上帝观:这个上帝是创生天地、三位一体、救赎人类、全知全善全能的神圣的终极的精神实在。

⏹其直接来源是犹太教的上帝观(如《申命记》):⏹(1)犹太希伯来的上帝观,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唯一神论。

唯一神的上帝观第一次充分有效地进入了人们的意识之中。

⏹(2)基督教的唯一神的上帝观承犹太人的上帝而来,相信仅仅只有一个最高存在,它是人格的、道德的,它要从它所创造的人类得到一种完全的、无条件的响应。

⏹1、《旧约》的上帝(犹太教的上帝观):上帝是以色列人的民族神⏹(1)它与以色列民族史联系在一起。

它把以色列和别的民族鲜明地区分开来。

⏹(2)它是以色列人民的一神论信仰。

以色列人民是上帝的选民。

⏹(3)上帝爱护以色列人民,和他们签订契约,为他们制订律法,要求他们对他绝对忠实与崇敬。

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精)

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精)

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安瑟伦在思想史上之所以著名,主要是因为他的上帝存在的证明。

它在近几个世纪以来被冠以“本体论证明”的名称。

安瑟伦 1033年出生于皮埃蒙特 (Piedmont ,后来加人本尼迪克特僧团, 而且最后成为坎特伯雷的大主教。

他于 1109年在此逝世。

对于安瑟伦来说, 哲学与神学之间没有清晰的界线。

和在他之前的奥古斯丁一样, 他特别关心为基督教学说提供理性的支持,他把这件事看成是一件关于信仰的事情。

他确信 :信仰和理性可以得出相同的的结论。

安瑟伦还相信, 人的理性可以创造出一种自然神学或形而上学, 这种学说具有理性的一致性, 而且并不依靠除理性之外的任何别的权威,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否认自然神学和信仰之间的任何结合。

正相反,他的观点是 :自然神学在于给信仰的东西一种理性的说法。

在这方面他是彻头彻尾的奥古斯丁主义,即他并不试图仅仅通过理性去发现关于上帝的真理,然而他希望运用理性去理解他一直信仰的东西。

所以,他的方法是信仰寻求理解, “我并非为了相信而去理解” ,他说, “而是为了理解而相信” 。

他弄得特别清楚的是 :他的证明上帝存在的事业只有在他已经相信上帝之后才有可能开始。

安瑟伦承认, 人的心灵不可能参透上帝的奥秘。

然而,从上帝存在的理性证明来看,安瑟伦有一个有限的期望:“我仅仅希望对我的心灵所相信和热爱的真理有些许的理解 .安瑟伦的实在论在他设计本体论证明之前—本体论证明出现在他的名为《宣讲》的书中—在一本更早的名为《独白》的书中, 他系统地表述了另外三种证明。

这三个论证全面地反映了他的哲学取向, 也就是他接受实在论, 拒绝唯名论的事实。

他的实在论思想表露在他的这样一种信念中,他相信 :语词不仅仅是声音或语法习惯,而且也可以代表我们心外的真实的事物。

简而言之,他的早期的三个论证是 :(1人们追求享有他们认为是善的东西。

因为我们可以对那些多少具有善的事物加以相互比较, 而这些事物必定分有一个且是同一个善。

西哲考题

西哲考题

简答1.简述早期希腊自然哲学对世界本原的论述。

早期自然哲学家思考的本原问题有两对矛盾:一和多,变与不变。

伊奥尼亚派认为本原是“变化的一”(其中泰勒斯以水为本原;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定”: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气;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的原始状态是永恒的活火)。

毕达哥拉斯派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多(该学派将“数”作为本原,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被归结为数的规定性,并认为数字是先于事物而存在的,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元)。

爱利亚派认为本原是存在,存在是“不变的一”。

元素派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多”(其中恩培多克勒认为水火土气是组成万物的根;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认为,充实和空虚,既存在和非存在才是事物的本原。

)。

这四个派别错综复杂的关系为西方哲学的继续发展提供了问题、角度和概念,为古希腊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奠定了重要基础。

2.简述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思想。

赫拉克利特认为事物之间有如下几种关系。

第一,对立面的统一关系。

每一个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

第二,对立面的转化关系。

事物无时无刻不朝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当我们肯定一个事物是如此这般时,他已经变化成另外一个事物。

第三,对立面的和谐关系。

对立的状态或相反的性质可以共存,产生和谐。

第四,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

事物的性质因取舍评判标准的不同而不同。

赫拉克利特推测出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一致性,以及事物的生成、转化、和谐、同一和相对的辩证关系。

他对真理的认识和表述采取“既是自身,又不是自身”的辩证形式。

赫拉克利特关于事物矛盾、对立以及统一、和谐关系的论述充满辩证思想,他的辩证法是自发的,单内容丰富,具体生动。

3.简述巴门尼德对存在者的规定。

巴门尼德所说的“存在”概念是表示世界本原的一个概念,认为它最具对世界的概括性和统一性。

他认为本原的意义和性质只能由理性思维和逻辑辩论来把握。

他对存在者的规定是:第一,巴门尼德证明存在不生不灭。

他假设存在是被生出来的,那么只可能“有生于有”或“有生于无”,然而前者导致无穷倒退,后者自相矛盾。

本体论论证

本体论论证

本体论论证——试说安瑟伦与高尼罗的本体论论辩2017141091013 曾寒舒序本文试探讨解释安瑟伦之宣言与高尼罗的反驳与安瑟伦针对其反驳的反驳,尝试提炼出二人的观点,分析其逻辑与缺陷,并最终尝试向本体论论证的方向前去。

Part.1 安瑟伦之宣言安瑟伦在宣言中称呼上帝为“那无法设想有比之更大的存在者”(为方便,除需要与高尼罗分辨之外,简称为至高者)。

他第一步提出一个东西,即理解与设想,“理解到对象存在于理性中是一回事,理解这个对象存在于现实是另一回事”、“听见我说这样一个存在者……至高者……他尚不能理解这个对象实际存在着,他也能……理解他所理解的对象存在于他的理性中”从这里可以看出安瑟伦在他的本体论论证中设想了两种形式:被理解存在于理性中,被理解并设想存在于现实中。

他拿画家做比喻:“……一个画家,在预先设想她以后要花的东西时,他已经让那东西存在与他的理性中,但他还尚未理解那幅画实际存在着,因为他还没有完成他……当他已经完成这幅画之后,它不仅让这幅画存在在理性中,他也理解他实际存在着,因为他已经画出来了。

”这里的理解与设想的关系,虽然都是存在于脑内的思维活动,然而对照画家的比喻,我们可以看到理解偏向事物的理性,而设想则偏向事物的现实存在性,而在这显示存在性中又必然包含着理性,因为我们的设想是建立在我们不管是自己的经验理解也好还是自己的暗自添加也好的基础上的;换一个说法,理解是解析性的,是探究事物内部的,而设想是构建性的,是去赋予一个事物以思维的存在形式的。

然后安瑟伦提出第一个逻辑:至高者是能被理解的,则至高者存在于理念中;而他不能仅仅存在于理念中,因为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比他更伟大的东西,这东西不仅存在于理念中也存在于现实中,那至高者就有了比他更伟大的存在,他就不是那无法设想有比之更伟大的存在者了,所以,至高者必然存在于现实中。

接下来,安瑟伦在第三章中又提到:“上帝是如此真实,以至于不能设想他不存在”、“……因为一个不能被设想为不存在的存在者是完全可能的,这种存在者要比那个能被设想不存在的存在者更伟大”,与上面的逻辑相同,“如果至高者(那无法设想有比之更伟大的存在者)可以被设想为不存在,(那么就会有一种存在比至高者更大)那么那无法设想有比之更伟大存在者自身就不是那无法设想有比之更伟大的存在者,但这只能是自相矛盾。

安瑟尔谟 本体论证明 上帝五路证明

安瑟尔谟 本体论证明  上帝五路证明

圣主啊,你使信仰具有理解力,所以我请求你,能在你认为最有益的范围内,让我能够了解你是像我们所信仰的而存在着,你就是我们所信仰的对象。

我们相信你就是一个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者。

(And, indeed, we believe that thou are a being than which nothing greater can be conveived)愚人心里说没有上帝存在(《诗篇》13章1节),难道那样性质的东西就不存在了么?真的,就是这个愚人,如果他听到我说这个存在者——即“一个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者”——的时候,即使他并不明白这对象是实际存在着,他也能理解他所听到的对象,也能理解他所理解的对象就在他的心中。

一个对象在心中存在,这是一回事;要理解一个对象实际存在着,这又是一回事。

譬如一个画家在预先考虑他要着手绘画的时候,他的心中就有了一幅画,但这时他绝不会想着这幅画已经实际存在,因为他还未动手画,但是,等到他实际画成以后,他这时就既在心中有这幅画,同时也了解这幅画存在着,因为在现在他已经创造了它。

所以,甚至愚人也不得不承认,有某一个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东西,是在他的心中存在着。

因为当他听说这东西的时候,他了解它。

而且不管他了解的是什么,也都是在心中的,但是,真的,还有一种不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东西,它就不能仅仅在心中存在,因为,即使它仅仅在心中存在,但是它还可能被设想为也在实际上存在,那就更伟大了。

(Hence, even the fool is convinced that something exists in the understanding, at least, than which nothing greater can be conveived. For,when he hears of this, he understands it. And whatever is understood, exists in the understanding.And assuredly that, than which nothing greater can be conveived, cannot exist in the understanding alone: then it can be conveived to exist in reality; which is greater.)所以,如果说那种不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东西,只在心中存在,那末,凡不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东西,和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东西,就是相同了。

安瑟伦的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论证的破绽

安瑟伦的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论证的破绽

安瑟伦的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论证的破绽【原文】安瑟伦在《宣讲》第二章中论述道:即使愚人也不得不承认,不能设想比之更伟大的东西在他心中存在着,因为当他听到它时,他理解它。

凡是理解了的东西都存在于心中。

然而,不能设想比之更伟大的东西确实不能仅仅存在于心中。

因为如果它只在心中存在,它也能被设想为在现实中存在,后者比前者更伟大。

如果不能设想比之更伟大的东西仅在心中存在,这同一个不能设想比之更伟大的东西就是可以设想比之更伟大的东西了。

但这明显是不可能的。

因此,绝对不容置疑的是,不能设想比之更伟大的东西既存在于心中,也存在于现实中。

From the ProslogiumTherefore, Lord, who grant understanding to faith, grant me that, in so far as you know it beneficial, I understand that you are as we believe and you are that which we believe. Now we believe that you are something than which nothing greater can be imagined.Then is there no such nature, since the fool has said in his heart: God is not? But certainly this same fool, when he hears this very thing that I am saying - something than which nothing greater can be imagined - understands what he hears; and what he understands is in his understanding, even if he does not understand that it is. For it is one thing for a thing to be in the understanding and another to understand that a thing is.For when a painter imagines beforehand what he is going to make, he has in his undertanding what he has not yet made but he does not yet understand that it is. But when he has already painted it, he both has in his understanding what he has already painted and understands that it is.Therefore even the fool is bound to agree that there is at least in the understanding something than which nothing greater can be imagined, because when he hears this he understands it, and whatever is understood is in the understanding.And certainly that than which a greater cannot be imagined cannot be in the understanding alone. For if it is at least in the understanding alone, it can be imagined to be in reality too, which is greater. Therefore if that than which a greater cannot be imagined is in the understanding alone, that very thing than which a greater cannot be imagined is something than which a greater can be imagined. But certainly this cannot be. There exists, therefore, beyond doubt something than which a greater cannot be imagined, both in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 reality.【澄清其表述】即使愚人也不得不承认,“不能设想比之更伟大的东西”在他心中存在着(等于说,在人的心前有“不能设想比之更伟大的东西”的概念,由此安名为“在心中存在”),因为当他听到它时,他理解它(圆的方,算不算?最大的自然数,算不算?)。

【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论证】

【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论证】

【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论证】作者:张志刚在基督教哲学史上,关于上帝的本体论论证是指一组带有相似逻辑倾向的证明方式,即认为上帝的存在是一个自明的、必然的真理,而否认上帝之存在势必导致逻辑上的自相矛盾。

就逻辑特征而言,这种论证是一种先验性的证明方式。

它所专注的是上帝概念本身的逻辑内涵,而不着重感官印像意义上的经验证据。

正因为这样,本体论论证在西方思想史上又是一种最易引起争论的证明方式。

在许多基督教思想家、特别是正统神学家看来,这是一种最理想的证明方式,优越性就在于不依赖任何有限的经验事实而能确证上帝的无限存在。

但另一些哲学家则,认为,这种论证方式无异于一种逻辑诡辩,其可靠性很值得怀疑。

但无论如何,这种传统的证明方式对论争双方似乎总是不失一种思辨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和神学家去反覆探究,或是寻求进一步推理的可能性,以充份展开其固有的逻辑潜力,或是考察其本身留有的破绽性,以根本驳倒这一貌似逻辑推论的诡辩方式。

大致说来,作为一种先验证明方式的本体论论证在西方基督教哲学史上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中世纪经院哲学、近代哲学、现代哲学。

一、中世纪经院哲学:安瑟伦与高尼罗本体论论证的经典表述形式是由安瑟伦(St.Anselm,1033-1109)提出来的。

安瑟伦原是意大利人,曾任英国诺曼底的贝克修道院院长,坎特伯雷的大主教。

他是早期实在论的著名代表,在西方思想更上被人看作最后一位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

安瑟伦的主要著作有《独白篇》、《宣讲篇》、《上帝为何化身为人》等。

在宗教哲学观念上,安瑟伦远承柏拉图的理念论,近师奥古斯丁的上帝观。

就理性与信仰的关系而言,他认为信仰高于理性,即理性的思考必须符合信仰的原则。

因此,信仰在先,理解在后。

安瑟伦有这样一段名言:我决不是理解了才能信仰,而是信仰了才能理解。

因为我相信:除非我信仰了,我决不会理解。

安瑟伦的本体论论证就是基于上述宗教哲学观念推导出来的。

安瑟伦的本体论论证主要见于《宣讲篇》的第二章至第四章。

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填空题1、毕达哥拉斯关于世界本原提出了"〞的命题,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归结为数的规定性。

关于艺术中人体比例,提出了定理。

2、芝诺否认运动的四个悖论是:二分法、、和一倍的时间等于一半的时间。

3、奥古斯丁提出了关于上帝存在的" 证明〞。

而安瑟伦提出了上帝存在的"证明〞。

4、阿奎那·托马斯的著名著作是""和""〞。

5、中世纪英国著名的唯名论者,提出了思维经济原则。

认为"如无必要,切勿增加实质〞,这被称为"〞。

6、笛卡尔认为人的理性能力是天生就有的,人生下来理性直观的能力,从而获得哲学及科学的最高原则〔畴或公理〕。

这被称为"论〞。

在身心关系问题上,主物质实体的身体具有广延性,心灵实体具有思维性,两者各自独立,互不相干,被称为心身论。

7、英国唯心主义经历论的著名代表人物是、。

8、欧洲大陆唯理论哲学家有笛卡尔、和。

9、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著名著作是"",分析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开展阶段。

他的政治学说社会契约论思想,提出了的理论,为后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理论论证。

10、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希特的哲学是从绝对出发,他的主观唯心主义比康德更彻底。

而林哲学则是从绝对出发,把哲学转向客观唯心主义,为后来的黑格尔哲学打下了根底。

参考答案:1、数是世界的本原、黄金分割;2、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飞矢不动;3、知识、本体;4、神学大全、反异教大全;5、奥康、奥康剃刀;6、天赋观念论、二元论;7、贝克莱、休谟;8、斯宾诺莎、莱布尼茨;9、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根底、主权在民;10、自我、同一。

1、格拉底在道德与知识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的著名命题。

他的概念辩驳的辩证法,被称为"〞。

2、柏拉图提出的"四德说〞,包括、勇敢、节制和等四种德性。

3、伊壁鸠鲁的幸福主义伦理学,提出了幸福生活的目的是"的无病痛和的无纷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瑟伦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述评
高钟琴200730010042
摘要:中世纪教父哲学家们不遗余力地寻找一个理想的方式证明上帝的存在,安瑟伦提出的“本体论证明”后来成了一大主流。

“本体论证明”方法
巧妙地先提出了上帝概念,并仅仅通过简单的论证过程就推出了上帝的
存在。

但是它也存在一些缺陷,混淆了“逻辑必然性”与“现实必然
性”,把信仰置于理性之上等,使得后世的评论莫衷一是。

关键字:安瑟伦上帝存在本体论证明
正文
中世纪教父哲学家们不遗余力地寻找一个理想的方式证明上帝的存在,“经验哲学之父”安瑟伦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在这方面他的最大贡献便是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论证”。

“本体论论证”是康德后来赋予它的名称,其意义是仅依赖于概念的分析而不依赖于经验事实的证明。

在《宣讲》的开头,安瑟伦说,他的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使他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能否找到一个独立充足的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经过长久的思考,他解决了这个问题,并在《宣讲》中给出了他的先天证明。

这个证明可以用下面的三段式推理表述:
大前提: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不仅存在于思想之中,而
且也在实际上存在。

小前提:上帝是一个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

结论:上帝实际上存在。

对于证明的大前提,安瑟伦认为“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不能仅仅在心中存在,因为如果只是在心中存在,那么被设想为实际上也存在的东西就更伟大了。

这样,一个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就存在于心中,也存在于现实中。

也即“心中具有一个关于最伟大东西的观念+认为后者仅仅存在于自己的心灵=自相矛盾”。

小前提对于安瑟伦来说是无可置疑的,“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意思是“不能设想有比它更伟大的东西”。

它仅仅是思想中的一个观念,不等于实际存在着的无与伦比的东西。

安瑟伦认为,即使那些不相信上帝存在的“愚人”也不能否认在他们心中有个“不能设想比之更伟大的东西”的观念,他们可以不把这一观念称作上帝,但他们能够完全理解这一观念,或者说,虽然他没有意识到这一观念,但一等到别人向他提起,他立即会承认这一观念的确实可靠性。

其次,“不能设想比之更伟大的东西”的意义不等于“可设想的最伟大的东西”。

“最伟大的东西”的观念是在一切人的观念中通过“对比”或者“比较”得到的一个观念。

由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最伟大的东西”的观念,这种比较很难进行,基督徒、异教徒和无神论者心目中有不同的“最伟大的东西”的观念,但他们不能否认,任何人在心目中都有这样一个观念,它比其它所有的观念都伟大,“不能设想比之更伟大的东西”是在一个人心目中通过他的观念比较的结果,这个观念并不是对“什么东西最伟大”问题的正面回答,因此避免了各种不同“最伟大的东西”观念之间的比较而产生的分歧。

这样,“不能设想比之更伟大”的观念比
“可设想最伟大的东西”的观念更加普遍,适用于一切有思想的人。

安瑟伦企图向包括不相信上帝存在的愚人在内的一切人证明上帝的存在,因此他采用了他认为最普遍的观念作为证明前提。

安瑟伦很聪明:设计两个观念完满性的比较,而非像某些人理解的那样涉及观念与现实之间的比较。

“无与伦比的东西”如果被设想为仅在心中存在,那么,心灵还会设想另外一个观念,设想它在心中与现实中都是无与伦比的,那么,前一个观念逊于后一个观念,这一观念就不成其为“无与伦比”而陷入自相矛盾。

所以毫无疑问,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东西,即上帝,既存在于思想中,也存在于现实中。

由此,只要一个人在思想中有一个“无与伦比的东西”的观念,逻辑必然性会使他同时承认这个东西的实际存在,且不管他对这个东西如何称谓,这个东西的实际意义只能是基督教信仰的上帝。

这是安瑟伦本体论证明在逻辑推演上做出的巧妙变换,但却成了他推理论证的一大缺陷:混淆了“逻辑必然性”与“现实必然性”。

正如康德说的,“口袋里的银币”并不等同于“思想中的银币”,如果等同的话大家岂不是可以用“帐薄上的银币”来增加自己的财富。

安瑟伦的证明,几乎没有求助于《圣经》或教父们的权威根据,他的本意是想所有的人都信服他的论证,其中也指非基督徒。

正如克拉克在《重返理性》中所说的,“证明的观念是与人相关的,因为人设想去证明给某人看,其实,一个成功的证明依赖于那个人已经相信的事物”。

也就是说,一个人最深刻最基本的信念决定了他的一切取向。

从安瑟伦的小前提我们(站在无神论者或者非基督徒立场)可以看出他的信念。

上帝已经被假设成了一个“无与伦比的东西”,他已经承认了上帝的属性。

所以有人说安瑟伦的论证有两个,第二个便是:“如果上帝意味着必然存在,则上帝必然存在”。

这样,在未被证明之前,安瑟伦已经肯定了“上帝存在”结论。

在处理理性和信仰的关系时,安瑟伦的态度是力图达到理性和信仰的谐和,但理性只是为信仰服务的工具,亦即“信仰寻求理性”的原则:信仰在先,理解在后,理性的原则必须符合信仰的原则。

所以安瑟伦有这样一段名言,“我决不是理解了才能信仰,而是信仰了才能理解。

因为我相信:除非我信仰了,我决不会理解”。

中世纪教父哲学秉承了米安达的“哲学应当像婢女服侍主人那样为神圣的经典服务”的黄金规则。

在安瑟伦那里,信仰是居于第一位的,也是推出上帝存在的绝对保证。

在《宣讲》文本中,第一段在歌颂上帝的最完满存在,肯定了上帝是“无与伦比的东西”的属性,中间也有很大篇幅赞美上次的“仁慈”、“全能”等属性,最后一段讲通过上“神启”才能理解,要先信仰了才能理解。

我觉得安瑟伦的整篇论证最清晰的思路是:先信仰上帝的完满存在,然后找一个合理的路径推出这个信仰,最后感谢上帝给了我找到这条路径的“启示”。

模仿安瑟伦的论证模式,哥尼流把上帝换成了“谁也没有去过的最完美的海岛”,推出了那个“谁也没有去过的最完美的海岛”必然存在的结论。

安瑟伦拒绝哥尼流的批判,他认为哥尼流没有抓住他的论证的真谛。

因为一个岛和一切有限之物一样,只是一个可能的或偶然的存在者,上帝却不同。

一切其它事物都得通过上帝而得到自己的存在,而上帝本身却不通过其他一切事物,只是由他自身必然地得到他的存在。

同样的,对于黑特兄弟用“魔鬼”置换“上帝”,再用经典本体论来证明其必然存在的做法,可以用安瑟伦的方法否决。

不过,似乎安瑟伦是错的,哥尼流的论证在形式上完全类似于安瑟伦的论证,他只是限制了推理的领域,任何论证,只要在较大的推理领域中有效,在较窄的推理范围中仍然有效,简言之,如果安瑟伦的论证有效,那么哥尼流的论证亦是如此,既然哥尼流的论证明摆着不起作用,那么安瑟伦的
证明也无效。

但是,就因为安瑟伦的一个前提,就因为他的一个上帝存在信仰,就推翻了一切。

作为“无与伦比的东西”,上帝具有“无可比拟性”,在安瑟伦的论证模式中,一切的其他事物都不可置换“上帝”。

究其原由,完全是因为我们理解错了安瑟伦的论证逻辑,他是先信仰了再寻求合理的路径达到信仰。

正如我们去攀登一座无法登上的山,安瑟伦已经站在了山顶,他给我们指出了其中一条可能登顶的路径,然后我们说:“你指错了路!”
总结一下,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是典型的先天证明,仅仅依赖于概念的分析而不依赖于经验事实,表现在:1.是对上帝概念的意义所作的逻辑分析;2上帝概念是证明的出发点,不像后天证明那样直到结论中才出现。

这种方法省却了很多麻烦,巧妙地“未证先知”,就像在“数学分析”中证明命题时,先假设出要“证明的任意事物”,然后把这个假设当作“已知事物”去推理论证,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甚至解决以前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

但是这种方法的缺点也明显,因为他已经预设了结论。

很多数学爱好者喜好这种方法,因为通常他们要证明的结论已经预设了真伪。

安瑟伦通过预设上帝存在很好的解决了证明问题,数学上通过预设也解决了很多问题。

究竟信仰和理性是什么关系,恐怕还是要看自己所处的立场,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倾向。

我个人认为,作为基督徒的安瑟伦,在论证上帝存在问题上还是选对了倾向,并且很好地“证明”了上帝的存在,至少对于基督徒,这个论证方法是很值得接受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