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什么是人类学
Malinowski:研究人类及其在各种发展程度中的文化的科学,包括人类的躯体,种族的差异、文明、社会构造以及对于环境的心灵的反应等问题的研究。
人类学是一门广泛地、综合地研究人类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生物特性和社会特性的实证科学。
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最早见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及行为的人的描述中。
人类学的研究视角:整体观和文化相对独立性。
①整体观:从社会文化和人类行为的各个方面和层次研究社会的文化元素和行为,把社会或文化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
②文化的相对性:这是对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态度和文化评价。
要求研究者客观地看待被研究的对象。
一般采用文化主位研究法,从被研究者的角度来看待被研究者的文化。
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田野调查和跨文化研究
①田野调查:通过观察、谈话、访问等手段取得研究者所需要的资料,就
是人们常说的田野调查工作。
主要有观察法、参与观察法、访谈法、谱
系法、个人生活史。
新近的趋势以规范的田野调查获取研究资料是当代
文化人类学区别于其他社会学科的重要特征。
②跨文化研究:对不同的文化进行广泛的比较研究。
二、理论流派
人类学的理论是在进化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也是在批评与借鉴进化论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依次主要有:进化论-传播论-历史特殊主义-功能论-文化与人格-新进化论-结构主义-文化生态论-认知研究-阐释主义-后现代主义
-1、古典进化论:Edward Tylor Morgan
第一、他们所关心的,是全人类文化的总体发展,不关心某一社会-文化的内部运作。
第二、他们的进化论是单线的进化论。
第三、他们都强调人类心理能力的一致性及其对文化进化的决定性作用。
第四、在研究方法上,当时他们采用“文化残余”和“文化类比”的方法,把不同文化现象加以逻辑的排比,然后,通过分析,将不同的文化排列为高低不同的序列,用以代表全人类文化的进化过程。
0、传播论Diffusionism Ratzel(是第一位伟大的传播论者,提出“人类地里学”理论。
他认为人类不具备发明创造才能,各地文化之所以相似,主要是文化接触的结果。
Ratzel认为,单一文化要素趋向于传播到其他地方,而整体“文化复合体”(culture complexes)则通过迁移扩散开来。
在他看来,文化主要通过大规模迁移和更强大、文化更高级的民族征服弱小民族而发展。
Ratzel研究了自然环境对一个民族内部生活的影响以及对其文化形成的影响,认为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是孤立行动的,每个民族都是受到他周围邻居民族的种种影响。
因此,他认为,文化特质只有一个起源,其他支流都是由传播而来。
)
英国传播学派“单源论”:史密斯(Smith)和佩里(Perry)等英国传播论者认为,所有伟大事物都源自埃及法老、木乃伊、金字塔和太阳崇拜。
埃及是人类农业、家畜驯养、历法、制陶、编织、定居和城镇的惟一源头。
(太阳中心论)
认为全世界各地的文化都是由一个或几个地区开始,然后经由文化扩散、接触、冲突和借用等途径传播开的,这一观点就是传播论。
1、布朗的结构功能主义:
社会是一个有机体,社会有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维持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中发挥着功能作用。
相对于马林诺夫斯基,他更关注社会系统或社会过程的研究,社会系统或社会过程是指个人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并由此构成具有实体结构的社会结构。
例如,为减缓姻亲的潜在张力关系,某些文化制度禁止人们的某些行为,有些社会有女婿回避岳母的习俗。
人类文化特质通过避免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来维持社会结构。
但结构功能主义无法解释为什么某一特定的族群会选择某种特定的方式来满足其结构需求。
2、博厄斯的历史特殊主义:
强调民族志资料的收集和田野经历,反对单线文化进化论者的比较(客位)方法。
从人文或政治的角度批判进化论者的民族中心主义假说,强调搜集和整理诸如北美印第安社会之类濒临灭绝的文化。
反对文化的普通性,强调文化的特殊性。
相信通过大量搜集资料便可归纳出普同性理论。
注重对个体的研究。
Boas反对过去的人类学家花太多时间和精力从其获取的少量资料中去提炼
理论,而应该在某些文化消失前尽快收集材料。
理论是建立在充裕的资料基础上的。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历史轨迹,只有在其历史轨迹中才能理解其意义,把每一种文化都做一个有自己历史的独特的整体进行研究,重视由于不同文化历史发展的不同而导致的差异性,而不应以这种差异性来衡量并评判其发展阶段的级序或文化本身的优劣。
但他只注重于无休止的收集材料对人类学的发展也无甚益处。
3、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H. Spencer(1820-1903) E. Durkheim(1858-1917) M. Malinowski (1884-1942) Radcliffe-Brown
所有文化特质都是为满足社会个体服务的”,也就是说,文化特质的功能在于其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basic need)和派生需求(derived need)。
从功能的视角来解释现存的习俗和社会制度,即考察社会文化如何满足人类的需要。
Spencer认为社会由不同部分构成,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功能。
Durkheim也有类似的观点。
他们认为社会制度就像身体的组成部分,一起在更大的体系中发挥功能。
社会体系,诸如亲属关系、宗教、政治、经济等,共同组成社会,正如各种生物系统一起构成有机体一样。
每一个系统都有自己的特定的功能效用,与其他系统一起协同工作。
4、结构功能主义(Radcliffe-Brown)
认为社会行为的各个方面(即文化)维持着社会的社会结构而不是满足个体的各种需求。
社会的社会结构是指现有的社会关系的整体网络。
功能方法认为文化是一个整合的系统,在一个特定共同体的生活中,文化的每一个因素都扮演一特定的角色,具有一特定的功能。
社会是一个有机体,社会有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维持社会结构及社会关系中发挥着功能作用。
5、新进化论:
Leslie A. White提出了作为能量获取系统的文化概念。
根据他的文化进化理论,“文化进化是指每人每年利用能量总额的增长或利用能量的技术效率的提高”
Julian H. Steward 把进化分为单线进化(Morgan)、一般进化(White)和多线进化。
多线进化:集单线进化与一般进化为一体,既关注特定文化的进化又顾及不同区域文化的变迁。
多线进化论与生态学的理念密切相关。
单线进化论认
为文化是彼此类似的,不同的文化将以相同顺序发明事物,并经历相同的发展阶段;普遍进化论强调更加广义的、普遍阶段而有意忽略特定阶段的发展;多线进化论则关注历史发展的细节,特别是那些同生态因素有关联的东西。
Marshall Sahlins和Elman Service提出了“特殊进化”和“普遍进化”(specific evolution and general evolution)并存的观点,前者指特定环境中的特定社会变迁与调适的特殊进化序列,后者指人类社会的一般进化,其中较高级的形式是从较低级的形式中演进而来的。
6、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
文化是人类思维深层结构的外显表述。
在人类所有的社会-文化现象和行为背后都存在一种深层结构。
只有找出这些结构,我们才有可能真正理解由文化深层结构所决定的人类行为。
7、文化生态主义
把人类社会和文化视为适应特定环境的产物,强调人类群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即人类群体对环境的适应或个人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环境之间受社会文化制约的关系。
8、象征人类学:
把文化当成象征符号体系加以探讨分为两个学派:格尔兹学派和特纳学派。
格尔兹学派(代表人物:芝加哥大学的克里福德-格尔兹):
文化不是封闭于人们头脑之内的某种东西,而是存在于公共符号之中,透过这些符号社会成员彼此交流世界观、价值取向、文化精神以及其他观念,并传承给下一代。
关注的是符号如何形塑社会行动者对世界的看法、感知和思想的方式这个问题,换句话说,作为“文化”的载体,符号是如何运作的。
格尔兹与解释人类学(interpretative anthropology)
克利福德-格尔兹(1926-2006),解释人类学的思想体现在他的《文化的解释》(1973)一书中。
他认为,社会人类学者所从事的工作,在于通过了解“土著”(或本土人)的观点,解释象征体系对人的观念和社会生活的界说,从而达到对形成“地方性知识”的独特的世界观、人观、社会观背景的理解。
Geertz认为“文化是指历史地传承下来的体现为符号的一种意义模式,是由符号形式表述的一种传承的概念体系,通过这种符号体系,人们得以相互交流、
世代延续,并发展出他们关于生活的知识和对于生命的态度的”
特纳学派(代表人物:康奈尔大学的维克多-特纳):
社会的常态不是稳定和各部分的和谐整合,而是冲突和矛盾。
要分析的问题不在于稳定是如何得到协调、加强和强化的,而在于它是如何在构成事物常态的冲突和矛盾之上被构建和维持的。
关注符号并不是因为它是“文化”载体,或是分析的窗口,而是因为它是社会过程中的运作者,也就是当按照某个方式安置在某个场景下时就会产生根本的社会转变的那些东西。
9、结构马克思主义(structural Marxism)
结合了结构人类学与马克思主义的“结构马克思主义”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法国由哲学家阿尔杜瑟建立,后得到法国、英美人类学的响应。
其理论模式借用了马克思的生产方式概念,同时注重生产方式中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有一套概念可以运用到不同人文类型群体的研究中,即存在一种人类普遍性的社会文化逻辑。
这些社会文化逻辑可以用结构主义的“深层结构”一词加以概括,但是这种“深层结构”不是认知或象征,也不是异文化的社会组织,而是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结合体。
10、政治经济学派(political economism)沃尔夫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之后仍十分活跃。
理论灵感来自于政治社会学的“世界体系理论”和“低度发展理论”。
把注意力放在较大规模的政治经济体系上,探讨资本主义对不同地区的渗透及其后果。
理论目的是指出特定的社区属于更大的体系的一部分,从而发展出一套强调外来因素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强调社会文化如何适应这种影响而产生变化的理论。
代表人物: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弗兰克(Gunder Frank)、哈特(Keith Hart)、沃尔夫(Eric Wolf)。
沃尔夫对文化概念的批评:
文化不是一些抽象的观念而是始终与物质世界相关联的。
单个文化绝非与世隔绝的而总是受到其他社会群体的影响。
单个文化不是对内在价值的静止的表达而是历史动态的结果。
文化总是与权力纠缠在一起,因为权力显现在所有社会安排之中。
11、实践主义理论
实践理论产生于80年代,解决的课题是社会与个人的地位与关系,力求在结构和人的行动之间寻求辩证关系和人的能动性。
①、布迪厄的理论观点:
文化是既非根源于自由意志亦非根源于潜在规则的独特产物,它是由社会行动者从文化倾向性中积极构建出来的而且被先前的事件所框定。
社会领域不能够还原为一系列规则或者一种法令,正确的焦点是实践的领域。
实践的社会空间混合了规则、个体行动和策略三方面。
实践既是策略性的个人行动,也是再造文化和社会秩序的的途径。
一种实践的理论必须检视人类学家久已认定的“客观结构”、个体的动机与行动以及实践知识的策略与功能。
人类学家必须对“客观结构”与社会生活中实施的策略之间的联系敏感。
社会科学家也必须探寻他们自身的实践,澄清其中的预设和隐性操作。
布迪厄的理论特征:关系性的;反思性的
②、萨林斯的理论:
复制社会文化体系的不是社会化和仪式,更重要的是日常生活的实践。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实践都复制体系,对于现实生活中不合规范的实践,存在两种可供选择的解释:一种认为它们是基本文化主题的变异形式,另一种认为它们暗示不同社会模式的生成。
12、后现代主义理论
罗伯特-莱顿勾勒出了后现代主义者作品的四条主线:
那些自负地认为白种欧洲男性能够脱离自己的文化而综合、客观地来研究整个世界的现代主义者过于狂妄自大。
错误地认为理论就等于对世界“真实情况”的认识;
如果意义是互动而成,那么就不可能有先行存在的涂尔干所言之“集体意识”;
世界上所有的理论本质上都是具有政治性的,而且必然要根据其对人们生活的实际影响而接受批批判。
反思人类学
特点:第一,从认识论意义上,反对把人类学知识当成脱离于社会和政治经济之外的“纯粹真理”,承认人类学者在素材整理和意义解说上的主观能动性;第二,从研究和写作方法上,主张把知识获取过程中人类学者的角色作为描写对象,并给予被研究者自己解说的机会。
实质上针对的是民族志方法论和认识论
实验民族志:一,为了克服整体论,突出文化中的个人与人观(指不同文化对个人的看法);二,为了避免把文化当成“异族”和殖民对象,主张在描写中给予全球化以重要地位;三,为了揭开民族志“客观科学”的面具,主张人类学者应主动把自己当成“意义的创造者”,利用人类学知识,展开对权力和霸权的批评。
三、田野调查
1、概念:田野调查又译为田野工作或实地考察,为对于描述原始资料搜集的概括术语,与其他在实验室准控制状态下环境的研究相比,田野工作主要于实地进行。
观察法、参与观察法、访谈法、谱系法、个人生活史、新近的趋势
2、伦理责任:
四、文化与人类行为
1、文化的特征及概念
概念:
特征:文化是共享的、文化是习得的、文化是一种象征符号、文化具有可适应性、文化总是变化的、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的相对观、
2、研究领域——经济人类学中的实体论和形式论
3、聘礼嫁妆的社会意义
4、离婚率升高的原因
5、政治人类学——社会分层
6、宗教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和仪式的概念及文化意义
7、文化变迁:
文化变迁指文化内容与文化结构的变化。
前者是单个文化特质或文化丛的独
自变化;后者则是文化整体或是大部分特质的变化。
①、涵化:涵化(acculturation)意指由不同文化之个人组成的群体,因持久地相互集中的接触,两者相互适应、借用,结果造成一方或双方原有的文化模式发生了大规模的变迁。
代换(substiution) :新的文化特质或文化丛取代了原有文化特质或文化丛,并发挥着相同的功效,产生了最小的结构改变。
附加(addition) :新的文化特质无法取代旧有的文化特质,只能依附于原有的文化特质。
综摄(syncretiran):新旧文化特质混合在一起,形成新的体系。
(区分两种情形:文化同化与文化融合)
退化(deculturation):文化接触之后,失去了原有文化特质、又没有可以取代者。
创作(origination) :涵化过程中产生出新的文化特质以满足变迁的需要。
抗拒(resistion):变迁的规模太大,速度太快,以致大多数人无法接受,而引起抗拒、反抗、起义或振兴运动。
②、全球化:全球化是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括通讯、旅游及生态的全球化为基本问题,而以文化及社会、政治影响为直接后果的一种社会变化趋势,它揭示的是全球不分贫富、不分种族、不分信仰、不分国界日益密切的相互依存状态。
全球化的提出,标志着地球上的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相互依存状态已达到前所未有的新水平。
③、文化发展趋势:与同质化、一体化甚至一元化相比,人类学更加强调的是地方化、本土化以及异质化的过程。
这种认识是基于对全球范围中多样性文化的研究和积累。
全球化为文化的发展带来了一种边缘性,边缘层还会不断地从自己的角度进一步强化自身的认同和地方性。
全球体系之中的地方或族群,常常在文化上表现出双重的特点,即同质性与异质性的二元特点。
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是必然的趋势。
8、社会控制的手段
9、运用人类学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