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乘数的变动及其原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乘数的变动及其原因分析
摘要:货币乘数的变化是央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考虑的重要因素,各个国家由于金融制度及金融深化水平不同,央行影响货币乘数的能力自然会有差异,本文从货币乘数的基本原理出发,对我国1994年至2008年期间货币乘数的变化及央行货币政策对货币乘数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本文试图通过对货币乘数变化的分析,分析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
一、货币乘数原理
货币乘数是货币供应量和基础货币的比值,在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下,如果商业银行体系对负债资产充分利用,且不存在现金漏损,货币乘数将等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的倒数,
即:
其中:m表示货币乘数,D表示需要缴存准备金的存款(一般指除债券之外的活期存款、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等存款性负债),H表示基础货币,R表示原始存款(即准备金),在简单
情况下,基础货币就是原始存款,因此H=R。
上述简单的货币乘数模型是建立在部分准备金制度(0 会存在其他漏损因素,而且货币供应量统计也有多种口径。 1.现金漏损。假设现金漏损的比例为K,即每一单位存款D中有K单位流出银行体系并为公 众以现金的形式长期持有,由于社会经济的情况及人们支付习惯不可能在短期内发生变化, 因此可以假设现金漏损比例K为常量。这就相当于在每次上缴法定存款准备金r·D的同时 多上缴了K·D,简单货币乘数由此扩展为: 在短期内考察,当经济迅速增长时,人们的消费需求也相应提高,交易性货币需求增长,这就提高了人们的通货持有比例。反之,当经济萧条时,人们的消费需求下降,导致通货持有比例的下降,因此,现金漏损比例是随着经济波动而不断变化的,即使是在短期,它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当然,由于在货币乘数中,现金漏损比例既出现在分母项上,也出现在分子项上,因此它对货币乘数的影响会更复杂一些。首先,现金漏损比例的提高,降低了银行系统中由基础货币创造的活期存款数量,这表现为乘数[(1/(R+Rt•t+E+K))变小。另一方面,现金漏损比例提高,使得经济体中的货币总量也相应提高了。 在长期内考察,现金漏损比例是下降的,这是因为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票据在市场交易中的使用越来越频繁,转账交易日益普遍,这使得现金在企业之间交易的中介作用降低了,另一方面,金融系统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使得各种债权债务关系得到抵消和清算,现金不再成为主要的支付手段。在消费领域,随着信用卡消费、电子货币的出现,现金在居民消费中的作用也有所降低。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统计资料,1999年我国经济系统中的流通现金与活期存款比例为0.416,而到了2004年,这个值就下降为0.288。 2.银行体系的超额准备。假设超额准备金率为e,即银行体系为每一单位存款持有的超额准备金为e单位,同时也假设这一比例在一定时期内不发生变化。那么同理可得货币乘数的扩展式为: 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的作用是防备具有不确定性的未来支付,但是持有超额准备金并不能给商业银行带来收益,因此银行必须严格控制超额准备金的额度,使持有成本最小化。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成本可以分为两个部分,首先,如果持有的超额准备金数量太少,以至于商业银行在资金不足时必须进行外部融资,那么就会发生一定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准备,就等于丧失了将这些资金作为贷款发放出去的利息收益,这实际上是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 我们可以根据以上分析推导出一个时间段内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总成本,这就是上述两种成本之和,即 TC=b(F/ER)+i(ER/2) 其中b是商业银行为补充超额准备金的不足而对外融资的成本,当然这是指融资一次的成本。(F/ER)则是商业银行需要融资的总次数,F是指商业银行一段时间内总的资金需求量,ER就是商业银行持有的超额准备金。在总成本的第二部分,商业银行在这一段时间内持有的平均超额准备金数额为(ER/2),i是利率水平,i(ER/2)就表示因为持有超额准备而丧失的利息收入。将TC看作是ER的函数,并对ER求TC的最小值,则使总成本最小化的超额准备金持有量为 ER=(2bF/i)1/2 因此,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额度的确定,与其面对的资金需求量、对外融资成本成正比,与利率成反比。当经济增长迅速时,对银行信贷资金的需求也随之上升,这样银行就必须保持较高的超额准备以应付未来可能发生的资金供给。同时,资金需求的上升,使得在货币市场上融资的难度增加,融资成本也会相应上升,这也是迫使银行增加超额准备金的因素之一。但是,当资金需求上升导致利率提高时,银行保持较高的超额准备金水平也意味着更大的利息损失。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在两者之间进行权衡,以确保在资金流动性、安全性得到保证的前提下,获得最大的盈利。所以,即使是在短期,超额准备金率也不会完全随着经济波动而发生变化,它必须服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需求。 从长期来看,尽管商业银行的资金需求量是不断增长的,但是超额准备金与资金需求量的比例是比较稳定的。而且利率变量也不可能在长期内以一个趋势变动,唯一可以解释超额准备金率长期变化趋势的只有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货币市场建设取得了巨大进展,银行间资金拆借市场逐步壮大,货币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商业银行之间短期资金融通的交易成本不断降低。另外,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入,其资产负债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提高,商业银行能够利用比较先进的资金管理技术,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的同时有效地降低了融资成本。因此,我们有把握肯定,超额准备金率在长期内是呈下降趋势的。 3.定活存款比例 从短期来看,居民的定期存款和短期存款的比例关系实际上是居民平衡其金融资产流动性和收益性的行为。如果经济处于一个繁荣阶段,消费需求的上升必然会使居民要求有具有更大的购买力,定期存款将被转化为活期存款而形成购买力,定活存款比例将会随之下降,反之定活比例将上升。但是,定活存款比例的变动远非如此简单,在长期中该变量并非一个单纯依赖经济波动的变量。我们可以从近年来我国银行系统中的实际定活存款比例来进行分析。 二影响M1的货币乘数因素 狭义货币供应量M1的货币乘数m1。考虑到e和k这两个漏损因素,基础货币等于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R和漏出信用创造体系的为公众所持有的通货C,即H=R+C,其中H仍表示基础货币。由原始存款经过信用创造体系形成的派生存款,构成了货币供应中的应当缴存准备金的活期存款部分D。根据定义,即M1=D+C。由上述关于现金漏损的假设,C=K·D,因此MI=(1+K)·D。根据定义可以计算得到m1: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货币乘数主要取决于r、e、K、x这四个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