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最新年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年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
艺术歌曲”是 18 世纪末 19世纪初,欧洲盛行的区别于民 谣而精致的独唱歌曲的通称。 现在多指由专业演唱者在音乐会上 演唱的、艺术性强、声乐技巧较高,一般采用美声唱法演唱的声 乐作品。它属于抒情歌曲范畴; 歌词多采用诗词来表现内心世界; 曲调表现力强;创作手段和技法复杂;伴奏占主要地位;音乐会 中常常演唱并作为声乐教材的一种歌曲体裁形式。
中国艺术歌曲产生在 20世纪初期。 它的产生和发展, 首先, 就是“五四”运动的直接推动。 1919 年的这场新文化运动,使 许多知识分子的观念发生了深刻地变化,他们呼唤民主与科学,
反对封建制度 , 宣扬民主与自由的人文主义精神, 强调个性解放, 这些为此时期中国借鉴外来音乐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结合, 生新生
进步音乐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同时 , 新诗界出现了胡
适、刘半农等一些注重质朴自然,追求个人情感表达的诗人,他 们在吸收古诗文学遗产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发展了通俗易懂的白 话文,这些因素又为艺术歌曲的诞生创造了文词方面的条件。
其次,一些具有民主思想,留学西方的知识分子,他们在如 饥似渴地吸收外国政治、经济、科学、哲学、法律等先进知识的 要以单音体系为表现特征的音乐表现形式, 向具有和声、 复调思 维的西方创作方式上迈进, 出现了运用西方创作技巧来创作民族
促进产 同时,也兼学了西洋音乐中的作曲理论技法, 他们冲破传统的主
风格歌曲的新气象,在他们的创作中,艺术歌曲的诗性和音乐性得到了充分结合。
另外,一批留学归来的音乐家,如赵元任、应尚能、周淑安
等人用音乐会的形式来演绎欧洲艺术歌曲,同时也演唱大量了萧友梅、黄自等中国作曲家创作的艺术歌曲,这种音乐会的形式为当时艺术歌曲的推广提供了场所,同时他们在将美声唱法带到国内并逐渐传开的过程中,架起了应用西方歌唱技法演唱中国艺术歌曲的桥梁。这些都为当时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学
术空间。
中国艺术歌曲的这种体裁究其源头属于“泊来品”。那么作为西方音乐体裁的艺术歌曲传入我国也近有一百年左右的时间了。下面我就从三个时期来浅析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
二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时期
五四运动掀起和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热潮,随着西乐东渐,
当时我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和音乐家引用西方音乐的曲调填上歌词,在学堂中教唱, 称为学堂乐歌,如李叔同的《送别》、《春游》等,开始了中国音乐史上的学堂乐歌时代,并成为我国最早艺术歌曲的雏形,当时称这类歌曲为“艺术歌”。
中国近代的艺术歌曲,是在发扬五四精神和继承欧洲这一浪漫主义歌曲传统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我国早期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青主在德国留学期间,于1920 年根据宋代苏轼的词谱曲的《大江东去》成为我国的第一首艺术歌曲。以青主、赵元任、
黄自等人为代表的我国艺术歌曲的奠基者创作了一些具有浓郁浪漫主义色彩和较高水准的艺术歌曲,并且采用了多种声乐体裁。如青主的《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海韵》、《上山》、《也是微云》,黄自的《春思曲》、《思乡》、《玫瑰三愿》。其中清唱剧《长恨歌》选段
山在虚无缥缈间》曲调委婉,气息悠长, 诗韵与音韵相柔和,
非常艺术化地再现了诗词的典雅、婉约的风格。再如《花非花》和《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幽渺深沉,《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
有怀》和《点绛唇. 赋登楼》的雄浑壮阔。艺术歌曲“从二十到三十年代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是一段辉煌发展的时期,萧友梅、赵元任、黄自、陈田鹤以及李惟宁、应尚能、贺绿汀、江定仙、刘雪庵等一批专业作曲家创作了数目可观、又具有较高质量的艺术歌曲”。
综观中国艺术歌曲起步阶段,作曲家们大多都选用了具有很高文学价值、意蕴深远、清新脱俗的作品,游弋在广阔的创作空间,使旋律与歌词紧密结合,水乳交融,从而创作出诗意盎然、含义隽永的艺术歌曲,明显地体现出德奥艺术歌曲的影响,也凸现出中国艺术歌曲的重要特点。
进入20世纪30年代“九.一八”的炮声震憾了中国乐坛,
以聂耳、冼星海为代表的革命音乐家,异军突起,通过开展左翼音乐运动,使艺术歌曲又得到了新发展,也使人们逐渐对艺术歌曲有了更为广阔地认识与理解。代表作品如聂耳的《铁蹄下的歌
女》、《梅娘曲》、 《卖报歌》等,冼星海的《夜半歌声》、 《黄 河颂》 等;张曙的 《芦沟问答》、 《一条心》 、《洪波曲》 和《丈 夫去当兵》。此外,还有贺绿汀的《嘉陵江上》,张寒晖的《松 花江
上》 。左翼音乐家们创作的艺术歌曲呈现出了以抗战爱国为 主题内容,富有群众性、战斗性的特点。而且这一时期,在音乐 创作技法上又显露出另一个新的特点, 就是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中 加强了中西贯通, 使民族音乐与西洋音乐进一步融合, 创作出许 多符合中国人审美情趣、 富有民族风格的艺术歌曲, 如冼星海的
二月里来》,刘雪庵的《长城谣》、《红豆词》等,从而进 步拓宽了艺术歌曲的发展道路。
二 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时期
20世纪 50 年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蓬勃发展的时代。一些专 业作曲家感受到新生活、 新时代的气息, 热情地创作了一批反映
新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 以群体歌唱为特色的群众歌曲。 性较强的艺术歌曲创作虽处于弱势, 但却在夹缝中初露生机。 从 50 年代中期到 60 年代“文革”前,艺术歌曲的创作出现了两股 新的音乐创作主流: 其一是民歌被改编的艺术歌曲。 此时期民歌
被改编的艺术歌曲, 在保留了原有民歌特有风格的基础上, 在曲
现奔放。尤其是钢琴伴奏参与艺术表现,使歌曲更加完美动人。 这一时期的作品有 : 《牧歌》、《玛依拉》 (1955 年) 、《槐花几 时开》 (1955 年) 、《三十里铺》 (1956 年) 、《五哥放羊》 (1956 年) 、《嘎俄丽泰》 (1958 年) 等佳作。在创作上还出现了丁善德 的《爱人送我向日葵》、吕远的《克拉玛依之歌》、美丽其格的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生茂的《马儿啊 , 你慢些走》等。
我们能从中强烈地感受到民族的生机、 国家的生气之活力。 其 是这一时期许多专业作曲家为毛泽东诗词谱曲的艺术歌曲也广 为传颂。如劫夫为毛泽东诗词谱写的《念奴娇 . 昆仑》、《沁园 春.雪》、《卜算子 .
而艺术 调和伴奏上给以艺术化的处理, 使其质朴中显露高雅, 细腻中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