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起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起源
我们将人类行迹的开始作为中国旅游史的开端。
原始人的游踪,首先是在人的进化过程及其活动范围内普遍进行的,而且可以说那个时代的生存活动区即是景区。
中华民族祖先不仅在黄河流域,而且在长江流域乃至辽河流域以及西南崇山峻岭间,都留下了原始的游踪。
所谓“旅游”,指人们离家外出旅行,以求娱乐、审美和求知,具有运动、文化、经济三大特点,中国古代旅游由运动性开始,向文化性和经济性、政治性、娱乐性综合发展。
“人猿相揖别”,古猿走出森林,在地面智力行走,便开始攀登高山峻岭,涉渡江河流溪,穿越莽莽林海,开始几百万年的生存之旅,他们迫于生计,在森林、群山和旷野中的奔波、流浪,虽不是流连和欣赏美景的旅游,而是为生存所做的行路,却具有旅游的运动性——行的开始。
它是人类与自然做斗争、认识世界、开发自然的最初途径,也是人类制造具有审美、愉悦意识的旅游的发端。
恩格斯说:“有了人,我们就开始了历史。
”(《自然辨证法·导言》)元谋猿人的发现,揭开我国历史的序幕,也揭开了中国旅游史的序幕。
从元谋猿人、蓝田猿人、北京猿人等化石的发现,到近几十年辽宁赤峰红山文化的发现,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先早在100多万年至几十万年前,已栖息于东亚大陆的广大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西南崇山峻岭间,并留下了漫漫长路的“旅游”足迹。
他们交谈行程中的惊险艰苦、耳闻亲见的奇事异物,共享欢乐,同庆胜利,相互交谈经验,商讨翌日的行程,交代新的任务,最后带着劳作后的疲倦和胜利者的欢笑而竟如美好的梦境。
这种为生存而进行的奔波之旅、流浪之旅,虽不是真正的旅行或旅游,其中却包含行路过程中胜利的愉快、失败的懊丧和明天的希望,具有旅游或旅行的发轫意义,是原始人从生存斗争中引发出来的旅行或旅游的原始模式,揭开了中国旅游史的序幕,也是人类进步和文明的开端。
为生存而进行的奔波之旅往往手大自然的支配,而不受“古人”意志支配。
他们与大自然抗争的办法是“走”。
不断地、盲目的迁徙是生存旅游的特点。
伏羲和女娲兄妹婚配可以说是人类为了生存、繁衍而进行的一次神秘“旅游”史前的“旅游”,虽然依据神话传说,无不带上“神秘”的色彩,但神话是历史的影子。
我们的祖先在自然条件的压抑下,在改造环境和创造生活中迈出了坚定的步履,女娲为“补天”而去行路,寻找五色石;有巢氏为使“民悦之”去行路,教民“构木为巢,以避群害”(《韩非子·五蠹》);燧人氏为取火而去行路,发明了钻木取火;伏羲为繁衍人类而去行路,“教民嫁娶”;神农氏为繁荣农业而去行路,开创新生活,因此,史前的“旅游”(即行路)就是人类与自然作斗争,就是开发和改造自然,开创新生活。
他一生不离群山,好与野兽为伍,喜入名山之游,也是一位旅游文化的伟大倡导者和播种者。
神州大地探幽历险即始于黄帝。
据说黄帝在昆仑山上筑有十分华美庄严的行宫,专供游乐和旅游时居住,葛洪在《抱朴子·地真篇》中说,黄帝喜欢到各地去旅行。
青邱、洞庭、峨眉、王屋山等,动有他的游踪。
今河南新安县“青要之山,实维帝之密都”;“昆仑之丘,实维帝之下都”;“淮江之山,实维帝之平圃”
黄帝平生最爱游山,尤其是昆仑山。
他曾经“东至于海,登丸山,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迁徙往来无常处”
传说的黄帝作为中国旅游文化的播种者和始祖,不仅在于探幽历险中他善于学习和探索,建立了华夏民族文化,是名副其实的造物主。
安徽黄山古时称“黑多山”,因是黄帝和容成、浮丘同游讲道的地方,故取名黄山。
有一次,黄帝去恒山游玩,偶然在海边结识了名叫“白泽”的神兽。
该兽能说人话,非常聪明智慧,尤其对天地间的鬼神怪物,了如指掌。
于是,黄帝便下令记下白泽所说的11520种怪物,并绘成图,加以注释,告知其属下臣民。
后来又将此博物图铸于黄帝宝鼎,指导人们的生活和旅行,是中国旅游史上最早的旅游博物图。
在黄帝的倡导下,到各地去旅行游观山水已成为华夏民族的一种传统,并且还奉祭一位旅行的祖神——修。
尽管原始神话中编织的黄帝神州游踪是天方夜谭之说,十分荒诞。
但透过虚构的神话,至少说明在黄帝生活的时代,一方面先民们不再满足仅能生存的生活,开始走出群居地,向远方探索。
另一方面自然条件的变化、生存资源的减少,迫使他们离开久居的山林,开始新的生存奔波。
这种生存奔波再不是盲目的,而是带着希望去寻找和追求新的宿营地,开始新的生活。
生产水平的提高。
脑思维的进化则是芳草地之旅的经济和思维基础,寻找芳草地之旅,提高了史前社会旅游或旅行的层次,丰富了旅游的内涵。
在远古时代,炎帝、黄帝和蚩尤不仅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他们率先结束无休止的生存奔波,开创部落集体迁徙之旅。
他和炎帝是父系氏族社会最强大的部落首领,也是氏族迁徙的开创者、颇具开拓精神的旅行代表。
他们不甘父系氏族社会底下的生产和生活水平,为了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决心告别发祥之地,远涉他乡,去寻找和争夺美丽富饶的芳草地,于是,形成中国旅游史上以寻找和争夺芳草地为目的,以氏族集体迁徙为形式的原始社会的旅行活动。
农业定居生活的不稳定性和流动性为部族迁徙之旅打下了基础;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不断增长和掠夺性战争,又是部族频繁迁徙的主要因素。
周族始祖居住在黄土高原,一直以农业为主,社会发展较缓慢,生产生活情况基本上与附近戎、狄各族差不多。
但是,周族人不甘心勉强度日的农牧经营生活,力图向外发展,主动地追寻外不世界的广阔天地,形成有明确地理与自然环境目标,有组织、有准备的氏族集体迁移之旅。
后稷四世孙公刘,他在恢复和发展后稷开创的农业定居生活的同时,追求和谋划一个更宜于农业生产的新定居地。
以公刘为代表的部族或部落寻找芳草地的集体迁徙之旅,再不是以前盲目的、无休止的、随处安身的生存之旅,而是体现了“旅行”目的地前进的过程和形式,比之过去的生存之旅大大提高了文化与文明的层次,增添了旅游的色彩和内涵。
同时培育了人类旅游的意识和行为,激励人们迈开步伐,主动地向大自然索取,追求美好而广阔的天地。
当我们的祖先摆脱原始人群依山为命的生活,进入氏族公社社会后,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原始社会的探幽历险奠定了基础。
在氏族公社时代已具备了探幽历险的基本条件,使皇帝探险昆仑、舜探险苍梧、后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之乡、大禹治水探幽历险神州大地成为可能。
羿为民除害的南北历险行程可谓广远,所遇牛鬼蛇神可谓凶猛,被他一人消灭了,可见其丰富的历险经验和斗争精神。
但因射九日,得罪了天帝,而被处以革除仙籍,不准在回天庭的惩罚,同时又遭妻子常娥的埋怨,羿只好带领家众,赶着大
车去原野和山林历险漫游,以漫游途中的见闻淡化他的忧愁,以身临险境、与野兽搏斗的兴奋消解他的痛苦。
在洛水边,羿邂逅了独自在岸边悲伤的旷古美人——芙妃,彼此得到了慰藉。
羿为向西王母请不死药,又做了一次道路艰险而遥远的昆仑山历险。
羿凭着不屈意志与勇敢精神,创过昼夜不熄的火焰山,越过环绕昆仑山的弱水深渊,终于攀登上昆仑山顶,得到西王母剩余的全部不死药。
常娥进行了神话异游的太空探幽历险之旅。
为了治水,禹曾南下会稽,东至海,西至巫山之麓;西北至青海积石山,北上恒岳。
半生精力都消耗在跋山涉水奔波的禹,深刻地体会了旅行的艰难,便将治水途中所见所闻,以及调查搜集到的各地奇异之风土人情、珍宝特产、地形地貌等等,一一绘画记录下来,刻绘在特制的9只大宝鼎上,供人民观看学习,是“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狸魅魍魉,莫能逢之”(《左传·宣公三年》)。
这九鼎上有害生物、“鬼神精怪”图象告诫旅行者及早提防或躲避,实际上是旅行者极有用的最早旅行指南——导游图。
但战国时代的文人却将说明图象的文字辑成书,这就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古代地理典籍——《山海经》。
可见,禹和伯益等是制作《山海经》的最初代表。
神州大地处处留下禹的足迹,处处有歌颂、纪念、景仰其功德的遗迹,不仅为神州增添了风采,而且为中华民族树立了丰碑,不仅江、淮、河、汉四大江河及其流域的人民永远思念大禹为人民创立的功德,而且中华民族将永世铭记大禹“精一危微见道心”的“公仆”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