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概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举三个由生命科学的前沿技术引发的伦理道德问题,并阐明问题的两面性以及你的观点。
1)克隆:正面——能为医学治疗提供源源不断的活体器官;反面——如果用于人类自身的复制、繁殖,将打破人类的伦理界限。
2)转基因:正面——为提高作物产量和抗性提供了无限空间;反面——为生物的基因突变埋下了定时炸弹。
3)生态系统调控:正面——为局部改善生态环境有利;反面——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不可能拿完全认识和掌握,目前看了有利的调控,将来很可能成为生态灾难的根源。
一、生命科学技术引起的社会问题
生命科学技术以人为认识和操纵对象,而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自然存在物。
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性系统是人在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实践关系中所形成的、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特殊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或意识( 的有机统一体。
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结构,并随着人的实践的历史发展而不断地改变自己的内容和形式。
科技在尊重和整合自然的同时,也会尊重和整合人性,破坏和解构自然的同时,也会破坏和解构人性。
生命科学技术带来的社会问题有:以技术手段辅助甚至代替人类生殖过程是否道德)克隆名人是否有损人类的尊严)遗传疾病预测、产前性别鉴定是否道德)基因修补、基因嫁接和物种制造是否道德)这些问题同样都面临着:一是技术问题。
二是心理问题。
如是否符合心理习惯和承受力,代理母亲导致的代际混乱,试管婴儿是否会冲击传统家庭模式。
三是社会问题,如代理母亲的权益问题,与基因缺陷、基因平等有关的个人隐私问题,与基因资源的利用,技术的应用有关的平等问题,器官的商品化及基因专利问题等。
而这些问题所代表的冲突只是表面现象,冲突的实质是人性原则的冲突。
人不仅具有自然性,而且具有社会性;不仅具有个体性,而且具有人类性;不仅具有实然性,而且具有应然性。
同时由于生命科技的发展,以前不能做的事现在变得可以做了,由此产生了一些人性冲突和伦理冲突,为了解决这些冲突,就产生了生命伦理学。
二、生命科技中伦理底线的绝对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 道德既是绝对的* 又是相对的。
在实践的基础上,道德所具有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道德的绝对性是在其相对性中实现的,相对性体现着绝对性。
道德绝对性是指道德有其存在的客观基础和恒定本质,它总是反映和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利益要求,它用以评价人们行为善恶的标准有着客观、明确的规定性,它在古今中外具有某些共同规范的语言,即道德具有确定性;道德相对性是指道德的差异性和变动性,它根源于社会存在和物质利益的差异性和对立性,表现为同时代不同社会形态、不同阶级阶层、不同职业等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还表现为不同时代人们的道德追求和精神风貌是按照规律发展变化着的,即道德具有不确定性。
伦理底线是指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最根本的原则规范,人必须先满足于这一底线要求,然后才能在这一原则下去灵活处理各种伦理难题。
这一道德底线也可以说是社会的基准线,它需要建立在人们的共识基础上。
任何事物都具有绝对和相对两个方面,伦理有绝对性和相对性,同理,伦理底线也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生命科技中的伦理底线的绝对性就是指生命科技的发展要受到人的价值理性的制约,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这种绝对性根源于人类实践活动的目的性,生命科技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因此,一切违背这一目的的生命科技活动都应受到限制、批判而放弃。
这是伦理底线对人之为人的基本要求。
因此,生命科学技术要以价值理性为指导和制约,以不损伤人性,造福人类为最终目的,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正如方德福教授所说“掌握科学技术的人必须明白:科学技术必须最终造福于人类。
这个目标永远不能脱离”+ , -
从微观方面来说,要从人权、人性的尊严出发,限制技术对人权的侵犯,对人的尊严的危害;从宏观方面来说,要从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限制技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危害。
技术应该被用来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应该被用来满足人类的贪婪;技术应该被用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不应该被用来奴役人、压迫人、迫害人,使人变成奴隶人、单面人、畸形人。
伦理底线的绝对性表现在:
1.克隆人改变了人的自然生殖方式,将自然生殖人变成试验生殖人,这
触犯了人的尊严。
人成了人制造的物品,也就没有了人的生命的尊严。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
勒就认为:“一旦克隆人降临这个世界,必将引起数不清的道德法律问题:克隆人有无法律地位(是否可分割遗产(亲代豢养克隆人以备自己更换器官是否人道,是否合法(克隆出一万个爱因斯坦或希特勒会引发什么社会后果(如果某个工厂主克隆十万个低智能人作为驯服的廉价劳动力将会是什么情景(⋯⋯其实,更为深刻的因素,是这项技术将彻底粉碎人类对自己生命的敬畏,这个过程从试管婴儿降生就已初见端倪。
”)# * 《+,-. 伦理委员会关于克隆的声明》中所确定的四项原则中第四个原则即“承认和坚持人类的尊严和自由”。
有关克隆问题的国际条约,诸如/00"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基因组和人权宣言》、/00’年欧洲理事会的《禁止克隆人的议定书》都规定了克隆人违背人的尊严。
“从法律上讲,或从人权法角度而言,每个人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也可以说,生命是人类第一尊严,每个人的生命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如果允许克隆的办法在实验室里去复制人或者大批复制同一个人,人的尊严、价值和权利又何从体现(”
2 中国有关专家起草的《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中的伦理指导大纲》建议稿,对中国科学家开展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伦理原则和伦理规范提出了权威专家的建设性意见。
中国专家认为,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在遵循“行善和救人、尊重和自主、无伤和有利、知情同意、谨慎和保密”的伦理原则下,赞同“对十四天以内的人类胚胎可以用于实验研究”的观点。
因为这时的胚胎还只是一个球状的胚泡,尚属于一般的生物细胞。
中国专家还坚决反对以进行治疗性克隆为目的的“人体—动物”细胞融合实验。
专家们呼吁,生命科学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老病死,关系到人类的子子孙孙,科学家一定要非常谨慎、非常严谨,一定要用生命科学研究为人类造福,任何一项有可能危害人类健康和幸福的研究,都要立即停止。
干细胞研究应严格遵循国际公认的四项生物伦理准则,即不伤害原则、有利原则、尊重原则和公正原则,坚决反对克隆人即生殖性克隆,在不违背伦理道德的前提下,支持对可能改善人类健康、治疗疾病的干细胞研究。
3 人类生殖技术应该在顺从自然的基础上应用人道的方法来实现人道的目的。
技术的方式永远只能是一种补偿的或辅助的方式,都只能作为人类自然生殖过程的补充手段,目的只能是有利于夫妻之间关系的和谐。
技术化的
生殖方式过于复杂、风险过大,不确定因素过多,而且耗资巨大,远不如人之两性之间的结合那么富于感情、愉悦和充满幸福且成本低廉。
在这里,“自然”是绝对的标准,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人的生殖变成一个特殊的充满人道的过程。
三、生命科技中伦理底线的相对性
正如以上所论,伦理底线是指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最根本的原则规范,但由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是纷繁复杂不断变化的,因此伦理底线又是可以变化的,这就是伦理底线的相对性。
/
1,伦理道德是不断变化的。
伦理道德产生于社会生活中的人们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相互关系,以维持社会存在与延续的需要。
伦理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就其本质看,它是人类社会生活客观要求在理论上的反映,就其功能看,其作用是对人们的活动行为进行规范,以达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有序与健全,使人类的自下而上和发展成为可能。
但人类的社会生活不是一个恒久不动的点,而是一个变动不居的过程,在时间上是延续的,在空间上是拓展的。
伦理道德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经济关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所以伦理道德也是历史的,是发展着的。
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视野中,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属于思想上层建筑的范围,而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人们的生产交换活动,人们在生产活动社会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伦理道德也是不断变动的,由此可知,伦理底线也是不断变化的,即相对的。
比如,当人的生命已不可能创造价值,不可能实现活着的目的和意义,不可能体现生命的崇高和尊严时;或者当人只剩下生物学生命,而完全没有社会学生命,不能称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人时,死亡,就成了道德主体的必然选择。
此时的死,正是维护生命神圣性的体现。
再比如,先天严重畸形已不可能发展成为正常人的新生儿,他们活着不可能有做人的尊严,无痛苦地迅速死亡或许正是对生命的最好交待,他们的价值就体现在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2 伦理底线选择的几条原则。
既然伦理道德是不断变化的,其底线也是不断变化的,那么是不是说人们在生命科技面前就无所适从,毫无标准呢?
(1)根据主体感受进行伦理选择。
从克隆技术发展的可能性来看,有关人类胚胎的克隆性研究已分化成前后两种类型:一种是首先得到设想的“生
殖性克隆”,即克隆人研究;另一种是后来得到设计的“治疗性克隆”,即从克隆胚胎中提取干细胞,然后使之培养成人们所需要的各种人体器官。
但有关治疗性克隆的争论至今仍未停止。
治疗性克隆争论的核心问题是人类胚胎与急需治疗的病人利益的冲突问题。
在笔者看来,人类对早期人类胚胎无疑拥有尊重与保护的义务,因此以经济或其他医疗之外的科研为目的的胚胎研究是不道德的,是绝对要禁止的。
但这种保护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也允许有例外,那就是它必须服从于一个更高的道德目的,这个目的就是解除人类遭受病魔摧残的痛苦,挽救无数病人宝贵的生命。
也就是说,在病人急需医治这一特殊的情况下,胚胎的生命应让位于病患者的生命。
在对不同的人类生命形态的抉择上,很难能有什么纯粹理性的理由,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类的感受性———这包括感知者主体的感受性与被感知者自身的感受性,前者往往取决于后者,正像在孕妇难产,医生只能保住一条性命之时,任何人也不会认为保胎儿舍孕妇的决定是正常的那样。
正因为此,人们给已经出生了的现实的人赋予了更高的价值估量与关护,坚信现在就活着的人利益高于未来人的利益。
澳大利亚医学家萨福尔斯库的话恰恰是人们的这种感受性状态的一种写照:“在我们拍着胸脯为我们对每种细胞的人的尊严与权利的保护而自豪的时候,上千名白血病及晚期肾衰竭病人正在死去,而这些人本来是可以得到挽救的。
”
(2)根据境遇进行伦理选择。
由于社会的高度分化和高度整合,人与人的联系和交往日益加强,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人们常常会面临一种“两难”选择,即道德主体目前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道德行为选择,它们都是有价值的,正当的,而且是必须从中选择一种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德境遇。
正如诺兰所说:“我们生活中的道德,已经从人人皆知的价值这一在传统上笔直而狭窄的小径,发展成为有时令人惊慌失措的广阔选择领域。
对往日那种简朴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一定意义上是可以理解的,选择远比仅仅做是正确的事情复杂的多。
”-% . /#$ 美国伦理学家约瑟夫·弗来彻也说:“一切事物正当与否完全取决于境遇。
”-! . /+0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选择不可能是单一的,一定是综合各种情况之后而做出的。
并且现实生活也是不断打破伦理原则而把伦理行为运用于不同情境的过程。
情景或境遇不同,道德规则的含义、重要性与适应范围也不尽相同。
如弗莱彻为代表的境遇伦理学派就强调境遇在道德决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他说:“我的主要原则是,关
心人应优先于关心道德规则;较之普遍规范,具体情况与境遇对于我们应该做的行为具有更大的决定性作用”。
-! . /+1 但是否因此就没有道德原则标准了呢2并不是的。
在某种情况下,我们可能以一种原则为主,但并不因此就意味着可以舍弃其他原则。
“他尊重这些准则,视之为解决难题的探照灯。
他也随时准备在任何境遇中放弃这些准则,或者在某一境遇下把这搁在一边,如果这样做看来能较好地实现爱的话。
”
在生命科学、医学等领域3 当今的人类普遍面临着许多共同的或相似的问题,从人工生殖技术、克隆技术、基因组研究到老龄化、临终关怀、安乐死;从医患关系、器官移植到护理伦理、心理健康;从人口控制、医药卫生管理与政策到人权观念、生态伦理,不一而足。
这种种问题无不以人的生命和健康,人类怎样更好地生存、生活为原则,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这就是伦理底线的绝对性。
同时由于人类科学实践活动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我们又可在这一原则下灵活处理各种具体事件,并对层出不穷的具体事件与行为做出伦理评价,调整不合时宜的原有准则,制订新的条例,提出新的观念与见解,这就是伦理底线的相对性。
生命的定义
•从生物学角度的定义
•从物理学角度的定义
•从生物物理学角度的定义
•“生命”的完整的、系统的定义
从生物学角度的定义
由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组成的多分子体系,它具有不断自我更新、繁殖后代以及对外界产生反应的能力。
从物理学角度的定义
---“负熵”
•热力学第二定律:任何自发过程总是朝着使体系越来越混乱,越来越无序的方向,即朝着熵增加的方向变化。
•生命的演化过程总是朝着熵减少的方向进行,一旦负熵的增加趋近于零,生命将趋向终结,走向死亡。
•生命的物质基础是蛋白质和核酸;
•生命运动的本质特征是不断自我更新,是一个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开放系统;
•生命是物质的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高级的特殊实在形式。
3. 生命的探索
人类认识生命的过程
•直观和经验阶段
•实验生物学
•现代生物学
实验生物学
人体的结构
心血循环论
显微图谱
物种起源
实验胚胎学
遗传学
微生物学
现代生物学
生物化学
分子生物学
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生物信息学
神经生物学、脑科学和认知科学
宏观生物学和系统生物学
“生命的本质”的一些观点和理论
•生机论:将生物现象归结为一种非物质的“活力”
•机械论:将生命现象简单的归结为物理和化学的过程——一架结构极其复杂的机器
•还原论:生物的一切都可用分子和分子相互作用的规律来说明。
•整体论:生物各组成部分规律加起来不等于整体的规律。
什么是克隆?
•“克隆”一“ Clone ” ,它既可作名词也可做动词用。
当作名词用时,克隆是指一个无性繁殖系;当用作动词用时,克隆则是指利用不同方法产生无性繁殖系所进行的工作。
•克隆可根据其研究或操作的对象的层次分为:
–基因克隆
–细胞克隆
–个体克隆
比较微生物克隆、植物克隆和动物克隆
•单细胞真核生物—细菌、放线菌、酵母菌、藻类和霉菌等繁殖的唯一方式或主要方式;
•植物克隆—“无心插柳柳成荫”——容易
—细胞的全能性;
•动物克隆—难上难。
为什么:
细胞分化程度更高,细胞全能性的丧失
动物克隆的历程
•1975年将成年青蛙的体细胞核转移到已除去细胞核的卵子中,细胞分裂、分化并逐渐发育,但到蝌蚪期就停止了,不再发育成青蛙。
•利用青蛙的卵子进行过无性系的建立,并获得了成功,这是一个利用性细胞进行动物克隆的例子。
•伊恩. 维尔穆特领导的科学研究小组,利用羊的胚胎细胞进行过无性繁殖,并获得了成功,但从严格意义上讲,胚胎细胞并不是体细胞,它是没有完成整个发育阶段的细胞。
•1996年7月Dolly的诞生标志着真正来源于体细胞无性繁殖系的的成功。
动物克隆的重要意义
•动物体细胞克隆可以应用于畜牧业育种上,复制出的数量巨大的优良个体;
•将个体克隆技术用于生物医学方面,提供基因工程产品,如人乳铁蛋白、抗凝血酶、血清白蛋白等医用蛋白质;提供移植器官;
•利用个体克隆技术,可以建立起稳定的动物模型。
这将有利于揭示基因结构和功能间的关系,揭示生命的本质。
•动物克隆技术还有可能用于延缓珍稀濒危动物的灭绝。
等……
基因的概念
•基因是一段有功能的DNA(RNA)片段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基因决定生物
性状、发育、
代谢和免疫
状态等
等位基因
•等位基因
–位于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的基因
–等位基因决定生物体的某一性状
–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基因只有两种等位形式。
其中一个起决定作用,为显性;另一个为隐性。
–复等位基因:有3种或更多种等位形式。
但是在每个个体最多只能有两种形式。
例如:A, B, O血型的多等位基因.
基因表达调控
•基因表达调控的层次
–染色质水平上的调控
–转录水平上的表达调控
–转录后调控
–翻译水平上的调控
–蛋白质合成后加工
三、生物的变异
•染色体的畸变
•基因突变
–单基因病
–多基因病
1、染色体畸变
•基因突变的特性
(1)随机性
(2)突变的多方向性和复等位基因
一个基因可能存在多种突变体
(3)稀有性
(4)可逆性
•基因突变的类型
(1)碱基置换突变
(2)移码突变(由碱基插入或删除引起)
•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
常见的诱变剂有:
1)物理诱变
X-射线 -射线紫外线
2)化学诱变
苯、亚硝酸盐、
3)生物诱变
病毒
什么是基因组(Genome)
•基因组就是一个物种中所有基因的整体组成
•人类基因组有两层意义:
遗传信息
遗传物质
•从整体水平研究基因的存在、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基因之间的相互关
系。
所有的疾病,都可以说是基因病
“基因病”概念:
–基因相关论:所有疾病都与人类基因有关;
–基因修饰论:所有药物都是通过修饰基因本身结构、改变基因的表达调控、影响基因产物的功能而起作用的;
–基因的外调性;
–基因的多态性。
•人类疾病相关的基因是人类基因组中结构和功能完整性至关重要的信息。
•单基因病:
"定位克隆"和"定位候选克隆"的全新思路,导致了亨廷顿舞蹈病、遗传性结肠癌和乳腺癌等一大批单基因遗传病致病基因的发现,为这些疾病的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HGP对生物技术的影响
–基因工程药物:分泌蛋白(多肽激素,生长因子,趋化因子,凝血和抗凝血因子等)及其受体;
–诊断和研究试剂产业:基因和抗体试剂盒、诊断和研究用生物芯片、疾病和筛药模型;
–对细胞、胚胎、组织工程的推动:胚胎和成年期干细胞、克隆技术、器官再造。
HGP对制药业的影响
–筛选新药和药物的靶点,分析药理过程;
–进行药物设计,对基因蛋白产物的高级结构分析、预测、模拟药物作
用“口袋”
–个体化的药物治疗:药物基因组学
HGP对社会经济的重要影响
–生物产业与信息产业是一个国家的两大经济支柱
–发现新功能基因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药物(如减肥药,增高药)
•生物的进化史,都刻写在各基因组的“天书”上
–草履虫是人的亲戚——13亿年;
–人是由300~400万年前的一种猴子进化来的;
–人类第一次“走出非洲”——200万年的古猿;
–人类的“夏娃”来自于非洲,距今20万年——第二次“走出非洲”?HGP带来的负面作用
•侏罗纪公园不只是科幻故事
•种族选择性灭绝性生物武器
•基因专利战
•基因资源的掠夺战
•基因与个人隐私
4、HGP进展与未来
•整个完成的时间提前到了2003年,比原计划提前了两年。
而原订于2001年完成的人类基因组的基本构图也提前一年,在2000年6月26日由美国总统克林顿与英国首相布莱尔联合宣布完成,这一天也因此成为人类历史上“值得载入史册的一天”。
•后基因组计划,即功能基因组计划的开始。
人类单倍体基因组
5、我国对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贡献
•1994年,我国HGP在吴旻、强伯勤、陈竺、杨焕明的倡导下启动,最初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和863高科技计划的支持下,先后启动了“中华民族基因组中若干位点基因结构的研究”和“重大疾病相关基因的定位、克隆、结构和功能研究”;
•1998年在国家科技部的领导和牵线下,1998年在上海成立了南方基因中心;
•1999年在北京成立了北方人类基因组中心;
•1999年7月在国际人类基因组注册,得到完成人类3号染色体短臂上一个约30Mb区域的测序任务,该区域约占人类整个基因组的1%。
基因组相关的伦理学问题
有关问题
“基因是人类的共同财产”
VS “人类基因组实际上是个人的”
基因有无好坏之分?
“致病基因” VS “必备基因”
致病基因携带者都是病人吗?
能不能用于优生?
这涉及种族问题
是否必须进行基因检查?
隐私问题
HGP伦理、法律和社会影响研究
(1)利用和解释遗传信息时如何保护隐私和达到公正?
(2)如何处理“知情同意”等问题?
(3)如何保护隐私?
原则
•防止“遗传歧视”。